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考研大纲整理 中药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综合考研大纲,复试真题,考研重点,真题解析,考研心态

北京中医药考研详解与指导702药学综合1:《分析化学》(第六版)120分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二版)100分吉卯祉主编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2002年第三版)上、下册80分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误区一:以为自己考分高(>350)就高枕无忧了,也不准备复试,反正一定能上。
纠正:第一,考分高不一定排名高,同济经管系350是最后1名。
第二,即使排名高,照样被刷,尤其是非应届生和外校生,这次我复试刷的都是这2种人,而且370的都有。
理由是:不懂本专业知识,上了没法做研究,只会考试!误区二:认为复试前与导师见面,会引起反感,对自己不利。
纠正:我保证这是不可能的,你去与导师见面,表明你的意向和询问导师情况,又不是送礼,怎么会反感呢?面谈之后,说不定导师觉得你这人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印象好,就会要你。
总之,复试前一定要与导师面谈,不要到口试完了才知道自己导师是谁!误区三:认为复试中笔试很重要,使劲看书!纠正:1。
首先不是本专业的,你看几天能抵得上人家4年的课?2。
其次口试的重要性远高于笔试,导师对你的印象是最重要的。
我这次复试就是导师一句话说了算,根本不看笔试。
误区四:认为口试时随便穿穿就行了。
纠正:你要是穿件乞丐装,显然是鄙视老师,涵养再好也不要你。
但不要穿的太好,让老师有自卑感。
大方整洁得体就行了。
误区五:觉得英语口试很难。
纠正:英语口试一点不难。
主要是自我介绍(事先背下来),家庭情况等(随便说说),如果变态的话会问专业问题,这需要你背点专业词汇了。
误区六:认为自己是外校的,老师一个不认识,就不去见。
纠正:你不认识老师,办公室总能问到吧。
(家庭地址更好)然后去见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征服他。
与推销有类似之处。
误区八:调剂的话,只要分高就行。
纠正:首先建议大家不要调剂,因为调剂的大学一般不好,不如重考。
其次,调剂更要看关系了,因为老师肯定优先考虑第一志愿和本校生。
误区九:认为公费是排总分和复试。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部分的简要介绍: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基石,主要包括中医哲学基础、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和中医病因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不同体质的诊断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四诊来综合判断病情。
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科的实践部分,包括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食疗学等。
考生需要熟悉中药的性能、功效和配伍禁忌,掌握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食疗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相应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五、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涉及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包括疮疡、瘰疬、骨折、脱位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相应的中医外治技术。
六、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专注于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的中医治疗。
考生需要掌握妇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七、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掌握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八、中医五官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涉及眼、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五官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九、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骨伤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考研中药按大纲总结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疮痈疔肿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毒血痢,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1、疮痈肿毒,瘰疬痰核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淋涩痛*穿心莲苦寒,心肺大肠膀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3、湿热泻痢,湿疹瘙痒,热淋大青叶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板蓝根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
2.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青黛咸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3.咳嗽胸痛,痰中带血4.暑热惊痫,惊风抽搐贯众苦微寒;有小毒肝脾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1、风热感冒,温毒斑疹,痄腮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3、多种肠道寄生虫病蒲公英苦甘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3、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紫花地丁苦辛寒,心肝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3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鱼腥草辛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1、肺痈,肺热咳嗽2、热毒疮痈3、湿热淋证、泻痢熊胆苦寒,肝胆心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1.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2.热毒疮痈3.目赤翳障4.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等*野菊花苦辛微寒,肝心清热解毒1、痈疽疔疖,咽喉肿痛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3、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除湿,通利关节1、杨梅毒疮,肢体拘挛2、淋浊带下,湿疹瘙痒3、痈肿疮毒蚤休【重楼】苦微寒,有小毒,肝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2.跌打损伤3.惊风抽搐*漏芦苦寒,胃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1.乳痈肿痛,瘰疬疮毒2.乳汁不下3.湿痹拘挛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心肾脾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亡阳证2、阳虚证3、寒痹证干姜辛热,脾胃肾心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1、脾胃寒证,腹痛,呕吐,泄泻2、亡阳证3、寒饮喘咳肉桂辛甘大热,肾脾心肝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2016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基一、中医基础理论考查目标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016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2016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1.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药学基础知识是开展中医临床工作的前提。
2016年,中药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药的种类和分类;•中药药材和药物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中药物质基础和药效物质的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和使用。
同时,2016年中药学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对中药学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学科,包括方剂学基础、方剂鉴定和方剂研究等方面。
2016年中药方剂学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方剂的分类和用途;•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剂的质量检验和鉴定。
同时,2016年中药方剂学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方剂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3.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
掌握中药药理学知识对于理解中药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中药药理学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中药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中药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同时,2016年中药药理学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4.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掌握中医临床技能和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中药临床应用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药临床应用的各种方式、常用方剂和详细治疗原则;•中药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中药治疗某些常见病的示范方剂和临床应用技巧。
同时,2016年中药临床应用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针灸、中药推拿等临床应用技能方面的知识。
中药师考试大纲2016

中药师考试大纲2016一、考试目的与要求中药师考试旨在评估考生是否具备从事中药学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考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药物的性味归经、炮制方法、配伍禁忌等,同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中药的鉴定、炮制、调剂和临床应用。
二、考试内容1.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中药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2. 中药材的鉴定- 中药材的来源、性状和鉴别方法- 常见的中药材伪品识别- 中药材的采收、加工和贮藏3. 中药的炮制技术- 炮制的目的和方法- 常见的炮制技术,如炒、炙、蒸、煮等- 炮制对药效的影响4. 中药的调剂与制剂- 中药的调剂原则和方法- 中药制剂的种类和制备工艺-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5. 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中药的合理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6.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毒理学-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的毒理学研究-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7. 中药的法规与管理- 中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药的质量管理和监督8. 中药的现代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三、考试形式与题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包括:-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对给定的陈述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简答题:对某一问题给出简要的回答- 论述题: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案例分析题:根据提供的案例,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四、考试时间与评分标准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评分标准根据题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选择题和判断题根据正确选项给分,简答题和论述题根据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给分,案例分析题则根据分析的深度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给分。
五、复习建议1. 系统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
2. 熟悉中药材的鉴定方法,了解常见中药材的来源和性状。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综合考研大纲,复试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北京中医药考研详解与指导702药学综合1:《分析化学》(第六版)120分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二版)100分吉卯祉主编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2002年第三版)上、下册80分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我总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准备复试,一是准备英文自我介绍和相关测试,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温习。
先来说说英语准备。
我是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然后整体都看一遍,结合自己情况,整理出了一篇自我介绍,和一些常见话题的答案。
但是复试的时候,老师让在两分钟之内介绍自己,所以其实我就花了一分多钟说了第一段和最后两句客套性的总结。
接下来是英语对话,英语对话和常见问题相差远了,所以根本就没用上。
总体来说,这个靠的是平时的口语训练,当然,突击一下英语也很好,至少能用上几句。
我们还要考科技文献翻译,这个需要突击,我是把专业课的书上后面几页的英语单词撕下来,放在随身携带的包包里,隔一段时间记一遍,尽量熟悉。
其次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
因为时间不多,我就把毕业设计看了一遍,看了一些相关文献,网上查了一些专业相关热点。
至于基础知识,这个时侯复习肯定来不及了,而且,如果没有把书本看完,会让自己更紧张。
临去复试前一天晚上,由于睡觉前我不停地读自我介绍,读得嘴唇抽筋,大脑兴奋过度,所以躺床上睡不着,还在习惯性地背自我介绍,直到快五点钟,才眯了会眼,六点十五我就起床了,因为七点钟得去体检,我基本没睡。
体检完毕,就到了一个教室里等着。
老师安排了顺序,我排得比较靠后,等到了下午才到我的。
面试过程在一个会议室中进行,一个长的会议桌,学生的位置在主要位置,周围十个左右的老师。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属于闲扯的那种,主要看你的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接着就你的发言,你学过的课程,你的毕业设计,老师提问,一连十几个问题。
有一些是很基础的东西,一些是关于专业热点的。
我在里面被PK了四十多分钟,才出来。
我的经验是:第一,一定要自信;第二,一定要谦虚;第三,要尽量全面地展示自己。
2016中医考试大纲

2016中医考试大纲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是针对中医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能力评估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它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主要领域。
以下是大纲的主要内容概述: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理论。
2. 脏腑学说: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3. 经络学说:经络的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4. 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
5. 预防与养生:中医的预防思想和养生方法。
二、中医诊断学1.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
2.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了解病情。
3. 问诊: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
4. 切诊:通过脉诊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
三、中医治疗学1. 治则:治疗原则,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
2. 治法: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3. 针灸:针灸的原理、操作方法及适应症。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的原理和技巧。
四、中医方剂学1.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2. 方剂的分类:解表剂、清热剂、补益剂等。
3. 方剂的临床应用: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五、中医内科学1.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便秘等。
3. 循环系统疾病:如心悸、高血压、冠心病等。
4.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尿路感染等。
六、中医外科学1. 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痤疮等。
2. 骨伤科疾病:如骨折、脱位、扭伤等。
3. 外科感染:如疖肿、痈肿、丹毒等。
七、中医妇科学1. 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2. 妊娠病:如妊娠呕吐、妊娠高血压等。
3. 产后病:如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等。
八、中医儿科学1. 儿童常见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2. 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如矮小症、肥胖症等。
3.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如多动症、自闭症等。
九、中医五官科学1. 眼科学:如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考研中药重点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常用120味非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阴暑证)夏月麻黄➢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经引经药➢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煎服1~3g,散剂~1g)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治鼻渊要药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蒿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太阳引经药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石膏配牛膝,相使—胃火牙痛➢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治肠燥便秘、苦寒归肺、胃、肾经,上清肺,中凉胃,下泻肾火;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与石膏配治阳明经热➢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焦)止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归心、肺、胃、三焦➢天花粉(瓜蒌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禁用;归肺胃经。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肺、胃、肾经➢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治疗瘰疬,乳痈肿痛常用药➢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2清热燥湿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入中焦,治中焦湿热。
黄连配木香,相使—湿热泻痢,腹痛里急➢黄芩——……。
止血安胎。
可凉血,入上焦,泻肺火. 清热用生黄芩,清上焦热用酒黄芩,止血用黄芩炭,清热安胎用清炒黄➢黄柏——……。
除骨蒸。
入下焦,治湿热下注;能泄热,滋肾水➢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治梅毒药物:大风子,苦参,轻粉,土茯苓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金银花,连翘可用在温病热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炒炭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疮家圣药连翘心,清心火➢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肺痈吐脓,湿热淋证、泻痢;不宜久煎。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消痰➢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咳、清热利湿。
有毒,过量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可解表)有毒孕妇禁用➢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草河车。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红藤——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肠痈。
马勃——清肺利咽,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漏芦——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山慈姑——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性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
治瘰疬,白喉➢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又退无汗骨蒸➢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5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暑邪发热,口渴尿赤;疟疾,寒热往来➢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枸杞的干燥根皮,治有汗骨蒸➢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可治阴虚外感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虚热。
(3)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后下:泻下力较强,久煎后泻下作用减弱;生:热结便秘;酒:瘀血;炭:血热出血;制:化浊降脂➢芒硝——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冲服10—15g。
溶服,冲入煎剂中。
芦荟,巴豆,千金子入丸散;性味咸苦寒番泻叶——泻热行滞,通便利水。
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2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
打碎入煎郁李仁——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3峻下逐水药:➢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有效成不溶于水,宜入丸,散。
剂量—1g,醋制降毒。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牵牛子——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煎服3—9g,入丸散—3g➢(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
外用杀虫疗疮。
入汤剂—3g商陆——逐水消肿,通利二便;外用解毒散结。
(4)祛风湿药: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少阴头痛祛下半身湿痹(羌活为上半身)➢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为治脚气常用药,配槟榔➢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
止痛,消骨鲠。
➢蕲蛇——祛风,通络,止痉。
有毒乌梢蛇——同。
无毒。
均宜内外风毒壅滞之证,力弱;(均治破伤风)。
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草乌——同川乌,毒性更强。
草乌毒性更强昆明山海棠——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续筋接骨。
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2祛风湿热药:➢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即清实热,又退虚热:知母、牡丹皮、青蒿、秦艽、地骨皮。
主治:湿热黄疸,骨蒸潮热➢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豨莶草——(xixian)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平肝。
海桐皮——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五加皮—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5)化湿药:➢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可治脾瘅症(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草果——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治寒湿偏盛的疟疾➢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后下➢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6)利水渗湿药:性属沉降1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既能利湿又能补虚➢薏苡仁——…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擅泻肾火➢猪苓——利水渗湿。
性味甘、淡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有毒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木通——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善治石淋➢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治膏淋要药海金沙——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止尿道疼痛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冬葵子——清热利尿,下乳,润肠。
灯心草——利小便,清心火。
善引火下行3利湿退黄药:➢茵陈蒿——-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珍珠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7)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宜先煎—1小时,尝无麻辣感为度,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补阳助火,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辛甘大热。
归心肾脾肝经。
宜后下➢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与黄连配治肝火犯胃;辛热燥烈,耗气动火,不宜多用➢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母丁香,鸡舌香:丁香成熟果实;公丁香:丁香花蕾)➢高良姜——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主治:胃寒腹痛,癫痫症(8)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陈皮配半夏治疗痰湿之证—二陈汤➢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枳实虽有破气之功,但也可以用于脏器下垂病症;辛苦酸温,归肺胃大肠经➢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