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华传统文化考试试卷a
2019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第八期)

安徽经典诵读2019年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小学组第八期)此文有答案,排版利于打印给学生看;查看更多请点击下面链接。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7期网址链接第六类:传统节日【一级题】227.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是描写传统节日的。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写的是春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写的清明节,“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写的是哪个节日?( B ) A端午节 B元宵节 C除夕 D重阳节2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般在什么传统节日被中国人吟咏?( C )A春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重阳节229.王安石所作《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指的是:( C )A房屋庄稼 C 酒 D 苏州230.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 ) A 元旦 B 端午 C 重阳 D 元宵231.农历腊月初八是什么传统节日?( B ) A初八节 B腊八节 C丰登节 D喝粥节232.在下面各传统节日中举行赛龙舟活动的是什么节日?( B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233.“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说的是我国哪个节日的习俗?( A ) A重阳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234.端午节,一般认为与哪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关?( C ) A杜牧 B李白 C屈原 D杜甫235.《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所以两九相重,就是哪个节日?( D )A元宵节 B 寒食节 C清明节 D重阳节236.( A )的那达慕大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
A 蒙古族 B 藏族 C满族 D维吾尔族237.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悬挂( D ),用来辟邪和驱瘟解毒。
A柳条 B松枝 C桃枝 D菖蒲238. 春节人们把( C )字贴在门上,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A寿 B喜 C福 D禄239.食物( B )形似元宝,过年时吃它,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019年秋高三化学复习强化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考查

2019年秋高三化学复习强化练习——中国传统文化考查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D. “断虹霁雨。
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为什么雷雨过后,使人心旷神怡?体现了打雷时有下列反应发生,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 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 李白《秋浦歌》中用“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古时炼铁,现今高炉炼铁的还原剂是CO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方法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D. 古人“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制作毛笔的羊毛是属于蛋白质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B.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都不涉及化学变化C.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里“乌金”指的是煤D.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4.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对描述内容分析错误的是A. AB. BC. CD. D5.下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的理解或解释有误的是A. 《本草纲目拾遗》“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B. 《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还复为丹”。
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2019

1
【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高层次。 A、辞藻的华丽 B、诗意的栖息 C、肉体的搏斗 D、完全的胜利
2
【判断题】信息的碎片化不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任何偏差。(错误)
3
【判断题】 价值观念的输出是交流的终极目的。(正确)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
【单选题】在辩论中,如果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这是 D。 A、模糊概念 B、模糊内容 C、偷换内容 D、偷换概念
3.3
1
【多选题】艺术流派的形成是需要不同艺术家在诸多方面有相似或相近的认识,比如 (ABCD)。 A、思想倾向 B、美术主张 C、创作方法 D、表现风格
2
【判断题】流派艺术是在艺术当中的个性张扬。(正确)
无处不在的“辩论”
1
【单选题】在学习中,(D)才是最重要的。 A、求合 B、效率 C、知识 D、发现
3
【判断题】京剧有很多东西是从秦腔和山西梆子中移植过来的。(正确)
4
【判断题】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程派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错误)
3.2
1
【单选题】周信芳在 1929 年写的一篇关于谭鑫培的文章是(B)。 A、《谈谭剧》 B、《怎样理解和学习谭派》 C、《唱腔在戏曲中的地位》 D、《谭派的唱腔艺术》
2
【判断题】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及其密切,所以精通各地方言是唱好戏曲的前提。(错误)
2.1
1
【单选题】《移民金大花》是属于哪一地区的方言话剧?(C)
A、陕西 B、甘肃 C、四川 D、河北
2
【单选题】西九大戏棚是(D)地区春节期间用于唱戏的临时戏台。 A、重庆 B、西安 C、厦门 D、香港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单选题)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而周公则提出“敬从天命,怀保小民”。
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本色彩的逐步加强B.神权色彩得以淡化C.治国思想渐趋民主化D.天命观念逐渐瓦解2.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
例如传说中周文王作《周易》是用来推演或解释未来,并不是像西方的《圣经》那样宣扬上帝造人。
这反映出周(朝)人()A.迷信色彩浓厚B.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C.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D.宗教地位边缘3.下表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止戈为武”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表,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武”的呈现领域“武”的二元对立表征“德”“力”“德”的规制结果国家治理霸王道杂之王道霸道外王内霸军事实践兵儒合流儒家伦理兵家诡道义战思想武术德技双修武德技艺止戈为武A.“德”“力”的施用透射出国家治理的“止戈”思想B.“兵儒合流”是儒家仁义治国与兵家克敌制胜的结合C.“外王内霸”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D.“德技双修”不符合儒家思想中“崇德修礼”的观念4.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
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
据此可知()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5.在夏、商、西周时期,“天命说”被人们广泛接受。
“天命说”为人们创造一个关于统治秩序的共同定义,即天子是受命于天的世俗社会的统治者,普通百姓和诸侯都要接受天子的统治。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天命说”()A.强化了统治秩序的合法性B.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C.成为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D.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6.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命李昉等编修《太平御览》,该书于“皇王部卷十八”记载“魏太祖武皇帝”事迹,“偏霸部卷一”记载“蜀刘备”事迹。
2019年中华传统文化考试试卷a

2019年中华传统⽂化考试试卷a在系专业级班姓名:学号:密封线在系专业级班姓名:学号:4 / 4六、阅读下列短⽂,按要求回答问题。
(10分)随着中国与西⽅国家的交流不断推进,作为⽂化载体的西⽅节⽇也在中国⼤地上悄然流⾏开来,不仅是圣诞节,如西⽅的情⼈节、⽗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也逐渐受到更多国⼈,尤其是年轻的⼈的青睐。
对喜欢新鲜、刺激,追求个性、⾃由的现代中国年轻⼀代⽽⾔,西⽅节⽇的⽂化内涵显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商家也抓住了年轻⼈的这种⼼理特质,对西⽅的各种节⽇进⾏炒作,圣诞树、鲜花、西餐、巧克⼒、康乃馨等在节⽇期间都会⼤卖,⽽围绕节⽇主题所进⾏的促销活动,更是让众商家把这些节⽇当成了“摇钱树”,于是各种与西⽅节⽇主题相关的装扮与活动,都会成为商家牟利的⼿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商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年代,往往经过商家们的⼀番折腾,所谓的节⽇氛围也就被营造出来了,⽽相应的节⽇⽂化也⾃然就会流⾏开来。
我们作为中国传统⽂化的传承者,要懂得在吸收世界先进⽂化的同时也不能迷失⾃我,要保持我们本民族的特⾊,保护我们的传统节⽇⽂化,赋予传统节⽇更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为唤醒我国青年⼀代对传统⽂化的⾃觉意识,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传统节⽇在近⼏年逐渐得到重新重视,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以唤醒公众对传统节⽇的认知。
作为炎黄⼦孙,我们每个⼈都有⾃居维护传统节⽇的义务,政府、媒体、⽂化学者应该在这⽅⾯起到推动作⽤。
除了政府加强引导、媒体加⼤宣传之外,⽂化学者也要从⽂化层⾯上唤起⼈们对传统节⽇精神内涵的认识,学校教育还要加强开展传统节⽇⽂化教育的⼒度。
在传承传统节庆⽂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贴近时代的元素,对传统节⽇进⾏与时俱进的改良和创新,不仅符合节⽇⽂化发展演化的规律,⽽且也是使传统节⽇⽂化得以沿袭的有效途径。
每个传统节⽇都应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及时代和民众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节⽇的内容和形式。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我国存在三大核心文化圈:齐鲁文化圈,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三晋文化圈,主张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至于荆楚文化圈,既不主张礼义教化,又不主张政刑法制,而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
这反映出()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2.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
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这说明,战国时代()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3.甲骨文中,“德”字写作“”。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惟王恭德裕天”,首次出现了带有“心”字的“德”字。
这反映出西周()A.敬天法祖思想流行B.人文主义思想发展C.遵循天人感应思想D.文字书写载体变化4.下面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图》。
以下评价中,最贴近这一作品的是()A.突出传说故事及神仙形象B.画外蕴藏着人文主义精神C.趋向写意并侧重笔墨神韵D.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5.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 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
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6.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当堂达标题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A.批判传统文化B.引进西方政治观念C.塑造国民意识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A.提倡个性自由B.倡导“兼爱”“非攻”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工商皆本”4.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
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5.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
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6.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
这反映出,知识青年()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7.《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
这表明,周公()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8.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单选题1.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A.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B.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C.促使儒学逐步上升为法律D.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2.西周社会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孝”“友”“礼”“和”为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
这反映出()A.宗法观念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B.儒家思想成为西周的统治思想C.中华传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D.宗法制的建立维系了贵族特权3.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促使其灭亡的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些思想()A.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B.成为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C.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D.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4.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
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5.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
这反映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6.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7.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专业 级 班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系 专业 级 班 姓名: 学号:
六、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不断推进,作为文化载体的西方节日也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流行开来,不仅是圣诞节,如西方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日,也逐渐受到更多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人的青睐。
对喜欢新鲜、刺激,追求个性、自由的现代中国年轻一代而言,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显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商家也抓住了年轻人的这种心理特质,对西方的各种节日进行炒作,
圣诞树、鲜花、西餐、巧克力、康乃馨等在节日期间都会大卖,而围绕节日主题所进行的促销活动,更是让众商家把这些节日当成了“摇钱树”,于是各种与西方节日主题相关的装扮与活动,都会成为商家牟利的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商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年代,往往经过商家们的一番折腾,所谓的节日氛围也就被营造出来了,而相应的节日文化也自然就会流行开来。
我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懂得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不能迷失自我,要保持我们本民族的特色,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更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为唤醒我国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逐渐得到重新重视,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以唤醒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居维护传统节日的义务,政府、媒体、文化学者应该在这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除了政府加强引导、媒体加大宣传之外,文化学者也要从文化层面上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认识,学校教育还要加强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力度。
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贴近时代的元素,对传统节日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良和创新,不仅符合节日文化发展演化的规律,而且也是使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沿袭的有效途径。
每个传统节日都应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及时代和民众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节日的内容和形式。
各个节日的具体理念、标志、礼仪活动等,也应该进一步研究和规范,某些含有封建迷信因素且繁文缛节的旧式节日仪式不可沿 袭,但重构适当而庄重的民族节日仪式、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的传统节日,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世代炎黄子孙陶醉,在历史的长
河中,陶冶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弘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传承民族血脉,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维系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其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俱进地传承与发展,采用多种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经典魅力,为传统增加新时代的内涵和文化符号,以推进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让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与生命力。
1. 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域外“洋节”在国内大行其道,不少国人追风“洋节”,试分析其心理。
(5分)
2. 有人认为,“洋节”在国内的泛滥,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5分)
系 专业 级 班 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