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维也纳圆舞曲

维也纳圆舞曲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王彧钊《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空间栏目:精品教案*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全屏发表时间:2012-11-29 15:13:48浏览:115评论:0《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者:浙江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王彧钊整理:吉林张国栋组织教学:师:同学们,王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过目不忘的游戏好不好?生:好。

师:欲望不够强烈,好不好?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

生:仔细看大屏幕。

师:你都记住了哪些?生:我记住了人类想要控制天空,人类想克隆自己,想要制造仿真机器人,还想要...... 师:真不错,记住了三条,佩服!你们又记住了多少?师:你来!这个话筒可以用。

生:我记住了人类想要汽车飞起来。

师:嗯,记住了一条,你很棒了。

师:其它同学呢,你来!生:我记住了人类想要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师:哦,他也记住了一条,你呢?生:我记住了,人类想控制天气和想让汽车飞。

师:记住了两条,同学们,还有一条信息和,刚才讲到的有些不一样,谁把他记住了?生:我记住了与地球以外的生命联系。

师:哦,还有没有,你来!生:人类想控制传染病。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刚才都记住了哪些?师:再来一次好不好,请看大屏幕。

师:这一次又记住了哪些?你来。

生1:生2:生3:有趣的机器人师:还有没有可以记住两条或三条的,再想想。

师:把其它同学说过的,你也可以做为自己的一种成果展示。

好,你来!生:节能汽车生:能预防传染病。

师:好,我发现我们的同学们喜欢一条一条的记。

生:沉默的外星球。

师:哦,可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记得很多,再看看,这一次,又记住了哪些?生:看。

师:同学们,小游戏大学问,大家在生活中多关注这样的阅读信息,多记记,多练练,相信同学们都能练成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功,游戏过后,我们开始上课吧!进入新课学习: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匆匆》教学纪实、评析与反思

《匆匆》教学纪实、评析与反思

《匆匆》教学纪实、评析与反思作者:赵昭郑丹刘颖靳然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4期编者:为交流和展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推动广大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发现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2012年11月14~16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此次活动由全国小语会主办,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委员会、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2位优秀教师现场同台竞技,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教研部的赵昭老师凭借《匆匆》一课的精彩展示,取得了特等奖的佳绩。

现将该课的纪实及评析呈现给读者,以期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风趣识记,自然无痕导入师:同学们,我终于见到你们了!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我来自遥远的——不是火星(笑声)。

我来自遥远的黑龙江省,我姓赵。

你们可以怎样称呼我?生:赵老师。

师:如果我说“同学们好”,你们应该怎么说?生:老师好!(齐声。

)师:嗯?(表情暗示。

)生:赵老师好!(整齐响亮。

)师:真棒!这就是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

哪个“即”?立即的“即”,哪个“时”呢?是时间的“时”,也就是说不是事先准备好的。

我发现,你们都特别聪明!聪明的孩子们,在上课前,我先教你们背一首小诗,好不好?生:好!师:但是,这首诗背的方法很特殊:小诗有3节,每节有4句,我一次说一节,说完就请你们来复述,你们敢接受这个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的挑战吗?生:敢!师:我先来说第一节:“早晨是上眼睑(肢体语言辅助,示意“睑”为眼皮),晚上是下眼睑,两眼一眨,就是一天。

”谁想来复述?(生答略。

)师:第一个举手就背正确了,你不只有勇气还很聪明!谁再来背?生:“早晨是上眼睑,晚上是下眼睑,两眼一闭,就是一天。

”(众笑。

)师:不是“一闭”,而是“一眨”,眼睛闭上没关系,只要还能再睁开就好!请你再背一次。

(生答略。

)师:第二节:“正月是左脚板,腊月是右脚板,两脚一跨(学生顺势:就是一年)。

《桥》全国大赛特等奖教学实录

《桥》全国大赛特等奖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好,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清瘦揪出豹子胸膛沙哑(我特别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大家把这些词语再读一遍)(嗯,真不错)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生:洪水/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板书:洪水、老汉师:那么围绕洪水和老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回忆一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

(非常准确,而且很简洁)师: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板书: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那么它的表达究竟有哪些特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上。

请大家打开书,谁给大家读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一句思考: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看看它是怎么写生动的)开始默读课文生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我认为它生动在用比喻句写出了山洪非常大。

师:嗯,你真能干,发现了一个比喻句。

板书:比喻句作者把咆哮的山洪比喻成一群受惊的野马,让你感受到什么?生2:当时的洪水非常大,过来的速度也很快师:感受到洪水大,速度快生3:洪水很容易就能把人冲走师:让人觉得非常的害怕。

谁可以读好这个句子?生读师:读得非常流利,但是老师感觉这还不像是一群受惊的野马。

谁再试试?生再读师:读得真好。

像他一样一起再来读这个句子。

山洪咆哮着,齐……你还认为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生动?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来的很快。

师:是啊,我们说跳舞一般都是给人开心、愉悦的感觉,那此时一米多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你有怎么样的感受?生:让我感觉非常紧张生2:还非常害怕师:可以说用一个成语来说叫人毛骨悚然。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 (1)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 (1)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括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第二步: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般要朗读四五遍。

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

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有感

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有感

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有感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有感这一次赴厦门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与以往参加过的几届大会相比,我的心情有点不一样:既有几分期待,也有几分好奇。

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常常被国内小学语文教育工整理视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我自然很想通过观摩会了解各地同行们的教学现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我们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次盛会共同商讨新课标中的有关规定该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诠释与落实。

应该说,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但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有必要反思这次观摩会上的课堂教学,梳理其中的得与失,也许更有意义。

笔者全程观摩了在第二会场的16节课,梳理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第一,关注了语用,冷落了情感。

16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着力点,从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策略实施乃至整个课堂结构,都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展开,在课堂实施层面上诠释了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有关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如,宁夏李春梅老师执教《我的舞台》,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与反问、比喻的写作手法;北京贾宁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对比的表现手法,等等。

这样的教学内容以学习语用为目标,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写作方法的学习,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双重关照。

这就避免了陷入以往以弘扬“人文”的名义、以让学生感动为最终目标的阅读教学误区。

但同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在着力关注语用的同时,似乎冷落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忽略了文本的人文价值,弃学生的阅读感受、精神成长、思维规律而不顾,直接过渡到语用的学习,而忘记了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根据录音整理节选)1、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要区别开来;2、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表达;3、对课文的阐释和引申要适度;4、要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5、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处理好文字与图画的关系。

第一个话题是:观摩课与常态课。

不时听到有人在议论、在评价各种名目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在肯定之余,往往会对观摩课进行贬义性的评价。

其中一点,集中在观摩课的表演”身上。

甚至有人怀疑:你们这两年一度的声势浩大的,观摩活动。

……你们小语界很重要的人物,反映了这情况。

这里我想对此类观摩课进行学理性的证明,向诸位指出此类观摩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所在。

观摩课必然是具有表演性的,因为它现在有诸多的观众,今天这里有三四千人,环坐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中间,这样小小的区域,也就是如此的课堂。

无论哪里的讲课老师,那么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表演者,他心里很清楚,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必须照顾全部观众,将他的表演、表情做到极致,而我们一所谓的观摩者坐在这里静静地观看着那个执教者,这个时候,大家想一想,我们与坐在剧场里观看演出,其实没有本质差异。

我们在看戏,我们在看一幕、一台独幕剧,或者说一台大戏。

另外,我们谁都知道,那个拿着麦克,参加操作的执行者,他的行为、举止特别是特别行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团队,我们谁能知道,他在进入中间这个小小的区域一他的舞台之前,是经过长时间的排练的,他的课程设计是精心策划的,并且是在他身边的同事以及专家的摸索讨论指导的。

我想这样的一个活动来讲,所有的讲课者、大赛,没有一个人只是他个人的行为。

这之前,没有一场演讲,也绝无一人帮他出谋划策,事实一定是他的设计是吸取许多人的意见之后,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过的,这些同事专家甚至会细致到执教的服装、声音的音调、语速等方面,都会一一提出他们的看法,那么这些人所承担的任务是导演,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讲凡是观摩课都是一定具有表演性质的。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彰显生本顺学而导——《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小港实验学校王或钊 评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研室蔡君英 王或钊 现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宁波 市学科骨干教师,北仑区名教师。

曾获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全国首届小学语 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浙江省春 蚕奖等荣誉称号。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最崇拜的教育家陶行知。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智囊》。

质疑课题,学习概括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吗? 生圆舞曲是一种什么舞蹈? 生维也纳在哪里?生圆舞曲是怎样的舞曲? 生维也纳有什么特色? 师除了根据词语来提问,我们可以将课题连起来看看,还可以怎样提 问? 生维也纳生活和圆舞曲有什么联系?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梳理一下,有这样几个维也纳在哪里?圆舞 曲是什么?维也纳生活和圆舞曲有什么联系? 师同学们,前两个问题很简单,我们来过目不忘一 课件出示资料—— 维也纳,欧洲国家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

圆舞曲,是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奥地利?它节奏明显,旋律轻快, 由于舞蹈时需由两入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师课件出示到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课文,怎 么学习呢?老师想给大家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快速读课文。

读完后想一想,围绕圆舞曲,围绕音乐,课文写了维也纳生活的哪几 方面内容? 点评提问环节本身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提 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的问题置若罔闻,继续按照预设程序走,还 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真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生发点。

这里,教师的做法很大胆,先梳理问题,随机解决两个知识性问题, 然后将学生提出的最关键一个问题现场打入课件中,作为整堂课学习的主导,既充分尊重学生,又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 基础。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13:30—14:10
第一节《晏子使楚》
新疆
范永强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
14:30—15:10
第二节《刷子李》
贵州
赵 飞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
15:30—16:10
第三节《记金华的双龙洞》
江西
甘 密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16:30—17:10
第四节《雷雨》
重庆
余晓娟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
11月15日上午
08:10—08:50
20
福品堂土楼小吃
闽菜
出校门往东北方向直走160米,往西北方向的将军祠路走70米。
21
灵川美食排挡
闽菜
出校门往东北方向直走160米,往西北方向的将军祠路走80米。
22
老客家食府
客家
出校门往东北方向直走160米,往西北方向的将军祠路走80米。
23
新发大排挡
闽菜
出校门往东北方向直走160米,往西北方向的将军祠路走90米。
11月14日上午
09:10—9:50
第一节《圆明园的毁灭》
北京
贾 宁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10:10—10:50
第二节《桃花心木》
湖北
何先成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
11:10:11:50
第三节《生命 生命》
山西
王瑞瑞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11月14日下午
13:30—14:10
第一节《会走路的树》
山东
张臻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
第二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河南
窦明琦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10:00—11:00
评课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伍新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

前半部分对童年往事的叙述生动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摹栩栩如生。

后半部分写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的感悟,抒情议论深刻隽永,内涵丰富。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教学中,牢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细节描写。

对文中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读予以突破。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糟糕”二字。

2、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课前准备】(发课文纸)师:课文读过了吗?几遍?几个自然段?标上了吗?既然所有的活都做完了,咱们就上课吧,上课!【教学流程】一、师生问好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来,看我写课题。

1、板书课题,指导写字。

师:(边板书课题边讲解)写字,不但要端正,整洁,而且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糟糕”的“糟”笔划比较多,我们应该注意右边的“曹”上宽下窄,中间对齐;“糕”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求会写的字,右边“羊羔”的“羔”写得稍短一点,这个字就会很漂亮了。

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练习纸上的课题补充完整。

(学生练写,老师相机指导学生的书写及其姿势)点评1:姿势这么美,我说的你们都记住了;点评2:把“糟糕”两个字写得如此精彩,你们真了不起。

2、读课题。

师:这个题目当中还藏着很多的秘密,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我们读书的向导,请同学们跟着这个向导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开始。

1、指导默读。

师:少年先锋学校的学生就是会读书,一说默读,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嘴唇都不动,并且不用手指指着读。

2、检查默读情况。

师:读完了吗?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看着题目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生自由发言)(2)、划分意义段,理清课文脉络。

师:这两种评价都是出于——(生:爱),非常了不起!简单的读书就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就是这样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板书:故事)然后呢?写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或者说感悟。

(板书:感悟)层次非常的清楚。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童年的故事,哪些自然段又写的作者长大以后的感悟?用“∥”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板书:∥)师:快速浏览的时候,你可以一目十行,找到以后就可以举手告诉我。

(生答:1——14自然段;15——17自然段)四、抓重点句,品悟情感。

1、读巴迪的人生感悟,体会爱的力量。

师: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经过岁月的沉淀,就变成了巴迪一段精彩的人生感悟,谁来读读大屏幕上的这段话?(大屏幕出示: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生读句,师评价:真的很好,站起来以后稳稳当当的,读得字正腔圆,很棒!生齐读句)2、抓细节,体会语言描写。

师:我们再来看黑板上的题目,“精彩极了”谁的评价?(生:母亲)“糟糕透了”呢?(生:父亲)这两种极端的断言,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我们学习的这一单元当中,还有两篇文章(出示课件):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选自《地震中的父与子》;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选自《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母爱的温暖。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达父母之爱的呢?(生答:语言描写)师:对,就是语言描写。

(板书:语言)3、浏览课文,选用不同的线画出人物语言。

师:我们来看文章的这个题目是不是也向我们透露了这个命题?(手指板书)有人物说的话,语言描写。

下面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出示课件):默读描写人物语言的段落,边读边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听清要求,怎么画,我给你两种符号,一种符号“——”,第二种符号“﹏”,你在画的时候要想一想,你会用哪种线来画母亲说的话?又会用哪种线来画父亲说的话?开始。

(师提示:只画父母说的话。

)(师指导:徒手画,可以不用直尺。

)4、交流自己选用的线,并说明理由。

引:谁来说说自己的选择(的线)?(生甲:我用波浪线画母亲说的话,因为母亲像波浪一样慈祥、温和;用横线画父亲说的话,因为父亲像直线一样严厉;)(生乙:母亲看过诗后的心情像大海一样波澜起伏,父亲的心情则是像直线一样平静;)(生丙:很多人都能理解母亲宽容的爱,所以我选择了直线,但很少有人能理解父亲严厉的爱,所以我选择用波浪线表示)师评:你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读出了自己的哈姆雷特。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也很爱思考,看来我们都能读懂父母对巴迪的爱,并且也不难看出巴迪他有个什么样的母亲啊?(生:慈祥)还有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生:严厉)5、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再现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书读到这儿,我们只是读懂了这些内容,还远远不够。

我们来看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的一段话(出示课件):读书的时候,你会处处感觉到他就在你的身边,但你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巴迪和他的父母就在我们身边?你看见了他们吗?你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吗?怎么办呢?)你得靠自己的想象去补足这一点。

明白吗?靠什么?(生:想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读一读母亲说的这句话,看你能不能看到母亲说话时的样子,听到她的声音?自己读一读,只读母亲说的话。

师:谁想试一试?(生读,师作评价。

)师:母亲这句热情洋溢的赞扬,对巴迪来说真的非常温暖,谁还想读?(合作读:师读提示语,生读母亲说的话)师:可就是这首让巴迪激动不已的诗,父亲看后却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6—13自然段,读后自己想一想,你能不能看到他们争吵时的样子,听到他们争吵时侯的声音?(生练读)师:都读完了?有没有看到他们读书的样子?声音呢?分角色朗读大家喜欢不喜欢?(分配人物角色,旁白)指导:分角色的时候,我们三个要密切配合,找准自己的角色,读得非常连贯。

开始。

(生分角色朗读)师评:听了你们三个的朗读,真的让我看到父母在一起争吵的情景,母亲为了护住巴迪在那里生气地嚷着,父亲呢,没有一丝一毫的退让,为此,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争吵的内容,不读提示语,同桌之间能不能读出父亲的不退让和母亲的生气?能不能?同桌之间练一练吧。

(同桌互练)师: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我也特别心动,我也想读其中的一个角色,行不行?(指名)你给我分个角色吧?6—13自然段,你觉得我适合读谁?或者你想让我读谁?你也来配个角色吧?(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小结:和你们在一起读书的感觉真的很妙。

同学们,刚才我们展开想象,通过朗读,再现了父母争吵时的情景,可是,对于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巴迪,对于一个年幼的巴迪,他真的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争吵,他委屈极了。

6、感悟语言描写的表达方式.过渡:来,我们再来看刚才父母的这些对话,作者在给我们写这些对话的时候,写这个对话场面的时候,也是匠心独运,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内容,(指向课件)你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吗?(生甲:父亲的话和母亲的话颜色不同。

)(生乙:作者在写人物的对话时加上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讲解:那叫“提示语”。

明白了吗?那些提示语提示了人物说话时候的动作、神态、态度、语气等这样的细节。

同学们再看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有发现吗?(生答:在对话的后面或中间)师:你很会观察,观察得也很仔细。

作者为了突出对话的内容,把提示语的位置有的放在中间,有的放在了后面,有放在前面的吗?(生:没有)你还有其它的发现吗?(生:语句很短,但概括性强,内容也很丰富)师:他们吵的这些话,人物说的这些话,作者在安排段落的时候,有发现吗?(生:对话各成一段)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生:一看就知道是谁说的,非常清晰)师:你和作者想到了一块,他也是这么想的。

同学们有这样的发现,这样的理解,真的很了不起。

面对父母激烈的争吵,我们的小巴迪委屈极了(出示课件):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生齐读)7、练笔:想象、描写父母继续争吵的画面。

师: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想一想,他们还会争吵些什么呢?为了说服父亲,母亲会不会把巴迪一个下午的表现说给父亲听呢?父亲呢?会不会把批评巴迪的真正用意说给母亲呢?两个人争吵的最后,是互不相容,还是会握手言和呢?下面,就让我们用一两组对话接着写父母继续争吵的故事,好不好?想象父母继续争吵的场面,把他变成美丽的文字,我们写的时候注意用上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写法(出示课件):1、每个人的话独立成段。

2、提示语的位置符号争吵的情境;3、提示语主要是描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

(提示:开头可以写“饭厅里,父母还在为巴迪的诗争吵着”另起一行,接着写他们争吵写什么。

)(学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写法,纠正坐姿、写字姿势,提示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8、展评“小练笔”。

师:好了,孩子们,停下来,写多少我们交流、展示多少,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的作品,他的父母还会争吵些什么呢?请你来读你的作品。

(生读作品)师评:看你用的词多好啊!写出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巴迪听了以后心里一定会好受些的!(生读作品)师评:你看她的提示语用的多恰当,都放在了需要的位置上。

你很了不起。

师:还有谁来读读自己的作品,(指名)你读读你的吧?有点腼腆,像小巴迪一样,腼腆的小男孩,我替你读行不行?(师拿到作品)很美的一篇作品。

(老师代替腼腆的孩子读作品,鼓励他。

)五、课堂小结。

师:刚才大家的描写真的很生动,也很精彩,其实,用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是很多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方法。

以后呢?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去感受这些故事的精彩,在我们习作的时候,也要学着用人物鲜活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你读得多,用得多,会越来越发现有了人物语言描写,我们的文章就会更加精彩。

下课!【板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故事∥感悟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