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诗词]元宵节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元宵诗词高考诗歌鉴赏

元宵诗词高考诗歌鉴赏

元宵诗词鉴赏阅读天地0202 1349元宵诗词鉴赏“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烧灯节”。

古人在元宵之夜,都要点起千万彩灯,举办观灯赏月、燃灯放焰、戏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活动,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我选5首著名宋词,以供大家元宵节欣赏。

1、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

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正月十五夜唐诗鉴赏(精选7篇)

正月十五夜唐诗鉴赏(精选7篇)

正月十五夜唐诗鉴赏〔精选7篇〕篇1:正月十五夜唐诗鉴赏正月十五夜唐诗鉴赏《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

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风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

[1]这首风光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

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织;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假设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正月十五夜朝代:唐代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辉,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翻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

特指上元节的灯景。

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华美。

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

《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制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以猜灯谜、吃元宵和观赏花灯为主要活动。

在元宵节这天,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赏月、点灯,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元宵节,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传统诗词的赏析来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

1. 《元宵行》—宋陆游明月一钩挂天边,流丹坛庙宴先仙。

银河水漫桃花落,碧箫声断杏林烟。

这首诗出自宋代文学家陆游之手,通过流利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元宵节的美景。

诗中的“明月一钩挂天边”犹如一幅月夜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广阔而浪漫的感觉。

而“流丹坛庙宴先仙”则提到了元宵节的宴会和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于仙佛的崇敬之情。

最后两句“银河水漫桃花落,碧箫声断杏林烟”中,陆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的盛开和箫声的凄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繁花盛开的春天之中。

2. 《元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通过简洁而纯净的语言,勾勒出了元宵节的浪漫氛围。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景色,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直观地表现了夜晚的冷寂与灯火的熠熠生辉。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使读者联想到了牵牛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3. 《元夜忆舍弟》—唐白居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诗中透露着诗人在元宵节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让读者感受到了军旅生活的苦涩,也让人想到了正值秋天的边关寒凉,与元宵节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其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更加凸显了他们被战争所困扰的苦恼。

通过对传统诗词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欣赏和吟诵古代的元宵节诗歌。

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深的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好情愫。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元宵节古诗,并进行赏析。

古诗一:《元宵》元夜辉煌何足贵,毕竟流霞与奇迹。

梦回金乡潜象外,灯占微芒展世界。

曲院弄涛溢欢笑,歌楼飞锡引驻留。

恨不随波迷舟浦,舍得花宵自独留。

这首《元宵》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

诗中通过对元夜灯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他将元宵节的灯饰比喻为"流霞与奇迹",形容其辉煌壮丽。

而"梦回金乡"一句,则是将作者带到了童年时代的乡村,温馨的回忆让人心生向往。

最后两句,又表达了文人的隐居情怀,抒发出对花宵的珍惜和对时光的思考。

古诗二:《上元》上元郊寺媧神宫,绛雪笼千灯万花红。

桂宫频刷骊龙去,玉树飞花流彩虹。

杂帘锁烟沉绣宦,九枝灯影垂鸾凤。

首陀杂念皆忘顾,观下稠人洗尘容。

这是元代文学家尹焕所创作的《上元》。

诗中通过对上元节日庆祝盛况的描绘,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绛雪、万花红和彩虹等形象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喜庆气氛。

而第三、四句则描绘了灯会活动中各式灯饰的华丽华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两句表达了身心净化的意境,人们尽情放松身心,洗去尘埃,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古诗三:《元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天涯若比邻。

竟夕起愁烦,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元夜》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以其豪放清逸的风格,成为元宵节古诗中的佳作。

诗中通过枝头惊起的鹊鸟、半夜鸣叫的蝉和稻花香气等描写,将人们带入了充满童话色彩的元夜。

其中"听取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的思念之情,婉转而深刻。

而最后两句,"有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卓越的呼唤,让人倍感振奋。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节,农历正月的第1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中也有许多古人留下的关于元宵节的诗作。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首经典的元宵节古诗,并进行赏析。

1.《元夜吟》——杜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撕轻柔。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结构。

诗人通过对元宵节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元宵夜的宁静与寂寥。

银烛的光芒温柔而凉爽,画屏和小扇的轻柔之感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诗人运用“天阶夜色凉如水”这一形象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元宵夜的静谧与凉意。

而“牵牛织女星”则是中华古代神话故事的一部分,通过将这一传说与元宵夜相连,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2.《元日》——王之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诗人通过描绘爆竹声中新年的到来,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风送暖的意象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入屠苏”则指的是一种祭祀活动,寓意着驱除一年的厄运,迎接新的幸福。

最后两句以“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元日的热闹景象,通过“新桃换旧符”,象征着过去的旧年被新年所取代,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3.《元宵·岁华尽》——纳兰性德岁华尽,灯花残。

闲看明月上,忆是封侯旧宅,一度风华。

回眸尽,故人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首词是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采用了七绝的形式。

词人借助元宵夜灯花残落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流转、时光不回的主题。

明月的出现唤起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封侯旧宅象征着昔日的辉煌。

然而,岁月已逝,回眸之间,故人难再相见。

晓镜反射出愁眉相对、时光的变迁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夜晚的吟唱让词人感受到月光的寒冷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以上是几首关于元宵节的经典古诗,虽然这些诗作时代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形象描绘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以下“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一】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作者:李持正朝代:宋朝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原文: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相关翻译①华灯:彩饰华美的灯。

②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

禁街:即御街。

相关赏析以小融大,这种手法是把一己之幸福融入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的写法,也是此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词人表现自己经年所盼的元宵欢会,虽然用墨无多,可是,全词所写的人间欢乐之中,显然又写出了自己的一份欢乐。

唯其将一己之欢乐与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故能意境高远。

从另一方面说,唯其人间欢乐中又不忘写出自己之幸福,故此词又具有个性。

若比较词人另一首同写汴京元宵的《明月逐人来》,全写人间欢乐,几乎不涉及自己,则此词更见充实,更有特色。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云:“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云:‘星河明淡,春来深浅。

红莲正、满城开遍。

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

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

东风静、珠帘不卷。

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

认得宫花影转。

’东坡曰:‘好个皓月随人近远!’持正又作《人月圆令》,尤脍炙人口。

”此词之所以更为人们所喜爱,确非偶然。

此词通过描写汴京元宵,生动地再现了历曾经存在的北宋盛世。

诵读此词,诵读上文所引述过的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对照之下,读者才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南渡前后宋朝盛衰变化,宋人心态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庆祝活动。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会以诗意表达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美好祝福。

下面,我们来赏析几首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领略其中的独到之处。

1. 【唐】李商隐《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景象。

首两句运用视觉描写,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等形象,将整个画面勾勒出来。

接下来,诗人以“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将人们带入诗情画意之中。

最后一句借指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寄托了人们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的向往和祝福之情。

2. 【宋】苏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首词是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通过描绘宴会场景,表达了一种岁月更迭、人事如梦的感慨。

词人以“一曲新词酒一杯”作为开头,巧妙地将元宵节与词曲相结合,为整首词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紧接着,词人以“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勾勒出时光如梭的变迁。

最后两句以“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3.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作品,通过对春花、秋月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故国的眷恋。

首两句借景抒怀,使诗意更具体化,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春花秋月的美好。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小楼受东风拂动,转入故国的月明之中,既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几首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这些古人的作品,在诗句间流淌着浓情蜜意,历久弥新。

通过这些诗词的赏析,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人的诗才,也领略到了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通用14篇)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通用14篇)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通用14篇)元宵节的赏析篇1《元宵》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2《南乡子》(塘门元宵)蒋捷翠幰夜游车。

不到山边与水涯。

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

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

思想灯球坠绛纱。

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

才百余年又梦华。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3《踏莎行》侯置元夕风光,中兴时候。

东风著意催梅柳。

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后。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

觚棱金碧闻依旧。

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4《柳梢青》(己未元夕)吴潜好把元宵。

良辰美景,暮暮朝朝。

万盏华灯,一轮明月,燕管秦箫。

何人帕坠鲛绡。

有玉凤、金鸾绣雕。

目下欢娱,眼前烦恼,只在今宵。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5《忆秦娥》(元夕)张孝祥元宵节。

凤楼相对鳌山结。

鳌山结。

香尘随步。

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

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

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6《高阳台》(闰元宵)蒋捷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娥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

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

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7《南乡子·宿州上元》苏轼千骑试春游。

小雨如酥落便收。

能使江东归老客。

迟留。

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

浅黛横波翠欲流。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

此去淮南第一州。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8《轩游宫十五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

其全文诗句如下: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

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9《八月十五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诗词]元宵节诗词鉴赏分类: 古诗鉴赏日期: 2013-02-24 00:01元宵节诗词鉴赏“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烧灯节”。

古人在元宵之夜,都要点起千万彩灯,举办观灯赏月、燃灯放焰、戏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活动,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下面选5首著名宋词,以供大家元宵节欣赏。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

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

然而画蛇既成,还思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乎?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另有贺铸一首,此义正可参看。

(周汝昌)2、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

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

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

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

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

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

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

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

世事在变,沧海桑田。

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

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

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

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

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

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

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

“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

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

“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

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

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

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

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

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

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

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

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

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

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

“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

“簇带”即插戴。

“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

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