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考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考呼吸作用知识点呼吸作为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在高考中是一个常见的考查点。

了解并掌握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高考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高考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总结,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高考。

一、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氧气的供应,与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反应,从而产生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1. 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指在缺氧条件下,细胞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反应,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糖酵解、酸性环境下的异路框中德系呼吸和正常呼吸。

2. 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指在缺乏氧气的条件下,细胞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反应,在不产生水的情况下释放能量,产生乳酸或酒精的过程。

二、高考重点考查的呼吸作用知识点1. 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物质的扩散实现气体交换。

氧气进入体内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再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

而二氧化碳则相反,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经血液运输到肺泡再被排出体外。

2. 呼吸调节机制人体的呼吸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进行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分为主动和被动调节,主动调节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被动调节则是呼吸中枢对血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反应。

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血液中的pH值和钙离子浓度来调节呼吸。

3.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等组织和器官。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同时还具有过滤、加湿、调节温度和声音形成等作用。

4. 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有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内容在高考中常常出现在相关的题目中。

三、高考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1. 注意理解题目要求在高考中,关于呼吸作用的题目可能涉及到呼吸过程、气体交换、呼吸调节、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高一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知识点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呼吸作用也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呼吸作用知识点一、必记概念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产生出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2.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发生的场所全部在中。

高等植物和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一般是而高等动物和人在剧烈运动时.包括少量的高等植物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等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1mol的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共放出的能量,其中有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二、基本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呼吸作用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呼吸道和呼吸肌肉的参与。

本文将从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等几个方面总结呼吸作用的知识点。

一、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通过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它使生物体摄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调节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 鼻腔和喉咙:鼻腔是呼吸系统的起始部位,它通过毛细血管和黏膜分泌物来加湿、净化和温暖空气。

喉咙则是连接鼻腔和气管的通道。

2. 气管和支气管:气管是一根由软骨环组成的管道,将空气从鼻腔引导至肺部。

气管分支成两个主要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叶,再细分为更小的支气管。

3. 肺部:人体内共有两个肺,位于胸腔内。

肺部由支气管和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结构,通过肺泡壁上的微血管,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4. 膈肌和肋骨肌:膈肌是呼吸作用中最重要的呼吸肌肉,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

肋骨肌则位于胸腔的侧壁,通过肋骨的活动参与呼吸运动。

三、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1. 外呼吸:外呼吸是指通过呼吸器官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骨肌收缩,胸腔扩大,气压下降,外界空气通过鼻腔和气管进入肺部。

当人体呼气时,膈肌和肋骨肌松弛,胸腔缩小,气压增加,肺部的气体被排出体外。

2. 内呼吸:内呼吸是指在肺泡和微血管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在肺泡壁上,氧气从肺泡通过扩散进入微血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而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并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四、其他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1. 呼吸频率和容积: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呼吸次数,成人正常情况下约为12-20次。

呼吸容积指每次呼吸时进出肺的空气量,成人正常情况下约为500毫升。

2.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呼吸器官1. 呼吸器官包括呼吸道和肺部。

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口腔、咽部和喉部,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肺部主要由两个肺叶组成,左右肺各有一个,上面有膈膜和胸腔腔膜围绕。

二、呼吸道1. 呼吸道的功能是将外界空气引入肺部,同时将体内废气排出体外。

鼻腔是呼吸道的入口,其内壁有黏膜,能够净化、湿润和温暖空气。

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有纤毛和粘液,能够将进入呼吸道的灰尘和颗粒物排除体外。

三、肺部结构1. 肺部的结构是由气管分支为支气管,支气管再分支成支气管末梢,最终形成肺泡。

肺泡内壁有一层薄膜,称为肺泡上皮细胞,与纤维血管上皮细胞组成了气体交换的薄膜。

肺泡内的毛细血管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和体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

四、呼吸作用的机制1. 呼吸作用的机制包括呼吸运动、气体交换、呼吸中枢和呼吸肌。

呼吸运动是指肺部膨胀和收缩的过程,由膈肌和肋间肌等肌肉组成。

气体交换是指肺部内外气体及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互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肺泡中。

呼吸中枢是指位于脑干和延髓的调节中枢,能够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等组成,是呼吸运动的主要执行器。

五、呼吸系统的调节1. 呼吸系统的调节包括外部呼吸和内部呼吸。

外部呼吸是指肺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吸气和呼气。

内部呼吸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氧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以上就是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是人体内外环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它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引入机体,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体内气体平衡,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能量供给。

对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

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

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进行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生理过程,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功能之一。

它包括呼吸运动、气体交换和气体传导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一、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通过肺泡、气管、支气管、胸廓等器官的收缩和舒张运动,使空气进入和排出呼吸道的过程。

呼吸运动主要由肺部和呼吸肌参与。

肺部是呼吸运动的主要器官,它包括两个肺叶和充满气体的肺泡。

在呼吸运动中,肺部通过扩张和收缩来调节呼吸道的容量,从而使空气进入和排出。

呼吸肌是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膈肌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控制呼吸运动的深浅。

肋间肌是位于胸廓两侧的肌肉,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控制呼吸运动的快慢。

呼吸运动的深浅和快慢可以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调节,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和气体的交换。

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指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当呼吸运动使空气进入肺部时,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供给细胞进行呼吸过程。

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被输送到肺部,经过肺泡壁进入肺泡,最终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称为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多个因素,包括肺泡和毛细血管的表面积、血液和气体的浓度差、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厚度等。

通过这些因素的调节,人体可以有效地进行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三、气体传导气体传导是指气体在呼吸道中的传输过程。

呼吸道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在这些部位中,气体通过扩张和收缩的运动进行传导。

气体传导的作用是将空气从外界引入呼吸道,并将排出的废气从呼吸道排出体外。

在气体传导过程中,呼吸道的黏膜上覆盖着纤毛和粘液,纤毛的运动和粘液的分泌能够将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病菌等有害物质沉积在黏液上,然后通过咳嗽和打喷嚏等反射活动将其排出体外,保护呼吸道的清洁和健康。

高三生物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三生物呼吸作用知识点

高三生物呼吸作用知识点呼吸作用知识点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呼吸作用知识点1:名词1.呼吸作用: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知识点2: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 (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 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 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高考生物呼吸作用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呼吸作用的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考生物呼吸作用的知识点总结高考生物中,呼吸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呼吸作用的知识点总结:一、呼吸的定义和基本过程1. 呼吸是指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2. 呼吸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气(将含有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氧气在肺泡与血液中的交换、运送和释放、细胞内的氧气与有机物质之间的交换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

二、呼吸的解剖结构和呼吸器官1. 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 鼻腔:具有滤除空气中的尘埃、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

3. 喉:空气通过喉进入气管。

4. 气管:连接喉和支气管,其内有软骨环支撑,以保持气管的通畅。

5. 支气管:分为左右两支,进一步分支形成支气管树,最后分为细支气管进入肺组织。

6. 肺:由肺泡组成,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用于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三、呼吸的调节机制1. 在体内,呼吸由呼吸中枢通过神经来调节的。

2.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中,分为呼气中枢和吸气中枢。

3.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呼吸中枢调控呼吸的主要指标。

4. 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会增加呼吸动作以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呼吸的能量与有机物的关系1. 呼吸作用是细胞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途径。

2. 当氧气充足时,有机物在细胞内发生分解反应,产生能量。

3. 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五、呼吸与发酵的关系1. 呼吸和发酵都是生物体为了产生能量而进行的代谢过程。

2. 呼吸是利用氧气对有机物进行完全氧化,产生大量能量,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3. 发酵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终产物根据类型不同而不同,可以是乳酸、酒精和二氧化碳等。

六、呼吸与健康的关系1. 健康的呼吸系统能够保证人体充足的氧气供应,排除体内的二氧化碳。

2. 吸烟、空气污染等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作用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 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 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 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 TP中。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

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实践应用:1.内部因素:(1)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株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呼吸速率较高,成熟期呼吸速率较低。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2.环境因素:(1)温度①规律: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下降,甚至变形失活,呼吸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活性下降,呼吸受抑制。

②应用: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

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温,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2)O2的浓度①规律: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l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应用: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浓度①规律: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C0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②应用: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CO2:浓度具有良好的保鲜作用。

(4)水含量①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弱。

②应用:在作物种子的储藏时,将种子风干,以减弱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思维拓展:1、温室中栽培农作物提高产量的措施有两个方面,提高光合强度和降低呼吸消耗。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等,但农业生产中最常考虑的是温度。

其他几个因素不容易控制。

2、植物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5~35℃,最高温度在35~45℃。

3、绿色植物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总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

一般情况下,植物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为30℃,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

光合作用一、应牢记知识点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①、叶绿素a ——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②、叶绿素b ——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①、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②、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剂.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酮混合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7、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8、光合作用反应式:(1)光反应条件:有光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过程:①水的光解:② ATP的合成:(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2)暗反应条件:有光和无光场所:叶绿体基质过程:①CO2的固定:② 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Ingen – 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 .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 .von .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 .Ruben)卡门(M .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 .Calvin,1911——)实验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16、光合作用过程二、应会知识点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2、叶绿体结构⑴、具有内外双层膜.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3、化能合成作用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硝酸(HNO2)或硝酸(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三、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四、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延长光照时间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增加光照面积如:合理密植、套种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增强光合作用效率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五、补偿点、饱和点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

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

如长时间在光补偿点以下,植株逐渐枯黄以致死亡。

当温度升高时,呼吸作用增强,光补偿点就上升。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处于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其数值随温度增高而上升。

植物处于此种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抵消,但夜晚呼吸作用继续进行,以一昼夜计算,有机物将有亏损。

这样,经过一定时间,植物将会由于饥饿而死亡。

因此,温室栽培遇到阴暗天气,应注意适当调节室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