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导学案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掌握相关教育概念。
(2)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认知,提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类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掌握各种教育类型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如何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有教无类》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课件:相关教育类型的案例及图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教育短片,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含义及意义。
2.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各类教育的案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对教育的热情。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简要说明理由。
(2)收集有关教育的资料,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知识:(1)介绍我国教育制度及各类教育的现状。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教案标题:有教无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有教无类”的概念及其意义;2. 探讨平等教育的重要性;3. 分析不同学习者面临的挑战,并提供教学解决方案;4. 促进学生的理解、包容和尊重。
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电子设备(支持在线查找相关资料);2. PowerPoint/投影仪。
教学步骤:1. 引入(时间估计:5分钟)a. 引起学生对不同学习者面临挑战的思考: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困难。
b. 引入“有教无类”概念,并解释其意义: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都应该受到优质教育的平等对待。
2. 探讨“有教无类”的重要性(时间估计:1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谈论一个公平教育的意义以及为什么有必要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
b. 小组报告: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3. 分析不同学习者面临的挑战(时间估计:15分钟)a.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学习者群体(例如:残疾学生、非母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
b. 小组研究:要求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所选学习者群体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教学解决方案。
c.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讨论如何通过“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帮助这些学习者。
4. 教学解决方案的制定(时间估计: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教学解决方案的共同点和特征。
b. 教师提供示例:请教师分享一些实施“有教无类”教学方式的实例,并讨论其在不同学习者面前的效果。
5. 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时间估计:10分钟)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对不同学习者的理解、包容和尊重。
b.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6. 总结与评估(时间估计:5分钟)a. 提问与回顾:教师提问学生有关“有教无类”概念以及学习者面临的挑战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b. 反思:学生分享他们对今天课程的反思,包括学到的重要知识和对“有教无类”教学方式的看法。
《有教无类》导学案

《有教无类》导学案学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3.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一、自主学习 :检查预习 语上( ) 愠色( ) 弑君( ) 罔( ) 不悱不发( ) 一隅( ) 殆 ( ) 切磋( ) 贫而无谄( ) 1.通假字 于吾言无所不说 通 ,理解为 2.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礼后.乎 3.特殊句式(先写出句式,再写出判断依据) ①回也非助我者也 ②起予者商也 ③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④其斯之谓也 ⑧何谓也 4、一词多义①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吾力足以举.百钧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②诸⎩⎪⎨⎪⎧闻斯行诸. 举直错诸.枉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③已⎩⎪⎨⎪⎧ 三已.之 学不可以已.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意:将1—4的成果展示到视频展台上,并说明你的理由。
将抽查3位同学的导学案展示,抽到的同学主动拿答题卡到讲台,由自己讲评。
5.成语积累: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启:启发。
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有教无类》学案3

《有教无类》导学案编写:高慧梅审核:高二语文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文题解读】“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文言知识点积累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学而不思则罔于吾言无所不说3.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 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解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礼后乎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②省略句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判断依据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何谓也判断依据〈二〉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探究案】重点赏析:第1则,第2、3、9则,第4则探究一(第1则):“有教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探究二(第2、3、9则):这三则选文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探究三(第4则)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训练案】(1) 成语积累①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因材施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切磋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⑷触类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重点翻译:第5、6、7则,第8则,第9、10则第二课时【预习案】〈一〉名言名句默写①不愤不启,__________ 。
《有教无类》学案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如果有A,就没有B,即“有A则无B”。
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同样,有教则无类。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
高考语文《有教无类》导学案

第6课 有教无类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 ,生气、怨恨)色。
C .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ěi ,郁闷、凄切)不发。
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 .巧笑倩.(qiàn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 .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B.⎩⎪⎨⎪⎧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始可与言《诗》已.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B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 C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D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有教无类导学案说课材料

有教无类导学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有教无类》 (共 2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主要学习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选文。
2、熟读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归纳梳理闻言现象,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以利于掌握预习案教材助读1.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有教无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有教无类》教案年级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认识到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有教无类”的思考。
2. 讲解“有教无类”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3. 分析“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教无类”。
5. 总结提升:强调“有教无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公平性。
2. 讲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教师详细解释“有教无类”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3. 分析“有教无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教师举例说明“有教无类”在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教无类”,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5. 总结提升:教师强调“有教无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和感悟。
2. 情景模拟:教师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3.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有教无类”的感悟文章。
2. 设计一个以“有教无类”为主题的手抄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景模拟表现: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活动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教无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有教无类》 (共 2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主要学习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选文。
2、熟读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归纳梳理闻言现象,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以利于掌握预习案教材助读1.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
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预习自测1. 字音熟记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2. 通假字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3. 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古义今义4. 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礼后乎5.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起予者商也②省略句赤也惑,敢也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其斯之谓也何谓也探究案探究问题一、第一部分:第一则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心得】“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二、第二部分:第二、三则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心得】根据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心得】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当堂检测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着于学习。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主要学习第五----十则选文。
2. 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预习案教材助读: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预习自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语(yǔ)上愠(yùn)色令尹(yǐn)B.弑(shì)君十乘(chénɡ) 不悱(fěi)C.一隅(yú) 则罔(wǎnɡ) 则殆(dài)D.无谄(chǎn) 切磋(chuō) 笑倩(qiàn)【答案】C(A语:yù,B乘:shènɡ,D蹉:cuō)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闻斯(就)行诸赤也惑(糊涂)愠(怨恨,生气)色B.忠(尽心竭力)矣违(违背)之不愤(郁结)C.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一隅(角落)无益(好处)D.不思则罔(欺骗) 不学则殆(危险)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答案】B(违:离开)探究案探究问题:二、第三部分:第五、六、七、八则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