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实施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2009年

实施方案

濉溪县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一月

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2009年

实施方案

根据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结合百善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均衡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实施“1256”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一个目标,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镇为目标;两张名片,打造物流百善、食品百善;五个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

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六大产业,发展物流仓储业、优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禽加工业、铁矿石采选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达到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达到6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3000万元;招商引资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达到4500元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实现应保尽保,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85%,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一)规划编制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发展”的原则和“县乡一体、城乡统筹”的要求,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示点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

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

1、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体系,编制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2、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品市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教育、卫生、饮水、环境等居民生活条件。

3、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试点村的整体规划。

4、完善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

(二)产业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四大市场、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1、整合建设资金1000万元,完善园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2、利用资源、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小商品市场、农资市场、粮油市场、菜市场四大市场。

3、抓住国家投资5.4亿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鲁王、谷王、华瑞生产规模,加快福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3000万只鸡项目建设速度。发展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叶刘湖、青卫、前营等村发展优质小麦16万亩和优质高蛋白大豆10万亩;马乡、苇菠、龙桥等村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3000亩;前营、桥头、道口等村发展黑糯玉米种植2000亩;张庄、百善等村双孢菇种植24万平方。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家。

4、依托百路物流和粮食仓储中心,打造物流园区。扶持壮大百路物流,使其建成皖北最大的物流基地。引进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企业入园,完善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功能体系,把粮食流通中心建成集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粮食市场。发展粮油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和粮油超市,推广连锁店、配送制和超市等现代化商业形态。

5、加快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和水面治理工作,争取上级资金,修建环湖公园,铺设环湖道路30公里,沿湖种植花草树木,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发展集旅游、垂钓、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

项目,打造生态旅游园区。

6、在现已初步开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建设柳孜大运河遗址和柳江口码头遗址保护项目,打造遗产保护园区。

(三)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基础设施重点是推进镇村道路、水利、供水、能源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百善小城镇功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1、高标准新建“村村通”公路26.4公里,改建9.3公里,总投资759万元。

2、新建改建大沟桥5座,总投入125万元。

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20户,总投资126万元。

4、配建农村能源服务站点12个,总投资37.20万元。

5、申报龙桥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万亩,总投资600万元。

6、申报建设百善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7、建设黄新庄和丁楼村两个试点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450.6万元。

(四)公共服务建设

按均等化原则,健全覆盖全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与优生优育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运行机制逐渐完善。

1、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投资1360万元,重点建设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百善中心小学、徐楼中心小学。改扩建四所中心学校的学生餐厅、师生宿舍楼、教学用房、教师周转房、水冲式厕所、体育场地及校园绿化。在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建四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两处教师周转房。

2、抓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建设集多功能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文化培训室、文化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文体广播站。投资50万元,在镇中心建设灯光篮球场一座。

3、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投资45万元新建中医综合楼500平方米。投资25万元,建郭屯村、丁楼村、李庄村3个村卫生室。

4、筹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个,投资240万元。

5、筹建百善广播电视站,提高无线电视覆盖率。

6、筹建百善体育活动中心,投资100万元。

7、改扩建计划生育服务所,投资40万元。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建立就业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1、建设集办公与培训为一体的“六到位、十统一”标准化的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所。

2、投资750万元,筹建规模400张床位的综合性敬老院1所,09年完成一期工程,新增床位200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1%以上。

3、投资270万元,在百善殡仪馆筹建一座办公楼。投资80万元筹建一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

(六)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生态百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土地复垦和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文章来山课件w w 5k J.cO m文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会议精神和X办字(2015)XX号文件精神,切实改善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五年完善巩固”的总体要求,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明确治理任务,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治理操作,保障治理费用,严格督查奖惩,加强领导指导,全镇启动,全民动员,攻坚克难,埋头苦干,使全镇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村成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农民幸福家园。 二、推进目标 一是2015年,全镇全面铺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所有村庄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普及卫生公约,在所有村庄张贴并组织宣传和实施,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自己动手、清洁家园;明确农户是农村生活垃圾

源头分类治理责任主体,保洁员是村庄保洁主体,村组理事会是监管实施主体。到2015年末,村庄层面生活垃圾治理必须的设施,实现全覆盖;镇级层面治理设施、环卫队伍及治理运行机制,实现70%覆盖;公路、河流、景区、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实现“零垃圾”全覆盖。二是要建设镇、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构建农村环卫队伍。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治理。四是到2017年底,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人管事”、“有办法干好事”,全镇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通过县级检查验收,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到2019年底,全镇所有村庄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常态,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较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三、实施步骤 (一)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为宣传发动、全面铺开阶段 1.2015年2月至5月: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重点围绕“四个一”,广泛发动群众,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建设、人人参与垃圾治理的良好氛围。通过全方位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发放一封倡议书。印制《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幸福家园》、《垃圾分类处理》等各类倡议书发放到每家每户,倡导广大群众争做环境整治的宣传者、推动者、引导者和监督者。设置一个宣传栏。各村在人口密集地方要设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作者:————————————————————————————————日期:

XXX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 方案 云南城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XX县供水一体化实施 方案设计 设计单位:云南城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资质等级:市政行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证书号:A253001102 项目审定:梁小猛(给排水工程师) 项目审核:梁小猛(给排水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邹兴铭(给排水工程师) 设计人员:邹兴铭(给排水工程师) 李冰(给排水工程师) 王晓辉(给排水工程师) 梁毕刚(给排水工程师) 杨道春(电气工程师) 杨波(建筑工程师) 胡艳玲(结构工程师) 概算人员:宋怡云(高级经济师) 马云山(经济师) 兰燕(统计师)

目录 1项目概况 (1) 1.1项目简介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业主 1 1.1.3项目建设地点 1 1.2项目背景 (1) 1.3项目目标 (1) 1.4设计规范标准、依据及资料 (2) 1.4.1设计规范标准 (2) 1.4.2设计依据及资料 (2) 2 项目规模及内容 (4) 2.1项目现状规模 (4) 2.1.1供水现状 (4) 2.1.2现有供水设施 (4) 2.1.3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1.4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 2.2项目设计规模 (7) 2.3项目设计内容 (8) 3项目设计 (8)

3.1设计供水范围 (8) 3.2供水人口规模 (9) 3.3需水量预测 (9) 3.3.1生活用水定额 (9) 3.3.2需水量预测 (9) 3.4规模拟定 (11) 3.5工程水源 (13) 3.6工程方案 (13) 3.6.1建设规模 (14) 3.6.2净水厂厂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3水厂选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4取水工程 (14) 3.6.5原水输水管工程 (14) 3.6.6供水管网设计 (16) 4项目投资估算 (20) 4.1估算编制说明 (20) 4.1.1工程概况 (20) 4.1.2编制依据 (20) 4.2投资估算结果 (20) 5 项目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27) 5.1项目实施步骤 (27) 6 建议及存在问题 (30) 6.1建议 (30)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 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11-02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骆敏,李伟娟,沈琴 (浙江绍兴县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不断健全,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显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成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目前,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深度融合互动,真正的职业农民已经很少,更多农民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事实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点。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只有加快城市化,减少农民,把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才能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由此可见,不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都无法回避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同样必须正视这一宏观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最早源于浙江湖州安吉。从2008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推广安吉经验,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由此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 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美”: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客观地说,对于安吉这样一个山区县而言,地广人稀,山多人少,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禀赋,在打造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更多的是要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增添生活美、社会美的因素。 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时代的气息和自身的特色。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不可能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要顾及城乡统筹这一时代要求,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二、农村新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农村新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新社区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 11 ··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武威第七中学张兴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在学生学业中是十分重要的,高考分值150分,农村中学高中生考试仅在80分左右,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区域经济不发达,环境条件艰苦,各种信息闭塞,农村学生基础差,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兴趣缺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要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复习、加深这些知识,并熟练掌握,这样既克服了畏难心理,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2)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地学习“等”、“靠”。

(3)农村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尖子生,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致使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 (4)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十二节正课,大班额一般60人左右,作业量大。 (5)农村高中教师对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理解还不到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育基础条件的相对滞后和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对教 育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课题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农村高中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科目的教学效果,供广大同仁借鉴。 二、课题研究价值 与城镇教育相比较,农村高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高中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应试 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方面仍显得有些不足。针对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简要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①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提高运用大数据技术、思维的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紧跟时代,树立更先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做创新型的教师。 ②改进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促使农村高中生加强和改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相对落后的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农村高中生高考竞争力。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调查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现状,侧重于农村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优劣势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培养和改善农村高中生数学核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3572865.html,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吕焕琴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51期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滋养身心,旅游开拓视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不仅促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理念,以宁波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推广,加强品牌建设;多元化催生文旅新业态等具体策略,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意义。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只有实现文旅和谐、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018年10月31日,宁波市召开了文化产业工作推进会,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强市的目标,围绕“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四个建设,大力引进文旅项目。11月25日,以“乡村振兴,文旅乡情”为主题的“一人一艺”乡村计划暨宁波首个美丽乡村文旅中心在宁波象山县溪里方村成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宁波美丽乡村围绕乡村文旅、乡野艺术节、壹艺坊、文旅一日游和数字乡艺行动五大板块,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激活文旅活力,构建文化振兴体系,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努力实现乡村文化“村村有品牌,户户有特色”。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现状分析 在宁波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机制下,目前我市的文旅发展态势迅猛,这为美丽乡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村名艺术的普及,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要载体,把“一人一艺”与“文化礼堂”相结合,在保存、改造、创新发展宁波美丽乡村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和成绩。象山溪里方村、舫前村和下沙村將农村文化礼堂升级打造成“艺+堂”特色的乡村文旅中心,提炼各村独有的“盆景园艺、乡村美术馆、古村古居”、“茶文化、诗词文化、佛学文

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县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力度,全面深化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高全县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质量,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精细优美”的城市与和谐秀美乡镇的目标要求,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动作”为手段,探索建立全域覆盖的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按时“村扫乡收集县清运”的总体工作思路,力争在x年5月底完成全县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x年6月份启动城区保洁市场化运营工作;x年9月份完成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购置工作;到x年10月份,基本理顺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机制。 三、具体方案: (一)改进城区保洁工作机制 1、推进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市场运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专业化保洁企业参与,建立起适应我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作业的长效管理机制。要通过体制改革,实行管干分离,实现城市管理部门从“环卫运动员”向“环卫裁判员”的转变,提高城区保洁工作的质量与管理水平。城管局负责城区垃圾清运、中转和乡镇中转

站(垃圾集中收集点)的清运工作,县财政全额保障清运经费,中转站(含二次转运站)、垃圾山维护经费。 2、建立城区小街小巷保洁联动机制。按照辖区负责的原则,由秀谷镇负责完善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清扫保洁队伍、考核评比方案。要充分发挥居委会管理职能,将小街小巷保洁工作纳入其工作目标考评。要结合单位挂点社区工作,将挂点社区与单位所包片区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与单位综合考评相挂钩,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 (二)构建农村保洁工作体系 1、夯实农村工作基础 (1)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各乡镇按照标准,配齐垃圾桶,建好垃圾窖、垃圾中转站或垃圾收集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 (2)组建农村清洁保洁队伍。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合理配备农村保洁人员,实行不同时段的常态保洁,同时要完善保洁员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确保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原则上每个村小组(华侨管理区以分场为单位)安排一名保洁员,县财政按3600元/年奖补清扫保洁经费给乡镇。 (3)构建农村垃圾收集机制。各乡镇要组建一至两家专业清运公司,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本区域范围内的垃圾,由清运公司负责收集到垃圾中转站或垃圾收集点,并负责收集本区域范围华侨管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6-11-18T15:04:17.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7期作者:闫晖[导读]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河南省三门峡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000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引言城镇化的推进在为城市带来巨大资源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城乡建设环境差距这一难题,开始着手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经验也使得我国具备了着手乡村建设工作的执行能力和财政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等口号式的建设目标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城乡差距似乎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下迅速缩小,乡村居民的生活面貌似乎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建设思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是,各地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改善乡村居住条件、完善乡村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真正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空间形态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 1、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1.1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 1.2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2、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之辨 2.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乡同步发展,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乡村亦应当有同样的进步和提升。简言之,城乡是一个整体,没有偏重,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涵义包括3个方面:城乡政策的平等、城乡产业的互补及城乡居民公民待遇一致。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品质的一致而不是城乡意识形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完全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同具有积极的意义。承认和尊重城乡间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保护和尊重城乡的差异性,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2城乡同质化。所谓城乡同质化,是指城乡无差别发展,村民即市民,以城市的标准衡量乡村,使乡村与城市在景观风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趋同化。城乡同质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从根本上使乡村彻底消失。城乡同质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平等发展;而城乡同质化是利用城市的优越性消灭乡村,这是一种错误的发展模式。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甚至将城乡同质化作为其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行城乡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均等化,完全忽视乡村地区的实际诉求。这是由于当前政府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及城乡建设部门对乡村没有正确认识导致的。以建设城市的方式进行乡村建设的做法,忽视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违背了乡村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建设新型乡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行政村整合,在空间上重新规划,优化功能布局。要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努力推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2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础,培育良好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全面营造农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充分彰显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为此,在发展农村经济时,重点要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同时要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和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集“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3.3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还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120-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课程改革的“关键”、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自我管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素养之“健康生活”素养中的要点之一,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可见,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扩大和改变,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日渐増强,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过分主观、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和自控能力,不能实现自我监督,做事无计划,一旦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或选择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生活上缺乏自信。因此,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应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做到由“他律”到“自律”,而不是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硬性管理,使自我管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从而学会自我发展,做自己、家庭、学校的主人。 目前初中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余时间,如早读、课间运动、午间休息、晚自习等都要求教师到场监督管理。教师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控管理学生的运动、自习等,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去钻研专业技能。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大包大揽,既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可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把教师和学生都从“管理”和“被管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双赢”。 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生:从地域上讲,是指远离城市,文化和教育都不够发达的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受教育的环境讲,由于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育人理念,而又有些放任自流的学生。 自我管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包括:“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因此,“自我管理”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决心和努力,正确地了解、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对自身的观念、想法和行为习惯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舒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全面发展,不断地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研究 自我管理早在80年代就被引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但一直停留在对自我管理的描述和解释水平上。我国学者董奇和周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从他控向自控、从意识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的渐进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著作《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认为,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还是管理的主体。而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硬性给学生强加规章条例,但实际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郑其绪教授在其著作《柔性管理中》提出了柔性管理的理念,他强调的是在以人们一般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从而将组织的意志内化为人们自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乡村建设。目 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示范建设工作开展较为顺利,具有 一定的秩序化特征,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文章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视角下,阐述了美丽乡 村建设的具体途径,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 引言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的发布,我国的农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造成了农 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农村 生态文明逐步走进了公众视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党和国家在规划和投资上作 出了大量努力,也收获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难以 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背景下考 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推动农村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途径。在 建设美丽文明乡村的进程中,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把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到 了国家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其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稳定 有序的环境保障。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强调 要顺应历史发展,体现人文精神,培育乡风文化。和谐文明祥和的乡村能为乡村 全面振兴提供稳定有序的环境保障。其三,为建成“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 基础和思想支持。2018年2月4日,党中央正式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大力推动“三农”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文 化振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基础,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坚 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支持。 2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规划指引 一般来说,乡村建设理应有着完善的规划作为指导,确定房屋建筑的位置、 功能、风格等细节,这样当建筑建成以后就会高低错落有致,充分彰显出乡土特色。然而在乡村地区私搭乱建的现象较为严重,主管部门的监管不严,尚未出台 严谨的乡村建设规划细则,有些建筑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就拔地而起,甚至部分村 民会随意占用耕地来搭建建筑,使得乡村景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给整改工作增 加了难度。 2.2乡村经济薄弱,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目前,大多数农村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因此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 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为主。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劳动 力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口严重不足,有朝着“空心村” 发展的趋势,并且农村留下的老人、妇女和小孩,普遍缺少有文化知识、有技术 的人才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这一情况可 能还会延续。 虽然我们已经实施了乡村振兴计划,鼓励企业进驻乡村,为乡村带去技术、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昆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的精神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XX〕1号),对照《XX年××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发展目标责任书》,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晋城建设、党的建设五个重点,推进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和谐发展。 二、工作思路 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城乡规化统

建工程。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一年抓启动、两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 1.配合县规划局做好“晋城南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现代新昆明南城概念规划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2.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乡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二)综合经济指标 3.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瓶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达12%以上。 责任单位:统计站、企业办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ARKTREE整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健全,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显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成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目前,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深度融合互动,真正的职业农民已经很少,更多农民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事实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点。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学 发表时间:2019-06-04T09:51:50.13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作者:项在学[导读] 针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新时期的热点词汇。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自己迅速融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追其实质,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针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的指导下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我们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一、遵循教育规律——分析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中,呈现出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整体推进的速度缓慢。 1. 教学观念陈旧。在农村校园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受大环境影响,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学校里,老师为了提高孩子们考试科目的学习成绩,往往把精力都集中在考试科目上,所以在成绩面前,音乐学科只能让步;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们普遍认为,我又不指望孩子当歌星,会不会唱歌无所谓,甚至有的家长会觉得音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而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他们对一串串的音符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享受音乐,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孩子们除了会唱迎接检查必唱的几首走调歌曲之外,几乎没有人会识谱,他们根本不知道聂耳、贝多芬、肖邦都是谁。 2.师资力量紧缺。目前我国音乐教师数量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甚至不能保证每校都有专职音乐教师。那些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因农村条件相对落后,而选择留在城市,即便有一小部分专业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也大多都被安排担任班主任以及考试科目的教学,很少有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音乐教学。 3.教学条件有限。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和多学校都建立了符合均衡发展标准的音乐室,配备了足以保证学生正常音乐课使用的相关设备和器材,这一举措给学校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专职音乐教师,所以很多设备器材都不能正确使用,导致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不能被充分的利用,不排除有部分设备和器材成为一种摆设。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落后的音乐教育教学观念。 身为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努力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 1.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让孩子们听音乐学唱歌,或是跟琴演唱,这些往往都是孩子们厌倦了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以及兴趣爱好发展的最佳时期,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们,他们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对音乐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上,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而在才能与天分培养方面,我们就要适当的选择因材施教。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是简单的教师主动传授与学生被动的接收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中,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给孩子们创造自我展示与自我发挥的机会,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学生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意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并重的处理。 三、落实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音乐学科的教学,其终极目标都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积极的鼓励孩子们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四、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表现的能力。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审美”“音乐素养”高频率的出现,也明确的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对于我们音乐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孩子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核心音乐素养,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必须坚持要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音乐是充满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字里行间都会表现出深厚的情感,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想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让孩子们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强化孩子们对美的认识。教学中,我们要将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作品中,而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中,又必须渗透审美教育。 音乐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愉悦、轻松,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所以,身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音乐的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教给孩子们课本上的乐理知识、学会几种音乐技能,也不是培养孩子们一般的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在乐理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还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