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合集下载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之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之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之的用法之在古文中的意思:基本字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扩展资料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

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它的前面是动词时,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

”(《唐雎不辱使命》);
(3)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常常译作“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4)它做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时,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5)它的后面是名词时,常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6)还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就是当“之”字后面是“属、徒、伦、族”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般的结构助词。

可解释为“这”、“这些”、“这样”等。

虚词之的用法

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文言文之的用法|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之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之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之作为代词的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文言文之作为动词的用法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文言文之作为助词的用法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各位热爱语文的同学们,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同学们认真浏览,详细笔记。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之”的含义及作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羔羊救母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一日,欲刲其母。

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

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及回,遽失刀。

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

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牝(pìn)羊:母羊。

牝,雌性的鸟或兽。

③刲(kuī):割杀。

④次:中间。

⑤童稚:此指仆人。

的一项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A.两目涕.零涕:鼻涕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D.遂并.释之并:一起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的含义及作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羔羊救母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一日,欲刲其母。

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

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及回,遽失刀。

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

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牝(pìn)羊:母羊。

牝,雌性的鸟或兽。

③刲(kuī):割杀。

④次:中间。

⑤童稚:此指仆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目涕.零涕:鼻涕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D.遂并.释之并:一起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

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等他回来,竟找不到刀了。

原来刀已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根下,羊羔趴在刀上面。

安屠夫到处寻找,才醒悟(羊羔下跪是为母乞命),于是解下母羊的绳索,把它和羊羔一起放生了。

鷧鸟中计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②渐审③视,下啄。

久之,时飞止笠上,恬④不为惊。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⑤,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⑥翼声“假、假”⑦。

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选自《权子·假人》)【注释】①鷧(yi):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或鱼。

善于潜水捕鱼。

②已:后来。

(③审:详细,周密。

④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⑤刍(chu)人:草人。

⑥奋:用力扇。

⑦假假:拟声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苦群鷧窃啄食之窃:偷偷地B.植之池中以慑之植:种植C.不敢即下即:立即,马上D.飞止如故故:原来,先前2.对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苦群鹤窃啄食之②植之池中以慑之③植之池中以慑之④久之,目似联A.①②意思和用法相同,③④意思和用法不同B.①②意思和用法相同,③④意思和用法相同C.①②意思和用法不同,③④意思和用法不同D.①②意思和用法不同,③④意思和用法相同3.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不久,(鸬鹚)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不久,(鸬鹚)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不久,(鸬鹚)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不久,(鸬鹚)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4.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5.本文借鸬鹚讽刺了的人。

成语同样讽刺了这类人。

1.B【解析】“植”翻译为“立”。

2.C【解析】①代鱼,②代草人,③代群鹤,④补足音节,无实义。

4.植之池中以慑之5.思想僵化,不知变通示例:刻舟求剑【参考译文】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鹉(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衰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

鸬鹚们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

后来渐渐详细观察,就(飞)下来啄食。

过了不久,(鸬鹉)就经常飞到斗笠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那个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签站在池子中,鸿鹤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

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鹉脱不了身了。

用力飞舞翅膀“假、假”地叫。

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朱晖守信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素:一向,平素B.乃把.晖臂曰把:握,持C.举手未敢对.对:答复,回答D.子孙窃怪.之怪:奇怪2.对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①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②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③子孙窃怪之.④堪尝有知己之.言A.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意义和用法相同。

B.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意义和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意义和用法不同。

D.①②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意义和用法相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1)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2)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4.结合文......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中朱晖的言行1.D【解析】“怪”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2.C【解析代词“他”,指朱晖。

②代词“他们”,指张堪的妻子儿女。

③代词,指这件事。

④助词,的。

3.(1)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间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2)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信用铭记在心。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参考译文】当初,朱晖的同县张堪一向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因为张堪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所以只是拱手没敢回答,从此以后(二人)再也没有见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未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私下对此感到很奇怪啊。

”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信用铭记在心。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⑧若不知。

(选自明·宋派《王冕传》)【注释】①牧:放牧牲畜。

②氟:总是(常常),就。

③挞:用鞭子、根子等打人。

④曷:通“何”,为什么。

③执策:拿着书。

⑥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③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窃入学舍窃:(2)儿痴如此痴:(3)冕因去因:(4)恬着不见若: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于厅室之.东北角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③父怒挞之.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3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C.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5.文中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①②1.(1)偷偷地(2)入迷(3)于是(4)好像2.B【解析】②都为结构助词,③④都为代词。

3.C【解析】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4.(1)(王冕)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

(2)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5.①放牛时偷听念书。

②夜晚寺庙读书。

【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不久,他仍像原来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