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登高》.doc
杜甫《登高》鉴赏

杜甫《登高》鉴赏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唐诗鉴赏:杜甫的《登高》解析

唐诗鉴赏:杜甫的《登高》解析导言唐代诗歌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杜甫则是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包括了《登高》这首诗。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写景诗,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和真切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杜甫雄心壮志的豪情。
杜甫的背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唐朝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曾经历过人生起伏,先是官场的失败和贫困,后是战乱的困扰和幻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和对苍生苦难的关怀。
《登高》的背景《登高》创作于杜甫中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在长安落魄多年,身陷贫困和政治困境。
这首诗是杜甫在一次登山之后所写,这次登高可以视为他在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登山的过程中,杜甫凝视着壮丽的山川,体察着自然的力量和辽阔的胸怀,也激发起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远的哲理杜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描绘了群山的瑰丽壮观,云海的浩渺深邃以及奔流的江河。
这些景色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广阔无垠的胸怀,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山川壮丽诗中描述的群山耸立,极具张力。
杜甫写道:“万壑纵横驰川谷,孤城绝壁临江渚。
”这描绘了山川险峻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壮丽。
云海浩渺接下来,诗中出现了“万里长空,孤舟蓬转,白云千载空濛”,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和自然的无限力量。
江河奔流最后,诗中出现了“日冷青苔浸碧树,薄暮空潮生长堤”。
这描绘了江河奔流的情景,给人以沧桑和生生不息的感觉。
诗人运用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
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除了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中还流露出了诗人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
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在诗的开头,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古诗词赏析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古诗词赏析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之一是格律之严谨当世无匹,律诗之所以为律诗,首先就是因为其严谨的格律。
而《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其二为笔力之雄健出神入化,全诗的前四句写景,一开篇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后四句抒情,将诗人情感表漏无疑。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1.格律之严谨当世无匹律诗之所以为律诗,首先就是因为其严谨的格律。
而《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不仅中间两联成对,首联和末联也都成对。
首联便以对起,风、天与渚、沙,猿啸与鸟飞,皆自然成对。
而更绝的是,不仅前后两句对,还有句中对。
第一句风对天,急对高,第二句渚对沙,清对白。
十四个字,每一个字都精雕细刻,却又毫无斧凿痕迹。
其余三联遣词造句也都如此,足见老杜的功力已到了圆融自如的化境。
2.笔力之雄健出神入化全诗的前四句写景,一开篇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由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由猿啸哀到鸟飞回,纯为白描手法,却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
颔联更是言简而意深,看似简单的十四个字却流露出沉郁苍茫和空旷寂寥之感。
虽寥寥数语,却气势磅礴。
后四句抒情,由万里悲秋到百年多病,由艰难苦恨到潦倒新停,将诗人潦倒不堪的愁苦心境和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表露无遗。
3.意境之悠远令人沉醉诗的中间两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与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遥相呼应,由景到情,由空间到时间,使全诗的意境忽然跃升。
而潇潇下与滚滚来则使秋的悲凉与江的汹涌跃然纸上。
旁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更是不由自主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身陷愁苦之境而无法自拔。
故前人把这首诗誉为旷代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古诗赏析全诗四联都是对仗,虽然首句入韵,尾字为平声,首联不能算严格对仗,只能算对偶。
首联还当句对,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清白相对,又是借对、声对,借清为青,既借字音又借颜色。
再加上萧萧滚滚叠字对、万里百年数字对、艰难潦倒叠韵对,整首诗就是“对”的大观园,日本《文镜秘府论》归纳出我国到唐朝时就有二十九种对,粗略对照,本诗具有其十六种对。
《登高》杜甫

品读诗歌
✓ 从颈联自然过渡到尾联。 ✓ 艰难:强调国家和自身命运的纠结,明确悲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
艰难。情感扩大,不仅对自身命运不堪的感伤,而且对国家命运担 忧。——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 尾联:生活困苦衰颓,借酒解愁,暂时忘记,却因病不能酒。只得直面 惨淡,独自舔舐伤口悲痛。
整体感知
总结全诗的悲
✓景,己,国——情景交融。
感悟总结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 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感悟总结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 《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 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 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将羁 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所以他的诗歌特点是沉郁顿挫。
✓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 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 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登高》诗歌鉴赏

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 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中认为“苦”做 甚,是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 和“霜”是使动用法。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 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 神清目爽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 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优美,大大加强 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 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 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 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 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 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诗歌鉴赏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 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 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的艺术整体。
诗歌鉴赏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 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 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 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 (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 (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 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诗歌鉴赏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 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 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 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 “多病”而造成“停杯”。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鉴赏语文教材中的杜甫《登高》

鉴赏语文教材中的杜甫《登高》作者简介:孟祥添(1988—),男,辽宁阜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诗人为选用“急”与“高”来描写“天”与“风”?明确: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年老多病的人就更觉如此,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气清爽,天就会显得格外的高。
但更为重要的是急风与高天的相互辉映,更衬托出一种悲劲之感。
2.将“猿啸”改为“猿鸣”或者“猿啼”好不好?明确:“鸣”与“啼”都是动物的正常鸣叫,而“啸”则更透露出一种痛彻心骨之音,更具有一种穿透力。
之所以用“啸”是为了呼应前面的“风急天高”更是为表现“哀”字所做出的铺垫,可见诗人练字之精。
3.同样写“猿”声,同处夔州之地,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猿啼”与杜甫的“猿啸”又有哪些不同?明确: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物之情皆自人情而来。
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是轻松快乐的,犹如脱弦之箭、顺江而下的快船一般轻松自在。
而两岸的声声“猿啼”则是映衬着李白内心欢悦。
而杜甫在写《登高》时的心情则恰恰相反,所以即便同为猿声却大不相同。
4. 将“鸟飞回”变为“鸟飞来”好不好?“回”字,意为“回旋”;“鸟飞回”意为“鸟在低空之中盘旋”,而水鸟低空盘旋全因高风呼啸所致。
而飞回之鸟又为“孤鸟”,因“风急”而不能栖身,上天不得,入地不能。
这何尝不是诗人此时的处境?这似乎要比曹操《短歌行》之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及《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的“孤鸟”更为可悲、可叹。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如果把“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明确:“落木”一词虽为“落叶”之意,但“落木”更能体现出秋风的迅猛,更能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沉重,在视觉上“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光秃秃的样子,更显苍凉,而在听觉上“落木”与“萧萧”之音更为映衬。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长沙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构制出六幅图画,风之急写环境的凄冷,天的高对比出此时杜甫的孤零,清凉的水面预示寒冷的到来,白色的沙滩描画出单调的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急”修饰的风,用“高”修饰的“天”,用“清”修饰的“渚”,用“白”修饰的“沙”,这样的景色怎不叫人神伤啊!但悲景渲染得还不够,此时杜甫又在上下句歌写了两种动物,“猿”和“鸟”,“猿啸哀”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北魏郦道元写作的《三峡》中的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面对滔滔长江水,怎不令杜甫泪湿衣裳。
又见到在空中飞旋的归鸟,久藏在杜甫心中的思乡之情怎不会被勾起。
颔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写了两种意象:落木、长江,构制出两幅图画。
“萧萧下”的应是落叶,但诗人为什么用“落木”呢?在这里,诗人有自比之意,自己多像一个干枯老朽的树干啊!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无边”一词在突出自己面对年纪老迈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的无奈之情。
而“滚滚来”的长江
让杜甫想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看到长江水滚滚而去,杜甫内心在哀叹时间的流逝,“故乡,我的河南,我何时能够回到你的怀抱”,一种无法阻挡的愁情滚涌而来。
颈联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上句从空间的角度写自己独自在外的羁旅之苦,离家万里的羁旅之客怎不会产生悲秋之情,从距离上渲染了愁苦之深。
下句从时间上写自己的孤病之态。
“百年”意为老年,而又是多病之身。
“独”字一词的运用写出了漂泊在外的老人无依无靠的艰难处境,此时的杜甫定是孤独感顿生。
“登台”照应题目的登高,但又以登台之景写出了自己的伤己之愁。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地辽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准确的分析了诗人此时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愁、伤己之愁。
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上句的“艰难”直言自己的现状,也暗指国事的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四年多了,但国家百事凋敝,唐王朝已变得千疮百孔。
“苦”字不仅写自己的生活之苦、思家之苦、羁旅之苦,也是苦天下的黎民百姓。
做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伴随终生的,同样是在夔州所做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他对黎民苍生的感情。
所以,一个“恨”字,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这种种的愁情用了一个形象性的“霜”字表现了出来。
形象真实,富有质感,没有比
这再好的字来写此时杜甫的愁的了。
古人发愁的时候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酒浇愁,排遣心中的苦闷,可是,由于自己年老多病,不得不戒酒,这就更增加了一段忧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排遣忧愁尚能举杯,而杜甫却杯也不能举,只能看酒杯上布满尘灰,还有比这更大的抽了吗?
伤怀之景,万般愁情,当用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的文字写作出来的时候,一个忧国伤时,哀己怜身的杜甫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