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 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 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
他认根为病据凡由能《邪增内生凡加经上,五》行攻者脏关邪,者于已皆,五吐病均味。可入谓五胸凡之脏膈风或痰补的上宿。传脘食促统的,使理,病可在病论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能使邪
进食攻吐,法邪才之是法真,补法行也之汗。道吐。下。 用吐法。
气拥而出之的方法。
凡寒湿固冷,热克
强调脾气升发的作用!
学术思想
1、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
(2)病理
气火失调、脾胃升降失常
(3)治疗特点
补中升阳泻火,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字 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 省义乌县)人。世居丹溪之边, 故以丹溪为号。
朱氏早年习举子业,三十 岁时,有志于医,三十六岁时, 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 成为理学家,这对他后来的医 学形成很有影响。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与,火其热中有广关泛;使六用气的之都中是火附热子也、居干其姜二、。官桂、
➢ 倡肉的蔻多导等发“温性热与火药普热物遍。性论可这见个”“角寒度《凉加风湿素派以与与问”强火火玄讲调热热机“,原火而病热实式论质》”上:,仍“只然五是是脏从注之火重志热辨者病证,怒、
金元四大家(朱震亨)

白云书院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4岁,已有医名,为寻找医学真谛,外
出千里求师,渡钱塘江,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
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闻某处 有医,便往哪问之。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
朱氏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祖父环,父元。
朱氏十岁时台州杨镇龙在台州、东阳交界处起兵,兵乱中,其家族屡 遭洗劫,房屋烧毁,家境十分贫困。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十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
都尚年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 “众工束手”,因而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决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经过5年 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乌丹溪大桥
朱丹溪陵园
一年半后,丹溪四十七岁,罗知悌去世。
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数年后,“声誉顿著”,广泛授徒,
传授医术,传人中医术精湛、学养深厚者辈出。其学术思想对明代乃 至以后的中医学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丹溪以七十八岁高龄逝世。
二、代表著作
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记载,具名丹溪所
饮食不节
引动 耗伤
衰老
色欲过度
生活失常
心动
(君火)
相火
阴精 疾病
【慎用温燥】 阴亏之体,本应滋阴以和阳,但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辛香刚燥之 剂,非豆蔻、干姜,即丁香、肉桂。这些药物“积温成热,渐至郁 火”,不但不能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反而“阳亢于上,阴微于下”。 朱丹溪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 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滥用温燥之剂的害处,而且从阴阳学 说角度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养护之法】 正心收心,养心修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节饮食、戒色欲。—— 心君不动,相火自然守位,才能保护阴精。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

之中。
1、运气学说 2、虚实寒热
基础 纲要 病症
3、本病标病 4、是动所生病
5、苦欲补泻论治
治法
6、标本寒热虚实论治 7、重视胃气
特点
1.以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阐释脏象 《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脏象之图》以五运六气、天地人作理论框架概括脏象。
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肺,五运属金,金火合德,燥金主清,下络大肠;心
思 考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疾病? 从历史的角度看,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今天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 历史和现实的中医疾病谱有否变化? 张元素和李东垣主要治的是哪类疾病?
中医如何能夺回外感病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权?
SARS后遗症。
SARS后遗症人群: 他们不是历史,他们不能被遗忘
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 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 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
熟悉: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了解:六气用药理论
一、医家生平 张元素,宋金时人,居河北易州,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刘完素同时 而年辈略晚。据《金史•张元素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 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庙讳:皇帝父祖的名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都须避讳,叫做避“庙讳”。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 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
及包络,五运属火,君火主热,下络小肠。 肝胆居于中焦,象人。肝,五运属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下络胆经;胆,
金元四大家.优秀精选PPT

实践上,又较亲前手人治好认母识亲有和许了谦较的大病,的最扩后充得出。“三古法方治均今有病具焉能体吻用合法“的、结注论意,是事彼项时、敢于禁创忌新证的医,家应之用一。范围广泛,内
容丰富,所用药物遵崇完素,偏于寒凉,颇有心得。
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
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
他具有民族九气门节,,终撮生要不图仕,,行百医法于民心间要,,受到三民法众六的欢门迎,,“至今三河消间论一带”尚(刘有纪完念素他的),遗扁迹。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 他相对反当 矣时”盛;世行传的神“五效运方六等气”几学部说分非常内重容视。,一方面强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 药把物疾通 病便分外属,风他、该如热催、书生伤注、寒重下、乳积阐、聚发磨、邪积杂、病实逐等为水各病、门破,的经每理、门论泄均气先,等引倡下《导行素作问攻用》下的医三方论法,法。再治加疗引申诸,病并。制定书处中方以。 六邪归纳诸病之因, 补三中法升 均阳有泻具以火体三,用法代法表、治方注之补意,中事益项名气、之汤禁为忌证“,六应门用范三围法广”泛,,内此容即丰富为,该所书用药创物立遵的崇完“素攻,邪偏于论寒”凉的,颇主有要心思得。想。 ”(《脾胃论·天在地具阴阳体生应杀用之理汗在吐升下降浮三沉法之时间论,》作)者从治法范围,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史守书记真载:,“号金时通玄处士。金代河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前言辽宋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金、元时期活跃的四位杰出文人,分别为辽宁著名诗人苏轼、宋代著名画家文同、金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
他们各自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文学巨匠艺术风格苏轼以豪放之气和才情横溢而闻名于世。
他以清新婉约的诗歌、雄浑豪放的散文以及刚健有力的画作而广为人知。
苏轼独特的感受力使其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同时充满了个人主张和社会观察。
影响评析苏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抒情即拓展”,提倡表达真实感情与思想,深受后来诗人的追随。
其次,他的散文风格雄浑豪放,对宋代以至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观察为基础,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文同:笔墨精妙艺术风格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以他的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擅长以简练明快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
他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将自然美与内心感悟相结合。
影响评析文同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倡导“似写非写”和“神韵和体”,强调作品中应有灵动之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赵孟頫:书法宗师艺术风格赵孟頫是金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南宋年间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瘦劲有力的笔画和工整流畅的布局为特点。
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并以其深沉内敛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而成就卓越。
影响评析赵孟頫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将楷、行、草三种字体相结合,并注重字体间的变化和连贯性,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其次,在气势与细节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使得后世书法家在学习中可以借鉴他的技艺。
同时,赵孟頫注重笔墨与心情相结合,强调自我表达,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汉卿:曲艺宗师艺术风格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杂剧为主。
金元四大家的养生保健观

金元四大家的养生保健观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1期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许多养生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养生重在养精气刘完素总结前代长寿者的经验,提出“省约俭育”是“却老全形,身安无疾”重要措施的论述。
所谓“省约俭育”即现在所说的节制生育,因为多生多育耗伤人体精气,精气亏损是人衰老的主要原因,要抗老健体就得爱护精气。
所以他说:“体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精之处无得而夺也。
”可见,刘完素是从惜精保精可以健身防老来谈节制生育的。
刘完素在汉代王充提出人之寿夭在于“先天禀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
这种“人主性命”说摒弃了神赐寿命天注定的伪说,说明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摄养,就能延年益寿。
刘完素还从精与气的角度阐述养生的机理,证明各种养生术能健体延寿的物质基础就在于精和气。
因此,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尤其强调气的保养。
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
张从正:提倡祛邪扶正张从正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之所以能扶正,是因为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儒门事亲》)的主张。
他的养生保健思想的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认为人的身体、气血都要活动,瘀滞则会成疾,并总结了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养生方法。
在防病保健中,他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
李杲:注重调理脾胃李杲认为,促使人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耗损,而且不能在后天得到补养。
因此,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弥补元气的耗损,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金元四大家教学文稿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
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医学、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
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
如果归经不同,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张氏提出的引经报使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方剂学,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
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张元素去世后又做了李东垣的弟子)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
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故事:《金史》称: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
八岁试童子举。
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
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和所为(医生不能自已很痛苦啊)。
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
”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
”“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
”元素曰:“子误矣。
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
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自为家法云。
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李杲gao (三声)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
故事一次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
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
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立誓求学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洁古为师。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
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东垣老人,被尊称为李君,虽然富有,但不是纨绔子弟,李君在年幼时,就与一般的小孩子不一样;等到他长大之后,为人忠诚守信,并且待人非常有礼貌,他对交友也很谨慎,在同人们的往来接触之中,他从不开玩笑去戏耍他人。
对于被人们公认的娱乐场所,楼台戏院,他也都没有踏入过。
也许他的天性就是这样。
朋友们都很怪疑他这点,暗地里,商量好了,准备一桌酒席,指使妓女对他调情而行诱惑。
有个妓女拉他的衣服,他便生气大骂,并脱下衣服,把它给烧掉了。
当时由乡里豪绅们,接待南宋派来的使臣。
真定府府尹,听说他青春年少,而且又有操守,便暗中唆使妓女,硬劝他喝酒,他不便推辞。
稍稍饮了一口之后,就立即大口吐出去了,才离去。
可见自重自爱到了如此地步。
他跟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孟子》,从翰林冯叔献处,受教过《春秋》。
他在住宅中空地里,修建了一座书院,接待读书人。
如果遇到生活困难用度不足的人,他总是尽力的去周济他们。
金,章宗,泰和年间,遇到饥荒,老百姓大多流落逃亡它乡,李君极力救济这些灾民,得到他保全活命的人很多。
自重自爱李东垣的父亲通自己的关系让他进纳得官,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济原(今河南境内)的税务官。
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
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
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他废寝忘餐,像顺着河水,去找水源,探求病变的现象与根源,终于制定出方剂,给病人服食后,见到了收效。
就特意的把它刻在了木板上,悬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而采用了这种方药的人,没有不见效的。
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开封)。
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
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
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战胜大头瘟,治好卿大夫,名声大振学有所成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
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最初他不是凭借行医出名,人们也不了解他对于医术精通。
东垣君,为躲避战乱才到了汴梁,才以行医的身份和公卿们交往。
又把所经历的治验,都记录在别的书里。
就在壬辰那年,为躲避兵乱,李君逃出大梁,往北渡过了黄河,又寄住在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到了甲辰年才回乡。
有一天,对友人周都运德的父亲说:“我老了,想把这医道传给后人,但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这又该怎么办呢?”周都、运德的父亲说:“廉台有个叫罗天益,字谦甫的,他的秉性与行为均敦厚朴实。
他曾经为他自己所从事的医术不精,而感到遗憾,在学医上很有志向,您要传授医道,这个人也许可以。
”有一天,周运德的父亲领着罗谦甫,拜访了李君,李先生见面就问他:“你是来学赚钱的医生呢,还是学继承发扬医学遗产的医生呢?”罗谦甫回答说:“是为了继承发扬这医学遗产而已。
”于是谦甫就跟随李君学医,日常生活费用,全靠李君提供。
学了三年,李君为他长期学习不知疲倦,奖励给他二十两白银,说:“我知道你家庭生活很困难,怕你半途改变主意,不能坚持到底,你可以用这些钱去供养妻子儿女。
”谦甫竭力辞谢不肯接受。
李君说:“我在大的事情上都不吝惜(医术),怎么会在小事上(钱财)去吝啬哪。
你就不要推辞了。
”从这里便可知道李君对罗谦甫所寄于的希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临终时,把平日所著的书,清检校勘,整理成册,分类依次排列,陈列在几案前为天下的后来人,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
(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
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
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张从正)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
这两位也成了名医,并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
李东垣还研究妇科病,但主要围绕脾胃学说研究李东垣死后葬于家乡今黄陵县。
在今黄陵县阿党乡阿党村正西500米处,保存有李东垣的陵墓。
墓前立有石碑,上刻曰:“精歧黄之业起死回生德泽被土庶名医,建之戒护国保民声名播东西南北”。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因以为号,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