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后的日本政治经济

合集下载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大量剩余资本引发泡沫,宏观政策失误,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土地神话”,投机之风席卷列岛,政治体制不健全;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对我国的启示有: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实施泡沫经济风险教育,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形成及破灭,教训深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诸多启示。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从1956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举世瞩目,GDP年平均增速9.5%,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外向化”的趋势,即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出口主导型经济”。

日本政府实施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大量资本过剩。

过剩资本集中流向了投机性较强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股价、地价及房价暴涨。

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升,资产效应使得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异常上升,明显脱离了实体并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过热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潜在危机。

由于土地价格太高,个人住宅用地、企业商业用地均无法得到满足。

为降低土地价格,日本政府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

日本股市大幅下挫,到2003年,已跌破8000点,创20年来新低。

紧随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急剧下跌,跌幅超过46%。

1994年,东京、大阪等的房价跌幅已经超过了50%。

由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了。

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至2001年,由于股市和地价等资产价格的缩水,日本经济累计资产损失就达1330万亿日元,并且,造成了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

二、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客观判断我国经济状况。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

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1. 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一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 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但在1990年代初破灭。

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但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3.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挑战目前,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这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引进外国劳工和提高生育率等。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技术创新日本以其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2. 出口导向日本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导,对外贸易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位置。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创汇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 全球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力。

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日本与一些国家的关系

一,日本与美国的关系 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 为美国 ,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 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共产主义在亚 洲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设有军事基 地。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 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日本的对外政策


一、日本对外政策的发展进程和基本内 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的对 外政策处在不断的调整中,基本上可以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随外交(二战结束到20世纪 50年代) 日本作为一个二战的战败国,是作为美国 一个并不平等的同盟国而恢复主权国家地 位并重返世界外交舞台的。为了重返国际 社会,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全盘 接受了美国在日本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第 二,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参加对社会主 义国家的物资禁运,支持侵朝战争;第三, 驻日美军合法化;第四,对新中国采取敌 对政策;第五,积极谋求恢复同东南亚国 家的贸易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
政治体制



国家宪法:日本国宪法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为国家元首和 宗教领袖。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天皇):明仁 政府首脑(日本首相):野田佳彦 国家领袖(三权分立) 立法(国会):横路孝弘(众议院议长)、西冈 武夫(参议院议长)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日本的经济状况

日本经济,经过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艰苦努力, 从战后一片废墟中恢复到战前水平。60年代,日本经 济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 长速度5%,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 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 强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 济过热。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经济进入持续衰退 期。1992年度日本经济增长0.4%,1993年度增长0.5%, 1994年度增长0.6%;1995年度和1996年度分别增长3% 和3.6%,经济出现短暂恢复;1997年度负增长0.1%; 1998年度负增长1.9%。1999年度,日本GDP为494万亿 日元,比上年度增长0.5%,基本实现政府预测的0.6% 的增长目标,经济出现改善迹象,2000年经济增长速 度达到1.2%,但是,进入2001年后,又开始放慢了增 长的步伐。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

对日本泡沫经济的认识一、时代背景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二、日本经济泡沫原因剖析日本经济泡沫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量剩余资本引发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GDP总量接近美国的60%,人均GDP超过了3万美元。

由于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不下,随着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实体经济方面资金不足的现象有较大改变。

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元贬值和日本经常收支顺差继续扩大,强化了日元升值预期,促使一部分资本从美国流回日本,加剧了资本过剩。

大量过剩资本集中流向股票、房地产市场,引起股价、地价及房价暴涨。

(二)宏观政策的失误,放大了泡沫经济的效应。

1985年是泡沫经济起点年。

这一年的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

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日本经济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余地,进而使决策困难,以至于出现严重的失误。

第一,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与压力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导致了美元对日元汇率的持续下跌。

为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冲击,以及经济停滞不前的预期,日本银行从1986年1月起,连续五次降息,贴现率由5%降到2.5%,并错误地将此利率水平保持了27个月之久,使货币供应量持续扩大。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一、日本 FDI 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经济陷于一片废墟之中。

但是进入 50 年代以后,日本开始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时期,其对外直接投资在 80 年代中期更是迅猛增长,以奇迹般的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和投资大国。

其对外直接投资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见表 1)表 1: 1951-2005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件)注:1.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 http://www.jetro.go.jp/en/stats/statistics/2.日本在 2005 年后开始采用国际收支的统计方法,不在公布申报额统计1战后恢复期(1951-1970)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陷于一片废墟之中,战后的日本也几乎丧失了全部的对外投资。

战后的日本致力于经济复兴,工业生产设备等国内投资对于资本的大量需求,使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也具有充分的商机,同时国家政策上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使得日本在该阶段不仅在经济上无力同时也没有更大的必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重新开始其对外直接投资是1951 年末,但是其规模相当小,1951-1962 年之间,年平均投资额仅为 0.439亿美元,年平均项目数为 61.8 件。

从 1963 年开始,日本开始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到 1967 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为 14.51 亿美元。

1960 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比重为0.75%,同期美国占42.4%,德国占 1.21%,英国为 16.3%,到了 1967 年,日本这一数字虽然增长到了1.31%,但美国为 52.5%,德国为 2.63%,英国为 15.3%。

虽然日本的对外投资额有所增加,但是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额也处于增长态势,与他们相比,在此阶段,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仍然处于低水平,其规模较小。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录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录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录日本经济泡沫启示录日本泡沫经济启示录连载(长)日本泡沫经济启示录之一:一个泡沫的膨胀与破裂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

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为此,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日本泡沫经济启示录”,特派记者组寻访银座这个昔日世界地产之最,采访东京街头的流浪汉,在那些建筑工人和破产者的回忆中追述泡沫时代的片段。

我们拜访昔日的日本首相、主管经济事务的部级官员、参与当年政府决策,并活跃在日本经济界的知名学者、在泡沫经济危机中破产的公司负责人等等。

系列报道将剖析当年日本经济是怎样在泡沫的不断膨胀中被摧垮的,客观地复制关于泡沫的各种观念。

而这一切努力的归宿是:日本经济危机对当今的中国经济有何借鉴意义?在推进贸易自由化、资本全球化的同时,中国该如何避免遭遇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伤害?10月底,深秋的东京已经很有些凉意。

走在忙碌的东京街头,随便哪一个日本人都可以给你讲一段泡沫经济的故事。

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会感慨地说,如果赶上泡沫经济年代开车就好了,那时候动不动就会有人拿出大把钱来,要求从东京打的到名古屋(大约300公里),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

但现在是钱少车多,出租车的生意大不如前了。

言语间满是对泡沫时代的向往。

在地铁老工作人员的记忆中,JR中央线在泡沫破裂的20世纪90年代,似乎成了破产者自杀的最热门地点,只要一报告JR中央线紧急停运,那肯定又有人卧轨自杀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东京的地铁都安装了半高的屏蔽门,其最初的安装目的是为了防范自杀的人。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会告诉你: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割青麦”,就是公司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就把他订下来,然后以进修的名义送到夏威夷去,因为怕被其它企业抢走。

日本89年经济危机资料整合

日本89年经济危机资料整合

日本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

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

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52.1%和76.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

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制共生与制度勾结
• 尽管利益团体意识到他们的收益是以牺牲社会作为代价, 这种关系依然能继续存在。当这些现象发生时,体制共生 就变成了制度勾结。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体制共生和勾 结者更倾向于夸大和高估他们的行为为社会带来的福利。 由于所有或大多数通过体制共生和制度勾结获得的利益并 不直接被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们所获得. • 对于维持体制共生尤其是制度勾结团体内成员共享信息并 且控制和限制那些被排除在体制外的人们获取这些信息就 显得至关重要。 • 一旦一个给定的组织结构建立,他就体现了一个无法恢复 的资本量,该资本主要以信息互信和共享预期为主要形式 。这些历史悠久的制度促进信息的交流和默许行为的协调 。也就是说,在我们给定的情况下,这些体制共生和勾结 的团体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他们的资本——通过控制 和限制体制外的人获取信息
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之经济
预测前景:几十年也不会太光明 • 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甚至在假设最 有利的情况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经济增长率不会 超过3%。 • 基于人口的老龄化,在接下来的十年这将减少劳 动力(15-64); • 基于生产率缓慢增长的预期由于主要由技术变革 的步伐在减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日本企业将 面临来自国外国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也将持续在 “信息革命”的,竞争中领先,亚洲公司预计将继 续增加他们的技术能力在越来越多的市场成功地 挑战日,当经济的改善和政治稳定(十 分可能在自民党主宰或者自民党领导的保守联盟) 返回,一些制度改变是最有可能使它们恢复到以前 的诸种形式。 • 回到较早使用的类比:水的力量不能够冲去大部 分的水坝和石块;电力公司、渔民以及农民仍然拥 有政治上的力量和经济动机以确定一些的大坝和 石头留在河里;当统治者握紧权力时他们的热情 已移除它们意志。河的走向是几乎不可能改变。
定义三个术语
• “发展论”指的是政治经济制度中这种制度被一个信仰塑 造,这个信仰是,使其制造业尽快的去采用最新的成功科 技去增加它们的生产能力与效率,发展中的经济体可以通 过广泛的产业政策取得最好的目标而成为发达经济体。这 是一个最低层次的定义,接下来通过日本的情况做更深一 层的阐述。接下来是最近体制改变的分析作品, • “正式制度”指的是对所有的法律法规以及类似所有形式 的组织例如国家本身、部门、公司和贸易公司约束个体的 行为。 • “非正式制度”包括广泛的接受的行为模式,准则、价值 观念、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包含的信念,中扮演的角色与 正式制度约束确定个体的行为同等重要。
非收敛观点
• 许多社会科学家(不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 学者,海内外的记者支持非收敛观点。 • 他们不相信近期日本发展证明了日本的政 治经济发生了实际的改变,更不用说接近的 英美模式。对他们来说,最近的制度变迁更 明显是表面上的,是对后“泡沫”时代的经 济衰退或者党派的纠葛(随后自民党的主 宰终结、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很短 暂的反应。
收敛观点(类比法)
• 大量的水(市场的力量和人们对改革的需求)流入河中 (日本的政治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稳定的增长,在20世 纪90年代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了。水流现在由于大 坝阻流作用已变得更为困难(正式的政治上强有力的利益 集团受益于发展制度)并且有大大小小的石块阻挡(由发 展论遗传的所有类型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那将长久的 防碍水的流动。一些大坝倒塌了其他水流也会迅速跟进。 小石块被奔腾的水流带向下游,大点的石块也会很快跟上。 因此,水流就没了阻挡已经能流转自如。并且,随着自由流 水的增多,这样河流有了更大的动力,河流流向也会及时 自我作出调整。在这里居住的普通公民很喜欢看这样,因 为通畅的水流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清洁用水(提高生活质 量)。强大的电力公司、农民、渔民(不同的利益冲突集 团),都想决战到最后来保持大坝和石块来保护他们的利 益,结果这些人到现在才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徒劳。他们 所依仗的河边区域的管辖者已经被换,管辖者相信服务于 这个区域人民的利益比服务剩下的大坝和和正移走的卵石 要好得多。
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之经济
• 面对价格的下降和停滞不前的订单,大小企业争相重组。 有些工厂突然关闭,投资大幅减少,就业减少。 • 许多公司不得不中止永久就业这个长期以来不成文的承诺。 一些母公司停止发送订单给合作多年的集团分包商。 • 对所有的日本公司来说不停地日元升值1995年春已高达 80日元对美元,就像一个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疾病又中了风 湿一样。 • 1995年经济开始复苏在,当时的经济实际增长率上升到 2.0%。在1996年它保持在2.1%,部分得益于大量赤字性 的公共支出的推动。1997年的预测也是低迷多于强健。
体制共生与制度勾结
• 另一个关于体制共生和制度勾结的事实必须加以强调。正 如上面所说,这些做法同时由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维持 着,也就是说,非正式制度对维护双方安排方面对于正式 制度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发挥这些制度的做法保持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道格拉斯诺思指出,实质上非正式制 度在塑造动机方面并不比正式制度差。 • 很多学者在解释日本的体制共生和制度勾结以及缓慢的制 度变革时,经常以历史和文化传统做为依据。 • 他们并不认同体制共生一定会导致制度勾结,他们认为体 制共生在政治或经济方面是有效率的。他们也不认同勾结 会导致政治或经济的无效率以及他们会反抗市场的力量以 及人们要就变革的欲望。
体制共生与制度勾结
• 日本已经深深地嵌入了体制共生和制度勾结,而 后者在战后的几十年内变得更加普遍。 • 体制共生是指紧密的、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是 由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的帮助所维持的,这是 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参与者意识到无论是对于参与 者还是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 制度勾结是指仅使特定的团体获益而将成本加在 全社会身上的体制共生。也就是正式和非正式的 制度之间的寻租行为。
•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提出收敛观点——在无政府干涉的情 况下的完全竞争的经济是最有效的。 •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家很难取得除收敛观点的其他任何观 点,他们给出了演绎推理以确保最有效地利用所有的资源 集中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平衡理论。 • 第二,当它们代表的是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和后里根时代 的美国模型,对于日本是收敛的,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相信 这些模型的理论模型近似的看做是好最有效的经济模型。 • 第三,为了日本保持竞争力,它的公共政策、官僚机构的组 织形式,公司雇佣形式,和许多其他的正式制度安排必须是 尽可能“最佳实践(尽可能类似英美模式的实践)。当然, 在某些情况下,“最佳实践”可以被“杂交”由日本和英 美实践融合,如果日本已具备了“最佳实践”,这已没有任 何理由被改变了。 • 许多商业领袖、政客和一些新闻记者和普通公民——作为 工薪阶层和消费者的一部分——也是同意收敛观点的。然 而,他们的看法不是基于理论,而是反映他们对政治经济需 求、恐惧和希望的权宜之计罢了。下面的证据更为明显,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支持非收敛的部分观点。
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之政治
• 涉及自民党腐败大案在这十年一个接一个的浮出水面并且引起 了严重的后果,自民党在日本长期统治下的政治面临严峻的挑 战。 • 1993年,保守党政治家Hosokawa Morihiro(细川护熙)发起了 一个名叫 Shin Nihon Party(日本新党)的政党。名为新日 本的这个政党目的是挑战自民党统治下的“老”日本。同年的 春夏两季,其他自民党的议员抛弃了自民党,建立 了Sakigake Party、Komei Party、Shin-shin Party 。 • 1993年6月,自民党内阁的Miyazawa Kiichi(宫泽喜一)失去了 选举者的信心。在下个月的大选中自民党38年里第一次失去了 它大部分在众议院的席位(赢得500席中的223席),而细川护 熙的新兴的政党通过赢得超过5万张选票(大约8.1%的总选票)而 赢得35个席位。 • 没有那个人可以确定自民党能掌权多久,要想继续掌权自民党 内阁必须说服选民,自民党竭尽全力激励经济并且像他们大选 时所承诺的那样改革政体。这种改革意味着解除对经济实质上 的管制并且公众对政府的责任的需求及时响应,尤其是减小中 央官僚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桥本重组新内阁即使要“上刀山 下火海”也要实行改革的原因。
文章:理解今天日本发展其中蕴意
• 在第一部分,简单地描绘收敛和非收敛的冲突观点。 • 收敛:日本资本主义应该收敛于英美模式,使日本政府变 得更对选民负责并且日本经济将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永葆竞 争力。 • 非收敛:日本的资本主义在其本质特征将维持不变。两个 群体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应该收敛,但 却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植入于日本制度的力量;并 且日本资本主义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因为从根本上说,它 是更有效率或因为它是最好能够响应日本的社会偏好,这 不同于美国或英国。 • 在第二部分,我呈现了如何看待日本最突出的发展作为支 持各自观点证据的。 • 在第三部分,我对其他观点的评价,解释我的观点,并讨 论由日本政治和经济这十年里的发展的研究的冲突的观点 所产生两个内容广泛的问题。这两个观点被评估通过比较 透视,解析和日本战后的发展论和当前的进展的重要历史 意义。
The Japanese Political Economy after the "Bubble"
泡沫之后的日本政治经济
小组成员:张家全、韩爽、林灏、朱效葵
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之经济
• 1989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指数为38915元,从1990年第 一个交易日开始开始下跌到1992年八月的14309元。 • 从1990年1月和1992年7月之间每月陷入股票的市场和土 地的价值超过10万亿日元。 • 在这30个月期里,这些资产的所有者的损失超过320万亿 日元(在普遍的汇率大约为2.5万亿美元)。资产价值的巨大 损失导致肿胀的经济蹒跚不前。 • 真实经济增长率从1991年的3.1%降到1992年的0.4%, 1993年甚至降到0.2%,1994年仍持续低迷(0.5%)。 • 1994年金融机构不良债务不少于50万亿美元,几乎濒于瘫 痪。到1994年年底,两成已经垮掉。
收敛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