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枸杞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枸杞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枸杞栽培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保健品行业也越来越火爆,其中枸杞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之果”。

枸杞既是中草药又是食用植物,经常食用具有滋补健身的效果。

然而,传统的枸杞种植方式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收成周期长、产量低,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幅提高枸杞的育种效率和品质,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枸杞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和优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通过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使植物体细胞和组织在营养培养基中不断分化和生长,从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和掌控。

相比传统的育种方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以下优点:1. 提高育种效率。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利用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等级的生物材料进行培养,育种过程中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采样、分析和筛选,从而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

2. 提高育种品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嫁接地上和地下部分、单个细胞、组织细胞等不同部位的比例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可以通过外源植物生长素和植物抗生素的添加,进而调节植物的性状、提高产量、培育抗病、抗虫等优质种质。

3. 拓宽育种手段和模式。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利用体细胞胚胎发生、人工授粉、转基因等新技术,来获得高产、丰产、抗病、抗灾害的新品种。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枸杞栽培中的应用现状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同时也是一种食用植物。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枸杞育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枸杞芽、叶、茎的组织培养研究人员将枸杞的芽、叶、茎等不同部位的组织在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分化,观察不同外源植物生长素和植物抗生素对组织分化的影响。

结果显示,添加细胞分裂素和植物生长素的培养基中,枸杞芽、叶、茎等不同组织的生长情况和分化比例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山乌龟药用价值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山乌龟药用价值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山乌龟药用价值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山乌龟是一类根块富含多种生物碱的千金藤届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现有山乌龟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山乌龟原植物分类混乱,存在同物异名,异物同名,品种混淆,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有关其千金藤屑植物的活性成分近几年来研究发展迅速,数十种生物碱已被分离出来,生理活性不断得以阐明。

山乌龟组织培养的研究虽报道较少,但成功的报道已有数例。

标签:山乌龟药用价值组培研究进展山乌龟是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其块根入药。

在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尤其是华南和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中使用广泛。

从其块根中分离出多种活性生物碱以及黄酮、恩醌、甾醇和糖类等化合物,在临床、农业和其他领域上具有重要意义。

如:左旋四氢巴马亭(颅痛定)、左旋箭毒碱和高阿诺莫林碱等的碘甲烷衍生物在临床上用于镇痛、镇静、解热等。

左旋罗默碱可以用于灭杀褐飞虱,药效为化学杀虫剂马拉硫磷触杀毒力的7.8倍,是一种很具前景的低毒绿色农药。

山乌龟与花椒2:1混合研细可用于治疗雏鸡白痢和驱除鸡肠道寄生虫。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有人从事山乌龟有效成分的研究,近20年来发展迅速,为深入研究山乌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山乌龟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其市场需求也逐渐加大。

然而由于其雌雄异株、种子小、种壳坚硬,在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繁殖能力极差,加上近年来人为的破坏,环境的因素,其种群及个体数量急剧减少,已称为濒临物种。

传统的播种、分块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进而培养快速繁殖山乌龟的技术也发展起来,已经有数例报道。

本文就山乌龟药用价值及组培两方面进行综述。

1山乌龟原植物山乌龟这一种药材来源复杂,在民间,山乌龟在不同地区是不同中药的别名,存在同物异名,异物同名,品种混淆的现象,分类极为混乱。

殷智认为山乌龟药材正品来源应该是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广西地不容Stephania kwangsiansis H.S.lo。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张志臣, 王海洋, 王玲. (2018). 三叶青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43(13), 2454-2458.
文献2
李明, 王佳佳, 陈建华. (2019). 三叶青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优化与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 44(17), 3377-3381.
文献3
杨丽娟, 王海洋, 张志臣. (2020). 三叶青组织培养中污染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中国中药 杂志, 45(3), 551-556.
文献综述
实验材料
系统搜集和分析关于三叶青组织培养和快速 繁殖的文献资料,以了解现有的研究现状和 研究进展。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三叶青植株作为实验 材料,采集成熟、健康的叶片和茎段作为外 植体。
培养基
接种与培养
选用适宜的组织培养培养基,如MS培养基 或1/2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 长调节剂和糖等营养成分。
Hale Waihona Puke 将诱导出的丛生芽移植 到蛭石:珍珠岩(3:1)的基 质中,在25℃左右的温度 下,保持湿度在80%90%之间,并注意及时浇 水,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 获得大量健康的三叶青 小植株。
本研究为三叶青的快速 繁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 方法,对于三叶青的推广 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对于濒危植物 的保护和优良品种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 速繁殖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1
三叶青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广泛应用 于中药材市场。
2
三叶青野生资源匮乏,自然繁殖能力有限,难 以满足市场需求。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一种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生物体、细胞、器官和分子等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实验室技术和工程技术为手段,从而创造出新颖的生物制品或提高传统生物制品的生产质量、效率和稳定性。

在中药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促进了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将就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繁育中的应用中药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生物资源,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被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为了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繁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基因库的建立生物技术通过对中药资源进行基因库建立,保护和保存了大量的珍稀中药植物资源。

基因库是以冷冻保存、细胞培养和分子检测等技术手段,对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保藏和研究的设施。

通过建立基因库,可以避免中药资源的遗失和遗传变异,保护了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 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分离培养,通过植物体外生长、分化和再生的过程,以实现中药植物的快速繁育和优良品种的选育。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批量的中药植物,并且实现对中药植物遗传背景的调控,提高中药植物的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

3. 基因转化技术的应用基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并通过植物细胞的转化和再生过程,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

利用基因转化技术,可以将目标植物中的有益基因转入到中药植物中,从而提高中药植物的产量、药效和抗逆性,实现中药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育种。

中药的药效物质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中药药效物质的选择性提取和高效纯化,提高中药药效物质的纯度和产率,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1. 细胞培养生产药用物质2. 基因工程药用物质基因工程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或生物体中,实现对目标物质合成途径的调控和优化。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体,其无所不在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材料,并利用人工调控其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最终获得新型或大量植物材料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农艺生产等多个方面。

1、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不同种植物的雌花柱蘖、胚轴、愈伤组织等进行体外培养,然后通过调控其生长、分化和增殖等生物过程,最终得到纯合细胞系。

这样的纯合细胞系可以用于植物的遗传研究,便于揭示植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

2、植物育种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获得植物性状发生的突变体、品种改良进行杂交选择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植物育种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例如常见的灵长花杂交便是一种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重要育种技术。

3、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研究、开发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物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特性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植物生产和生物科技研究的实践中。

4、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一种将基因引入到植物中的技术。

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调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因素进而改良植物、培育新的植物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遗传变异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植物病毒的抗性育种等等。

5、植物农艺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提升植物的经济产量和质量。

人参组织培养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人参组织培养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人参组织培养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人参组织培养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 引言:人参(ginseng)是一种源于东亚的传统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和食品补品中。

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然而,由于采摘人参的过程对植物自身造成损害,长期大量采摘导致人参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供稳定的人参产品供应,人参组织培养应运而生。

2. 什么是人参组织培养:人参组织培养是利用外植体培养技术,从人参的幼叶、茎段、根茎或种子中分离出细胞、组织或器官,并放入无菌培养基中进行营养和生长,最终获得人参的培养物。

这种技术可以绕过传统种植方式,快速繁殖大量的人参植株,从而提高人参的产量和质量。

3. 人参组织培养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 高效提取有效成分:通过人参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大量具有相对稳定人参皂苷含量的细胞培养物。

相比传统种植方式,人参组织培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人参素材,并且不受季节、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

这为高效提取有效成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 优化产物组合:人参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添加适当的激素,来调控人参细胞中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而优化产物组合。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人参中有益成分的含量,如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同时减少人参中的有毒成分。

这有助于提高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基因改良和功能性基因研究:人参组织培养可以为基因改良和功能性基因研究提供便利。

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人参细胞中,从而使人参获得一些新的功能,如抗病性、抗逆性等。

人参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和次生代谢途径,进一步深化对人参药用功效的理解。

4. 我对人参组织培养和药物生产的个人观点:人参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为人参药物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比传统种植方式,人参组织培养不仅能够大幅提高产量和质量,还能够优化产物组合、进行基因改良和功能性基因研究,从而为人参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 hi g . c 20 。 ( )70 。 1 J r l f n u A r Si 07 3 2 : 2 7 0 on i 5 4 5 5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菲菲
药 用植 物组 织培 养在 中药领 域 的应 用研 究
文章编号
o 1 — 6 12 )4 052 0 57 6 1(O 2 — 7 — l 0
A珥 翻 螨∞ o h sm l e. h il f ̄-dto la l s e iie fteTis Cat m' m t eFed o a {im i eM dcn l
Y ENa t I (XnagV ctnl n ehi lC l g ,iyn , ea 60 O ne a i n oai a adTcnc ol eX nag H nn440 ) y o a e
含量 的 4 倍 。 9
2 药 用植物组织培 养在 中药领域 的应用
管育苗 , 开辟了药用植物大规模种植的新天地 , 1 年来 , 近 O
约有 20 0 多种 药用 植 物通 过 试 管育 苗获 得 了成 功…。我 国 中药材 8%以上为野 生资 源 , 由于 长期过 度采 伐 , 源 日 0 但 资
细胞, 通过优化 培养液 、 培养条件 和选择 优 良细 胞系的方法 ,
可得到含量高于整株植物栽培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资料 显示 , 4 余种化合物在培养的组织细胞 中含量高于完整 有 0
植物水 平 。如培养 的人 参细 胞 中人 参皂 甙 的含量 是 天然植
物的 57 雷公藤培养细胞中雷公藤内酯的含量是原植物 . 倍;
规模 。
在 人工 条件下 进行 , 以排 除病 虫害 与农药 残 留量的 困扰 , 可

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药用植物作为人类的重要医学资源,在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草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采摘和利用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药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手段。

本文将从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入手,讨论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人工条件下,利用植物组织的生命活力和再生能力,在不断的培养条件下,得到和保存植物组织的一种技术。

植物组织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根等,这些组织可以进行无菌处理后,通过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的调控,实现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再生。

二、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为人类的健康疾病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采摘和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许多珍稀药用植物的资源日益减少。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成为保护和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技术之一。

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人员将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和提取。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药用植物成分的产量和效率,还可以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其中,鱼腥草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药用植物之一。

据报道,鱼腥草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香茅醇、柠檬烯酮、木犀草醇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抗菌、抗炎、镇痛等成分。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鱼腥草中提取这些活性成分,并对其生物合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这不仅为鱼腥草的种植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三、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人类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高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在药用领域的应用研究李淼(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09级生物科学与技术广州510275)摘要:现阶段,药用植物的研究发展快速,组织培养作为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草药稀缺、次级代谢产物过少的问题,能够显著推动药用植物的发展。

本文就近几年来在药用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探讨,特别就抗癌药物的进展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次级代谢产物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学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无菌和人为控制的营养及环境条件下对药用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培养,用来生产药用活性成分或进行药用植物无性快速繁殖的技术。

药用植物所以能够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是因为其体内含有一些药理活性成分,包括酚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三大类[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端、不受地域限制、便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在拯救濒危药用植物和引种驯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意义。

1 药用植物组培概述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物的优点很多,主要在于生产具有自主性,便于寻找新的有效药物成分,生产周期短,设备简单,能够保存种质资源。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主要着重于四个方面:植株的培养、成分的比较、植物生理和工业化生产的探索。

1.1 植株的培养植株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成功培养出新的植株,而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培养条件。

近十年来,已有约2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试管育苗获得了成功[2]。

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紫草细胞大规模培养、代中理工大学的红豆杉细胞大规模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黄芪毛状根大规模培养等。

1.2 成分的比较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价值如何,主要取决于其有效成分与自然植株的差异,有研究表明,有40余种化合物在培养的组织细胞中含量高于完整植物水平。

如培养的人参细胞中人参皂甙含量是天然植物的5.7倍[3];雷公藤培养细胞中雷公藤内酯的含量是原植物含量的49倍;紫草的色素含量达干重的14.26%,而于完整植株的仅含1.5%。

1.3 植物生理的研究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种子植株——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培养模式需要各类植物激素的共同作用。

组培有助于了解药用植物的生物合成和生长规律,人们不仅研究再生植株的培育,还重点研究研究愈伤组织的一些特性,比如利用愈伤组织鉴别植物抗性[5]。

可以通过人工调控生长物质来进行亚细胞组织的电镜观察等,并研究胚性在植物生理上的重要作用[4]。

1.4 工业化生产研究与革新技术组织培养的技术能够使发芽率极低的药用植物一小部分可以培养出数十万株植物。

试管育苗工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产业。

目前,应用细胞悬浮培养或毛状根生产人参皂甙和紫草宁已达到了工业化生产的规模[6]。

但如何实现工业化仍面临一部分难题:主要是:细胞增殖速度慢、生产成本较高、生产设备的完善度不够。

为了改进工业化生产工艺,产生了一些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千叶大学古在丰树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植物组培技术——无糖组培技术。

此项技术改变碳源供给途径,使植株由异养型转变为自养型。

这能够大大降低工业化生产的成本,但同时却对环境的要求更高。

无糖组培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半夏[7]、草莓、花椰菜的培养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2 组培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对生物种植及生产技术方面是一个突破性进展,可以使不易进行有性繁殖的植物经组织培养出新苗而用于生产;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如半夏、贝母等经组织培养其生长速度大大高于自然生长速度[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药用植物重要有效成分,但由于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和栽培品种品质退化,给提取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扰。

利用组织培养生产有效成分,能有效缓解药用植物资源压力。

对于生长条件要求严格、生长缓慢、产量小、采集困难、价值昂贵的植物药,此种方法更具有重要意义。

2.1 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因素2.1.1 外植体选择一般来讲,由次生代谢活动旺盛的植物或器官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

有人证明,杜仲植株叶片中绿原酸、总黄酮的含量比茎高,以叶片作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绿原酸、总黄酮含量也均高于茎来源的愈伤组织。

也有人发现,组织分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之间无明显关联,次生代谢产物可能是慢速生长或老龄期细胞处于或接近稳定生长期时产生的多余物质[9]。

这说明外植体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没有对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了解透彻。

为了得到足量的此生代谢产物,只能够进行多区段取材,尝试多种外植体。

2.1.2 培养基组成培养基通常由碳、氮、磷源和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及生长调节物质等组成。

组分的配比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的利用率高,工艺简单,能够在工业化生产中推广。

在进行液体或固体培养的同时,有意识加入某些物质能够明显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

如添加剂能够促进营养,或者增加中间代谢物,调节培养基的梨花性质,起到辅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等。

2.1.3 碳源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蔗糖。

高浓度蔗糖提高了培养基的渗透压,所以往往能够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

但传统的含糖培养基很容易染菌,为了防染菌而培养容器紧闭则会造成植株的形态和生理异常。

前面已经提过,许多新技术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可以提出的是开放组培技术和光独立培养法[10]。

这两种方法都改变了碳源的供给途径,力求让植株在组培过程中尽可能自然化,降低培养的成本。

2.2 抗癌植物药研究小结许多中药植物是人们重视的抗癌药物来源,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体内对发现研制新抗癌药物有很大潜力。

2.2.1 紫杉醇对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等均有显著疗效。

通过全合成方法来提供药源的过程繁琐,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许多实验室都开展了用组织培养法生产紫杉醇的研究。

红豆杉属11种植物现都在进行组织培养[11]。

Agenetics公司宣布他们用细胞培养法获得的紫杉醇含量是树皮的2-5倍。

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引入诱导子、两相培养系统等技术生长点,有望力求实现红豆杉细胞培养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目标。

2.2.2 鬼臼毒素是一类具有显著细胞毒性的天然活性物质,主要来自小檗科鬼臼属(Podophyllum)植物及同科八角莲属(Ddysosma)及山荷叶属植物,大麻科亚麻属(Lutum)。

鬼臼类木质素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由鬼臼毒素半合成的VP-16和VM-26具有广谱抗癌活性[12],对小细胞肺癌、睾丸瘤、白血病、淋巴肉瘤、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癌症具有特殊疗效。

同样,鬼臼毒素的全合成相当困难,依然依赖从天然生药资源中提取、分离。

从80年代初期至今,约有6中植物获得了细胞株,并建立了细胞悬浮培养系。

2.2.3 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具有多方面的抗肿瘤活性。

两者可直接作用于某些癌细胞,使其生长受到抑制。

可以通过促进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起到抗癌作用。

手术后使用,可促进机体早日恢复,抑制杀伤残存的癌细胞,人参属的人参(Panax ginseng)、西洋参(Panax quinquedfolium)、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中均含有多种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黑曲霉、刺盘孢菌丝状体的诱导下,总皂甙产率大大提高,达到了最高值[13]。

3 总结与展望中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宝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特别是在抗癌、抗病毒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但是,天然药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枯竭问题,大面积无计划的采挖,破坏自然环境,使一些药用植物濒危灭绝。

《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收载398种濒危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14]。

这说明,药用植物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中草药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能够利用药用植物大规模繁殖,提取有效药用成分。

目前通过各种培养物中产生的药用成分已有600多种,其中40多种化合物在数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中的含量[15]。

然而,药用植物组培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发根难以诱导,生产转化系统相对独立,没有模式系统,高产细胞系稳定性差[16]。

因此距离实现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产业化还有很长距离。

我个人认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应该转向植物组培新技术的方面,争取借鉴组培新技术,例如开放培养和无糖培养,争取实现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

发根难以诱导可以借鉴菌类诱导,生产转化系统则需要在植物药物代谢生理的层面上研究。

只有这样多方面,共同应用物理、生物与化学的知识,才能够将药用植物组培更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1]高丽君,崔建华,刘风云等.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应用和开发[J].生物学通报,2004,39(7)15-17[2]叶南,陈元胜.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02-7510 [3]陈晓东. 近几年来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J]. 中草药,1985,5(4):42-44 [4]师春娟,韩云花,于永明等. 红豆杉属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甘肃农业科技,2007,12:38-41[5]梁一池,杨华.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1):1-3[6]李妤. 植物组织培养简介[J]. 考试周刊,2011(26):200-202[7]肖哲丽,柳金凤.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J].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13-14[8]李黎,陈菲,宫伟.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情报,2005,37(1):6-8[9]刘谦,张永清. 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 齐鲁药事,2006,25(6):350-353[10]崔刚,单文修,秦旭等.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谈[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4):529-533 [11]孙震晓,马清温. 抗癌植物药及其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2000,35(8):529-533[12]徐忠东.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物研究进展[J]. 生物学杂志,2001,18(6):13-15 [13]张以恒等. 三七悬浮细胞高密度培养生产人参皂甙和多糖[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7,23(3):310[14]南桂仙,金光德.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J]. 农技服务,2010,27(9):1194-1195[15]张良彪,罗春梅. 浅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2):56-59[16]陈文武,彭兰华.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的应用[J]. 陕西农业科学,2006(5):62-64Application of the Tissue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Li MiaoBiology Science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schoo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Abstract: Nowadays,the issue of Tissue Culture is focu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issue culture, which is a essential method to solve the scar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it is helpful for extracting medicinal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rogress of using tissu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specially cover the issues of cancer medicine.Key words: medical plant; tissue culture; secondary metaboli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