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形象和环境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个问题面前,不仅需要深刻剖析其成因,还需研究和探讨有效的原位修复技术,以期能够将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1.污水排放城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污水的产生量大幅增加。
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管网老化以及部分居民习惯性地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了城市河道水体的黑臭问题。
2.废弃物排放除了污水排放外,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还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
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建筑物废弃物、工业废水等,这些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异味的产生。
3.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营养物质的输入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余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得水体中的藻类和细菌等生物大幅度增加,形成“赢藏”效应,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体黑臭问题的产生。
二、原位修复技术探讨1.溶氧增氧技术溶氧增氧技术是利用增氧设备将氧气直接注入水中,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以达到减少异味的目的。
该技术是针对水体缺氧、富营养化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浓度,可以减少水体底部的厌氧菌群生长,有效降低水体黑臭的程度。
2.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是通过在河道中设置一定规模的生态滤池,结合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和转化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并且水生植物的气根还可以释放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改善水质。
3.生物调解技术生物调解技术是通过引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活性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其对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去除作用,改善水体质量的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针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去除异味成分,减轻水体黑臭的程度。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生态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城市河道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导致的。
此外,城市河道管理机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河道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针对城市河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治理策略:1. 强化政策法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法制保障。
2. 推进综合治理,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污、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3. 加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
4. 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五、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1. 底泥疏浚:通过机械或生物方法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降低内源污染。
2. 引水冲污:通过引入清洁水源,稀释河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3. 生态修复: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

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河流的水体污染和生态退化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还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策略。
一、水环境治理策略1. 加强污水处理:污水是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
应当加强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实现污水的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对河流的排放。
2. 强化排水管网建设:排水管网是城市污水排放的重要环节。
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快速而有效地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是保证城市河流水环境良好的一项关键策略。
同时,应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水外溢和管网堵塞。
3. 控制非点源污染:除了市政污水排放以外,城市河流还承受着大量的非点源污染。
如道路排水、农田径流等。
因此,减少非点源污染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可采取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农田的建设,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径流污染。
二、生态修复策略1. 植被恢复:河流岸边的植被对于维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恢复和增加河流岸边的湿地和湿地植被,以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在河道中,帮助稳定河岸和减少水流冲刷。
2. 水体净化:利用生物悬浮体和湿地等自然方式对水体进行净化也是一种生态修复策略。
通过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此外,构建人工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净化水体。
3. 河道修整:合理的河道设计和修整有助于改善水流状况,提升水体环境质量。
在进行河道修整时,应注意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合理设置河道岸边的防护措施,减少河床的侵蚀和岸边的土壤流失。
三、综合治理策略1. 着力加强河流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河流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水生态修复的概念与目标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其主要目标包括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
二、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1、河道生态修复许多城市的河道由于长期受到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影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丧失。
通过清淤、岸坡整治、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例如,某市对一条受污染的城市内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清除了河道内的淤泥和垃圾,修建了生态护坡,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同时引入了活水,使得河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湖泊生态修复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但由于围湖造田、过度养殖、污水排放等原因,湖泊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通过退田还湖、生态清淤、生态补水、水生植被恢复等措施,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
比如,某大型湖泊由于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水质严重恶化,蓝藻爆发频繁。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实施了环湖截污、生态清淤、湿地建设等工程,湖泊的水质逐渐好转,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3、湿地生态修复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蓄水调洪、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下降。
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如湿地补水、植被恢复、栖息地重建等,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某地的一处重要湿地由于围垦和开发,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探讨

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探讨摘要:水环境治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和保护水资源,减少洪水和污染物的排放。
本文探讨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包括选择合适的技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监测和评估。
本文介绍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水文循环、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水生生物修复等。
在选择技术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水质情况和生态系统类型,以及技术的成本、施工周期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例如洪水、污染源、湿地等。
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以确保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以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该技术,以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水环境修复工程工程技术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水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水环境治理手段中的一种,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修复和保护。
在当前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和再生,同时保护水资源。
该技术包括生物净化技术、水环境治理技术、水质提升技术等。
其中,生物净化技术是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
该技术通过将污染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筛选,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吸附。
水环境治理技术则是指在水体污染后,通过水质监测、评估和控制,对水质进行提升和改善。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例如,在某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采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后,城市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
一、保护与修复我国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保护与修复我国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在于:1.确保地表和地下水质安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可以保证我国的地表和地下水质安全,防止污染和过度开采对水资源的危害,确保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进行净 化 。 古 崎 净 化 场 建 在 江 户 川 的 河 滩 竹 、 空心菜和水稻 等。 具 体要求达到 : 消 除
河道水体修复技术
1 . 1生态 一 生物l 方 法
水 体 透 明度 接 近 1 m、 每 年 的 植 地下, 充分 节 省 了土 地 , 是 地 下 廊道 式 的治 水 体 异 味 、 污设施 。 水净 化场 结 构 十 分 简 单 , 主 体 结构 物 景 观 时 间在 1 0 个月以上 、 基 本 恢 复 水 体
进行 了 综丑 E 性挥讨, 全文是笔者阅壤走量文件募础上的理论 毕, 信对从事柄暮工 作鹃 行能商磁礴益。 关键谰: 城市 河道 水体 修复 中睡分类号: X 5 a a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 6 7 2 — 3 7 9 l ( z , o t 3 ) 0 5 ( b ) - o 1 3 g 一 0 2
昆 虫 控 制 及 污 水 处 理 方 面 也 对 内源 性 污 染 物 , 要 根 据 水 体 中 主 要 控 制 体 修 复 典 型 的 例 子 , 从几年的观测表明, 河 在 臭 味 控 制 、 元素采 取不 同的方法。 目前 国 际 上 采 用 的 道 污 染 水 体 有 了 明 显 的 改 善 。 古 崎 净 化 场 发挥 重 要的 作用 。 杭 州 市从 2 0 0 0 年6 月 开始 , 水 体 修 复技 术主 要 有 三 种 方怯 : 物理、 化 学 是 一 座 利 用 生物 一 生 态 修 复技 术 的 水 净 化 在 南应 加 河 上 进 行 水 生 植 物 水 面种 植净 化 试 种植 物主要 包括 美人 蕉 、 水 场。 其 原 理 是 利 用 卵 石 接 触 氧 化 法 对 水 体 水 体 试 验 , 和 生 态 一生物 方 法 。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措施研究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指对城市河道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和保护其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水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河道修复:根据河道的生态功能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河道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其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修复的重点包括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景观,修复河道的自然演替过程,增加河道的水体留滞能力和沿岸带的生物多样性。
2. 水体净化:通过设置生态滤池、人工湿地等水体净化设施,利用水生植被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对河道的污染物进行逐级处理和去除。
还可以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道的直接排放。
3. 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制定水资源管理方案,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推行水资源的经济合理利用。
4. 河道生态系统重建: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手段,加强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建设和重建,促进河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
可以通过人工增加水生植物、设置人工湿地和生物通道等手段,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5. 河道污染源控制:通过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工业企业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城市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可以采取生态化的排水方式,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6. 河道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护和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水质传感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才能保护河道的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概述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底泥清淤、人工增氧、生态补水等。
河道疏浚和底泥清淤可以去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污染物,增加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工增氧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生态补水可以增加水体的流量和流速,促进水体的交换和循环。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
化学除藻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藻类,改善水质;化学沉淀可以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磷等污染物;氧化还原可以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更容易被去除。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动物修复是利用水生动物的摄食和代谢作用,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改善水质。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1、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驯化高效的微生物菌株,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筛选和培育、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机制、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环保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论文从生态-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性探讨,全文是笔者阅读大量文件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体修复1引言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着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河道水变黑变臭,藻类繁殖现象日趋严重。
据调查,我国城市河道大约有5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这些河道水体进行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而且污染物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
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可从控制人为污染着手,以法律的手段控制人为污染源的排入。
而对内源性污染物,要根据水体中主要控制元素采取不同的方法。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有3种方法:物理、化学和生态—生物方法。
2河道水体修复技术2.1生态—生物方法水体生态—生物修复技术是国外近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新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的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技术路线。
生态—生物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耗能低或不需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立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所以这种成本低廉的实用技术非常适用我国河道水处理。
生态—生物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膜法、水生植物系统、投放生物菌种或微生物促生剂等。
2.1.1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河道水经过时,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经过这些反应后水体基本得到净化,再排入河道中。
日本坂川古崎净化场就是河道水体修复典型的例子,从几年的观测表明,河道污染水体有了明显的改善。
古崎净化场是一座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水净化场。
其原理是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水体进行净化。
古崎净化场建在江户川的河滩地下,充分节省了土地,是地下廊道式的治污设施。
水净化场结构十分简单,主体结构是高4.5m,长28m的地下矩形廊道,内部放置直径15~40cm不等的卵石。
用水泵将河水泵入栅形进水口,经导水结构后水流均匀平顺流入甬道。
另外有若干通入廊道内。
净化作用主要由以下3方面组成:(1)接触沉淀作用,污水经过卵石与卵石间的间隙,水中的漂浮物触到卵石即沉淀;(2)吸附作用,由于污染物自身的电子性质,或由于卵石表面生物膜的微生物群产生的黏性吸附作用;(3)氧化分解作用,卵石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生物膜的微生物把污染物作为食物吞噬,然后分解成水和CO2。
表1是几项水质指标在处理前后的变化值。
2.1.2水生植物系统水生植物系统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吸收作用。
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例如风眼莲、芦苇、狭叶香蒲、丽藻等)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氮磷元素及水中一些重金属元素。
(2)降解作用。
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为微生物和微型生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的场所。
这些生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
(3)吸附、过滤、沉淀作用。
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接触面积很大,能形成一道密集的过滤层,当水流经过时,不溶性胶体会被根系粘附或吸附而沉降下来,特别是将其中的有机碎屑沉降下来。
一般来说,内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是水中的有机碎屑。
(4)对藻类的抑制作用。
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在营养物质和光能的利用上是竞争者,前者个体大、生命周期长,吸收和储存营养盐的能力强,能很好的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
如用配植石菖蒲的水培养藻类,可破坏藻类的叶绿素a,使其光合速率、细胞还原TTC的能力显著下降。
另外,水生植物根圈还会栖生某些小型动物,如水涡牛,能以藻类为食。
植物发挥的作用不仅是在美学方面,在臭味控制、昆虫控制及污水处理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杭州市从2000年6月开始,在南应加河上进行水生植物水面种植净化水体试验,试种植物主要包括美人蕉、水竹、空心菜和水稻等。
具体要求达到:消除水体异味、水体透明度接近1m、每年的植物景观时间在10个月以上、基本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经工程实施后的监测情况来看,制定的要求基本上达到。
水体透明度从实施前的5cm增加到实施后最好时达1m以上,并得到了较好的维持;氨氮和总磷甚至分别比实施前下降4倍和11倍;其他如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等也有较显著的提高,还出现了鱼类和甲壳类水生动物。
2.1.3生物菌种和微生物促生剂就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中投加经过培育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和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
目前对于在污染水体中直接投加微生物菌种的生物修复技术争议较多,焦点集中在使用菌种是否带来环境安全性问题。
另外对于流动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水体来说,直接投放微生物菌种效果不是很好。
而对于投放微生物促生剂,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而且通过促生作用,促进了污染物降解微生物生长,使污染水体的BOD5,CODcr迅速下降,溶解氧明显上升,黑臭消除。
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投放药剂后的河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演替,生物由低等向高等演替,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增加。
同时,它还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水体修复技术。
2.1.4河道曝气复氧污染严重的河道水体由于耗氧量大于水体的复氧量,溶解氧降低,甚至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
向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此过程称河道曝气复氧)可以增加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和恢复河道的生还能力。
河道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效果已被许多例子所验证。
周杰等通过河道曝气技术使溶解氧(DO)浓度提高,消除了水体中的致黑臭物质,有效改善或缓解黑臭现象。
王文林等在张家港市重污染河道花园浜河中引入了太阳能曝气治理技术,结果表明,上、下游30m 范围内水体的DO浓度比对照区显著升高,特别是底层水体DO浓度升高了5~8倍;运行一段时间后,水体的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4+-N)、总磷(TP)浓度则显著降低,对其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37.2%,16.9%,45.6%和33.5%。
其原理是水中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如H2S,FeS等)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度快。
由于黑臭物质(还原物)的耗氧量是COD的一部分,这部分物质的去除可降低水体的COD。
同时河道充氧还可以使处于厌氧状态的较松散的表层底泥转变为好氧状态的较密实的表层底泥,因而可减缓深层底泥中污染环境物向上覆水体的扩散。
此外水体的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恢复黑臭状态的河道水生态系统。
2.1.5生物操纵技术是指在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方面运用生物操纵措施即增加凶猛性鱼类数量以控制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从而减少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以利于浮游动物种群(特别是枝角类)增长,浮游动物种群的增长加大了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这样就可抑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以至水华的发生。
崔福义等在30g/m3水体的放养生物量下,对微型生态系统中鲢、鳙鱼的生物操纵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鲢、鳙鱼的放养,尤其是混养可有效抑制水体中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而且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去除,浮游藻类尤其是蓝、绿藻的生物量也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2.2物理方法包括疏挖底泥、引水冲淤、截污治污、机械除藻等。
2.2.1疏挖底泥是指把污染底泥从河道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
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对特定水p2.2.2引水冲淤是指引进外部清洁水源来改善河道水水质。
对于浮游植物的生长量来说,河水的滞留时间是关键性控制因素。
如果流入河道的污水只在河道作短暂的停留,即使河道中的营养盐极为丰富,也只能生产极为有限的生物量,其数量比预想的要少得多。
因此在水源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外部清洁水源,增加河水水量,这样既可以人为地缩短水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使污染河水不易在河道中滞留而导致黑臭,同时又可通过引水时河道水动力学重要条件的改善使水体复氧量增加,有助于河道自净能力的提高。
引水技术改善河道水体水质的实例较多,如上海苏州河的综合调水工程,福州内河的引水冲污工程。
另外,成都市府南河的综合整治、苏州古城河道的治理工程中曾对调水技术进行过实验:调水并未减少污染河道的污染物通量,只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度增加使污染水质得到改善。
总的来说,对于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的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利用调水改善河道水质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处理工程。
2.2.3截污治污即将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水体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处理后再排放。
目的是削减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染物总量,为进一步净化水质创造条件。
武汉东湖的水果湖水域,在污水截流后,湖水中BOD5,TP,TN,SS逐年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污染物总量逐年下降,水中溶解氧上升,湖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2.4机械除藻河道中藻类的大量增殖,使得一些以河道水作为水源的一些水厂不同程度地受到季节性藻类的威胁,尤其在高温、藻类爆发季节更增加了给水处理技术的难度,提高了制水成本。
因此解决富营养化河道水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河道水除藻技术可参考湖泊水处理技术,用处理湖泊水藻类的方法来处理河道水藻类。
如直接过滤除藻工艺、气浮法除藻、慢滤池过滤、微滤机除藻等方法。
同时还有生物和化学方法去藻,如生物膜法除藻、ClO2除藻、O3和活性炭处理、投加Fe3+或Al3+盐。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实验证明的,效果不错。
2.3化学方法是指用化学药剂去除水中污染物。
如今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新型高分子合成药剂。
不同的药剂对水质控制参数的去除效果也不一样。
利用药剂法去除水中污染物例子很多,如天津市津河水处理工程的初期工程,采用了天津市绿洁公司生产的高效净水剂对津河水进行处理,此净水剂是由多种药剂复配并加催化剂组成。
处理后的水不生藻类,水体澄清不显色,臭味降低,对COD,NH3-N,BOD5,S都有一定的去除率,尤其是对TP的去除率,处理后水中总磷含量达到了0.025mg/L,符合景观娱乐用水的A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