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民粹主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及其治理

民粹主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及其治理

民粹主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及其治理当前,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出现了民粹主义现象,这种理念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民粹主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一、民粹主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1. 课堂内容被过度情绪化民粹主义主张追求直观、激情、简单而易懂的观点,而高校立志树人的教育理念则强调理性和理性思考。

因此,民粹主义的流行容易让一些教师将课堂内容过度情绪化,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深入理性思考的需要。

2. 偏爱知名学者而忽视基础教育民粹主义认为被大众认可的知名学者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因此很多学生更关注阅读较好的学者的观点而忽视基础教育。

这种情况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因被忽视而被逐渐淡化。

3. 技术与人文之间产生分化民粹主义也可能导致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分化。

理论上,高校既应该培养技术人才,又应该培养有广阔人文背景的学生。

但是,民粹主义本质上注重的是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而不是批判性思考。

这很容易让技术人才更受欢迎,而忽略了人文课程的重要性。

二、应对措施1.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高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成为主要目标。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设计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分配情感和理智的表达比例,避免情绪化的过度过渡。

2.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学者和书籍,发掘和学习科学和技术、人文和社科之间的联系和架构,以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活动、组织等手段,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思考各个领域的细节和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

3. 加强技术与人文之间的联系高校应该加强技术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在课程设计上,高校可以通过结合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或者是将文化和艺术“融入”到科技创新中去。

通过此类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移植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与深度相互作用,加强技术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结论总体而言,民粹主义对高校立德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 一) 积 极 影 响
者和道德沦丧 的社 会 里的唯 一美 德保 存者 ” ,
沿阵地 ,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 论。 因此 ,高校 思想 政治教育必须着 力创新 ,弘扬和 吸纳 网络 民粹 主义 的正面 价值 ,抵御和抑 制其消极 影 响 ,促 进 当代 大学 生的健 康成 长和全面发展 。

敌 的威胁时 ,极容易转变成民族主义” 。
综 上 , 网络 民粹 主 义 的 诉 求 主 题 较 为 庞 杂 ,但 归 根 结
网 络 话 语 权 ,以 非理 性 的 “ 群体极 化” 行 为 方 式 为 草 根 阶 层

网络 民粹 主 义 的价 值 诉 求 与 本 质 特 征
民粹 主义 幽灵 自 1 9世 纪后 期在 俄 美开 创 实践 先 河 以
来 ,一直 徘徊 于世 界 各地。 随着 时空 的跳 跃 ,在 “ 无人 不
信念、加剧 了极端行 为。为 此,高校 宣传 思想工作创新 引导 网络 民粹主义 的着力点应在 于 :管好 导 向, 以社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观教 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 正确 的价值认知 ;管好 阵地 ,以高校意识形 态 网络等 阵地建 设为重 点引 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管好 队伍 ,以提高教 师队伍 思想政治 素质和育人 能力为基础 引导大学生做 出理 性 的行为选择,进 而增 强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关键词 :网络 民粹 主义 ;影 响;当代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 图 分 类 号 :G 6 4 1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2—7 4 0 8 ( 2 0 1 5 ) 0 8 — 0 0 1 8— 0 4
网络 民粹 主义 是 民粹 主义伴 随互联 网技 术发展 衍化 的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一)影响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鼓舞 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 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粹主义与爱国 主义、民族主义密切相连。在涉及国家大事、民族大义的事 件发生时,网络民粹主义通过网络工具对事件进行发酵、炒 作,以“爱国”的名义吸引网民的主体大学生们的注意力, 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大学生群体拥有极大的爱国热情,极易 被煽动,当他们面对这些事件时,非常容易情绪激动,言论 偏激,网络民粹主义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点,使部分大学 生的爱国主义演变成为“民粹式”的爱国主义。 (二)冲击了大学生理想目标的树立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 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网络民粹主义抓住这些问题在网络上进 行炒作,如流传较多的“官二代”、“富二代”现象和贪污腐 败现象等,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扭曲,理想目标定位 错误,出现片面追逐财富、权利的现象,价值观念世俗化、功 利化,甚至以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代价去实现个人利益。 这些思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动摇了大学生理 想目标的树立,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三)助长了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除了在舆论上对大学生产生民粹主 义的影响之外,还助长了大学生过度维护自身利益和利己主 义思想的蔓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粹主义借助网 络的发展渗透到各个思想领域,大学生中的有些人把自己定 位为“草根”、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应该争取更多的个人 利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陷入了追名逐利、利己主义的怪 圈,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违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平台的发展,网络民粹主义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网络民粹主义是指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民粹主义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崇尚群体情感、排斥异己观点、强调简单直观的解决方案,并且容易滋生偏激言论和情绪化行为。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互联网世界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使得大学生更多地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渠道,然而,由于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对称,大量的信息反而造成了认知的局限性。

网络民粹主义的崛起使一些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简单粗暴的言论和观点的影响,导致形成狭隘、片面的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忽略对多样性观点的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作用。

网络平台上的匿名性和资源的共享使得网络民粹主义更容易挑起众怒和扩大化。

大学生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信、焦虑和自卑,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此外,网络民粹主义给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可能对与自己观点相异的人持有敌对态度,避免交流和对话。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合作能力不断下降。

针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教育机构和家庭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以减少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自身应提高信息素养。

大学生需要掌握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主动寻找多样化观点,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对待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应持审慎态度。

此外,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克服网络民粹主义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最后,网络平台和社会机构也有责任加强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监管。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抬头,对社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操纵和渲染民粹主义思想的现象,其特点是宣扬简单直观的民粹主义口号,煽动人们对民众利益的认同和对精英阶层的反感,以此获取支持和动员社会情绪,影响社会舆论和政治走向。

在中国,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开始涌现。

面对国内外不同形式的挑战,中国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也在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将就“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进行探讨。

1. 扭曲爱国主义内涵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将爱国主义与排外主义、仇恨情绪结合起来,宣扬“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思想,并散布对外敌意。

这种扭曲的爱国主义内涵会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造成负面影响,使人们产生偏执和狭隘的民族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削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宣扬民族主义的往往排斥其他文化和价值观,使得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受到削弱。

这种趋势不仅会影响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文化冲突和对立,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和谐发展。

3. 削弱民主理念和价值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会抹杀民主理念和价值观,宣扬一种“唯我独尊”的情绪,排斥异己和持不同政见者。

这种情况下,民主的实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会受到削弱,从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1. 培育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首先要加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让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理性和包容性,避免偏执和狭隘的民族情绪。

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培养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提高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包容性。

2.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的背景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尤为重要。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教育教学・Education Teaching 168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2期产实习过程中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

(3)在学院扩招的情况下,参加实习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实习单位的数量有限,往往使学生很难深入到实际岗位上,因而缺少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缺乏对实际生产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学生收获不大,影响了整个实习的质量,给生产实习管理及指导带来了诸多问题。

(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近年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企业普遍不愿意无偿接受学生实习,实习接受单位对实习生也进行了收费,学生外出实习的车费、食宿等所需的费用远远超过实习经费,而学校所拨的实习费用并无增加,从而迫使实习只能缩短实习的时间或在有限的经费下紧张删减实习内容,无疑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习效果不理想。

(5)生产实习是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可以得到锻炼、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虚心学习,不肯放下架子,甚至没有时间观念,认为实习不实习无所谓。

当然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实习的目的。

三、新形势下生产实习管理的改进措施1.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我校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第一、二个月,正是学生找工作比较关键的时候,有很多用人单位提出人才聘用的需求,但要求学生实习。

学院应该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和联系的实习企业情况,在自愿原则上将学生分散到各企业实习,由实习单位和学院共同进行实习的指导和管理。

部分实习单位,企业提供经费负责学生的交通,还支付一定的报酬。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生产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人的考察,实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

另一部分同学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统一安排在学校校内实习单位实习。

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提高实习积极性,减少现场学生人数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也随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当代社会思潮的涌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社会思潮既有积极向上的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1、积极进取: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鼓励大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思潮呼吁年轻人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大学生在这样的思潮下,会更加积极进取,有更大的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成就自己的理想。

2、自由开放:当代社会思潮强调自由开放。

它希望人们能够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种思潮对于大学生发展自己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他们不受社会的偏见束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获得更多的机会。

3、多元共生:当代社会思潮也强调多元共生,认为不同的信仰、文化、价值观应该得到相互尊重。

这种思潮的崛起让大学生更加开明,有更广阔的眼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1、消极自闭:一些当代社会思潮强调个人情感、自我表达等方面,但却忽视了个人责任和家庭、社会责任。

这种思潮会让部分大学生过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社交及交流,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2、权力挑战:一些当代社会思潮虽然旨在提倡民主,但却无视规则和制度,往往会形成权力斗争。

这种思潮会让大学生形成不合理的权力观,导致他们沉迷于权力之争,失去理性和批判能力,对社会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3、浮躁不实:一些当代社会思潮极力追求短时间内的成功、刺激和创意,而不是深思熟虑地构建自己的人生观。

这种思潮会让大学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习惯,而变得浮躁、虚荣,影响他们成长和生活质量。

三、对策分析1、提倡积极向上思潮。

鼓励大学生坚定信仰,挑战自我,勇于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追求人生目标。

建立正面的榜样与文化氛围,及时表彰家绩学业等方面的优秀表现,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进取的价值体系。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应对策略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概念
应的民族 主 义 行 为、极 度 不 满 政 府 的 心 理、推 崇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作为一个政界、学术界界 历史倒退的观念等群体倾向,为广大民众提供了
定较为复杂的概念,是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 内心更加满足、表达更加自由、传播更加迅捷的
的传播与渗透。先从现实社会来看,全世界频发 网络舞台。
一、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及主要特征
在谈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之前,亟须考虑它为何能产生?马克思指出:“意
识一开始 就 是 社 会 的 产 物,而 且 只 要 人 们 存 在 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P161)现阶段,我 国 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关键期,各种社 会矛盾和突出问题接踵而至,引发了广大民众的 关注和反馈,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就是外来的民 粹主义思潮与广大网民的思想观念结合的社会 产物。就我国发展阶段而言,由于经济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尤其是民生 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引发部分民众的不满,加上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赋予了民众进入网络传播的 宣泄机会,他们极有可能在网络空间挥洒遭受不 公平的极端情绪,这就为网络民粹主义的扩张铺 上了网络空间的心理温床。同时,网络空间的主 体角色较为模糊,譬如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的 运营者和使用者大多以匿名角色出现。相比现 实社会,缺 少 完 备 的、有 效 的 网 络 空 间 治 理 规 章 制度,更加难以对其网络主体行为形成道德约束 和法律规制。研究这种带来负面效应的社会思 潮,我们 需 要 揭 开 网 络 民 粹 主 义 思 潮 的 “真 面 目”、悉数其主要特征,才能找出网络民粹主义思 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造成的“真问题”,进而提 出精心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真路径”。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 (SCXF201601) 作者简介:欧庭宇(1986—),男,四川中江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张朋林(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这就为民粹主义思潮的滋生和泛滥提供了温床。

不管是瓮安的群体性事件,还是乌鲁木齐的7·5事件背后都有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子。

而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容易对民粹主义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本文通过对民粹主义思潮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分析了民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粹主义思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change,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which for Populism breeding and spread provides a breeding ground. Whether Weng'an mass incidents, or July 5 incident in Urumqi has populist shadow behind ideological trend. And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and life experiences, easy to empathize populist and ideological identity. Based on Populism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Popul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generated, and try to make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ought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reat Populism.Keywords: Populism;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一、民粹主义思潮的内涵及特征(一)民粹主义思潮的内涵“‘一个幽灵在世界徘徊',这是1969年一本政治学论文集序言中的标题,作者所指的这个幽灵就是民粹主义。

”①自19世纪民粹主义在俄美得到实践以来,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间,民粹主义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在世界各地流窜,从来没有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过。

19世纪末的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以及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二者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

在这两个典型的民粹主义实践之后,民粹主义开始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

20世纪中期,以拉丁美洲庇隆和阿连德等人领导的民族复兴运动最令人印象深刻,拉美民粹主义甚至被视为第二代民粹主义的象征。

然而,民粹主义迄今为止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并不具有一个核心的、权威的定义。

俞可平认为“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

”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 “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作为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等。

”②林红认为民粹主义强调“极端的平民化倾向,并把底层大众作为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民粹主义者认为社会底层是历来受压迫、受剥削最深,因而最具反抗精神的阶层,是挑战现行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社会体制的最重要力量”。

③俄国民粹派当年有句名言: “谁不和我们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谁反对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而对敌人就应该用一切手段加以消灭。

”本文认为,中国的民粹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潮: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它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①(英)布莱顿.理解民主与政治的视角[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②俞可平.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 战略与管理, 1997(1):8.③林红. 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 北京: 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2007: 49.为精英阶级所代表的统治团体,既腐化又堕落,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质就是对政府的怨怼。

(二)民粹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民粹主义是一个具有内涵丰富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但无论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表现出来的民粹主义思潮,它们都突出的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即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

除此之外,民粹主义还表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特征。

1.草根性草根性是民粹主义思潮的首要特征,这源于民粹主义思潮中“以民为粹”理念。

首先,民粹主义将处在社会底层的草根阶层为其社会基础。

别尔嘉耶夫曾说过:“把人民看作真理的支柱,这种信念一直是民粹主义的基础。

”①民粹主义相信人民是天然合理的,崇信处在草根阶层的平民大众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

其次,民粹主义思潮的草根性还表现在它始终强调平民大众的价值和理想,关注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民粹主义是一种对精英阶层的“少数统治”的反抗,它确信并且宣传人民具有最高权力,坚持主权在民。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19世纪下半叶的俄美第一代民粹主义运动中的“到人民中去”口号,还是后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出现的民粹主义思潮或运动中的“为小人物代言”等口号,这些都体现了民粹主义伸张“沉默的大多数”利益的主张。

2.非理性由于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基础是平民大众,这就决定了民粹主义思潮带有浓重的非理性色彩。

作为民粹主义社会基础的平民大众,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主体,他们过着朴素简单但井然有序的生活。

其愿望、要求和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的,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地位,使其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政治的认识也相对浅薄,而且是不擅长理性思考的。

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观念或政治理论,对于平民大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是与其认知能力是不相适应的。

另外,学者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行为与理性判断之间的冲突,他认为“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①尼·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M]. 北京:二联书店, 1995:102.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作用。

在同人类的各种作为文明动力的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的对抗中,理性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赢家。

”①基于平民大众的理性认知水平和群体行为的固有特性,这也就决定了民粹主义思潮的非理性特征。

3.批判性对权力精英的否定和批判,是民粹主义思潮自命的历史责任。

“民粹主义在本质上是被统治者反对统治者的基本政治反应,这种政治反应充满着批判精神与反抗意识。

”②民粹主义的批判性来源于底层大众在政治上的不驯服传统,有一种底层大众的反叛隐藏于其中,底层大众实际生活情况的恶化,受压迫程度的深化,内心不公平感的强化,对政府权威的逐渐失望,以及现实社会其他诱导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势必会引发底层社会的反抗运动。

这样,底层社会大众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公平感、挫折感、不安与焦虑等逐渐增多,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了其社会关系的紧张与对抗,从而导致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冲突,而这也造就了民粹主义批判性的社会根源。

二、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问题,对待民粹主义思潮同样如此。

诚然,民粹主义思潮中,关注和同情弱势群体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必须看到,民粹主义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动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与民族主义合流,扰乱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知民粹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上。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相互并存,相互交织,矛盾错综复杂,容易成为民粹主义思潮滋生、泛滥的温床。

另外,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丰富,往往缺乏主见,很容易情绪化,被不法分子煽动和利用。

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民粹主义拿着民族主义的幌子,蛊惑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游行,最终酿成惨剧。

①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93.②林红.民粹主义一概念、理论与实证[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71.“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招牌,很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同,”①这不但利用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更是利用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爱国心来迷惑大学生。

即使有大学生持相反意见也往往会顾虑担心被认为是在“卖国”,而不得不以沉默来应对。

(二)偏重对社会反面形势的认知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等都出现了不少矛盾,可谓是30多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矛盾叠加凸显期。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成就是巨大的,前途是光明的。

然而在民粹主义思的渲染下,夸大了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大学生长期处于比较单纯的学校环境,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容易受到民粹主义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形势表现出了过度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处理能力的不信任。

民粹主义思潮在挑起大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大学生更加相信社会的黑暗面。

(三)冲击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②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民粹主义思潮也借着西方社会思潮入侵我国的时机在我国得到迅速的传播。

这使得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大学生在大学虽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课的学习,但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尚不稳定,思想观念容易发生改变,同时还追求刺激,加之民粹主义思潮对西方价值观的鼓吹,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的信仰不够坚定。

三、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思考研究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民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

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应对民粹主义思潮,遏抑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