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合集下载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女神》的艺术特色

论《女神》的艺术特色

论《女神》的艺术特色《女神》是一部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浪漫主义诗集,其首要的艺术特点就是拥有新奇优美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实现,重视主观思想。

而郭沫若正是一位典型的主观诗人,运用自由体新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和对现实的激烈反抗。

在《女神》的创作中,郭沫若常常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神话故事的传说来表达自身的理想情感,并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显现浪漫主义。

例如:在《凤凰涅槃》中,诗作绘制了一只自力更生的凤凰的形象,凤凰反叛旧有社会的黑暗,成为新时代的民族勇士。

他们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德和深沉、悲凉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聪慧的风范。

诗人借用凤凰的形象来阐述诗人呼唤祖国重迎新生、破旧立新的心声以及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眷念与无限热爱。

再如:在作品《炉中煤》中,诗的副标题是“眷恋祖国的情绪”,这正是“炉中煤”的喻意所在,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报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唤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用“煤”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烈火般的爱国热心,新颖而又恰当。

诗人一直在强调的是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的表现,因此在语言文字上色彩鲜亮明丽,节奏音律高昂激扬,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往往是直抒胸臆,用最为直接的感情唤醒读者心灵。

郭沫若一生著作丰富,这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发展之际,在诗歌形式上,中国的新诗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白话写作的过程中,《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惊世骇俗的作品如同陨石般坠落新诗界。

1921年8月《女神》的发表成为新诗革命的纪念碑式作品,成为白话新诗取代传统旧诗的标志。

郭沫若在格式上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不受任何一种形式的束缚,创造了奔放的自由诗体,使得中国新诗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女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中国自由新诗的大门和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诗风,真正实现了诗歌形式上的大解放。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800字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800字

The wind blew hollowl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郭沫若《女神》读后感800字郭沫若《女神》读后感800字1《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这部诗确立了郭沫若作为中华新文学浪漫主义诗人的崇高地位。

它的横空出世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和许多青年人的心灵,成为五四运动时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和象征。

当我读完郭沫若的这一部诗集之后,被其中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震撼了,当我又联想到如今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又感触到了很多。

《女神》对当时的旧时代大加诅咒,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祖国热情地歌颂,对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予厚望。

郭沫若曾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在《炉中煤》中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而古老的中华民族则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女郎”,作者以真挚、炽热的爱情主义精神,把祖国比喻成了心中的恋人,甘愿为她燃烧。

是呀!当祖国面临危难,我们就应该不顾一切地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

同时,我还要提醒大家,爱国还要有理智。

前不久,中国和日本因为钓鱼岛事件弄得剑拔弩张的时候,一些人的爱国行为做的却很不理智。

在南京,一辆本田车停在路口,一个男子将其砸得面目全非,然后丢下一百万转身离去;还有一些人号召人们应抵制日货,把所有日本的东西销毁,并袭击一些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和日本人在中国开的商店……看到这些行为我们不应该反思吗?在《女神》中,作者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那是诗歌,那是艺术;他用他热情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恋。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自己,并不是疯狂地燃烧自己,去打去杀日本人或者其他东洋人西洋人,作者的战斗是非常理智的,一介书生,用的是手中的笔,而不是棍棒或炸弹,燃烧的是热情,但不是毁灭。

我们现在的一些人,想用手中的木棒来证明自己是爱国的。

这样真的好吗?爱国,并没有错,但你用错误的方式来证明你真的爱国,这就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了。

《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doc

《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doc

二、《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特色《女神》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它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绮丽的想象和玄妙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了浪漫主义在表现革命激情时的长处。

《女神》在五四时期,在中国新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思潮,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浪漫主义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正好与诗是主情的特征相契全。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

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也和从作品中表现出的泛神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种无处不在的神,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或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

1、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诗人既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代表着纯洁、高尚、美丽的凤凰形象中找到了契合的喻体,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话传说中“菲尼克司”满500岁自焚更生这一喻体的框架。

两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经过诗人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好象征,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世界。

《凤凰涅槃》在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凤凰诅咒现实,诅咒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它们从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

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时的生命力已经消逝。

探究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探究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探究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吴玥来源:《神州》2011年第29期摘要: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物拟人化来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气势磅礴、激情狂热、全新形式、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态度激进、震撼了文坛。

它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女神》;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郭沫若以单色调的紧张心弦和亢奋的锐利音频,直接呼唤和赞颂自由意志。

于是,《女神》的世界成了一个空前自由的审美天地,在这里,人的一切复杂交织的情绪都被引发迸射出来,做真实的、无拘无束的、自然的表现。

这是一种无所顾忌地对人性“放恣”状态的真实坦露和抒写。

一、借助多种手法表现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描写的对象或描写的内容总是非常理想化的。

郭沫若的《女神》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它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丰富的感情世界,同时通过瑰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1.神话传说的运用使文章生辉凤凰的形象代表着美丽、纯洁、高尚,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诗人找到了契合的喻体,同时又吸收和借鉴了阿拉伯古老神话传说。

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经过郭沫若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好象征,从而也创造出了新的艺术世界。

诗歌借用凤凰满五百岁就会集香木自焚、继而又从死灰中得以更生这一古代传说,成功地塑造了“凤凰”这闪耀着“五四”时代光辉的艺术形象,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彩郭沫若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夸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最为突出,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旧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愤怒和诅咒,使美与丑、善与恶形成了强烈鲜明对比。

比喻句式的采用:诗中把封建的旧社会比作“屠场”,“囚牢”、“坟墓”、“地狱”,并且怀疑和质问它“为什么存在”?凤凰诅咒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般的生活。

《楚辞》的天问体的采用:“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这些强有力的表现了凤对旧世界的强烈愤慨,对旧世界的怀疑与否定。

对郭沫若早期新诗创作文学史评价的再阐释以《女神》为例

对郭沫若早期新诗创作文学史评价的再阐释以《女神》为例

四、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女神》作为郭沫若的代表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束缚,为中国的现代诗歌开创了新的篇章。同时, 它通过对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的深刻描绘,为中国的现代文学提 供了新的素材和主题。此外,《女神》的创新性和实验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 体现在内容上,它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反抗精神和时代精神
《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运动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 反抗精神和时代精神。诗中的主人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对封建制度、 封建思想进行大胆的反抗,展现出强烈的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决心。这种情绪与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美契合,使诗中的“我”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五、对当代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女神》所传达的激情和热情。它让我们重 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思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同 时,《女神》也提醒我们,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对未来 的信心和热情,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去拥抱变化和发展。
在创作上,《女神》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成为了中国 新诗的奠基之作。它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更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面对社会现实、如何表达自 我情感、如何发展个人个性的范例,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二、爱国主义精神
在《女神》中,郭沫若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炉中煤”、 “棠棣之花”、“凤凰涅槃”等,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献身精神。这种 爱国主义精神是《女神》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也是郭沫若对五四运动的直接 回应。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色彩:诗集《女神》充满了浪漫主义元素,如对个性
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独特的想象和夸张:在《女神》中,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
夸张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这种独特的想象和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3.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在《女神》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
象征,如“凤凰”、“晨曦”、“朝霞”等,这些意象和象征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哲理。

4.强烈的情感表达:在《女神》中,诗人运用了强烈的情感表达
方式,如对祖国的忧虑、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等,这些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5.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女神》中,诗人通过独特的韵律和节
奏,使得诗歌更具有音乐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

《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诗人极力推崇的创造精神,也是五四时期鲜明的时代精神。

“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人们创造力的权威,可于神祇比伍!不信请看我,看我这雄伟的巨制吧!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呀!”这里,人的创造力被诗人无限地夸大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品哟!”这里,一句句的力量,全都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二.浪漫主义尽管郭沫若当时在理论上没有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所提倡的“自我表现”和表现主义有一致的方面,而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又有某些共同之处。

因此,《女神》就成为一部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浪漫主义诗集。

郭沫若在《女神》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浪漫主义有以下一些特征。

1.表现自我。

《凤凰涅磐》中的“凤歌”“凰歌”实际上都是诗人自己在歌唱。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我崇拜一切,而我又“崇拜我”“我又是偶像破坏者”,歌颂了对旧社会,旧传统的破坏和革新、创造精神。

特别是在《天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天狗”,他把日、月、星球、全宇宙都吞了,“我”便成了“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全宇宙Energy 的总量”!这个“自我”,就是宇宙的化身了。

“自我表现”,不仅是郭沫若对诗的基本观点,也是他“五四”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

《女神》是郭沫若“自我表现”这一文艺思想的体现。

《天狗》、《日出》、《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太阳礼赞》等,都是张扬自我,讴歌自然,并把自然界和本体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与同一时期的诗人们相比较,就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谁都不能与郭沫若相匹敌的。

2.歌颂自然。

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母体。

在《地球,我的母亲》中,他把地球说成是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地球无限的敬爱,并且他还说“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我羡慕你的宠子,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你是时常地怀抱着他们”。

多么淳朴的对地球之爱、对劳动人民之爱啊!《晨安》向地球上的一切,山河、海洋和人类文明建设,一口气问了28个“晨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热爱世界的丰富情感,显示了其无比伟大的气概。

自然和人类物质文明本来是对立的,但是诗人却以自己强烈的主观精神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3.形式自由。

这是一方面的观点,认为郭诗的形式倡导绝对自由。

诗篇长短不一。

如《蝉鸣》只有三行,而《凤凰涅磐》则有三百八十五行。

句法十分多样,节奏鲜明,在白话文中夹杂不少外语。

这些都表明诗人在形式上不受任何束缚,只要求最大限度抒发自己的激情。

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压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诗的形式确实做到了极端的自由,但是诗中多次出现的排比与复沓,以及每节不规则压韵,又形成了相对的和谐。

总之,对于《女神》中诗歌形式自由这一点,论谁都是没有疑义的。

三.积极浪漫主义郭沫若作品《女神》中突出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可以归纳为积极浪漫主义或者说是革命浪漫主义。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代表,被公认是创作社的领袖人物,不仅创造力旺盛,作品众多,而且率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他曾写过《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就说:“文学是革命的先驱,在革命的时代必然有一个文学上的黄金时代。

文学和革命是一致的,并不是两立的。

”浪漫主义思潮便是以郭沫若和创造社为代表的,前期创作社旗帜鲜明地提倡浪漫主义。

他们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对于感情的强调。

他们认为,感情是文学的本质。

郭沫若说:“文艺本是苦闷的象征,无论表现个人也好,描写社会也好,替全人类代白也好,主要的眼目,总要在苦闷的重围中由灵魂深处流泻出来的悲哀,然后才能震撼读者的魂魄。

文学是精赤裸裸的人性的表现,是我们人性中一点灵明的清髓所吐放的光辉。

”他又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说道:有人说:“一切艺术是完全无用的。

”这话我也不承认。

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大有用焉,它是唤醒社会的警钟,它是招返迷羊的省箓,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它的大用,说不尽,说不尽。

郭沫若还指明了浪漫主义的一个根本内容:自我表现。

这也就是《女神》这部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是这样解释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理论的。

“20世纪是理想主义复活的时候,我们受现实的苦痛太深了。

现实的一切我们不唯不能全盘肯定,我们要准依我们最高的理想去否定它,再造它,以增进我们全人类的幸福。

半冷不热,不著我相,只徒看病不开方的自然主义已经老早过去了。

”这里把“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对立,显然这“理想主义”指的是浪漫主义。

在他的《自然与艺术——对于表现派的共感》一文中他就说道:“艺术家不应该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他反对自然主义的“只徒看病不开方”,正是提倡浪漫主义要向人们预示未来的走向,也即从作家“最高的理想”出发,从“增进我们全人类的幸福”出发,去“再造”现实。

至于“否定”现实,那当然是指反抗现实的一切压迫与束缚。

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向来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必具内容。

这样,在郭沫若的举起的积极浪漫主义旗帜上,我们看到了“自我表现,反抗黑暗,追求理想”十二个大字。

郭沫若是一个偏于主观而又外向的抒情诗人,热情奔放,才思敏捷,幻想丰富而又奇特,对外在事物(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的感受特别强烈,且易受刺激与拨动。

他自己就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说道:“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

我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

我自幼便嗜号文学,所以我便借文学来以鸣我的存在,在文学之中更借了诗歌这支芦苗。

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

我回顾了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

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像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像一只死了的河豚。

”在《女神》里,郭沫若就是以这样高昂的火焰般的激情,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力的诗的语言,将“五四精神”作了最好最充分的诠释,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诗人自身的艺术个性。

桑逢康在《郭沫若精选集》的序《新文学的一面旗帜》中就这样评论到:他是涅磐的凤凰,他是飞奔狂叫燃烧的天狗,他是破坏一切偶像的偶像崇拜者。

他是炉中的煤胸中的心灯。

他的血和海浪同潮,他的心和日火同烧。

地球是他的母亲,劳者是他的爹他的恩人。

他要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他全身心要化为光明流去。

他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云雷雨。

他努力地诅咒着旧世界,热烈地向往着新世界。

他歌颂真正的“匪徒”,赞颂胜利的死。

鞭笞游闲的尸和淫嚣的肉。

他的诗魂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梅花树下醉歌,在笔立山头展望,在夜步十里松原,在电火光中,在演奏会上。

总而言之,他效法造化底精神,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

这样的诗作无疑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诗人无疑会受到人们的称赞。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女神之时代精神》中曾这样评价道:“《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它的价值也在于,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而《女神》中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也确实为以后的新诗发展乃至文学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的道路。

外汉1班赵淼淼100827101262008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