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家的意味 优秀学案
4.1 家的意味(导学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4.1家的意味课题4.1家的意味课型 新授课 课时:1学习目标1、体会家人的付出与亲情的温暖,养成孝敬的品德,承担对家庭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亲情作出正确的分析,提高搜集资料、解读资料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了解“家”的含义,掌握家的意义。
重点 家的重要性 难点 家风的作用课前案自主预习参照《知识清单》,(铅笔)标划出重点段、核心句、关键词,落实在课本上。
课堂案(一)基础知识点背诵过关填空(10分钟) 1、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意义(重要性)(1)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2)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在薪火相传中,我们不仅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
优良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班级: 姓名: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
优良家风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4)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二)(交流合作→共享共长)20分钟组内交流,达到共识;【学习任务一】1.结合课本生活观察的说法和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家”是什么。
2.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习任务二】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学习任务三】1、你知道哪些广为流传的家风,家规、家训呢?2、你家有哪些家规、家训呢?与同学分享和交流小组课堂特色展示活动(三)归纳凝练→内化升华10分钟内化运用:1.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基础过关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___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A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师生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吴薇说:“爸爸、妈妈很辛苦,他们从小教我学说话、学走路,教我看图识字,把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们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吴薇的话主要说明了家庭具有C A.赡养功能B.人口生产功能C.教育功能D.经济功能3.“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我们热爱自己的家是因为BA.家庭成员间没有矛盾和冲突B.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C.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D.在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4.下列选项是对右图的不同理解,正确的是A①妈妈的做法不无道理②妈妈的做法是不孝敬老人的表现③如果妈妈不改变态度,我就不再孝敬妈妈④妈妈的做法违背了孝亲敬长的相关法律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D A.关心体贴父母,调适逆反心理B.尊重理解父母,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C.与父母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D.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6.简答题我国西南地区曾经遭遇了特大干旱,但干旱的土地阻隔不了善良人们的涓涓爱心之流。
一个住在云南散坡村的女中学生,把学校分发的矿泉水,全部积攒起来,等到一个星期上完课后,就把这些水全部背回家带给父母喝。
“我希望能快点下雨,希望爸爸妈妈能有更多的水喝。
”当问到她自己渴了怎么办时,她哽咽着说:“实在很渴就喝一点点。
”1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女中学生的言行的?答案:①这位女中学生的言行体现了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她把积攒起来的水背回家给父母喝,体现了她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她的言行值得称赞和学习。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目标:1. 通过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分享,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感受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2. 通过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交流分享、榜样引导与反思己身,理解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增强孝亲敬长的意识与行动力。
3. 通过对家风的感知、分享、探讨,领悟中华家庭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家与国的关系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家庭文化教学难点:尽孝在当下教学方法:情景体验、经验分享等课前准备:全班学生独立制作各自的家庭相册;找一位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录制法律链接的音频。
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播放音频:《我爱我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跟唱,舒缓情绪,放松心情,并自然地过—1—渡到新课的学习内容中。
第一板块:体验•感悟2.回家展示春运图片组,播放背景音乐《回家的路》:(1)为什么大家历经辛苦也要回家过年?(2)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教师总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通过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感受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体会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初步理解家的意味。
3.我爱我家邀请三位同学,依次上台,用PPT 展示各自的家庭生活情景照片。
(1)看完几位同学的家庭相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一句话概括对家的理解。
教师总结: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2—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家里的温馨,体会家中的亲情,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家的含义,感悟家的意味。
第二板块:榜样•行动4.交流与分享从小到大,你还记得父母最感动你的场景吗?请分享一二。
想一想: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视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切身感知父母的爱,初步唤醒学生对父母和家人的关心之情和回馈意识。
5.榜样力量播放视频:《2017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节选(1)视频中的哪个场景最打动你?请谈谈你的感受。
家的意味+导学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家庭的含义,理解家的意义,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2.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培养热爱家庭、孝亲敬长的情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初步形成孝亲敬长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生命的居所1.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 家,是什么?(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二、中国人的“家”1.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3. 怎样孝亲敬长?(1)尽孝在当下。
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尊敬。
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3)倾听。
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4)感恩。
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1、什么是家庭?2、家庭的作用是什么?3、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些?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5、如何孝亲敬长?1.(1)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等。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导学案】家的意味 学案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学习目标】1、理解家风的重要性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掌握自己家的家风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自己家的家风。
难点:将家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
【自主学习】1.家庭是由、或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的功能有。
3.家是我们身心的;家是我们心灵的。
4.家里有,家中有。
5.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
【课时达标】1.常回家看看说明孝亲敬长是()A..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B.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C.要从现在开始2.下列情形不能确立家庭关系的是()A.血缘关系B.买卖关系、C.收养关系3.《春运回家图》引来无数春运回家族的共鸣。
着是因为()①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②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③家中有父母和亲人的牵挂④春运回家太难了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4.《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启示我们()A.孝敬父母就要用行动表达感恩B.孝敬父母就要尊敬父母C.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D.尽孝要在当下5.请你谈谈家意味着什么?6.我们为什么孝敬父母长辈?参考答案:1.A2.B3.C4.D5.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中华文化,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6.从道德角度讲,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法律角度讲,尊敬赡养父母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辅助的义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优秀教案

7.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思路】课标分析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学法指导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落实行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1)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一等奖优
秀教学设计
是一名忙碌的职业人士,但他总是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XXX觉得,家就是这样一个温馨的地方,有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
活动二
讨论:如何孝亲敬长?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孝顺经验和感受,提出孝顺的具体行动和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明确孝顺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孝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三
角色扮演:家庭交往中的礼仪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交往中的场景,演绎出正确的礼仪行为和语言。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家庭交往中的道德规范和礼仪。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庭的含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孝顺的内涵和意义,掌握了家庭交往中的道德规范和礼仪。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更加热爱家庭,珍惜亲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真正做到尽孝尽责。
秀传统和家风,以及对家庭的
期望和责任。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多重功能和意义,认识到家庭不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传承的场所。
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家庭关系。
优质教学设计-《家的意味》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授课题目家的意味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2.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道为什么孝敬父母和怎样孝敬父母。
初步具有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家庭的作用;为什么孝敬父母和怎样孝敬父母教学难点为什么孝敬父母和怎样孝敬父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图片:你认为这幅图缺少什么?你会增添什么?学生回答:家人;爱等通过观看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氛围,引出话题。
新授课第一篇章:家的作用(一)以下歌词的“家”指的是什么?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3.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二)考考你:以下情境体现了家庭的什么功能?(三)阅读课本73“阅读与感悟”思考:两个故事中对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家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观看。
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总结: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学生做笔记。
归纳知识点,落实教材知识。
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家的实质)新授课第二篇章:中国人的“家”播放视频《中国人的春节》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在春节期间我们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家?教师展示图片+文字。
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1.通过观看视频,增强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使思品课更具有现实性。
总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家的意味》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的确立、家庭功能意义,明确家的丰富内涵;明确孝亲敬长的原因及方法技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学习任务】
(一)观看欣赏歌曲《独生子女的故事》、《我想有个家》,回答:歌曲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学生收集家规家训,小组交流评选,选出小组发言人。
(三)检查预习:
A、填空: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关系、()关系或()关系结合成的()组织。
•2.家庭是我们()的寄居之所。
我们的()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的港湾。
家里有(),家中有()。
()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是甜蜜、温暖、轻松的()。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7.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表达孝敬之心。
B、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独生子女的故事》,谈谈观后感,
( 二)合作探究分享: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学生分享:你的家庭由几个人构成的?你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总结出家庭的含义:
探究二:(1)教材71页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家是……
(2) 教材72页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3)总结:家的意义:
探究三:(1)教材P73阅读感悟,说一说对他们来说家的意味是什么?
(2)总结:家的特点
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1)、教材P73探究与分享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2)总结: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观看视频《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
(1)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2)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3)说说自己家的家规家训家风
探究六:教材P74相关链接,观看视频《陪我长大陪你变老》及P75方法技能
(1)分享我国法律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及孝亲敬长的原因
(2)学生分享P75“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懂得了: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五) 当堂演练:
(六)拓展空间:
1、写一篇记录自己家庭亲情故事的日记;
2、国庆假期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记录事件及感受;
3、与爸爸、妈妈一起制定完善家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