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公开课】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课件 (共27张) - 最新

合集下载

六《有教无类》23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六《有教无类》23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作 业


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
总 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
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

“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这个概括比较准确。
一种精神——勇于担当
一个蓝图——大同社会
一种智慧——生存智慧
启发性教学原则
举一反三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 处,还不如学习。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 越头痛。”
思考与学习的关系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 不心悦诚服的。”
颜回是孔子人生道德理念忠实的躬行践履者,但在教学活动中,颜 回缺乏执疑问难的主动性,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无所不留,在这 方面远不及子贡、子夏,子贡富有联想性,子夏富有挑战性,有时 候可以启发老师的思路。
在孔子看来,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
在打底子的后面。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
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
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

说“仁先礼后”。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却想不出答案时,不去开导;不到想表 达意思却说不出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 要再教他了。”
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 渐进。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 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 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 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 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 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6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6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多次让他停职,没有恼怒的脸色。他每次被免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政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事告诉新一任的令尹。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忠了。”子张说:“算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却
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曰:“不愤不启, 5.孔子说:“不到弟子冥思苦想想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到弟子想说话却不知道怎样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
不以三隅反,则 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发我的人是子夏!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你谈论《诗三百》了!”
基础导练
一、文言实词 1.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色:___脸__色___ 2.以思,无益.益:__好__处____ 3.贫.而无谄贫:___贫__穷___ 二、文言虚词
1.未知。焉.得仁焉:_疑__问__代__词_ ,哪里 2.之.一邦之:____到____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_那__么_____ 三、通假字 于吾言无所不说(“___说_____”通“___悦_____”)
四、一词多义
1.已三始已可之与言《诗》已矣 学不可以已《劝学》
动词,罢免 语气词,与 “矣”连用,加强语气 动词,停止
2.殆思此而殆不天学所则以殆资将军《隆中对》
形容词,危 险 副词,大概 ,恐怕
3.诸闻告斯诸行往诸而知来者
兼词,之乎 兼词,之于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课件 (共27张)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课件 (共27张)

概括你从中得到的 认识或启发
达标训练
写一写
孔子的精神和思想感动了 千年,可以根据孔子的经历、 思想、精神等为孔子写一则50 字左右的颁奖词。 (下笔成文,自由速写)
布置作业
①背诵5、7则。 ②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
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 材库”中去。 ③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教育你的学生?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 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 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 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 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 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选文4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 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 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 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明天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我们应该把握住今天让每个今天都大于小时青春不只是拿书握笔的力量今天编织的双翼决定着明天腾飞的高度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有教无类》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有教无类》课件

孔子所说的境域,追求着成圣成贤,忘记贫困的忧恼,所以他乐;虽然家境 富贵,可是他绝不会有骄慢心,处处都能够遵礼而行,在富贵当中也不自知富 贵。换句话说,他将贫富都忘了,心中已经没有贫富的区分。这就是圣人的境 域了。
这段文字启示我们:贫困时不要自卑,富贵时不要骄傲;贫困时要有志向, 富贵时要守礼守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活得从容而有意义。
【课外人物志】 于漪:教文育人 德智融会
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 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68年 的从教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 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 合”等主张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的一代 师表,教改的一面旗帜”。
【明确】选B。“结合受教育者的地位高下”错,应是结合受教育者的资质水平。
2.从上文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材”包括哪两个方面? 【明确】 一是资质水平的不同;二是性情、能力的不同。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学生的内心,还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庸医杀人不用刀,教师 教学出了错,就像庸医一样,是在误人子弟。”于漪告知青年教师,最重要的 是在实践中不断攀登,这种攀登不只是教育技能,更是人生态度、情感世界。
从教生涯中,于漪总是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 的师徒“带教”方法,让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 级教师”团队。

第1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1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④何谓也
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 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政 , 省必略句以,“告以”新后省令略“尹之” 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文白对照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 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这么一位涉猎广泛、阅历丰富的文化名人,若是用常见的文学 作品形式去刻画,去描写,一定会是洋洋洒洒的一部大著作。 但是,孔门弟子毕竟与众不同,他们竟然只用一两万字的篇幅, 以记录孔子片言只语的轻巧无比的方式,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 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孔子!
春秋时代是一个刀箭之下谋生存的军事时期,诸侯国的君 王们关心的都是怎么尽快地富国强民,战胜敌国,争霸天下。 而孔子这个时候却在那里祖述尧舜、典章文武,宣讲根本不能 很快见到实效的礼乐制度。他的政治学说,一点都不切合时代 的需要。这就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迂阔”的一生。《论语》 是孔门视角,当然不会描写这个。
六 有教无类
哲思短章 爱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 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 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源于人的局 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 方。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 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个父亲爱自己 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种种人际 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的呢?作为某族 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某一宗教的信徒 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 人,这有什么难的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 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 宙间的一切生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六、有教无类》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六、有教无类》课件


析 这则选文反应了孔子什么
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价
教育理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要根据学 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翻 译 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 课 之何其闻行之?” 文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析 评
孔子是如何施行“因材施教”
价 的?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
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 起来。
翻 译
课 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示。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

析 哪些方面促使孔子产生
评 价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二、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性相近,习相远也”
翻 译 课
文 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语:告知 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 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 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 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 惯,可以利用到任何方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同步精品课件(2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同步精品课件(27张)
•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 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 不去启发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 教无类 》同步 精品课 件(27 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 教无类 》同步 精品课 件(27 张)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其出 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引导学生自
学思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 教无类 》同步 精品课 件(27 张)
鉴赏探究
有教无类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这几则反映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育思想
教学方式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 教无类 》同步 精品课 件(27 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主探究、独立思考。
• 试结合自身学习,想想应如何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 教无类 》同步 精品课 件(27 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 教无类 》同步 精品课 件(27 张)
• 总结:
• 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 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 类”,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 科。按现在观点,孔子是以“市场化”方式办 学。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虽 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 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 “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 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 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孔子的私立学 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 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 这个概括比较准确。

第六课《有教无类》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六课《有教无类》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读文章,解句意
1、【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 没有区分。”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3、【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退之。”
二、在讲授重点选文之前,指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即学生 利用课后注释在初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然后进入讲授 阶段:第一师生互动解决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 理解并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最后启示学 生领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
本单元前面五课的内容让我们走近了孔子的思想, 我们认识到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孔子的生存智 慧,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及孔子对“义”的持守。从本课 开始我们来凝听孔子的教诲,了解并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 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斯:就。 诸:兼词,用在句中,可以理解为“之于”;用于句末, 可以理解为“之乎”。 如之何:怎么能。 其:问句中的语气副词,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 敢问:斗胆问问;敢,是谦辞,表示冒昧的要求别人。 进:使动用法,后面的“退”的用法同此。 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兼,胜过,超过。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启示式教学 *举 一反三, 有创新思维。
5、学思结合
你认识的孔子还有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1、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由本课选文第八则可知, 孔子希望弟子不言听计从,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2、“仁”天下。 由本课选文第4则可知,孔子与弟 子的对话中突出了“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文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语气。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 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 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请同学们把自
己的学习心得写成 小卡片,然后送给老 师!
孔子以卓有成效 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 历史传统,开创了平 民教育的新纪元。
沁园春·孔子赞
千古悠悠,杏坛讲学,万代传承。叹 黄河上下,礼乐崩坏;华夏大地,皆是滔 滔。几多春秋,风云际会,知其不可而为 之。创私学,看三千弟子,彪炳青史。驻 足回望去留,一袍褴褛任飘零。
忆披荆斩棘,周游列国;任重道远, 矢志不渝。仁爱当先,中华至圣,一腔热 血洒神州。终归去,留一纸功名,说与后 人。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 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
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 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再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 ~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也就是说,一定是 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 效果最好。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可见孔子重视思考和 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探究“有教无类”的深刻内涵。 联系生活探究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读一读
自主学习
1.诵读全文(小组个性化诵读,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2.标注重点词语、句式。 3.试着翻译全文。
选文1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选文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 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
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 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 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 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 就知道未来。”
选文4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 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 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 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 “(”
【评析】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 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 在于启发之外,由“赐 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 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 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 才开始和他谈论《诗
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选文10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
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 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 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 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 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 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 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 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 “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 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 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 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 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 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概括你从中得到的 认识或启发
达标训练
写一写
孔子的精神和思想感动了 千年,可以根据孔子的经历、 思想、精神等为孔子写一则50 字左右的颁奖词。 (下笔成文,自由速写)
布置作业
①背诵5、7则。 ②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
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 材库”中去。 ③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教育你的学生?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 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
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 把一些人人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么说,也这 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 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译文】 •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 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 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 底子。” •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 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 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选文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 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 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 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 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 不再去教他。”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 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 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 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 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 让他退一步想想。”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 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 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 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 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 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 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 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 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 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 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 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 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 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 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
选文2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 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 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 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 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 学问。”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 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 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 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 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 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 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 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 “殆”了,殆是什么意思? 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 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 这就是孔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 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 回味。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 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 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选文8
8【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 人啊,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评析】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 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 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 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 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 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 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 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 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 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 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 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选文6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 不睡,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选文7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