绿色荧光蛋白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柑橘胚性愈伤组织与高效再生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柑橘胚性愈伤组织与高效再生刘歆;段艳欣;范净;邓秀新;郭文武【期刊名称】《果树学报》【年(卷),期】2006(23)6【摘要】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13份柑橘胚性愈伤组织进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转化,短时间内获得了温州蜜柑、橘橙杂种GWZ等11份柑橘材料的82个转化细胞系,其中佛罗斯特脐橙和日辉橘最易转化,分别获得28个和25个转化细胞系。
选取3份材料的不同转化细胞系进行gfp的PCR分析,均获得了预期的gfp 片段。
研究表明,GFP标记可以在转化早期快速检测并分离转化子,及时剔除逃逸体,获得纯合的转化系;高水平的gfp表达不影响转化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
这些带有GFP标记的转化细胞系为柑橘的有关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材,目前正用于柑橘体细胞杂交和不同倍性愈伤组织的社会化控制现象与机理等研究。
【总页数】5页(P801-804)【关键词】柑橘;胚性愈伤组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绿色荧光蛋白(GFP)【作者】刘歆;段艳欣;范净;邓秀新;郭文武【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6【相关文献】1.基因枪法导入Bar基因转化小麦幼胚的研究--抗性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的遗传转化 [J], 曹颖;胡尚连;李文雄;刘锦红2.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再生能力和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DNA的差异 [J], 黄璐;卫志明3.玉米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高频再生及转化的研究 [J], 王世玉;郑用琏;刘亚;赵久然;张方东4.柑橘转基因胚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再生 [J], 段艳欣;范净;李鼎立;郭文武5.荔枝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系统的优化及转化抗性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株 [J], 赖钟雄;桑庆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362fc4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4.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609570.6(22)申请日 2020.06.29(71)申请人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72)发明人 闫志强 王晓雪 邓茹月 朱诉讼 尹燕斌 夏忠敏 宫彦龙 王忠妮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代理人 陈丹 张奎燕(51)Int.Cl.G01N 21/64(2006.01)C12N 15/82(2006.01)C12N 15/65(2006.01)A01G 7/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荧光蛋白基因和目标基因片段插入到双元载体中,随后转化农杆菌;用经转化的农杆菌转化拟南芥,收获拟南芥种子;将收获的种子播种在筛选培养基上,以筛选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出苗后,观察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植物部位,如果检测到荧光信号,则可以确定该植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如果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则该植株是假阳性植株。
该方法简化了筛选步骤、缩短了筛选周期、提高了筛选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1页序列表6页 附图11页CN 111896506 A 2020.11.06C N 111896506A1.一种筛选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将荧光蛋白基因插入到双元载体中,形成经改造的双元载体;步骤2:将目标基因片段插入到所述经改造的双元载体中;步骤3:用步骤2制备的双元载体转化农杆菌;步骤4:用经转化的农杆菌转化拟南芥,收获拟南芥种子;步骤5:将收获的种子播种在筛选培养基上,以筛选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步骤6:出苗后,观察拟南芥阳性植株的植物部位,如果检测到荧光信号,则可以确定该植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如果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则该植株是假阳性植株。
实验二 荧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二荧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荧光显微术是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定位和动态观察的最常用的实验方法。
它广泛地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细胞器、细胞骨架、激素、离子等多种细胞结构或物质的定位和功能分析。
很多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都需要频繁地使用荧光显微镜。
比如,采用荧光探针的原位分子杂交用于确定某个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或在染色体上的定位(Polak et al. 1999; Andreeff and Wiley-Liss 1999),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用于了解某个基因产物在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异性分布(Chalfie et al. 1994; Haseloff and Amos 1995)等等。
然而,在我们接触的一些低年级研究生中,一些同学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荧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他们拍摄的荧光显微照片往往不能满足国际性高水平学术刊物的要求。
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科研效率的提高,也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发表。
因此,了解荧光显微术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荧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本实验讲解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要求学生通过细胞核、细胞质DNA的荧光显微显示以及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拟南芥根、茎、叶细胞的观察掌握荧光显微术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熟练掌握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目的:1. 了解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2. 掌握荧光显微术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3. 掌握核酸的荧光显示技术,直观地认识细胞质DNA的存在;4. 了解绿色荧光蛋白(GFP)在蛋白质定位等研究中的应用,直观地认识GFP的荧光显微效果。
实验内容:1.荧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荧光显微镜的放大成像原理与普通透射光显微镜完全相同。
不同的是荧光显微镜需要另外的激发光光源和光路。
因此,只要加上激发光光源和光路,再换上允许激发光通过的目镜(荧光显微镜的目镜在透镜玻璃的材质上与普通透射光显微镜不同),一台普通的透射光显微镜就可以被升级成一台荧光显微镜了。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18. (12 分)
临床常采用化疗方法治疗癌症。化疗药物通过影响 DNA 合成、损伤 DNA 等方式杀伤肿瘤细胞,长期使
用易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科研人员以消化道恶性肿瘤——结直肠癌 (CRC)组织为材料,期望通过分
析耐药机制找到新的治疗靶点。
(1)从 CRC 病人体内取出肿瘤组织,用
酶处理得到单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细胞分离和培养均需在
C. 培养 SSC 需要提供 O₂和 CO₂
B. SSC 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D.SSC 可应用于骨骼的再生和修复
10.为培育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奶牛,科研人员将相关合成基因转到甲牛成纤维细胞中,利
用乙牛的卵母细胞,通过核移植技术构建转基因重构胚,由代孕母牛丙生产转基因克隆牛。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用完整卵细胞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
杂种植株的性状表现等。
除花椰菜和黑芥外,育种工作者尝试进行多种作物的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如抗白叶枯病的疣粒野生稻和栽培水稻杂交、
耐盐抗病的野生高冰草和普通小麦杂交,以期获得优质高产的水稻和小麦。不对称杂交获得的杂种植株大多表现为供体和
受体的中间类型,但有少数杂种表型偏向受体植株,这些类型的杂种植株将成为创新育种的理想材料。
A.检测产品中有无目的基因即可确认是否为 GMO
B.GMO 定性标识是为消费者提供知情权和选择权
C.市场上带有标识的转基因产品都应经过安全检测
D.转基因产品研究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造成基因污染
14.我国科学家将 ATP 受体与 cpEGFP(改造后的绿色荧光蛋白)进行融合,成功开发出监测动物体
内 ATP 动态变化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实验说明水体的污染经治理一定能恢复原貌
绿色荧光蛋白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

绿色荧光蛋白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引言: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属于十字花科,与甘蓝、白菜和油菜同科。
由于拟南芥具有植株很小(株高约15 Cllfl)、生活周期很短(42~56 d)、种子丰富(每株3000粒以上)、易于繁殖和人工诱变等优点,早在1943年它就被选为模式植物进行研究;1980年公布了它的遗传图谱;1997年公布了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这是有花植物中第1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2000年拟南芥国际合作组织完成了其核基因组全长测定,是迄今唯一完成全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植物。
拟南芥在植物进化中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拟南芥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调节基因都能在其他植物中找到它们的同源基因。
因此,如果从比较容易的拟南芥人手,获得的基因研究成果可以更容易地向农作物转化,表现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绿色荧光蛋白(GFP)最早是由Shimomura等[1]从多管水母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荧光蛋白。
主要存在与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
其特点在于发光无需底物或辅助因子,其发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独特的一级结构[2]。
GFP作为一种报告基因还具有无种属特异性、分子量小、容易与其他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不损害细胞、易检测、可用于活体观察等特点[3]。
本实验就是利用了其荧光和活体检测的优点对转化效率进行评测。
目前有关于GFP的研究多见于其在细胞中的瞬时表达[4,5],但是它本身的发光是依赖于其特有的氨基酸序列,而且很容易和其他蛋白进行融合表达,因此可以将GFP蛋白和目的蛋白进行融合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对目的蛋白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直接观察。
这种方法相与传统的免疫荧光方法相比可以直接进行活体观察,且样品处理及观察更加简便。
一、实验原理1.培养拟南芥愈伤组织1.1配制培养基时,为了使用方便和用量准确,通常采用母液法进行配制,即将所选培养基配方中各试剂的用量,扩大若干倍后再准确称量,分别先配制成一系列的母液置于冰箱中保存,使用时按比例吸取母液进行稀释配制即可。
山西省三晋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山西三晋名校联考十月联合考试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下列有关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属于物理模型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叶肉细胞,可看到叶绿体的双层膜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分裂末期细胞板向四周扩展2.铁蛋白是一种细胞内广泛存在的笼形结构的蛋白质,其笼形结构中的空腔可通过储存和释放铁来调控机体或细胞内铁含量的动态平衡。
而机体内铁含量的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铁蛋白的合成场所是高尔基体B.铁对人体极为重要,机体需要大量的铁C.镰状细胞贫血是缺铁引起的遗传病D.可通过检测血清中铁的含量来监测与铁相关疾病的变化3.绿叶海蜗牛分布于大西洋西岸,在一生中只需要进食一次藻类,它们从藻类中获取叶绿体并将其吸收至自己的消化细胞内(叶绿体中的部分基因被整合到绿叶海蜗牛的染色体上),从此便可以终生不再进食。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绿叶海蜗牛中的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B.绿叶海蜗牛将获取藻类的基因整合到自己的染色体上,这属于基因重组C.如果绿叶海蜗牛长时间不见阳光,其叶绿素含量会减少D.绿叶海蜗牛能将获取的藻类叶绿体基因通过有性繁殖遗传给后代4.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时,往往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运输。
6、GFP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荧光观察

卡那培养基上筛选tubulin-GFP转基因幼苗
生长一个月左右的GFP转基因植株
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转基因植株
Bars= 100 μm
CONFOCAL荧光显微镜观察GFP-TUBULIN 在气孔保卫细胞中的定位
材料与试剂
• 材料:野生型拟南芥种子WT、 GFP转基因拟南芥种子
• 试剂:
75%乙醇; 50%84消毒液; 无菌水; MS培养基;
。 MS+kan(卡那霉素)培养基 1ml 移液器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 严格无菌操作! • 消毒过程动作要快! • 枪头不要重复使用,物品不要拿出超净 台! • 点种时每个位置尽量只点一颗种子! • 操作时尽量避免说话和人员走动! • 注意小组内的配合和小组间的协调!
种子消毒及播种实验流程 (超净工作台中完成所有步骤)
1. 将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皿做好标记, 2. WT和GFP两种类型的种子已春化( 置于4℃冰箱48h)(已
做); 3. 用1 ml量程的移液器去掉EP管中的ddH2O,加入新的500 ul
ddH2O ,再加入500ul 84消毒液,混匀;颠倒数次,孵育6 min (混匀,尽量将液体吸净,动作要快); 4. 1 ml无菌ddH2O水,洗3遍后,去上清 5. 最后加入200 μl ddH2O 6. 用移液器吸取单颗种子,将种子点在培养基表面(每皿4-5 颗种子 尽量均匀); 7. 封膜,正置平放于培养架上培养。
实验六、八
GFP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荧光观察
2019-11-13
实验六 拟南芥种子消毒及无菌培养
实验目的
1.建立无菌实验操作的概念; 2.掌握植物(拟南芥)无菌培养的方法。
GFP报告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蒋明;吕枷薪;黄余磊;苗立祥;倪雪莉;鲍笑笑【摘要】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is an important reporter gene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the discovery,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t mechanism of GFP, applications of GFP in plant pathology, including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activity analysis of promoters, pathogen-plant interac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were reviewed.%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报告基因,本文在论述GFP的发现、结构和发光原理的基础上,从抗病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启动子活性分析、病原菌-植物互作研究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讨论GFP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植物病理学;报告基因;应用【作者】蒋明;吕枷薪;黄余磊;苗立祥;倪雪莉;鲍笑笑【作者单位】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海31700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310021;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是编码某种检测蛋白或酶的基因,通过它的表达产物来标定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情况,具有灵敏度高、可信度好和检测方便等优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荧光蛋白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引言: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属于十字花科,与甘蓝、白菜和油菜同科。
由于拟南芥具有植株很小(株高约15 Cllfl)、生活周期很短(42~56 d)、种子丰富(每株3000粒以上)、易于繁殖和人工诱变等优点,早在1943年它就被选为模式植物进行研究;1980年公布了它的遗传图谱;1997年公布了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这是有花植物中第1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2000年拟南芥国际合作组织完成了其核基因组全长测定,是迄今唯一完成全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植物。
拟南芥在植物进化中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拟南芥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调节基因都能在其他植物中找到它们的同源基因。
因此,如果从比较容易的拟南芥人手,获得的基因研究成果可以更容易地向农作物转化,表现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绿色荧光蛋白(GFP)最早是由Shimomura等[1]从多管水母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荧光蛋白。
主要存在与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
其特点在于发光无需底物或辅助因子,其发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独特的一级结构[2]。
GFP作为一种报告基因还具有无种属特异性、分子量小、容易与其他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不损害细胞、易检测、可用于活体观察等特点[3]。
本实验就是利用了其荧光和活体检测的优点对转化效率进行评测。
目前有关于GFP的研究多见于其在细胞中的瞬时表达[4,5],但是它本身的发光是依赖于其特有的氨基酸序列,而且很容易和其他蛋白进行融合表达,因此可以将GFP蛋白和目的蛋白进行融合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对目的蛋白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直接观察。
这种方法相与传统的免疫荧光方法相比可以直接进行活体观察,且样品处理及观察更加简便。
一、实验原理1.培养拟南芥愈伤组织1.1配制培养基时,为了使用方便和用量准确,通常采用母液法进行配制,即将所选培养基配方中各试剂的用量,扩大若干倍后再准确称量,分别先配制成一系列的母液置于冰箱中保存,使用时按比例吸取母液进行稀释配制即可。
1.2愈伤组织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
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
在植物体的创伤部分,愈伤组织可帮助伤口愈合;在嫁接中,可促使砧木与接穗愈合,并由新生的维管组织使砧木和接穗沟通;在扦插中,从伤口愈伤组织可分化出不定根或不定芽,迸而形成完整植株。
在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时,条件适宜也可以长出愈伤组织。
其发生过程是:外植体中的活细胞经诱导,恢复其潜在的全能性,转变为分生细胞,继而其衍生的细胞分化为薄壁组织而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诱导的成败关键主要不是外植体的来源和种类,而是培养条件,其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最为重要。
诱导愈伤组织常用的生长素是2,4-D,IAA和NAA,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6-BA。
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分为3个时期:诱导期、分裂期、分化期(形成期)。
愈伤组织的生长是发生在不与琼脂培养基接触的表面。
1.3调节培养基的酸碱性至PH5.8。
由于培养基的PH值直接影响到培养物对离子的吸收,因而过酸或过碱都对植物材料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PH还影响到琼脂培养基的凝固情况。
所以,当培养基配制好后应立即进行PH值的调整。
培养基若偏酸时用氢氧化钠(1mol/L)来调节,若过碱就用盐酸(1mol/L)来调整。
当PH值高于6.0时,培养基将会变硬;当PH值低于5.0时5.0时,琼脂不能很好地凝固。
1.4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①研究材料来源单一,无性系遗传背景一致;②经济方便效率高;③条件可控误差小;④生长快周期短重复性强;⑤可周年试验或生产。
1.5组织培养实验室布局的总体要求:便于隔离,便于操作,便于灭菌,便于观察。
1.6组培上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物理和化学法。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物理灭菌干热、湿热、射线处理、物理除菌、过滤、离心、沉淀等。
常用的化学方法:消毒剂、抗菌素灭菌。
不同物品要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
2.实验室中常用仪器设备及其灭菌方法如下:①培养基灭菌:高温高压湿热灭菌法。
具体方法如下:压力9.8×104—10.8×104Pa,温度在121℃,灭菌20—30min。
②玻璃器皿灭菌:蒸汽高压消毒灭菌、干热消毒灭菌③塑料器皿灭菌:多采用高压蒸汽消毒灭菌④金属用具灭菌:灼烧灭菌。
具体方法是:浸入95%酒精,后置于酒精火焰上灼烧,冷却后使用。
⑤接种室灭菌:紫外灯照射、空气消毒灭菌。
超净工作台:紫外灯照射,70%—75%的酒精擦洗。
⑥外植体灭菌:水冲洗10—20min或更长时间70%—75%酒精中浸泡30s0.1%—0.2%氯化汞液中浸泡10min左右蒸馏水冲洗4—5次备用。
3.农杆菌转化农杆菌对双子叶植物的创伤部位侵染广泛在某些条件下对单子叶植物也有一定的感染性。
根癌农杆菌含有Ti (tumor-inducing plasmid)质粒Ti 质粒上的 T-DNAtransferred DNA在 Vir区virulence region基因产物的介导下可以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诱导在宿主植物中瘤状物的形成。
因此 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到 T-DNA 中借助 Ti质粒的功能使目的基因转移进宿主植物中并进一步整合、表达。
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上有一段转移DNA(T-DNA),具有向植物细胞传递外源基因的能力,而细菌本身并不进入受体细胞。
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主要包括:①受伤的植物细胞为修复创伤部位,释放一些糖类、酚类等信号分子。
②在信号分子的诱导下,农杆菌向受伤组织集中,并吸附在细胞表面。
③转移DNA上的毒粒基因被激活并表达,同时形成转移DNA的中间体。
④转移DNA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因为单子叶植物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况且其不能合成起诱导作用的信号分子,所以限制了农杆菌介导法在单子叶植物中的应用。
不过近年来大量成功转化的实例表明,植物、真菌、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细胞都可以作为农杆菌的受体双元表达载体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卸甲Ti质粒,这类Ti质粒由于缺失了T-DNA 区域完全丧失了致瘤作用,主要是提供Vir基因功激活处于反式位置上的T-DNA的转移。
另一部分是微型Ti质粒(Mini-Ti plasmid),它在T-DNA左右边界序列之间提供植株选择标记,如Hyg基因或Lac Z基因等。
双元载体系统的转化原理是Ti质粒上的Vir基因可以反式激活T-DNA 的转移。
根据受体材料不同分为浸花法、原生质体共培养法、叶盘法和创伤植物感染法。
其中浸花法、叶盘法在许多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
二、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拟南芥愈伤组织的置备方法。
2. 了解并掌握制备感受态农杆菌的方法。
3. 了解并掌握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的方法。
4. 了解并掌握农杆菌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的方法。
5.了解并掌握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步骤和实验材料)1.培养拟南芥愈伤组织1.1所需材料准备拟南芥种子若干,70-80%酒精,无菌水,2,4-D(2mg/L),6-BA(1mg/L),MS固体培养基(琼脂糖7.2g/L),三角瓶;黑暗培养箱;培养皿;无菌滤纸;无菌镊子;保险膜等1.2培养拟南芥愈伤组织1.2.1.选取饱满、无霉变、成熟拟南芥种子(注意保持胚完整)1.2.2.打开超净工作台消毒2h1.2.3.将拟南芥种子转到50mL无菌三角瓶,加适量无菌水洗3~5次(以没过种子为准,下同)1.2.4.倒入70~80%酒精适量,摇动搅拌,放置60秒(过程中适当轻摇动混匀)1.2.5.用无菌水洗4-5次,每次停留1分钟1.2.6.倒去无菌水,将种子从三角瓶转到带无菌滤纸的无菌培养皿中吸干1.2.7.无菌拟南芥种子放置在MS的固体培养基(琼脂糖7.2g/L),黑暗培养26~28度3周2.将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2.1选用pCAMBIA1304质粒2.2所需材料准备(注:因为农杆菌的培养周期较长,一定要保证有28度摇床可用。
)菌种:农杆菌EHA105利福平抗性,LB液体培养基3ml 50ml,LB固体培养基利福平和卡那抗性,抗生素:利福平50mg/ml和卡那抗性50mg/ml,CaCl220mmol/L,液氮,液体YEP培养基,涂布棒,枪头,滤菌膜,平板,锥形瓶,3ml液体培养及用管,1.5ml离心管,水浴锅,离心机,培养箱,摇床等2.3 制备感受态农杆菌2.3.1 挑取1个新鲜的单菌落到含3ml LB培养基中利福平浓度50 mg/L.2.3.2 28℃,200 r/min 振荡培养过夜2.3.3取0.5ml菌液加入50ml培养基中利福平浓度50mg/L ,28℃,200r/min振荡培养至培养液OD600=0.502.3.4取1.5ml菌液转移至预冷的1.5ml离心管中,冰浴30 min2.3.54℃,5000 r/min 离心10 min,弃上清,重复取菌液3-4次,完成后将离心管倒置于灭菌滤纸上使其残液流尽2.3.6 缓慢向离心管中加入20 mmol/L冰预冷的CaCl2转化溶液1ml,重悬菌液沉淀,冰浴中放置10 min,4℃,5000 r/min离心10min2.3.7 弃上清,加入100ul 20 mmol/L的冰预冷的CaCl2转化溶液,重悬菌液沉淀。
2.4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2.4.1 在感受态细胞中加入重组质粒,轻轻混匀,冰浴30min2.4.2 液氮速冻1min2.4.3 迅速移至37℃融化,加入900ul液体培养基,28℃轻摇培养4h2.4.4 6000r/min离心2min,弃上清2.4.5 用100ul培养基重悬菌体,重悬液体后涂布于含利福平50mg/L和50mg/L 卡那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28℃倒置培养2d2.4.6 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液体YEP培养基上,28℃,230r/min培养48h,菌液用于保存或转化。
3.将农杆菌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3.1. 所需材料准备(注:诱导培养基:MS+2,4-D 2 mg·L-1+6-BA 1mg·L-1;PH =5.8-6.0共培养培养基:MS+2,4-D 2 mg·L-1 +AS 100 uM·L-1+6-BA 1mg·L-1;PH =5.8选择培养基:MS+2,4-D 2 mg·L-1 +羧卞青霉素250 mg·L-1+潮霉素50mg·L-1+6-BA 1mg·L-1;PH =5.8-6.0)LB固体培养基(利福平和卡那抗性),含100µM/L乙酰丁香酮的AAM培养基,无菌培养瓶,羧卞青霉素(100 mg/mL),潮霉素,无菌滤纸,无菌水,AAM培养基,共培养基:MS培养基;选择培养基3.2.将农杆菌转入拟南芥愈伤组织3.2.1. 处理农杆菌从低温(-20℃) 冻存管中取少量菌液于附加Kan 50 mg/L和Rif 50 mg/L LB固体培养基,然后在26-28℃暗培养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