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医学病理科室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

医学病理科室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在医学病理科室中进行工作,严格的规范和高效的操作流程是确保诊断准确性和病人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介绍医学病理科室工作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医生和技术人员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工作。
一、标本接收与处理医学病理科室接收的标本种类繁多,包括组织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尸检标本等。
为了确保标本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以下操作流程必须遵循:1. 标本接收:及时接收来自临床科室的标本,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正确标注。
2. 标本登记:对每个标本进行登记,记录患者信息、标本种类、采集部位以及送检医生等重要信息。
3. 标本处理: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对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固定、冷冻或切片等。
4. 标本保存:妥善保存标本,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销毁或归档。
二、组织切片与染色组织切片和染色是病理诊断的关键步骤,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诊断错误。
以下是相关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1. 组织固定:将标本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学特征。
2. 组织切片:使用切片机将固定的组织切成薄片,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3. 染色操作:按照标准染色流程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处理,如常规的血液学染色、肿瘤免疫组化染色等。
4. 切片检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评估组织切片的染色效果,并记录相关的病理特征。
三、病理诊断与报告病理诊断是医学病理科室的核心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相关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1. 病理诊断:根据组织切片的形态特征和染色结果,医生进行病理诊断,并详细描述病变的类型、程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2. 诊断审核:对诊断结果进行审核,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诊断报告:编写病理诊断报告,报告中包括患者信息、标本特点、诊断结果、建议治疗方案等内容。
4. 报告签发:由负责的病理专家对报告进行签名,并确认报告的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医学病理科室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流程:1. 质量控制: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外部质量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病理科制度职责与操作规范

病理科制度职责与操作规范病理科制度职责与操作规范一、病理科制度职责病理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它的职责是对体内组织和器官的病理进行分析和诊断,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病理科负责开展如下工作:1. 组织解剖和尸检。
病理科负责对死亡病人进行尸检,确定死因,同时进行组织解剖,为医生提供病理学诊断。
2. 病理诊断。
病理科主要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对切除的病变组织、肿瘤组织、器官和液态标本进行镜下检查,确定病人的病情、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
3. 关于诊治提供专业建议。
病理科负责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关的病理学资料和建议,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手术。
4. 教学和科研。
病理科负责医院内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整个科室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操作规范病理科作为一个专业的科室,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诊断的准确性。
下面是病理科的操作规范:1. 标本采集病理检查对标本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标本的采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在取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病人准备:在取标本前,需要告知病人相关的操作流程、食物禁忌等事项,如需空腹或禁食药物,需要提前告知病人。
(2)标本采集:在取标本时,需要使用消毒器具进行标本采集,同时避免任何污染。
(3)标本保存:采集好的标本需要及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避免过长时间的保存。
2. 标本处理标本收到后需要进行明确的处理,从而避免标本的污染和遗失。
具体操作规范如下:(1)标本登记:收到标本后,需要对标本进行登记,包括标本来源、标本类型、标本收取日期等信息。
(2)标本分配和处理:病理科根据临床需求将标本分配给相应的医生负责,同时进行标本处理,包括标本定型、制片等。
(3)标本保存:对于未经剖检的标本,需要保存一份常规病理报告,用于之后的诊断和治疗。
3. 实验室操作病理科标本的检查和实验室操作属于高风险操作,需要进行专业的操作流程和控制。
具体操作规范如下:(1)实验室管理:病理科实验室负责人需要管理实验室并制定相关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和检查。
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标准化

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标准化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研究组织、细胞和体液的异常变化,为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病理学研究过程中,病理操作的规范化和性能要求的标准化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的标准化,以促进病理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一、病理操作规范化1. 标本采集与标识在进行病理学研究时,正确的标本采集和标识是确保结果准确的重要步骤。
标本采集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选择适当的采样部位、采取正确的采样方法和工具,并保证采样过程不会对标本造成损伤。
同时,每个标本都应正确标识,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样本部位等信息,以免混淆或丢失。
2. 标本固定与包埋标本固定是保持组织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步骤,采用适当的固定液进行固定,时间和温度必须严格控制。
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标本类型来确定。
标本固定后,可进行包埋处理,将标本包埋于蜡块中,以便后续切片和染色。
3. 切片与染色切片是将固定的标本切成薄片,以供显微镜观察。
切片时应注意刀片的选择和切片厚度的控制,以保证切片的质量。
染色是为了使细胞核和胞质能够被显微镜更好地观察和评估,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石蜡切片染色和冰冻切片染色等。
4. 显微镜观察与评估经过染色的标本可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评估。
观察时应用适当的放大倍数和照明条件,仔细观察细胞结构、核型和染色质形态等细节,确保准确判断病理变化。
二、性能要求标准化1.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病理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质量控制。
首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符合规定的试剂和材料,遵循标准操作程序。
其次,在设备保养和校准方面也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要求,以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建立质量控制档案,记录并跟踪实验数据和结果,以便及时评估和分析。
2. 标准化培训与认证为了保证病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和认证。
培训内容应包括病理学基础知识、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病理科工作操作规范

精心整理病理室工作程序规范病理科工作制度一、全科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坚决执行医院提出的各项承诺。
二、工作人员必须服务热情,态度和蔼,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各项工作均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互相协作,上下团结。
一、 病案号、二、 三、 取材过程中及取材后,取材医师与技术人员再次核对取材的标本编号及标本总数。
四、 技术人员包埋组织蜡块后,蜡块编号及蜡块总数应与申请单及工作单再次核对。
五、制片后,切片与申请单及工作单核对无误后交与诊断医师,如有脱片等特殊情况,在工作单上注明,由技术人员负责重新制片。
六、诊断医师在书写报告时,应认真复核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及病案号、临床诊断、送检部位及送检日期,如项目不全者,可用“?”号表明。
病理科住院医师职责一、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积累。
报告。
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负责各项常规病理技术工作,包括常规切片、冰冻切片、细胞涂片的制作和染色。
四、责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技术工作,积极配合科研和教学。
五、负责低年资技术人员和进修人员的技术指导工作。
六、分工负责贵重仪器的保管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
七、负责病理标本的保存及制作。
病理科基本工作流程是:将各种组织制成非薄的切片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比较繁杂的过程,每一步都要求病理技术工作者要认真,耐心,细致地使整个过程一环扣住一环,才能获得优良结果。
制作切片的主要过程有:(1)取材,(2)固定,(3)脱水,(4)包埋,(5)切片,(6)染色,(7)封固。
在这七个主要过程中,又包括着若干步骤,(详)过于固定液((四)送检标本主要病灶被事先挖取或一件标本分送两个单位者。
(五)对标本较小、难以制作切片或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准确性的情况,应予送检医师说明或不予接收。
对符合送检要求的标本,由接收标本者在相关科室的标本送检簿上签收,或发给收到标本通知单。
二、申请单、送检标本的编号与登记病理科工作人员于标本收集的当天,及时对申请单与标本同时编号,经第2次核对无误后,进行登记。
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总则

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总则引言病理学技术操作是病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规范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着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质量。
本文档旨在总结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的规范和要点,以指导病理学工作者正确进行病理学技术操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可靠性。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1.标本采集前应仔细了解病史及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方式和部位。
2.采集标本时,应使用合适的采集工具,避免污染和破坏标本。
3.采集的组织标本应立即固定,避免标本变质和损伤。
4.标本固定时,应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和固定时间,保证标本质量。
二、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1. 组织切片制备1.切片时要避免空气和切片机械对组织的伤害,保证组织完整性。
2.切片时应调节切片机的切片速度和切片角度,以得到理想的切片厚度和形状。
3.切片后应及时将切片转移到水中,避免干燥和切片断裂。
4.切片后的组织应分别置于不同的玻片上,避免混淆或丢失。
2. 染色技术操作1.组织切片上染色前,应对切片进行脱蜡处理,以去除蜡质。
2.将切片置于染色剂中时,应根据染色方法和要求,确定适当的染色时间。
3.染色后应将切片洗净,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降低背景染色。
4.染色后的切片应控制晾干时间,以确保切片上没有水分。
3.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1.免疫组化前,应对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增强抗原的特异性。
2.选用适当的抗体和染色方法,确保准确的免疫反应结果。
3.免疫反应后,应对切片进行显色处理,并确定合适的显色时间。
4.洗净切片后,应进行脱水和封片操作,以保护切片和固定免疫结果。
4. 电镜技术操作1.电镜前,应对切片进行适当的去蜡和再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
2.选择合适的电镜片和工作距离,以获得清晰的电镜图像。
3.对电镜图像进行拍摄时,应注意曝光时间和对焦准确度。
4.完成电镜操作后,应对切片进行处理,以使其适宜保存和观察。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要点1.进入实验室前,进行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并了解相关实验室安全规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病理学分册》医院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心脏移植

第10卷 第4期2019年7月Vol. 10 No. 4Jul.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移植病理学专家,从移植心脏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操作规范、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心脏的心肌缺血损伤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心脏血管病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心脏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规范、移植心脏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的难点与局限性、移植心脏病理学相关的其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心脏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关键词】 移植病理学;器官移植;心脏移植;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排斥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移植心脏血管病;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617,R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4-0008-09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心脏移植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9.04.008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2012AA021009);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1302009);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12M-01-015);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18PT32018);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01-08-540149)执笔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红月、李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健委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郭晖)通信作者:郭晖,研究方向为移植病理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Email :zcguo@本文为移植心脏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前言
病理标本采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环节,在确诊、治疗和预后判
断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规范的标本采集技术操作
规范对于医生和病人都至关重要。
采集器具
1. 采集器具应当保持干净,无菌,不能影响标本的质量和采集
的准确性。
采集器具应有检查制度,经过严格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2. 选择正确的采集器具。
不同标本可能需要不同的采集器具,
医生在使用时要选择正确的采集器具,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采集的
准确性。
采集时间与方法
1. 采集时间应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进行,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2. 标本采集前医生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和治疗史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体格检查,排除疾病进展或治疗不当等原因。
3. 采集标本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先准备好采集器具、标本瓶、标签等必要的器材,确保采集过程中的顺畅进行。
4. 标本采集必须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相关注意事项
1. 部分标本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医生应当了解标本采集方案,并严格执行。
2. 标本采集后要注意固定、标注和储存。
标本应该及时送往设有病理检查的指定部门。
3. 操作规范中所述事项仅为基本要求,医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采集技术操作。
结论
以上就是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的相关内容,医生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时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采集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要紧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体会,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定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体会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专门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专门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要紧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专门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不、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病理医师应尊重和爱护患者的隐私。
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保证其自送检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
九、病理科应努力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遵照本规范的要求加强科室建设,制订完善的科室治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
十、病理科工作人员应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病理医师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查和发出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提出的咨询,必要时应复查有关的标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复。
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片、专门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并确保通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
②不完整:减4~10分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③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⒉切片薄(3~5μm),厚薄平均10①切片厚(细胞重叠),阻碍诊断:减6~10分②厚薄不平均:减3~5分⒊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①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阻碍诊断:减2分②有刀痕、裂隙、颤痕,阻碍诊断:减5分⒋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①有皱褶或折叠,尚不阻碍诊断:各减2分②有皱褶折或折叠,阻碍诊断:各减5分⒌切片无污染10有污染:减10分⒍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 10①有气泡:减3分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②胶液外溢:减3分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⒎透亮度好10①透亮度差:减1~3分②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⒏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①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②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⒐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 10①切片松散:减5分②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⒑切片整洁,①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②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③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 切片质量分级标准:先将橙黄G溶于蒸馏水中,再加入无水乙醇,然后加入磷钨酸。
(4)EA36染液①EA36储备液A液:亮绿0.5g,溶于5ml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至100ml。
B液:伊红0.5g,溶于5ml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至100ml。
C液:俾士麦棕0.5g,溶于5ml蒸馏水中,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至100ml。
②EA36工作液EA36储备液的A液 45 mlEA36储备液的B液 45 mlEA36储备液的C 液 10 ml磷钨酸0.2 g 碳酸锂饱和水溶液 1 滴 2.染色程序(1)将差不多固定的涂片置于80%乙醇中2 min。
(2)蒸馏水洗2 min。
(3)苏木素液染核10~12 min,自来水洗。
(4)盐酸-乙醇液分化约20~30s,至涂片呈淡橙红色。
(5)流水冲洗10~15min,蒸馏水洗。
(6)依次用80%、95%乙醇脱水,各2min。
(7)橙黄G6液染色3~5min。
(8)95%乙醇洗2~3次,洗去余外染液。
(9)EA36工作液染色3~5 min。
(10)95%乙醇洗2~3次,洗去余外染液。
(11)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亮,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细胞核呈深蓝色,核仁呈红色;不同分化类型的鳞状上皮细胞,其胞浆颜色各异:角化细胞呈粉红色,不全角化细胞呈橙黄色,角化前细胞呈淡蓝或淡绿色;红细胞呈橙红或鲜红色,白细胞的胞浆呈淡蓝绿色;粘液呈淡蓝或粉红色。
(三)瑞氏(Wright)染色瑞氏染色一样用于血液涂片,也可用于检查肿瘤细胞。
1.试剂配制(1)瑞氏染液瑞氏染料 1g甲醇600ml将瑞氏染料放入研钵内,加入适量甲醇与之混合研磨,使染料逐步溶解。
将溶解的染液倾入另一玻璃瓶内,然后再加入适量甲醇连续研磨;未溶解的染料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
染液避光储存备用。
(2)磷酸盐缓冲液无水磷酸氢二钠 6.5g磷酸二氢钠4g蒸馏水 1 000mlpH:6.5~7.02. 染色程序(1)涂片自然干燥。
(2)滴加瑞氏液染色1min。
(2)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液,轻轻摇荡玻片或用洗耳胶球在玻片上轻轻吹气,使两液体混合平均,连续10~15min。
(4)流水洗去染液。
(5)涂片风干后,二甲苯透亮,中性树胶封片。
3. 染色结果:胞核呈紫红色,胞浆呈紫蓝色,粘液呈粉红色或淡蓝色。
(四)May-Grünwal d-姬姆萨(Giemsa)染色May-Grünwald-姬姆萨染色适用于造血系统的细胞涂片和鉴不恶型淋巴瘤的类型。
May-Grünwald原液和姬姆萨原液配制繁琐,可直截了当购买。
1.试剂配制(1)May-Grünwald工作液May-Grünwald原液1份蒸馏水6~10份使用前配制。
(2)姬姆萨工作液姬姆萨原液1份蒸馏水6~10份使用前配制。
2.染色程序(1)涂片自然干燥,蒸馏水洗1~2min。
(2)May-Grünwald工作液染15~30min。
(3)自来水冲洗,洗去载玻片上的染液,蒸馏水稍洗。
(4)姬姆萨工作液染15~30min。
(5)自来水冲洗,洗去载玻片上的染液。
(6)涂片风干后,二甲苯透亮,中性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胞核呈紫红色,胞浆和核仁呈蓝紫色。
(五)Rakoff染色Rakoff染色用于阴道细胞学涂片快速测定雌激素水平。
1.试剂配制(1)5%淡绿水溶液83ml(2)1%伊红水溶液17ml将两液混合后使用。
2.染色程序(1)用细胞刷沿阴道侧壁刷取黏膜鳞状上皮细胞,放入装有1~2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
(2)在试管内滴入3滴Rakoff染液,用细胞刷在染液中轻摇混合。
(3)将1~2滴混合液滴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
(4)待涂片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结果:鳞状上皮细胞的嗜酸性和嗜碱性胞浆区分明显。
角化前细胞的核呈网状,角化细胞的固缩核呈差不多不着色的空泡状。
(六)猩红-固绿染色猩红-固绿染色用于显示性染色体。
1.试剂配制(1)猩红染液水溶性比布里西猩红 1.0g磷钨酸0.3g冰醋酸 5.0ml50%酒精100ml常备液:3%乌洛托品溶液100ml与5%的硝酸银溶液5ml充分混合。
滤色镜蓝、绿蓝、绿蓝红、蓝深绿、橙8.检查光线可达到底片的位置,确定正确的曝光时刻和进行曝光;或用自动摄影操纵台上的按键曝光。
9.记录图像的摄影日期、摄影编号、样品编号、放大倍数、内容、摄影条件和备注等。
10.将已全部摄影过的底片退回底片暗盒内,取出底片并进行暗室冲洗等后期处理。
四、电子显微镜(电镜)摄影(一)透射电镜摄影1.检查电镜工作状态,确认样本无漂移现象,选择好曝光条件。
2.调剂好灯丝像,消正像散。
3.选择视野,确定放大倍数。
4.调整物镜光阑:样品反差较强时,使用较大的物镜光阑孔,直至反差适中为止;反差小时,宜用较小的光阑孔。
5.样本聚焦在低倍电镜(<1500倍)图像时,可采纳摇摆聚焦法用肉眼定位;样品聚焦在高倍电镜(>1500倍)图像时,除用肉眼观看定位外,还需采纳系列拍照法:于确定焦点后,用细调钮聚焦,增加物镜电流,每调动一级最小钮拍照一张底片,总计拍照4~5张,从中选择最佳底片。
6.放平荧光屏,传送底片使之进入摄影位置。
7.调定曝光亮度和速度,然后启动快门进行曝光;曝光终止后,将底片送入储存盒内。
将底片全部摄影的储存盒取出,进行暗室冲洗等后期处理。
8.用于透射电镜摄影的底片一样为色盲片(对红光不感光),曝光时刻为2~4s,ASA[中文?]为8~25s。
(二)扫描电镜摄影1.检查电镜工作状态(1)加速电压强度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图像反差和放大倍率。
高倍观看时一样需要较高的加速电压,低倍观看时需要较低的加速电压。
(2)聚光镜电流的选择:在保证图像亮度和反差要求前提下,尽可能加大聚光镜电流,以提高照片辨论力,加大景深。
(3)物镜光阑孔的选择:关于表面结构高低差异大的样本可用较小的光阑孔,以获较大景深;低倍镜下观看时,可选用较大光阑孔,以增加视野内的信号强度。
(4)选择摄影扫描速度。
(5)视野选择:与透射电镜相同。
2.确定曝光时刻。
在扫描电镜照相机处于光关?F8或F11情形下,照片的曝光时刻在50~100s之间。
3.样品的聚焦程度要紧依靠操作人员的肉眼观看。
拍照较低放大倍数(<1000倍)的图像,以调剂粗聚焦钮为主;拍照较高放大倍数(>1000倍)图像,应先调剂粗聚焦钮,再调剂细聚焦钮。
4.图像消像散:①先调剂X方向旋钮,排除X方向的像散;②再调剂Y方向旋钮,排除Y方向的像散;③最后再调剂细聚焦钮,直到图像最清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