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分布与区划

合集下载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何斌;徐新兰;贾贵义;丛凯;刘德玉;陈世昌【摘要】甘肃省境内的白龙江流域属西秦岭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貌起伏变化大,软弱岩土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暴雨和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是中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高发区之一.本文针对甘肃省的白龙江流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研究区各县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采用gis建立的数据库对主要地灾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区域地质、人类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对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成果和结论可作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参考依据,为促进区内防灾减灾,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做出贡献.%The Bailongjiang River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ous are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the terrain is strong, the landforms are varied, the landforms fluctuate greatly, the weak soil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the heavy rain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are frequent 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extremely Development, is one of China's four major landslides, debris flow concentrated high incidence area.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landslide, collapse and debris flow in Bailongjiang River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Based on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each district of the study area, the database developed by GIS is used to develop the main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distribution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geological, human activities, topography and other factors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identify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impac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analysis.Results and conclusion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to contribute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reduce property losses and casualties.【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4页(P174-176,179)【关键词】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作者】何斌;徐新兰;贾贵义;丛凯;刘德玉;陈世昌【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甘肃省境内的白龙江流域属西秦岭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貌起伏变化大,软弱岩土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暴雨和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是中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高发区之一,其分布之广、发生频率之高、破坏性之强,闻名国内外,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2010年“8·8”舟曲特大泥石流、2013年“8.7”文县山寨泥石流尤为严重,对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作者:梅海张纪勋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第04期摘要:在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兰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规律。

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

滑坡类型以混合式、中层、小型黄土滑坡为主,崩塌类型以人为黄土崩塌为主。

区内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多在特定的岩土体中,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而且分布因地貌而异。

兰卅『市泥石流以小型、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其沿河岸呈线状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

地面塌陷属于开采煤矿、人防工程、采砂洞和回填不当引发形成的,造成以点状分布的地面塌陷。

关键词: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0)04-0053-05兰州市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一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一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每年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4。

经调查统计,自1949年以来,兰州市地质灾害已造成660多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7.56亿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兰州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境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009年5月16日下午,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的2万余方黄土将小区内4号楼2个单元的楼体全部摧毁,30余户居民受灾,8人被埋压,除成功救援生还1人外,其余7人遇难。

因此,深入研究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迫切任务。

国内学者在兰州市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在兰州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配合下,开展完成了全市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结合城市建设进行了境内十余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和设计工作。

甘肃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甘肃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要 :以甘肃省为研究 区域 ,选取降雨 、地形 、地质环境 、人 口、经济 、道路 、耕地 、生态 环境 、医救 能力 、
自救能力 和财力支持指标 ,基 于层次分析法建立 了甘肃 省地质灾 害风 险评 估指标 体系 ,利用 G I S技术 对甘肃 省 地质灾 害进行风 险评估 。研究 结果 表明 :①甘 肃省 地质 灾害综 合风 险最高 的地 区为 临夏州 、天 水市 、陇南市 、
③从行政 区划看 ,甘肃省地质灾害高风 险区遍布 1 4个市 州 8 3 个 区县( 除甘南州玛 曲县 、酒 泉市肃北 县和 阿克 塞 县无高风 险区域外 ) 。1 4个 市州 中 ,高地质 灾害风 险面积最 大的市州 为天水 市 ,次之 为临夏 州 、定 西市 、陇南
市 、兰州市 、武威市 。低地质灾害风险 的市州为酒泉市 ,较 低风 险的市 州为嘉 峪关 市 、金 昌市 、甘南 州 。此评 价结果对甘肃省 区域地质灾害 防治规划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 。
We n ,e t a 1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R i s k A s s e s s me n t i n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a t a s t r o p h o l o g y ,2 0 1 7 ,3 2 ( 2 ) :9 7—1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8 1 1 X . 2 0 1 7 . 0 2 . 0 1 7 . ]
甘 肃 省 地 质 灾 害 风 险 评 估
裴 惠娟 , 晋 ,李 雯 ,陈 文 凯

《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及治理措施》

《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及治理措施》

《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及治理措施》郭靖(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兰州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兰州市地质灾害现状提出几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兰州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1.兰州市的地理概况兰州市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

深居大陆腹地,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域而过,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适宜,海拔平均高度1518m,年均气温9.8℃,年均降水量327mm。

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市域总面积1.31万km2,其中市区面积1631.6km2。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沟壑纵横、谷深坡陡、黄土广布,气候干燥、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加之人口稠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活跃。

2.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

甘1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2x年在全区进行了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754处,其中泥石流218处,滑坡181处、崩塌102处,不稳定斜坡236处,地面塌陷17处,分别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8.91%、24.0%、13.5%、31.2%、和2.2%。

2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预测评估、潜在危险程度特种的隐患点有96处,占总数的12.9%;潜在危险程度重的隐患点有131处,占总数的15.0;潜在危险程度较大的隐患点有414处,占总数的55%;威胁程度一般的113处,占总数的17.1%。

初步评估,兰州市有105678人,196371万元的财产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中。

2.1泥石流泥石流是兰州市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第一节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节易发区划分及分区概述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将石嘴山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2)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2)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5)5个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个(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XX矿区、XX矿区、XX矿区,汝(箕沟)-西(大滩)公路两侧、301省道两侧及XX沟沟口至小西峰沟沟口山前地带,面积约540.04km2,占石嘴山市面积的10.37%。

1、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和XX山前泥石流高易发区(Ⅰ1)行政区划位于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崇岗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青山街道办事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沟口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27.31km2。

区内矿山众多、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发育,共有地质灾害点25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5.53%。

其中崩塌98处、滑坡20处、泥石流123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2处。

威胁矿区居民房屋、地面和井下物资、矿区公路、沟道、输电线路,涉及1645人。

灾害点密度为0.59处/km2。

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地貌上位于构造剥蚀中山-低中山,山体大致呈近南北向展布,海拔高程1500~2000m,相对高差约200~500m。

山间沟谷发育。

受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区内年均降雨量相对工作区其它区域多10%,且多以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为主,雨量集中,频率较高,是区域内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指标体系研究

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指标体系研究
2 亚 区, O个 并详 细给 出 了各 亚 区的 范 围 、 害 类 型及 危 害 程 度. 灾 关键词 : 路 ; 质 灾害} 公 地 区划 ; 标 体 系; 量 化 指 定
中图分类 号 : g P0
文献标识码 : A
甘肃省 地处我 国内陆腹地 , 理位 置独 特 , 越 地 跨
据甘肃省极为独特 自然环境条件及对公路建设宏观 影响程度 , 可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确定 , 一方面是 公 路地质 灾 害形成 条件 , 也就是 它 的“ 质” 景. 物 背 依
地质体, 二是河西荒漠区, 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等 自然 条件形成了沙漠 、 戈壁 、 绿洲 、 剥蚀山地等地质景观 ,
三是 山峰林 立 , 沟谷 深 切 , 温 湿润 、 被 相 对 茂 密 气 植 的陇南 山地 区, 四是平均 海拔 在 3o 0m 以上 , 候 o 气 寒冷 , 现代 冰川发 育 , 山大谷深 的甘 南高 原 和祁连 山 地 区. 以 , 路地 质灾 害形成 条件 对划 分一 级分 区 所 公 具 有 十分 明显的宏 观意义 . 第二 个是 地质 灾 害类 型 , 如上所 述 , 同 的地质 条 件 背景 可形 成 和 发 育 着不 不 同的地质 灾 害 , 黄土 高 原 主要 地 质 灾 害 为 黄 土 溶 如
洞、 陷穴 , 黄土滑坡 , 黄土滑塌 和泥石流等 , 河西荒漠 主要地质灾害为盐渍土、 风沙等 , 陇南山地主要为岩 石滑坡, 堆积层滑堆 , 水石流和泥石 流等 , 甘南高原 和祁 连 山地主要 为冻 融 , 滑坡 , 泥石 流 等. 上所 述 , 综 对 于一级 分 区 , 用 地质 灾 害 形 成 条件 和地 质 灾 害 采

要 :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于 GI 术建 立甘 肃省公路 地质灾害区划指标体 系. 先以公 路地 质灾 采 基 S技 首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及环境参数研究 研究报告简本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及环境参数研究 研究报告简本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号:2001 318 000 53甘肃公路自然区划及环境参数研究研究报告简本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大学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公路局二OO六年十月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公路是展布和修筑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土工构造物,一方面自然环境要素会对公路建设的各方面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公路建设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公路自然区划同其它自然区划一样,是一门涉及自然环境、公路建设和多种技术等多学科的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又是一门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基础性软科学,它的基本特征有三性:即地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或者从哪个层面讲,公路自然区划都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一般自然区划来讲,它是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自然环境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任务是认识和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地域分异,剖析和揭示自然环境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外在规律,还要认识其内部各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和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方向;摸清各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各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为因地制宜,趋利避害进行各类生产活动提供科学的自然环境背景依据,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可行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为协调各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良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同一般自然区划一样,既遵循上述一般自然区划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任务,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认识和揭示甘肃省极为复杂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组合的地域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或区域分异规律)以及对公路建设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为公路网规划、公路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相关科研、防灾减灾,制订相关技术文件等提供宏观、决策性的“物质”背景依据。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一、引言甘肃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多样的省份,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在生态及地质灾害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灾害避险能力,特制定本文件,旨在打造生态友好的省份,减少生态及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二、甘肃省生态保护措施1.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

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2.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严格监管污染源,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大气、水体和土地的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和沙地石漠化治理。

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以及沙漠绿化等措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沙尘暴的频发。

4.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水平,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三、甘肃省地质灾害避险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提前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险。

2.制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标准,加强对潜在危险区域的管控。

通过对地质条件、人员流动、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确定潜在灾害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管理标准。

3.加强地质灾害救援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救援机构和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和有效救援。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

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提高避险能力。

四、甘肃省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1.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避险工作。

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和灾害防御行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协作,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支持,推动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避险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