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最新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最新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

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

(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

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

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

(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

(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

(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4. 农业的多功能性

(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

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

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

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

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

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

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

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农产品市场有什么构成?各有什么功能?

1、 农产品零售市场

① 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观念。

② 扩大了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 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方便了群众生活,丰富了城市居民的

“菜篮子

P 0Q 0

④加快了城镇建设,安排了大量社会就业人员。

2、农产品批发市场

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

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

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

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

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

3、农产品期货市场

发现价格功能

回避风险功能——套期保值

其他功能:

风险投资、资源配置、节省交易费用、培植市场秩序、信息功能、减缓价格波动幅度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1、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

(1)减缓价格波动

(2)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

(3)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2、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

(1)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

(2)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

(二)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三)要素禀赋理论(郝克歇尔——俄林定理)

(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农产品的基本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主要内容

( 1 )市场准入条款

( 2 )出口补贴条款

( 3 )国内支持条款

( 4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加入WTO,农产品的环境,政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国承诺,到 2005 年,关税水平降为 10% ,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

的国家之一现在美国和日本为 3.1% ,欧洲为 8% ,而美国准备降为 2% ,日本 1.5% ,欧洲 5% ,而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零关税。关税保护将大幅降低,国外价格较低的农产品将进入国内市场,如粮豆等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 10 %一 70 %。这对目前“粮贱伤农”的我国农业极具挑战,农产品贸易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1、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2、农产品进口剧增,压低了国内市场价格,使农民的利益受损。

●3、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市场准入堡垒。

第六章土地与水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2.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3.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4.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1、因地制宜

2、节约用地

3、保护资源

4、有偿利用

土地集约经营三个类型

劳动集约、技术集约、资金集约

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

2.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3.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

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4、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5、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途径与措施

1.推进农村工业化,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2.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3.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5.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2)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

(3)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

(4)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轻配等现象,保护不力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2、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

3、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4、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

(二) 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较大。

(三)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亟待加强。

(四)乡村基层组织工作力度不大。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大于求,但是产业供给不足)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农业劳动力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增加产量P

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增加农业投入

★降低t或L:

合理配置劳动力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调动劳动力的积极性

L

P l t P l ==或 农业剩余劳动力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

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1、人口政策的失误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城镇化水品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

1、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2、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常规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2、资源节约型技术

3、中性技术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借鉴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应该是:第一阶段是资源节约型为主;第二阶段是资源节约与劳动节约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各不相同,故应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例如:

东部地区:人多地少,资金充足,应采取资源节约型技术(生物、化学技术)

西部地区:人少地多,资金缺乏,应采取劳动节约型技术(机械化)

第九章农业资金

资金的来源

农户资金(自有资金)——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农业财政资金

农业信贷资金

社会集资

国外农业资金(外资)

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

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

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的产业特点

2、农业的分工协作

3、农业技术进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

5、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关于双层经营体制,指农民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双层经营体制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部分地区承包土地基本上是以人口或主要按人口平均承包,土地经营规模偏小,既使土地难以得到高度、合理的利用,又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二,部分农民将土地经营权的回归看成是土地的个人所有,以致出现撂荒,随意挖地改造,乱建房和建企业等。

第三,部分地区在平分土地时将已经形成生产力的生产资料都分掉了,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地遭到损坏。

第四,大包干虽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但实际上部分村级集体组织由于组织涣散,以致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提留,集体成了一个“空壳”,无力扩大再生产、为家庭分散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

第五,农民长期缺少“合”的意识,因此,很大部分地区不仅“分”得彻底,而且在统一经营的环节和项目上又没有及时组织,社会化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老化,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六,有些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加上非农产业效益较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下降,这势必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后劲。

第七,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在趋于下降,使不少素质高的农业劳动力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下降。

*稳定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

1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产业化经营

3、增强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5、建立健全农民的保障机制

现阶段农业家庭经营是什么体制及其优势?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优势:1.激励功能增强

2.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3.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十二章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

农业合作社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社必须有共同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不以盈利为目的、无经营内容,不实行严格独立核算的农业技术协会等则不属于合作社的范畴。

农业合作社的规定性(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

1、合作社成员是具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劳动者,并按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对合作社的盈亏负无限或有限责任。

2、合作社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其成员内聘任,也可以聘请非成员担任。

3、合作社是由独立财产的经济实体,并实行合作占有,其独立的财产包括成员投资入股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财产。

4、合作社实行合作积累制,将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留作不可分配的属全体成员共有的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和改善合作事业,不断增加全体成员的利益。

5、合作社的盈利以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分配为主。

(二)农业合作社产生的原因

1、是农民在经济上实行联合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

(2)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

(3)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农业资产的专有性使农民需要合作制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

(5)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2、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民在经济上联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农业合作社运行的基本原则(遵从“罗虚代尔”原则)核心:自愿、民主、互利

1、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入社自由)

2、成员民主管理(一人一票)

3、成员经济参与(均摊资本、公有资产、盈余返还)

4、独立性与自主性

5、教育、培训与信息

6、合作社间的合作

7、关注社会

目前农业合作经济新发展的特征

1、合作内容广泛,合作领域拓宽

2、合作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合作目的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4、合作制与股份制相互渗透,出现了农业合作股份制

运行特征: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服务性和盈利性)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

3、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本质特征是劳

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第十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由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2、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

3、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4、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

5、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

(一)龙头企业

(二)主导产业

(三)生产基地

(四)利益分配机制

(五)约束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就是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营销商的连接方式。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类型

1市场带动型2、“龙头”企业带动型3、专业协会带动型4、主导产品带动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

1、培育龙头企业

2、选准主导产业

3、加强基地建设

4、完善利益机制

5、营造发展环境

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监管

一、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生产经营者行为

(一)所获经济利益的大小

(二)经营目标的长短与成本收益的比较

(三)经营规模的大小与专有资产的多少

(四)声誉机制的建设

(五)纵向协作策略

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消费者行为

(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能力

(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寻程度

(三)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四)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三、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

(一)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目标

(二)建立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三)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

(四)促进质量安全信息有效传递

(五)加强对消费者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

十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一)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也称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简言之,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结构的内涵(四个层次)

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部门结构

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种植结构

某一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如粮食生产要分为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品种结构

区域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地区分工)。分布结构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性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

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的规律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主要条件

需求——前提条件

地理环境——基础条件

劳动力——内在条件

资金——基本条件

科学技术——动力条件

(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甚至居于主要地位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饲料生产所占比重增大(发达国家达70-80%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十七章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主要内容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2、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3、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4、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三)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1、生产技术现代化

2、生产条件现代化

3、经营管理现代化

4、集约化、高效化、可持续化

5、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

6、标准化、信息化

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可持续农业的特征

经济持续性:关注生产者的长期利益—产量的持续性

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

社会持续性: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衣、食、住)

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教育、就业等)

生态持续性:关注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

生产力和功能

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

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

1、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

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三、

四、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

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

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 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

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 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 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农业经济学重点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 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

农业经济学复习题

农业经济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农业产业化:指通过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二、问答题: 、农业生产中主要的上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首要和唯一能动的生产要素,离开劳动力,任何生产要素都无法形成。 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改造传统产品和产业,创造新的产品和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农业内部吸纳;就地或者就近向乡镇企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大城市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 、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可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 、家庭农场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 按经营方式分为:不雇工和雇工;不雇工:管理简便,组织成本和监督费用小。雇工: 按经营内容分为:专业型和综合型;专业型:产品单一。综合型: 按农场主要劳动力从事工作的产业性质及家庭农场收入构成分为:专营型和兼业型,专营型:农民收入专一,农业收入是唯一来源。兼业型: 、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对家庭农场的经营有哪些绩效及局限性? 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其主要绩效有: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为我国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完善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农民素质;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示范性作用。其局限性表现在一下几方面: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阻碍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使一些地区出现农业用地的闲置和浪费;易造成农民掠夺性经营土地。 、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哪几大板块? 政府公共体系;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自我服务体系;企业型人才服务体系;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部门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桥梁。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头重脚轻,在乡村一级存在断层;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社会化服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农业经济学-作业题

复习题库 第一章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小农经济 *3.个体经济 *4.私营经济 **5.农业经营形式 **6.家庭经营规模的适度性 二、简答 **1.怎样理解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 简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3.简述小农经济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造小农经济的必要性 *5.合作社需遵守哪些原则? **6.简述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为补充的经济形式结构的原因 ***7.制约农业经营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8.简述分散经营的性质 三、论述 **1.述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2.论述现阶段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同时并存的必然性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农业 *2.农业现代化 *3.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4.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5.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 *6.农业电气化 *7.农业水利化 二、简答 *1.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简述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3.简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4.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5.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有哪些? **6.世界农业现代化中,根据内部生产力要素在过程中转化的先后关系可以划分哪几种形式? 三、论述 **1.述说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2.论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章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 二、简答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范围 **2.农业自身哪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农业领域的管理职能? ***3.国家和政府法制与法治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4.改善和提高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效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的必要性 **7.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几种含义? 三、论述 ***1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稳定农产品市场的职能主要有哪些? **2.述说农业保护的阶段性 第四章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 **3.农村产业结构 **4.农业生产结构 二、简答 *1.合理的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2.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3. 简述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4. 简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5.简述农业生产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6.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 **1.产业结构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 述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 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 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 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 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 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 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 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14.蛛网理论 (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 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 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 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 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 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重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5*3 填空 21*1 判断 10*1 简答 6*5 论述 3*8 第一部分钟甫宁版教材 农产品特点:①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产生的短期一次性收获与周年均衡消费的矛盾 ②农产品通常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并且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进入最终消费 ③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农产品,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1.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 4.科学技术 土地的特点: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粗放经营: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粗耕粗做,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增 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总收益和单位投资的平均同时递 增;第二阶段是总收益继续递增而平均收益 递减;第三阶段是投入到一定限度后总收益 也出现递减。 农业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 酬。 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 断降低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指由于土地规模不同而产生的农业经营效益的差别。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条件下,能够取得最 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 1.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 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 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 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容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就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就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 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与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 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 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 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与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与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就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指农民,特别就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与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与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 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10、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就是指有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 11、农产品供求均衡: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恰好相等。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其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12、农产品需求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就是: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二、填空 1、《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组织与研究农业中的生产关系2 3 4 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支撑。 5、日本农协的组织特点广泛性、兼容性、系统性、全面性、非盈利性、民主性、依附性 6、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有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信用合作、金融服务、社会服务、权益保障。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1. 你认为土地在农业的地位如何?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生存空间,土地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 作为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人的劳动只有同合并于土地的自然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财富。因此,没有土地,人们就不可能生存和进行任何生产活动。 (1)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植物生产对十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2)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具有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2. 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 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1)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概念 ①粗放经营是指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进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农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及收入的经营方式。 ②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2)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应当从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有区别,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在充分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和资金的集约。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农业仍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充分地利用这些农业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畜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和改善农产品供给。 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措施有: a. 实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用其他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 b. 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包括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良土壤,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林场、草地、渔场、农副产品加工厂、仓库、晒场、道路及购置某些农业机器设备等。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普遍采用良种,增加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数量. 不断提高肥料的质量。用现代技术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合理密植,改进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等。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适当的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是中国开展土地集约的一条重要途径。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主要措施有: a.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渔密切结合的农业结构; 不断提高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在生产结构中的比重。 b. 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 c. 改革与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d. 改善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果。 3.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农业的特征? 答:1.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答:1.农业支持其他国民经济部门 2.工业反哺农业 3农业的贡献? 答:1.产品贡献 2.要素贡献 3.市场贡献 4.外汇贡献 4农业的功能? 答: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 4.经济功能 5.文化功能 5农业经济学及研究对象? 答: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学科。 研究对象是1.农产品市场 2.农业生产要素 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4.农业保护与 农业发展 第二章农产品供求理论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形成有效需求和供给的条件是什么? 答:农业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条件略。 2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消费者收入水平 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中间需求的变化 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5.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理念 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农产品 未来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 3什么是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或是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因素有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 代程度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4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特点? 答:1.占用土地面积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占地小的非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大2.同一种农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大 3.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弹性大4.农产品临时供给弹性小于短期供给弹性,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5.畜牧业和林业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

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多选80题

2019年自考《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多选80题多选题: 1、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BCDE ) A、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B、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C、农产品用途的广泛水准 D、农产品的必需水准 E、工业对农产品的依赖水准 2、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AE ) A、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 B、食物安全储备 C、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D、不挂钩收入支持 E、价格支持 3、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合作社曼彻斯特原则中有( ADE ) A、关心社区 B、一人一票制 C、现金交易 D、按社员购买额分配红利原则 E、对政治和宗教保守中立原则 4、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 BDE ) A、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 B、该农产品的价格 C、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E、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5、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AC ) A、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水准 B、农产品用途的广泛水准 C、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 D、农产品的可替代水准

E、农产品的必需水准 6、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制定的合作社8原则中有( ABC ) A、自愿互利原则 B、一人一票制 C、按社员购买额分配红利原则 D、出售商品分内部价和市场价 E、如实介绍商品 E 7、如果小麦的需求弹性是0.10,那么说明( AB ) A、小麦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下降0.10%; B、小麦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增加0.10%; C、小麦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上升10%; D、小麦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下降10%; E、小麦价格每上涨0.10%,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下降1%; 8、下述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来自于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BC ) A、促使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B、原住地缺少工作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C、迁入地公共设施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是拉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D、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向工业部门流动,因为收入之间的明显差别。 E、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持续扩大生产,农村人口持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