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合集下载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关于女性形象的小说,通过对女主角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了女性的坚强、美丽和内心的丰富。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女主角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女性,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保持了内心的坚强和美丽。

她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在爱情中拥有了幸福。

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由得为她的坚强和美丽而感到敬佩。

通过女主角的塑造,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女主角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在家庭和爱情中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对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小说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女主角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这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女神》,我不仅对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也受到了女主角的启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形象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启示录,让人深受启发。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充满了力量和魅力的小说,通过对女主角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了女性的坚强、美丽和内心的丰富。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形象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启示录,让人深受启发。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他的《女神》一诗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表达了对女神的崇拜和赞美之情。

读完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神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也让人对女神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女神》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郭沫若对女神的崇拜之情。

诗中描述了女神的形象,以及她所具有的美丽、高贵和神秘的特质。

作者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将女神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神的崇拜之情。

在诗中,女神被赞美为“美丽的女神啊,你的眼睛是一双闪烁着星光的宝石”,“你的笑容是春天的花朵,你的歌声是大地的交响乐”,这些赞美之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女神的无限崇拜和赞美之情。

其次,通过《女神》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郭沫若对女神的深情表达。

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女神的崇拜,还表达了对女神的深情厚爱。

作者用了许多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将自己对女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作者写道,“你是那个世界的女神,你是那个时代的女神,你是那个民族的女神”,这些表达了作者对女神的深情厚爱,也表达了作者对女神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最后,通过《女神》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郭沫若对女神形象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在诗中,作者对女神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女神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作者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将女神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神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在诗中,作者写道,“你是大地的女神,你是天空的女神,你是人类的女神”,这些表达了作者对女神形象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女神的深情厚爱。

总之,郭沫若的《女神》一诗,通过对女神的崇拜、深情表达和独特理解,展现了作者对女神的独特情感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女神的美丽、高贵和神秘,也表达了作者对女神的深情厚爱和独特理解,展现了作者对女神的崇拜和赞美之情。

2024年《女神》读后感(3篇)

2024年《女神》读后感(3篇)

2024年《女神》读后感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盘。

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

“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

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

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

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2024年《女神》读后感(2)“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

”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凤凰涅槃》的开篇语,亦是整首诗内容的概括。

为作者谱写一曲时代的颂歌添就了激昂的音符。

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高洁、正直之士的象征。

无论是屈原的“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还是郭沫若的“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

”香木,总是代表雅洁。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各种民主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诗人的心目中,旧中国就是这样“一切都要去了”的凤凰。

——同样都是含弃旧我,追求新生。

凤凰是集香木来烧尽自己那陈旧的躯体;而我们的中国,有无数爱国的进步人士前赴后继,有无数高尚的革命同胞携手相助,我们那个曾经落后、保守的中华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涅槃的凤凰,不仅象征着中国的再生,也象征着像郭沫若先生这样的革命界、思想界人士的再生。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被誉为中国新诗的一部杰作。

这部诗集充满了他对于女性的敬仰和思考,展现出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度洞察和对于艺术的独特追求。

《女神》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郭沫若的《女神》展示了他对于女性的崇拜和赞美。

他将女性视为宇宙中最美的存在,把她们描绘成了无尽的艺术灵感的源泉。

在诗中,他以精细的笔触描绘女性的容貌、气质和内心世界,赋予她们以崇高的形象。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女性柔美、温柔、深情的赞美之词,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女性的独特情感。

其次,郭沫若的《女神》揭示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诗中,他将女性描绘成既柔弱又坚韧、既温柔又强大的存在,这种矛盾性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通过对女性的描绘,郭沫若折射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冲突,让读者对于人性的本质有着更深的思考。

此外,郭沫若的《女神》体现了他对于艺术的独特追求。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简洁,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同时,他也注重形式的创新,尝试了自由诗和象征主义等不同的诗歌形式,使得《女神》具
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通过对女性形象的赞美和探索,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对于艺术的独特追求。

这部诗集的艺术特色在于描绘了女性的美、探讨了人性的矛盾、追求了诗歌的音乐性和形式的创新。

通过《女神》,郭沫若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爱情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女神》是郭沫若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对女性的赞美、敬仰和思考。

这本书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之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的敬意和对女性美好的向往。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女性的独特理解和对女性美的独特见解。

在《女神》中,郭沫若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述女性的美丽和魅力,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柔美、娇媚和温柔。

在他的笔下,女性成为了一种神秘的存在,她们的美丽和魅力让人无法自拔,让人为之倾倒。

作者还通过对女性的赞美,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敬意,他认为女性是生命的源泉,是社会的支柱,是人类文明的灵魂。

在《女神》中,郭沫若还对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认为女性是一种充满着柔情和细腻的存在,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温柔和善良,她们的思想和情感是那样的丰富和深刻。

在作者的笔下,女性成为了一种高贵的存在,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智慧和美丽,她们的情感和情感是那样的深邃和动人。

通过《女神》,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对女性的独特理解和对女性美的独特见解。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用深情的语言赞美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的敬意和对女性美好的向往。

这本书不仅是对女性的赞美和敬仰,更是对女性的理解和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的深情厚意和对女性美的无限向往。

在读完《女神》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郭沫若对女性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用深情的语言赞美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的敬意和对女性美好的向往。

通过这本书,我对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厚的敬意,我愿意用郭沫若的眼睛去看待女性,用他的心灵去感受女性的美好,让我对女性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女神》是一本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和敬仰之情的书,它让我对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厚的敬意,让我对女性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女神》是郭沫若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聪明勇敢的女革命家李丽珍为了国家
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斗争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有以下几点心得
体会。

首先,小说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李丽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不仅通过自己
的努力获得了高等教育,也在解放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都
展现出了勇敢、聪明、独立的个性,她们都在不同的领域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描写表明,在革命斗争中,女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价值。

其次,小说强调了革命理想的重要性。

李丽珍是一个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人,她为
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甚至不顾个人安危。

而在小说中,一些反面角色也展
现了对革命事业的背叛和背离。

通过这些描写,郭沫若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理想信仰,才能够支撑我们在困难时坚持下去,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最后,小说强调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小说中,李丽珍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斗争,但
她从不是一个为自己谋求私利的人,她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
系在一起。

这种个人情感的融入集体利益,体现了郭沫若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解,也强调了个人和集体命运的紧密关联。

综上所述,《女神》是一部充满革命热情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说,通过描写李丽珍的
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了革命理想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读完这本小说,让我对革命事业和个人奋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色彩:诗集《女神》充满了浪漫主义元素,如对个性
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独特的想象和夸张:在《女神》中,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
夸张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这种独特的想象和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3.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在《女神》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
象征,如“凤凰”、“晨曦”、“朝霞”等,这些意象和象征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哲理。

4.强烈的情感表达:在《女神》中,诗人运用了强烈的情感表达
方式,如对祖国的忧虑、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等,这些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5.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女神》中,诗人通过独特的韵律和节
奏,使得诗歌更具有音乐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全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

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其中绝大部分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0年)。

《女神》一问世便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以及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诗体的到来。

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体现,这个形象借助于“泛神论”将自我第一次提高到本体和神的地位。

“泛神论”是流行于16-17世纪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表现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郭沫若自己的解释则为“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女神》特点总体看来,《女神》以浪漫主义为主,象征是其主要手法,其对现实的揭露,批判是以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乐观想象与坚定信念为基础和前提的,理想主义是其浪漫主义的精髓。

《女神》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倒一切腐朽势力的力量,它对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徵,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之一《凤凰涅槃》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

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助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旧中国包括诗人的旧我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

除夕将近的时候,在梧桐已枯甘泉已竭的丹穴山上,“冰天”与“寒风凛冽”,一对凤凰惊慌失措地来回飞旋着为自己安排火葬。

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

它们诅咒现实,诅咒了冷酷、黑暗、污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它们从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沈睡、衰朽、死尸般的生活,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时的生命力已经消逝,于是它们痛不欲生,集木自焚。

在对现实的谴责里,深深地积攒着诗人心头的民族悲愤和人民的苦难。

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氛。

当他们同声唱出“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的时候,一场漫天大火终于使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

燃烧而获得新生的不只是凤凰,也象征性地包括了诗人自己。

至于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沈痛和壮美。

“火中凤凰”的传说给予诗人以现实的启迪,使诗歌的彻底革命精神紧密地结合着历史乐观主义的态度,最后,凤凰更生了。

诗人以汪洋恣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意在渲染大和谐、大欢乐的景象。

这是经过斗争冶炼后的真正的创造和新生。

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生的歌颂,也是祖国和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炽烈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突出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到“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龛,她们齐声唱出:“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这里就点到了全诗的题旨。

在颛顼同共工决战的场景里,诗人以暗示式的语言,谴责了军阀的混战,插写了人民的灾难。

天柱折后,颛顼与共工一同毁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反动统治者的强烈的憎恨。

在黑暗中,终于传来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声音。

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的工作,她们再造了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的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之二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的力量,是《女神》的另一重要内容。

收在《女神》里的诗歌,无论是反抗、破坏或者创造,几乎处处透过抒情形象地表现了鲜明的自我特色;而在一部分诗篇里,更对作为叛逆者的勇敢唱出了激越的颂歌,透露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

在“五四”前后的中国,部分群众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还未能认识自身的力量而迅速觉醒,这种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提出的发展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具有反对偶像崇拜、冲破罗网的作用。

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着诗人自身的感悟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

因此,这个自我不是拘束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狐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

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之三对于劳动的工农群众的景仰和颂扬,是《女神》诗篇中另一引人注目的地方。

在《三个泛神论者》里,他把三个泛神论者都作为靠劳动吃饭的人来赞美。

这种对劳动人民恳挚真诚的感情正是诗人阶级觉醒的征兆。

虽然《女神》中对于劳动人民的歌颂,以及对于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领袖的歌颂篇章还不很多,在认识上也还不够清楚,但正反映了诗人思想中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

它对诗集《女神》是重要的,是它的整个诗章之所以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充满信心的内在根据;它在当时的出现更是可贵的,在各种思潮纷乱涌现、新阵营开始分化的情况下,为最革命的思想高唱赞歌扩大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之四《女神》中有不少歌咏大自然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认为“全宇宙的本体”只是万物的“自我表现”,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他喜欢讴歌自然,并把自己溶解在广阔的大自然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

在这一部分诗里,有气象宏传、壮阔飞动的描画,也有笔致宛约、清丽幽静的篇章;但无论是礼赞“波涛汹涌著”的大海、“新生的太阳”和“天海中的云岛”,或是歌咏“池上几株新柳,柳下一座长亭”,总是流转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足以使人愉悦、奋发的乐观主义色彩,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的飞扬淩厉的朝气。

之五《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份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诗篇的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弘传的构思与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反映了革命浪漫主义在手法上的长处。

例如《湘累》里的一节: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们心中的愁云呀,啊!我们眼中的泪涛呀,啊!永远不能消!永远只是潮!一唱三叹,这种自然流泻的音节是和他和自然流露的感情相适应的。

郭沫若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某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

他自己说过:“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乾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为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郭沫若对屈原有深深的追随。

他在诗剧《湘累》中所表达的那种沛然若决江河的反抗丑恶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于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时期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之六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动人心的,它们真正为“五四”后的自由诗开拓了新的天地。

这些诗篇的出现,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阔大不羁的襟怀和丰富强盛的想象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涛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突破了从来诗歌的樊篱和束缚。

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

在很多地方,诗人用重叠反复的诗行表现层出不穷的想象和情思,给与读者以强烈的内心激动,使他们跟著他一起愤怒,一起高呼,一起反抗。

就象他在《序诗》里所期望的那样,《女神》的确是在当时青年们的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了的。

《女神》中也有一部分诗形式格律相当谨严。

例如诗剧《棠棣之花》的歌唱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五言诗形式。

《女神》评价郭沫若的《女神》是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