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中世纪西欧

克洛维接受洗礼 497年
法兰克人克洛维是第一 个接受基督教的日耳曼 部落首领
受封仪式
骑士向封建主效忠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如何理解?
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国王分封土 地给臣属,接受分封者尽服兵役等义务。有条件的封 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 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 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 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 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 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 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 分裂割据的状况。
英法各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法国: 13世纪末,法王腓力四世向教会财产征税,引发了与 罗马教廷的冲突。 1302年4月,腓力四世在巴黎圣母院召开首次三级会 议,出席的有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 的代表。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等级君主制的总结
中世纪王权借助等级(教士、贵族、市民等)代 表机构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十三到十四世 纪欧洲许多国家实行此制,强化封建统治。著名 的等级代表机构有:西班牙的国会(创于12世纪 末到13世纪),德意志的帝国议会和各公国的议 会(13至14世纪),英格兰的议会(13世纪), 法国的三级会议(14世纪)等。十六世纪中叶以 后渐为君主专制所取代。
规模相当有限,人口少。 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
大瘟疫盛行时,迅速蔓延,伤亡惨重。
(4)中世纪城市的自治运动 类型 代表
金钱赎买
武装斗争
法国琅城
意大利米兰
结果:部分获得完全自治权,一些获得部分自治, 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封建领主的控制下。
第5课中古欧洲

Thanks
当今实体面积最小、但在 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
基督教诞生 于1世纪,起初, 基督教信徒组 成很多小宗教 团体,后来这 些小团体逐渐 形成统一的基 督教会。
传说中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
耶稣降生
《圣母子》 昆坦.马宏斯
在圣殿中与人谈论的少年耶稣
《耶稣受难图》
宗教画《基督下葬》
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
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会在西欧长期的动乱中扩张势力和影响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君士坦丁堡
是因为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 大帝命名的。公元395年,罗马帝国 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 帝国)的首都。公元1456年又成了奥 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 拉为止。现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 口。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欧亚的城市。
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练一练:
1、 西欧封建制度开始确立于( D )
A. 12世纪
B. 9世纪
C. 11世纪
D. 5世纪
2、 5世纪末发展成为西欧一个大的国家是( B)
A、英吉利王国
B、法兰克王国
C )
A、贵族
B、封建国王
C、教皇
D、农民
4、 西欧早期封建国家有( A ) ①法国②英国③德国④意大利⑤瑞士⑥芬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 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 二、
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英、法议会君主制国家的形成
三、
分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一、 城市的兴起与十字军东侵 城市的概念 区别于乡村的非农业性区域,表现为人口和财富的相对集中。
(一)城市的兴起
1.城市的兴起的历史前提——经济的发展 三圃制 重犁 马力 人口迅速增加 农作物单位产量提高
水车和风车
14.试述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以及 对英法两国的影响。 15.试比较 14 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农民战争。 16.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 用 . 17.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 18.试述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查理曼帝 国的历史地位。 19.试述法兰克封建化的过程及其封建制度确立 的标志。 20.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 影响。
2.王权的强化
◎ 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 教会支持下的“王权神授”和最高封君的; 市民与国王的联合; 王室领地的中心地位; ◎腓力二世(1180-1223年) 扩大领地: 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 完善机构。 司法: 王室法庭的审理范围 扩大到王室领地之外的各个地区 和广泛的司法管辖权。 货币: 国王发行的新币通行于各地。 军事: 募兵制与常备军。 兼并土鲁斯伯国。
◎ 教会势力的消长。
二、 英、法议会君主制国家的形成 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 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分裂的、无定形 的、“封建等级制”国家,开始向集中 的、议会君主制的民族国家转变。在这 几个世纪里,国王与贵族的斗争始终是 西方政治史的主线。
(一)英国
1.12世纪前的英国历史 (1)上古历史 ◎ 克尔特人 盖尔人/不列颠人。 ◎ 罗马人的入侵与占领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公元9至15世纪。
在这个时期,西欧社会呈现出了封建主义的特征,封建领主和农奴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阶层。
本文将就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混乱时期。
由于外敌入侵和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得到更强大的保护,于是开始依附于军事实力雄厚的封建领主。
封建领主通过赐地等方式吸引人们归附,形成了封建领地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领主控制着土地和农奴劳动力,农奴则为封建领主提供财富和劳动力。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封建社会呈现出严格的阶级分化。
封建社会分为贵族、神职人员、自由民和农奴等不同的阶层,阶级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其次,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是稳固的。
封建领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农奴则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流动或转让土地。
再次,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封建农业。
农奴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耕种,一部分产出归封建领主所有,农奴只能获得较少的收益。
最后,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封建制度。
封建领主享有领地上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形成了一种以封建领主为中心的政治秩序。
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西欧封建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阶级分化为欧洲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斗争提供了基础。
其次,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为后来的西方国家建立了法治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最后,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模式为欧洲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
总结西欧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特殊社会形态,其兴起、特点和影响都对欧洲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西欧封建社会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3003字】。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制时代。
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
西欧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14~15世纪,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
英国、尼德兰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用耕地的轮种制。
一般是二圃轮作制和三圃轮作制。
二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换;三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播种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种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轮换。
这种轮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原始农业耕作是一大进步。
铁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许多国家还大量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农产品的产量也增加了。
在英国,1200~1249年,小麦、大麦、燕麦等四种谷物的种子与收获量的平均比例是1∶3.7;1250~1499年,增加到1∶4.7。
果园、菜圃和农产品加工等,也有新的进展。
随着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与手工业密切相关的动力技术的进步极为显著。
14世纪,以上击式水车为代表的新的动力设施的发明和改进,使水力的使用更为普遍。
上击式水车靠流水的降落冲击叶轮,这使得水车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驱动叶轮,获得较大能量。
14世纪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渐在采矿业中利用水力鼓风、排水和提升矿石,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
在冶金工业中,由于出现了由水力带动的鼓风机,使风量加大,炉温升高,就能在大熔炉中直接炼出熟铁和钢,并能熔化铁水,进行浇铸。
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加工工具,如拔丝机、压延机等,以及重达1吨以上的水力锤。
中世纪西欧社会 ppt课件

农奴
市民
生产主要为满足领 主及自身生活需要
生活艰苦而封闭
没有人身自由,处 于社会的最底层
生产一般面向市场
生活相对开放 有较多的自由和选 择机会,有一定的 政治权利
了大落规模迁徒。日耳曼人在欧洲的历史从此
拉开序幕……
9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
国 家 2.西欧封建社会 1.等级制度
(9世纪确立) 2.经济发展缓慢,工商业不发达
3.11-12世纪进入发展阶段
日耳曼人(Germani或Germans)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 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公 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 北部和中部。
•查理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严密的军队 组织与指挥系统 。 •查理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
牛津大学城
其军事思想及改革措施 在当时的欧洲颇有影响
凡尔登条约的签订——三分帝国(843年)
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
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 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 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 久。
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 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 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 的分裂。
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
为什么农民变成农奴?
用一句话概括庄园的经济特征
庄园是“世外桃源”吗?
在庄园内的人们到底生活得怎 么样?
总之,庄园是当时西欧生 产力水平极低的产物,庄 园绝不是世外桃源。因此, 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庄园的衰落和城市的兴起 就成为了必然。
中世纪城市街景
你能说出中世纪欧洲农奴与市民 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地位方面的 主要不同吗?
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查理曼帝国 1. 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基督教会 2. 西欧封建制度:中世纪(800-1500年)之初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前期政治思想:10世纪之前是西欧封建社会确立和形成时
期。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建立了若干封建王国,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在西欧封建 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和蛮族习惯法与古 希腊、罗马的政治法律制度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律属于人 民,人民要服从法律,国王依法统治,人民不能反对国王; “国王大于个人,但小于法律”;国王是国家的首脑,但与 封臣之间又有一种契约关系以及个人自由,地方自治等具有 民主、法治色彩的政治思想。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渗透 在日耳曼人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
法兰克人最终独占高卢地区,存在时间 最长、影响最大的王国。
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 年),或称为查理,卡尔大 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 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 人。他建立了那囊括西欧大 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公元 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 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号为罗 马人皇帝。他在行政、司法、 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 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 展文化教育事业。是他引入 了欧洲文明,他被后世尊称 为“欧洲之父”。
西班牙和葡萄牙:711年信奉伊斯兰的阿 拉伯人用了七年时间征服了伊比利亚半 岛,然后信奉基督的半岛人民经过了长 达七个多世纪的斗争,1492年西班牙光 复运动完成,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家。葡萄牙也独立建国。
受封仪式
骑士向封建主效忠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如何理解
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国王分封土 地给臣属,接受分封者尽服兵役等义务。有条件的封 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 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 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 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 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 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 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 分裂割据的状况。
浅谈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错综复杂的封建制度——中世纪

浅谈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错综复杂的封建制度——中世纪展开全文中世纪中世纪通常指5-15世纪之间近千年的历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航海大发现之前的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化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思想最黑暗的时期。
中世纪通常只是欧洲史的说法,放在世界史上我们更愿意成为中古史(世界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不一样,事实上中国的封建本身就包含多重含义(封建在西周大分封时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到了秦汉之后成为了封建制度,也就是类似农奴制度的中国化版本;随后封建又指封建社会,也就是中国从秦汉到明清的社会性质),而欧洲封建制就完全是另一种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了,本期内容就来浅谈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日耳曼人诸国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那么西罗马灭亡后它的疆土哪去了呢?或者说最先进入中世纪的是哪些国家呢?答案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诸国详情参考西罗马帝国竟被如此瓜分,日耳曼人诸国——中世纪封建诸国西罗马灭亡后西欧主要由日耳曼人国家的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不列颠诸国、伦巴德王国、法兰克王国组成这些日耳曼人是最早步入中世纪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今天西欧人的祖先(今天的什么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都带着日耳曼人的血统;与此相对的,东欧是斯拉夫人居多。
在中世纪基本上就是西有日耳曼、东有斯拉夫的格局)中世纪西欧封建制都说封建制封建制,那么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到底是个啥嘛?要了解这个问题,我建议你百度一下【滑稽】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
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
追究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封建主之间形成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并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庄园生活》---------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
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
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
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
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
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
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
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
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
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
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
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
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
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农奴虽然不能从教会那里学到什么,但教堂壁画那浓重的色彩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外加一些模糊的、含义不清的祷告词总可以使头脑简单的农奴对于神或者地狱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教会的不作为,以及农奴们有关宗教的臆想,使得有关宗教的一切显得那么神秘和强大,使得农民不由自主的去臣服。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莫名的恐惧,当这种恐惧时刻围绕在人们身边时,那就是对于思想的控制,就是束缚在人们身上的枷锁。
·领主的压迫庄园中的农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大佃农、小佃农和自由人。
大佃农往往拥有二十甚至三十英亩的土地,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可以将剩余的谷物出卖以换取金钱,从而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而小佃农通常只有两三英亩的土地,这显然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计需要。
因此小佃农会通过开垦荒地,饲养家畜,狩猎,为大佃农打工等方式来勉强维持生计。
但开垦土地或者放牧牲畜等活动也会受到领主的限制。
自由人不受领主的管辖,通常只有两三英亩的土地,但自由人可以通过手工劳动,比如帮领主修缮农具,房屋等来获取自己的收入。
农奴必须承担领主强加给他们的劳役,比如运输货物,收割谷物,翻耕土地等。
这就导致农奴必须先完成领主分配的任务之后才能去干自己的农活。
而且劳役的量相当大,不仅有周工,还有“布恩工”。
自由人要为领主尽一份自己的义务,不过量很小,只有少许劳役,也可以通过金钱赎买,只有几便士而已。
而压在农奴头上的不仅有繁重的劳役,更有领主对他们的剥削,这种剥削深入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奴不能自己磨面粉,而要到磨坊主开办的磨房中磨制,还要交纳一定比例的谷物作为回报,称之为“磨房捐”,有些庄园这一比例达到了十三分之一。
显然对于那些勉强维持生计的农奴来说,这一负担还是十分沉重的。
这一敲诈勒索式的规定可以使农场主不费力气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因此领主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这一特权。
除了要承担各种劳役,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款也让农奴倍感头疼。
农奴及其财产都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领主可以肆意收取农奴的财产,称为“塔利税”。
塔利税作为农奴身份的象征一开始金额不固定,领主可以任意收取,虽然后来塔利税金额固定了下来,但对于农奴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塔利税这一带有强烈农奴性质的税款,自然会遭到农奴的竭力反对。
实际上因征收塔利税而引起的农奴与领主之间的纷争贯穿整个庄园制度的历史。
还有一种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税收称为“死手绢”。
当一个农奴过世之后,领主往往会对这名农奴在世时所拥有的财产进行估计,并从中拿走一部分。
可能是一笔钱,或者是死去农奴家中最好的家畜,或者是生活器具。
而这种税收行为由教会来执行,而在征收过程中往往带有暴力行为。
因为某些庄园征收的遗产税或死手绢极为苛重。
例如,当一名男性农奴死亡之后,一些庄园的领主有权拿走其一多半的财产,遗孀及其子女只能重新白手起家。
这种强取豪夺自然会遭到农奴们的反对,而教士就会以强硬的方式拿走农奴们的财产。
因此教会对农民的压迫不仅限于思想上,而且更会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名目繁多的税款以及大量的劳役是中世纪英国农奴的典型象征,农奴必须履行自己对领主的义务。
农奴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奴役,实际上广大农奴摆脱奴役的尝试从未停止过。
·庄园的运转很多领主拥有不止一个庄园,因此领主需要雇佣一些代理人管理庄园。
最典型的制度是庄官制度。
庄官的头是总管,他代表领主对庄园进行管理。
他要经常召集下属听取汇报,以了解庄园的日常运转;询问庄园中每头牲畜的使用情况;细数佃农缴纳的租金、罚金以及其他方面的税款。
总管作为领主利益的代表者对于佃农们应尽的义务往往查问得异常仔细,因此总管也成为农奴心中的“二号人物”。
虽然总管的命令对于庄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影响,但总管并不直接与农民接触,更多的是通过级别较低的官员。
管家在低级别庄官中地位最高。
管家不仅是自由人,还具有领主赋予他的特权。
当管家上任时,全体农奴都要向他表示尊重和服从。
管家要监督执行总管的各项命令,负责庄园的农业生产。
他要为农奴分配工作,许多人的活都由他说了算,由他决定怎么干。
管家拥有巨大的权力,因此也就成为庄园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管家会利用自己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从农奴手中榨取钱财,收受农奴的贿赂。
管家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庄稼汉的掠夺者”,“凶狠的野猪”等称号。
管家的这些胡作非为并不是总会受到庄园法庭或领主的指责,毕竟管家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农奴。
管理偌大的庄园仅依靠总管或几个管家远不能满足庄园经济运作的需要,因此领主还需要其他的人手来帮助他。
这些人手经常从农奴中来选择,或者由农奴举荐产生。
领主拥有一些没有土地或至多有几英亩土地农奴,这些农奴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领主就会雇佣他们耕种自己的土地,照看牲畜,完成繁重的农活,并支付这些农奴相应的费用。
人们称这些农奴为“长工”。
农奴对于周工的抵制以及用钱财抵消周工方式的逐渐普及,领主对于长工的需要也就日渐增长。
犁把式,车把式,羊倌,牛倌,猪倌等也就逐渐产生了。
在庄园中,庄头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管家毕竟是自由人,他并不直接参与到庄园的各项生产活动中,因此从农奴中选择一个了解农业生产的人来辅助管家和总管是十分必要的。
但庄头的工作非常繁杂,而且经常费力不讨好。
庄头要监督农奴们服劳役,检查交纳的税款或租金数目是否正确,而且还要按时向领主汇报庄园的运作情况。
庄头拥有很多农奴所不能享有的特权,比如可以不服劳役,可以将自己的牲畜与领主的牲畜一起饲养,可以少交税款等。
尽管庄头拥有诸多特权,但很少有农民愿意担任庄头一职。
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农奴来说,记录庄园的经济状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年度帐簿。
而账簿是很难编写的,因为它要详细地记录庄园的每一项收支。
一个文盲庄头只能凭借符木以及刻在木桩上的刻痕,以及自己的记忆来进行记录。
对于记忆不好的农奴来说,庄头绝对是一件苦差事。
庄头最不喜欢的人应该就是查账员了。
查账员对每一项账目都要仔细审查,并会要求庄头出示关于账目细节的证据。
查账员审查结束后会做出结算,领主亏空盈余情况一目了然。
如有盈余,庄头就得交出结余的钱,如果有亏损,那亏空金额会算在庄头的身上,成为庄头的债务。
因此庄头经常债务缠身,还有的庄头因为无力偿还庄园的亏空而被投入了监狱。
因此庄头并不是一份美差。
领主并不完全信任庄头,而庄头也经常受到来自农奴们的威胁。
工作复杂费力,而且还有背负债务的危险,为整个庄园的运转负责,也就不难理解农奴有时宁愿缴纳一笔钱,放弃诸多特权,也不愿担任庄头一职。
·自由之路面对繁重的劳役和领主肆意的剥削,农奴们都想尽快摆脱自己的农奴身份,成为一个自由人。
农奴可以乞求领主给他一份赦免令状,或者更冒险一点,抛弃自己在庄园中的所有财产,逃到城镇当中获取城墙的庇护,从而获取绝对自由。
前一种方法并不总是奏效,给与农奴自由对于领主来说是财产的巨大损失,即使某个与领主签订了某种协议,恢复了自由人的身份,还是要缴纳某些税款,并不能成为完全的自由人。
领主也会用尽气数阻止农奴成为不受自己管辖自由人,比如领主会仔细研究每一项有关农奴和自由人的法律条款,以便在农奴外逃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将农奴带回庄园,也为了避免因为与农奴签订的某些协议而在不经意间使农奴成为自由人。
在庄园制的后期,领主也逐渐意识到强迫农奴服劳役的不利后果,消极怠工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同时为了阻止农奴外逃,大多数领主不得不与农奴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
比如以财物来抵消周工,以金钱来赎买犁地、运输等劳役等。
这种相对的自由对于依赖土地生活的农民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农奴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之后,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打理自己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农奴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农奴朝着较为自由的境况迈出了一步。
尽管如此,农奴距离自由还是相当远。
各种带有农奴性质的税款依旧压在农奴们的头上。
教会作为中世纪政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农奴制的态度关乎千千万万农奴的命运。
不幸的是,教会对农奴制持坚定地支持态度。
因为农奴制符合教会的利益,大的宗教团体从农奴身上榨取了大量的财富,早就成了大地主。
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由不计其数的农奴供养的。
因此教会是不可能否定农奴制的,尽管农奴制充满了压迫,与上帝的仁慈悖道而驰。
对于教会来说解放农奴意味着财产的损失,因此教会不会轻易解放一名农奴,除非这个农奴对他们来说已无利用价值。
比如领主会给予一个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单身汉以自由,因为他已经不能再创造任何价值,其拥有的财产也是微不足道。
赋予农奴自由的同时,领主会征收一笔巨款,这一“高尚”的行为因为一笔巨大的赎金而充满着盘剥的味道。
更加讽刺的是,一些主教一边歌颂自由的美好,一边又拥有着大量的农奴。
出于某些原因给与一个农奴自由的时候,还用一大堆冠冕堂皇套话的话来包装自己。
教会可以说是农奴追求自由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没有必要说明农奴渴望自由的原因是什么,自由人与农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