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
(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文学作品阅读鳝孔曾庆升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妈妈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当客人来的时候,不管她有多尴尬,母亲都会设法找点东西来娱乐。
她的叔叔和表亲们经常花钱买酒和肉,这让她脸红了,但为他们温酒和面条礼貌地给了她一些快乐。
到目前为止,我好客的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因为我从小就习惯的事情不容易改变。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记叙文阅读(三)要点解析及试题

记叙文阅读部分(三)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及句子的理解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等等。
因此,平时检测和中考阅读题中的句子理解题数量不少,角度众多。
诸如对句子的基本义、比喻义、委婉义、深层含义、表现对象、表达顺序、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表达形式的理解以及对句子进行文学赏析等,都在考查之列。
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不仅要考虑理解的角度,而且要联系句子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就是懂得再多的理解方法也是不行的。
一般来说,句子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是指这个句子所在的段落或文章,而分析句子的含义最终都要和段落的中心或文章的主题挂钩。
[考试要点一]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点讲析]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要以形象感人,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我们在体会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侧重从词语、表达方式。
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
例如《背影》一文,描写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场面,非常感人。
虽然只写父亲的背影,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用“蹒跚”形容他走到铁道边,然后写“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用“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边“微倾”,爬上月台的动作描写细致传神。
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把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形象地传达出来,望着父亲的背影,“我”怎能不流泪呢?[经典例题]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考点、答题模板、巩固练习及参考答案(一)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考点、答题模板、巩固练习及参考答案(一)【知识沉淀】一、记叙文概念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也包括一般记叙性的文章。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游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的分类第一、从内容看可分为:①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手法单一。
②复杂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枝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
第二、从写作对象看可分为:①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②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③写景的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1、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2、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令人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记叙。
其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的内容结束后,再接着原来的线索或故事情节发展叙述。
其作用如下:(1)内容方面交代┅┅内容,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解释和说明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的情感,深化文章主题。
(2)结构方面使行文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有时具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五、记叙的线索1.含义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一、文题理解1.解题方法(1)把握文题的象征、双关义:一般从表层(字面义)和深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
(2)把握作者的感情:有的文题是对作者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或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
如《枣核》无疑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出发点,亦即标题的含义。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的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4)寻找文章线索:即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梳理的线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如《背影》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表现父子深情。
2.文题的作用(1)散文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待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小说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②设置悬念;③贯穿全章的线索;④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拓展运用1.感受启示题: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写出自己的创意。
例1:(同第2讲例文《一把芳香的泥土》)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中“芳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点拨】理解文题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分析。
文中“芳香”表面指土壤的香,实则象征泥土无私、伟大、宽容的精神。
【参考答案】“芳香”本指故乡“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闻起来是芳香的。
实际上在这里象征泥土的精神。
泥土是无私、伟大、宽容的。
它一声不吭地奉献着。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题目:把握文章线索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线索,这是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把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如以核心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转换、作者情感变化等为线索。
其次,关注文章标题,有些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些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往往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显示文章的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最后,有些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要善于分辨。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记叙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
在阅读时,要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题:从维熙的《义重情深的恩赐》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南水北调的行程为线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到达襄阳后,我被这座城市的风情所吸引:汉水从城市中央穿过,清波碧浪;南边是城,北边也是城。
在南湖宾馆洗脸时,我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
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分享了我对襄阳的感受。
那天晚上,我和文友们在汉江上夜游,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的灯火映照相辉映,让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然而,我的痴爱之情也引发了忧郁。
我在来襄阳之前读到了一则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来说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这不是自残之举吗?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想尝尝水库的水。
无计可施之际,我向讲解员求救。
她告诉我,部分瓶装水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她还告诉我,库边之水属于二类净水,库心的水则为一类最佳水质。
记叙文阅读知识+习题

记叙文阅读知识+习题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阅读记叙文,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一般包含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和地点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则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在阅读记叙文时,要善于从文中提取这些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中,时间是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是费城的悬崖边,人物是“我”和小伙伴们,起因是“我”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我”因胆小被困在悬崖上,经过是父亲指导“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结果是“我”成功脱险并获得了人生的启示。
二、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它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人物形象。
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就是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在写“我”参加毕业典礼的过程中,插入了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爸爸生病去世等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
三、记叙文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以“我”“我们”的口吻来叙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是以“你”“你们”的口吻来叙述,如同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他们”的口吻来叙述,能比较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语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会走路的梦铁凝①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②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
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
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喧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社着这陌生的喧杂,衬着棕色来面上糨糊的嘎巴儿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③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
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需要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④地纫了针,并且替老人缝好邮包。
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老人,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成了邮包的缝制。
⑤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会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帮我纫上这针。
”她常常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
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
篇一:2015届中考语文考点专题集训【专题13】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
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作者老舍有删改)(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
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句情感示例她的泪会往心中落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1)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 眼泪(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4)结合丈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不超过60字)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
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
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
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
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
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最亲爱的妈妈: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
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家齐家仁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
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
我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