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摘要:基于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的翻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中西方翻译研究中,语言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说明语言翻译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化的过程,翻译也是文化的交流转化。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而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习惯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惯的具体体现。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及中西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也导致对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英语中,加入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会让翻译人员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了解,也对英文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障碍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中国人对于问题的思考总是感性思维居多,总是站在生命的高处思考问题,考虑人与自然等高深的理论。
而西方更偏向于理性思考,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重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把国家利益和自身联系在一起,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极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
西方总是注重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个人利益是国家集体利益的基础,注重自身的自我价值。
中国人注重精神自由,中国人民总是渴望一个平等的权利,希望有一个好的领导为人民谋福利,而西方则认为,一切政权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来实行权利。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对西方的影响深远,对他们的生活,政治,经济等发面都具有影响,基督教文化对英语国家的影响更是占据主导位置。
中国人传统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无神论是最为深入的。
西方国家关于宗教的传说与典故体现在绘画、文化等方面,如绘画“最后的晚餐”,文学作品《圣经》都对西方的文化产生影响,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就是出于《圣经》。
中国的传说典故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其中含有少部分宗教故事,但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几乎为零。
宗教信仰对西方的生活也具有影响,比如在教堂举行婚礼,有神父和修女,向“主”宣誓,请求上帝的帮助等等。
在中国是由风俗习惯影响,像供奉关公,菩萨等神话人物,这些习俗都源于古代礼仪制度。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翻译障碍及其初步解决方法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翻译障碍及其初步解决方法作者:李洋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8期摘要:英汉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
为提高译文质量,译者要综合应用多种翻译策略来扫除文化差异障碍。
关键词:英汉文化;翻译障碍;翻译策略Abstract: Culture differences present in the aspects of religion, terrain, consuetude, thinking habit, value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have to apply strageties to clear away culture obstacles.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obstacl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简单直接的意义转换,它更涉及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化差异已经构成了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充分地考虑和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才能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从大的方面来讲,英汉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文化差异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仰基督教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则主要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有关宗教信仰表达的语言中有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翻译有关宗教意义的词句的时候就要进行必要地转换。
比如,我们把佛教中的“阿弥陀佛”翻译成“God bless my soul”可以基本表达出其寓意,但用西方的神来代替中国人眼中的佛,则会大大地削减其所拥有的文化内涵。
(二)地域文化差异人类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以地域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个民族也都有着自身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英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汉英翻译错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1. 直译问题直译是指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逐字逐句翻译,而忽略了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惯用表达方式。
这种错误容易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出现。
例如,中文中有一句话“挂羊头卖狗肉”,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hang a lamb head and sell dog meat”,但这在英语国家没有说法,正确的翻译是”false advertising"。
改进措施: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用切合实际的翻译方式。
2. 人称代词问题汉语缺乏英语中丰富的人称代词和时态,因此在翻译中常常出现错误。
例如,“我”这个人称代词在中文中常常被省略,而在英语中却必须出现。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混淆人物的情况。
改进措施:在翻译中要注意语言之间人称代词的差异,确保翻译准确、清晰、无误。
3. 语法结构问题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超市,买了一箱苹果"翻译成英文时,容易误译为”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boug ht a box of apples”,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and bought a box of apples"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仪习惯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时通常要使用尊称,“您”、“先生”、“小姐”等,而在英语国家中则更多使用直呼名字的方式。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误翻的情况。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中英文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通过从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差异。
1.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格调、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这就为中英互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中文中有“失言”、“失态”的概念,而在英文中则常用“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lose face”等表达方式。
此外,在英文中,表达目的的原因常常放在句首,而在中文中则常常放在句尾。
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
应对策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熟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来逐步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此外,选用适当的翻译软件也是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家庭观念、同事间的关系,注重“人情味”以及对自己国家的尊重;而英国则以文化、法制等为基础,注重法律条文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因不同的语言表达而产生翻译上的偏差和误解。
应对策略: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要在语言上精准地表达出这种文化背景的内涵和特点。
3. 制度差异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则在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像英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拥有的中文官方用语体系在英国并不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这是避免翻译错误和误解的重要一环。
应对策略:在翻译中需要尊重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合理应对这种差异,以确保正确、准确地表达文本中涉及的概念,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新增过多的意译内容。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汉英翻译,因为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错误。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析汉英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旨在提醒翻译者注意并尽可能避免这些错误。
一、语言风格的不一致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语法、表达方式、语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言风格不一致的问题。
比如,中文中经常使用漫画和动画比喻,而在英文中可能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翻译者为了忠实于原文,容易翻译出一个跨文化的表达,这样将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出现困难。
解决方法: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风格和习惯。
因此,必须在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
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一些常用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两种文化中的含义或引申含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做菜”是指做饭的意思,而在英文中“cooking”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烹饪、烘烤、制作甜点等。
类似的翻译错误还有很多,如果翻译者没有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
解决方法:在翻译前,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包括词汇、表达方式、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差异。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翻译出原意,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误解。
三、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丰富性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在表达某一个或某些概念时,汉语可能需要较长的句子来表达,而英语通过简单、精炼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这就导致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容易发生抉择。
如果翻译者只关注于原意的传达,通常会使用较为简单的表达。
但是,这可能会损失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使目标语言读者无法体验到源语言中的细微差别。
在汉英翻译中,翻译者也需要注意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不同,包括礼貌用语、称谓、文化习俗等方面。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摘要】跨文化视角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跨文化误解和文化敏感度等角度探讨汉英翻译错误。
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语言表达,还涉及到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不准确。
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造成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
文化背景对翻译提出了挑战,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误解,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和理解。
在翻译中,文化敏感度是至关重要的,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汉英翻译错误, 跨文化视角, 文化差异, 语言习惯, 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流, 误解, 文化敏感度1. 引言1.1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化和传播的复杂课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英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效果。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差异,翻译中常常出现各种错误,需要我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纠正。
跨文化视角下,我们首先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中文中常用的成语、谚语在英语中可能无法直接找到合适的对应,容易导致翻译失真。
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导致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
比如中文中的主谓宾语结构和英语中的主语、动词、宾语结构有时无法直接对应,容易导致表达不清晰或者歧义。
文化背景对翻译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这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跨文化视角是理解和解决汉英翻译错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的敏感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翻译。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桥梁。
“对等”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翻译理论家如奈达,雷斯,和威尔斯对此都提出他们独到见解。
语言中绝大多数文化词汇在另一文化中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现象,这种不对等或表现为完全缺失或表现为内涵不完全对等。
如何能在翻译中弥补这些缺失或者不对等,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顺利完成,需要译者充分利用某些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不对等现象翻译策略1文化差异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称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
反映发展中民族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
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人文化背景相异,容易造成译者主观上理解不到位。
对表示同一形象的词语会产生不同反应。
汉语思维方式有别英语,英语重视形合重视理性,而汉语重视意合重视无形和辩证思维。
从四个方面说明中英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因素,二汉英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三价值观不同,四汉英用词搭配差异。
语言根植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决定语言表达方式和内涵不同。
从中英文化差异不同入手,才能看到翻译中不对等原因,找出合适的翻译策略做好译者工作。
起源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三种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现代工业派系。
若从中华文化来说唯一可借用的元素就是佛教文化。
基督教的时代刚开始,佛教就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三大文化源头之一汉语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解释学说循环论证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因果关系线性理论。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
英国是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英汉民族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2翻译中词汇不对等现象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英汉翻译中存在的理解障碍问题,引用一些翻译过程中产生理解障碍的实例,主要从文化差异的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宗教文化;地理位置;社会风俗习惯。
笔者认为只有在此三个层面上的理解才能对原文做出正确的理解,从而保证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理解障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
翻译准确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从翻译中的语际交流过程可以看出,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
译者的理解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尤为突出。
美国翻译理论家e. a. nida所指出的:“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
一、宗教文化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语虽然在汉语英语里都有对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处理。
如“龙”与“dragon”,其表面意义都是一种想象中的爬行
动物,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魔鬼、凶残”的象征。
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
“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
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接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则变成了“four asian tigers”。
二、地理位置的文化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英语很多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
例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 (在风中摇摆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三、社会风俗习惯的文化
例如打招呼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
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四、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克服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障碍问题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文化差异意识。
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克服翻译中产生的理解障碍问题。
2.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翻译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文化差异翻译中必须加以重视。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克服翻译中产生的理解障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文化差异意识,从而在英汉翻译中做到近似原文的翻译。
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jin & e.a.nida.on translation.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4.
[2]e.a.nida.translating meaning.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2.
[3]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3.
[5]陈宏微,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王欣.纵横:文化与翻译之间[m].外文出版社,1999.
[9]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7-81.
[10]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