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 战斗序列

第四野战军 战斗序列
第四野战军 战斗序列

第四野战军战斗序列名称更改及编制变化

1945年08月0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我八路军一部随即出兵东北,配合作战;

1945年10月31日,随着后续部队的抵达,共11万人部队和调配的2万党政军干部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设东西南北满4个二级军区;

1946年08至10月,整合部队作战斗力,开始纵队编制,共5个纵队,主力部队12万人;

1947年04月20日,合并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0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编制10个纵队;

1948年01月0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编制12个纵队,此后将国军压缩在几个孤立的大城市;

1948年08月14日,脱离地方建制,成立独立的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总兵力103万,于9月12日,开始辽沈战役,历时52天;

1948年11月13日,按照全国统编,部队纵队改为军建制,12个纵队分别编制为38军--49军,投诚的郑洞国60军编制为50军;

1949年0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采用兵团编制,下辖4个兵团;

1950年03月13日,第四野战军与中南军区合编,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

1955年0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2:中共第四野战军前委

书记林彪副书记罗荣桓

委员谭政萧克陶铸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

3:第四野战军机关

司令员林彪

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 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 副政治委员谭政

第一参谋长萧克, 第二参谋长赵尔陆,

政治部主任聂鹤亭陈光政治部副主任陶铸

司令部

作战处处长苏静

侦察局局长彭富九政治委员钱江

通信处处长张瑞政治委员朱虚之

行政处处长何敬之第二处长周业成

队列处处长苏静(兼)

机要处处长莫春和第二处长黄兴正

政治部

秘书处秘书长王阑西处长刘汉

组织部部长杜平

保卫部部长钱益民

联络部部长何伟

民运部部长何伟

总务处处长杨学礼

宣传部部长萧向荣陶铸

后勤部

部长周纯全第二部长李聚奎政治委员陈沂副部长何敬之参谋长罗文

政治部主任潘振武

军需部部长杨至成副部长魏庭槐

供给部部长苏焕清政治委员伍辉文

卫生部部长孙仪之齐仲桓政治委员胡登高

军械部部长张明远政治委员联强陈文彪曹广化(兼)

运输部部长谷广善何敬之

第十二兵团

----------

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萧劲光(兼)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兼)副参谋长潘朔端后勤部部长黄曹龙

副政治委员唐天际刘道生

政治部副主任卓雄袁升平

----------

第四十军

军长韩先楚罗舜初政治委员罗舜初卓雄袁升平

副军长蔡正国副政治委员刘西元参谋长何振亚

政治部主任卓雄(兼)李伯秋后勤部部长周辉

第一一八师(由原第七师改称)

师长邓岳

第一一九师(由原第八师改称)

师长宁贤文政治委员刘光涛

第一二○师(由原第九师改称)

师长郑固林政治委员李改

第一三五师

师长管松涛杨树元政治委员蔡炳臣马毅之

------------

第四十五军

军长黄永胜陈伯钧政治委员邱会作

副军长张天云副政治委员王逸群政治部主任段德彰王逸群

参谋长黄鹄显雷震后勤部部长刘锡山孔瑞云

第一三三师(由第二十二师改称)

师长张万春政治委员谢明

第一三四师(由原第二十三师改称)

师长钟明彪曲鹄显政治委员谢家祥

第一三五师(由原第二十四师改称)

师长丁盛政治委员韦祖珍(壮族)

第一五八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四师改称)

师长李道之政治委员王晓生

------------

第四十六军

军长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副军长杨梅生副政治委员段德彰

参谋长彭寿生后勤部部长樊学文

政治部主任王逸群段德彰

第一三六师(由第二十五师改称)

师长曾雍雅政治委员徐光华

第一三七师(由第二十六师改称)

师长萧全夫政治委员李振声

第一三八师(由第二十七师改称)

师长任昌辉政治委员王文

第一五九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七师改称)

师长陈宗坤副政治委员曾凡有

第十三兵团

----------

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萧华(未到职)莫文骅

第一副司令员李开佑第二副司令员彭明治副司令员李士林(未到职)黄永胜副政治委员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黄志勇曾国华

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副主任卓雄后勤部部长邱国光

------------

第三十八军

军长李天佑梁光初政治委员梁必业

副军长贺东生邓世通曹里怀参谋长曹里怀江拥辉

政治部主任吴岱副主任王树君后勤部部长李升平

第一一二师(由第一师改称)

师长江拥辉杨大易政治委员黄玉昆

第一一三师(由第二师改称)

师长唐青山政治委员李欣

第一一四师(由第三师改称)

师长刘贤权政治委员方国南

第一五一师(由独立第十师改称)

师长赵东寰曹灿章政治委员蔡明

------------

第四十七军

军长梁兴初曹里怀政治委员周赤萍

副军长方强晏福生副政治委员刘西元

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李基

第一三九师(由第二十八师改称)

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晏福生

第一四○师(由第二十九师改称)

师长刘转连刘子云政治委员陈发洪

第一四一师(由第三十师改称)

代理师长叶健民政治委员张百春

第一六○师(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一师改编)

师长朱子修政治委员李信彭清云

------------

第四十九军

军长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徐斌洲

副军长熊伯涛朱大纯政治部主任陈志方刘随春

政治部副主任周彬后勤部部长毛普安副政治委员刘随春副参谋长王亢第一四五师(由第三十四师改称)

师长温玉成沈启贤政治委员谭友林陈德

第一四六师(由第三十四师改称)

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栗在山

第一四七师(由第三十六师改称)

师长沈启贤郑贵卿政治委员王建中

第一六二师(由东北军区独产第十三师改称)

师长张万春王兆相政治委员陈德徐明

第十四兵团

----------

司令员刘亚楼政治委员莫文骅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第二副司令员刘震副政治委员黄永胜参谋长吴法宪后勤部部长杨尚儒

------------

第三十九军

军长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吴信泉

副军长吴信泉孙子仁朱大纯谭友林

副政治委员李雪山政治部主任贺大增后勤部部长伍瑞卿

第一一五师(由第四师改称)

师长王良太政治委员李世安

第一一六师(由第五师改称)

师长吴国璋政治委员石瑛

第一一七师(由第六师改称)

政治委员李少元

第一五二师(由东北军区独产第七师改称)

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邱子明

------------

第四十一军

军长吴克华政治委员莫文骅欧阳文

副军长温玉成胡奇才蔡正国副政治委员欧阳文孔石泉

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孔石泉政治部主任潘寿才后勤部部长赵仲山第一二一师(由第十坚固耐用改称)

师长蔡正国左叶政治委员李丙令

第一二二师(由第十一师改称)

师长田维扬政治委员吴保山

第一二三师(由第十二师改称)

师长江燮元政治委员张秀川

第一五四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二师改称)

师长左叶卢燕秋政治委员曹传赞

------------

第四十二军

军长万毅吴瑞林政治委员刘兴元

副军长吴瑞林赵东寰张辑戒政治部主任郭成柱后勤部部长陈换澜

第一二四师(由第十三师改称)

师长徐国夫代理师长翟毅东政治委员丁国钰

第一二五师(由第十四师改称)

师长彭龙飞政治委员谭文邦

第一三六师(由东北军区独立第九师改称)

师长廖促符政治委员钟民

第十五兵团

----------

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洪学智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政治部主任萧向荣后勤部部长萧志坚政治委员宋健华

参谋长洪学智曾国华

------------

第四十三军

军长洪学智李作鹏政治委员赖传珠张池明

副军长杨国夫李作鹏龙书金参谋长黄一平副参谋长陈乙斋

政治部主任袁克服政治部副主任谢扶民后勤部部长单志辉

第一二七师(由第十六师改称)

师李作鹏王东保政治委员刘锦平

第一二八师(由第十七师改称)

师长黄荣海政治委员宋维栻

第一二九师(由第十八师改称)

师长阎捷三政治委员孙正

第一五六师(1949年夏调归江西军区)

师长邓克明政治委员钟人仿祝世风

------------

第四十四军

军长邓华方强政治委员吴富善

副军长李化民随邦捷副政治委员谭甫仁

参谋长高体乾黄忠诚政治部主任谭甫仁后勤部部长龙开富

第一三○师(由第十九师改称)

师长徐绍花邓东哲政治委员邓东哲姚国民

第一三一师(由第二十师改称)

师长刘述刚刘永源政治委员刘永源罗友荣

第一三二师(由第二十一师改称)

师长李化民徐绍花政治委员朱民亲

第一五七师(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

师长曾敬烦代政治委员于英川

------------

第四十八军

军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麟第一副军长周仁杰第二副军长刘转连

副军长郑间捷政治部主任高体乾杨春甫

参谋长杨春甫何迁一政治部副主任李信

后勤部部长李勃严旭

第一四二师(由第三十二师改称)

师长欧致富政治委员谢镗忠

第一四三师(由第三十二师改称)

师长李光辉张光发政治委员刘禄长

第一六一师(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

师长韩梅村政治委员钟辉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副司令员王作尧参谋长姜茂生

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副主任刘田夫后勤部部长郑小康政治委员关山

第一师师长曾生政治委员罗群

第二师师长何宝松政治委员王作尧

------------

直属部队

----------

第五十一军(1949年5月由原国民党军张轸部起义部队于7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军长张轸政治委员杨春甫

副军长李人林杨焕民辛少亭

副政治委员罗通参谋长王亢政治部主任罗通

第二一一师

师长涂建堂政治委员冷裕光

第二一二师

师长鲍汝礼政治委员杨劲

特种兵司令部(1948后12月30日由炮兵司令、部改称,兼炮兵司令部)

司令员萧华万毅政治委员钟赤兵

副司令员苏进贾陶匡裕民参谋长苏进张进毅

副政治委员邱创成政治部主任唐凯副主任间登瀛吴涛谢唯进

后勤部部长常树人政治委员邱铁雄

炮兵第一师(1949年2月由炮兵第一指挥所改编成立)

师长彭景文

炮兵第二师(1949年2月由炮兵第二指挥所改编成立)

师长沙克政治委员王凤梧

炮兵第五师

师长张志毅政治委员李俭珠

战车师(1949年2月由装甲兵指挥所改编成立,8月改编为装甲兵学校)

师长曾克林政治委员杨永松

工兵指军所(1948年12月组建)

主任唐哲明副主任陈正峰

高射炮指挥所(1948年12月组建)

主任江洪副主任刘奠西

铁道运输司令部

司令员郭维城(满族)第一副司令员吴林焕第二副司令员萧远久副司令员萧远久

参谋长杨子华政治部副主任沈寰

第一六五师(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二师改编成立,归野战军直属)

师长刘子奇

骑兵第五师(1949年4月由原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改编,归野战军直属)

师长何能彬政治委员林茂源

整训第五师(1949年初调归野战军直属6师长何能何能彬政治委员林茂源底组建为江西军区机关)

师长叶声政治委员杨春

东北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7月学主体迁至武汉市,改称中南军事政治大学,仍隶属第四野战军)

校长林彪(兼)政治委员林彪(兼)副校长倪志亮副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

教育部长曾国华政治部主任刘其人

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甲)济南大捷后,刘匪为防我进击徐州及新、海、两淮地区南下华中,刻以黄兵团主力守备新安廿地区;十三兵团之九军守备运河以西徐州、赵墩段铁路,其八军亦正自丰、砀地区东开除州中;七十二军似任徐州城防守备;冯治安部主力控制韩庄、台儿庄及柳泉、贾汪及运河沿线正加修工事中;邱兵团主力亦已东移砀山、丰县、黄口地区集结待机,似随时作机动增援准备;孙(元良)兵团及刘汝明部六十八军、五十五军控制于商汴段,并有继续东开模样。我陈军长邓政委率部已于二十二日攻占郑州,并将继续转兵东进夺取开封,尔后继续向徐蚌段前进。 (乙)我为继续歼灭中原战场敌之机动兵团有生力量,使山东、华中解放区联成一片,暴露津浦南段,孤立徐州,进一步开展中原战局更有利之形势,决集中华野全力(包括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及鲁中南主力)首先歼灭据守新安镇为中心之黄伯韬兵团(包括二十五军、六十四军、六十三军、一百军各部),并求歼徐州外围韩庄、台儿庄、贾汪地区之冯治安一部或大部,尔后视情况发展,进击两淮、高、宝及新、海,或再歼由徐东援之邱、李兵团之大部或一部;乘胜扩张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匪之华中防御体系,迫敌完全转入防御。估计战斗发起时,冯治安部可能收缩韩庄、台儿壬及运河沿线;黄伯韬兵团亦可能缩集新安镇为中心周围地区固守待援,徐州以西之邱兵团可能向徐州集结,会同李兵团向徐州东北出动,以保徐州,但发觉我主力围歼黄兵团时,该两兵团有先后沿陇海路两侧东援,或同时集中东援之可能;同时海州、两淮之敌亦可能以小部出扰策应。 (丙)各部作战任务预定区分如下: (一)集中一、六、九、鲁中南、四、八、十一、及苏北兵团(二、十一、十二、)十个纵队并特种纵队担任围歼以新安镇为中心之黄百韬兵团,约七至八个旅兵力,其任务区分; 1.以四、八纵附东兵团炮兵团之野炮营首先围歼运河车站、炮车地区之敌,并扫清+口至猫儿窝段运河两侧及邳县、官湖地区之敌,开辟与控制阻援阵地;尔后该两纵主力即沿运河以东、+口、滩上,邳县、官湖及运河车站、炮车沿线,并以南至猫儿窝、窑湾、纪集之间地区部署阻援,并应以运河线为主要阵地,构筑坚固工事,尽量伸派精干部队挺进至运河以西,协同江淮军区武装,逼近赵墩、土山镇、睢宁地区游击侦察活动,坚决阻击李、邱兵团之东援,保障主力围歼黄兵团之作战安全,该两纵统归四纵陶司令、郭政委指挥,其具体部署由陶郭决定之。 2.以九纵沿沐河两侧前进,担任包围新安镇及红花埠附近地区之敌(黄伯韬兵团部附四十四旅)任务,俟我围歼瓦窑地区之敌得手后,配合一、六、鲁中南纵围歼新安镇之敌。 3.以一、六纵队、鲁中南纵队(附特纵日式榴弹炮二个连及野炮三个连——其日榴二个连及野炮一个连附一纵,另野炮二个连附六纵)由本部直接指挥,担任围歼瓦窑地区之十三军主力。一纵经郯城、马头之间地区开进,应以主力首先由红花埠以西,杨家集、程家集以东之间,插至前后沙墩、底湖、候墩、东马港之线。背靠九纵,尔后由东向西配合六、鲁中南纵围歼瓦窑、程家集、马圩地区之六十三军生力。六纵经马头、重坊之间地区开进,应以主力沿杨家集、程家集(不含)以西沂河以东之间插至青石桥、大小新庄、松园、老庄、并以一部由马圩以南向东与一纵打通联系,由西向东及由南向北攻击,配合一、鲁纵围歼马圩、瓦窑、程家集地区之六十三军主力。鲁中南纵应以一部包围监视郯城之王洪九部,主力尾一纵之后跟进至瓦窑以北之杨家集地区,担任由北向南攻击。配合一、六纵围歼瓦窑、程家集、马圩地区之六十三军。一、六、鲁中南纵围歼瓦窑、程家集、马圩地区之六十三军作战,应力求速战速决,尔后即转兵东向,协同九纵围歼新安之敌。 4.苏北兵团之二、十二纵(欠三十四旅)并指挥王、张纵队(附特纵日式榴弹炮一个连,野炮四个连),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年国军战斗序列编列发布于1939年,这里的国军是指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该战斗序列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统治中国之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迁都重庆后的持久抗战需要所编列的中国全境国军战斗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4年。 战斗序列列表 军事委员会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o参谋总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o第2集团军:孙连仲 o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o第3集团军孙桐萱 o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及陕西一部份 o第14集团军:卫立煌 o第4集团军孙蔚如 o第5集团军曾万钟 o第9军郭寄峤(战区直辖) o第6集团军:杨爱源 o第7集团军傅作义 o第18集团军朱德 兵力:32步兵师、14步兵旅、5骑兵师、3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或地方部队在外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o第25集团军:陈仪 o第10集团军:刘建绪 o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 o第23集团军:唐式遵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共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区为两广方面 o第9集团军:吴奇伟 o第12集团军:余汉谋 o第16集团军:夏威 以上共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o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o第33集团军:张自忠 o第11集团军:李品仙 o第22集团军:孙震 o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各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邵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青海及绥远一带 o第17集团军:马鸿逵 o第80军:孔令恂(独立) o第82军:马步芳(独立) o骑5军:马步青(独立) o第191师:杨德亮(独立) o骑2军:何柱国(独立) o新2军:鲁大昌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 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 36.6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粟裕任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 辖第1纵队(含第 1、第 2、第3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 4、第 5、第6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3纵队(含第 7、第 8、第9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含第 10、第 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含第 16、第 17、第18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含第

19、第 20、第21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8纵队(含第 22、第 23、第24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含第 25、第 26、第27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含第 28、第29师),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 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 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 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 27.5万余人(不包括第 11、第12纵队)。 华东野战军引向蒋管区战略方针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 以第 1、第 3、第 4、第 6、第

淞沪会战(国军日军)作战序列

淞沪会战(国军日军)作战序列 淞沪会战国军作战序列(1937年9月23日~11月12日)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左翼军:总司令陈诚 第15集团军:罗卓英 第4军:吴奇伟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39军:刘和鼎 第54军:霍揆彰 第73军:王东原 第74军:俞济时 第44师:萧之楚 第77师:罗霖 炮兵第16团第19集团军:薛岳第2军:李延年 第20军:杨森 第25军:万耀煌 第66军:叶肇 第69军:阮肇昌 第75军:周磊江防军:总司令刘兴 第15军团:刘兴(兼)

第57军:缪征流江阴要塞:司令许康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江苏省保安队炮兵第8团第11军团:上官云相 第33师:冯兴贤 第40师:刘培绪第12军团:张钫 第76师:张钫(兼) 第43军:郭汝栋 第144师:郭勋祺 第145师:饶国华 第146师:范绍曾 第147师:杨国祯 第148师:陈万仞炮兵第3团 炮兵第4团 重炮兵第10团中央军:总司令张治中、朱绍良第9集团军:朱绍良(兼)、香翰屏 第8军:黄杰 第71军:王敬久 第72军:孙元良 第78军:宋希濂淞沪警备司令部:杨虎上海保安总队:吉章简第21集团军:廖磊 第7军:周祖晃 第48军:韦云淞 第16师:彭松龄第17军团:胡宗南

第1军:胡宗南(兼) 第19师:李觉 第32师:王修身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第8集团军:张发奎(兼) 第28军:陶广 第67军:吴克仁 第55师:李崧山 第79师:陈安宝独立第45旅:张銮基炮兵第2旅:蔡忠笏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45师:戴民权 第46师:戴嗣夏 第52师:卢兴荣预备第11师:胡达新编第34师:顾家齐独立第37旅:陈德法暂编第11旅:周燮卿暂编第12旅:李国钧暂编第13旅:杨永清空军:第1~第9大队淞沪会战日军作战序列(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中国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第3师团:藤田进中将 步兵第5旅团:片山理一郎少将 步兵第29旅团:上野勘一郎少将 骑兵第3联队:星上太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联队: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联队:中岛三栖夫大佐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 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收编广西新桂系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因败于吴佩孚因而加入国民政府,部队改编为第八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号称八个军,总兵力约十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干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以上部队序列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原黄埔党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 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原建国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五师 国民革命军第六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原建国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师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

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3月25日青化砭之战 1947年4月14日羊马河之战 1947年5月蟠龙之战、 1947年8月20日沙家店之战 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计划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击断解放区的左、右臂;然后从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最后出关占领东北。同时利用黄河为屏障,将解放军主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陕北作 战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调集34个旅23万人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3天占领延安,3个月内聚歼中共军队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或逼解放军东渡黄河。当时,西北解放军只有2万余人,在南线阻击敌军7天7夜,大量杀伤敌人后,中共中央于3月19日主动撤出延安。之后西北野战军在延安东北青化砭全歼敌第31旅,取得了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战斗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4月12日,西北野战军又在羊马河地区歼敌4700余人,取得第二战的胜利。

羊马河战役后,西北野战军集中主力4个旅,于5月2日-4日,在蟠龙歼敌6700余人,之后又从5月21日至7月7日,进行了陇东战役和三边战役,歼敌4000余人,解放了边区西部3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最后西北野战军于8月20日在米脂县沙家店歼敌第36师,并在追击作战中歼敌9000余人。至此,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彻底破产。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作战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共出动24

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在4个月内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 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第一次攻势在4月下旬,华野进行了泰(安)蒙(阴)战役,歼敌4.5万。5月11日,敌军又发动第二次攻势,由临沂、泰安一线分三路北进,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将突进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15日发起总攻,经一天一夜激战,全歼敌整编74师。孟良崮战役共歼敌3.2万余人,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 6月25日至7月中旬,敌人又调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 百科名片 我军全面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以聂荣臻为司令员。于1948年5月,由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和原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晋察冀野战军 建制序列 概述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是在我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于1948年5月,由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和原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组成,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与其他“四大野战军”不同的是,中央军委没有单独建立“华北野战军”建制,只在华北军区建制下先后组建了三个野战兵团。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华北军区下辖两个野战兵团,即以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的部分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和以原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先归华北军区指挥,后受中央军委指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主要担负太原方向作战任务,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主要在冀东、平绥方向钳制华北敌军,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及军区地方部队统一归东野首长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配合东北野战军发动“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区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数排列的指示》,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1949年4月,中央军委将第18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和第19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配属第一野战军,进行西北战场作战。第20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三兵

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 东野一纵(第三十八军)彭德怀、“徐老虎”的老班底。从秀水河子到四平,三十八军威震黑土地。克津门,走马擒住陈长捷。彭总激将,梁兴初把火全发到美国人头上。战朝鲜,“万岁军”美名天下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众多野战军中,号称“万岁军”的独此一家。在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上,这支部队三下江南,喋血四平,辽西会战,主攻沈阳,以其打不垮、拖不烂的顽强战斗力,成为了第四野战军众多野战部队中的主力。平津战役中,它如同一把无坚不摧的钢刀,担当起主攻重任,第一个将红旗插上了天津城垣,率先突入到东西对攻会师点——金汤桥,并与兄弟部队一起,29小时即拿下号称“固若金汤”的整个天津城。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该军功高出众,被彭老总授予“万岁军”殊荣。它就是由原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 十八军!第三十八军,从编制序列上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第一军。就战斗力而论,也当列四野首位。该军下辖第一一二、第一一三、第一一四三个师。历任军、师首长全是久经杀场的红军时期的猛将。第三十八军是一支以中国工农红军为骨干发展起来的部队。究其历史,乃是彭德怀元帅和徐海东大将麾下的红军劲旅。早在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十八军的前身就已经诞生了。其一一二师之三三四团乃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红五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一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团长李天佑、团政治委员杨勇)。其一一三师之第三三八团乃徐海东红二十五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团政治委员刘震)。抗日战争初期,这两个团被分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第一营、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第一营。该军一一二师之三三五团和一一三师之三三七团也是在抗战初期,由红军干部和骨干组成的部队。其番号分别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新二营和第三四三旅补充团。由于部队的各级指挥员及骨干,均是来自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老红军,使得他们既经受过历次反“围剿”作战的锤炼,又饱尝了万里长征的磨难,从而使得这支部队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具备了一支铁军所必需的吃苦精神和强烈荣誉感。八路军一一五师整编后即东渡黄河,迎着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逃兵的洪流,开赴抗日前线。在一一五师首战平型关战役中,三十八军前身部队均作为师主力投入战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痛歼日冠的第一个歼灭战。从此八路军声威大震,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随后,三十八军前身部队在晋冀鲁豫地区艰苦转战。1939年后,先后进入山东和苏北地区。随后便长期战斗在苏北、鲁南、滨海战场,发展成为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 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 元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党卫队指挥部领袖希姆莱(1939.1.6—1945.4.25) 国防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希特勒 参谋长凯特尔元帅(1939.9.1—1945.5.8) 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1940.3.17—1942.2.8) 施佩尔(1942.2.9—1945.5.8) 国防部部长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 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 国防军统帅部 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 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集团军群司令部 集团军司令部 军司令部 师 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 参谋长施尼温德 海军集群司令部

舰队司令 分舰队司令 海岸司令 潜艇舰队司令 驱逐舰舰队司令 鱼雷艇舰队司令 扫雷艇舰队司令 巡逻艇舰队司令 空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 参谋长耶顺内克 航空队司令部 航空师 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空军省分区司令部 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 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大将 第8集团军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第10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勒尔上将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 第3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 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 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

最新中国四大野战军介绍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第一兵团(王震〈兼政委〉) 第1军(贺炳炎、廖汉生) 第1师(黄新庭、余秋里)第2师(王尚荣、颜金生)第3师(傅传作、曹光琳) 第2军(王震〈兼政委〉) 第4师(杨秀山、曾光明)第5师(徐国贤、李铨)第6师(张仲瀚、曾涤) 第7军(彭绍辉、罗贵波) 第19师(何辉燕、朱绍田)第20师(张新华、龙福才)第21师(范忠祥、张建良) 第二兵团(许光达、王世泰) 第3军(许光达、朱明) 第7军(唐金龙、梁仁芥)第8师(杨嘉瑞、孟昭亮)第9师(朱声达、王赤军) 第4师(王世泰、张仲良) 第10师(高锦纯、左爱)第11师(郭炳坤、高维嵩)第12师(郭宝珊、李宗贵) 第6军(罗元发、徐立清) 第16师(吴宗先、关盛志)第17师(程悦长、黄振棠)第18师(张树芝、伍生荣) 第8军(姚喆、高克林) 第22师(樊哲祥、黄立清)第23师(罗斌、姜文华)骑兵第1师(康建民、李佐玉)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第三兵团(陈锡联、谢富治) 第10军(杜义德、王维钢) 第28师(陈中民、姚克佑)第29师(周发田、于笑虹) 第11军(曾绍山、鲍先志) 第31师(赵兰田、周维)第32师(何正文、卢南樵)第33师(童国贵、高治国) 第12军(王近山〈兼政委〉) 第34师(尤太忠、邵子言)第35师(李德生、李如海)第36师(邢荣杰、刘昌任) 第四兵团(陈赓〈兼政委〉) 第13军(周希汉、刘有光) 第37师(周学义、雷起云)第38师(徐其孝、南静之)第39师(黎锡福、侯德才) 第14军(李成芳、雷荣天) 第40师(刘丰、侯良辅)第41师(查玉升、丁荣昌)第42师(廖运周、张子明) 第15军(秦基伟、谷景生) 第43师(张显扬、薛韬)第44师(向守志〈兼政委〉)第45师(崔建功、王银山) 第五兵团(杨勇、苏振华) 第16军(尹先炳、王辉球) 第46师(齐丁根、范阳春)第47师(李觉、郭强)第48师(郑统一、李一非) 第17军(尹先炳、王辉球) 第49师(汪家道、况玉纯)第50师(胡华居、卿正兴)第51师(闵学胜、崔子明) 第18军(张国华、谭冠三) 第52师(吴忠、刘振国)第53师(金绍山、王其梅)第54师(魏洪亮、罗野岗) 特种兵纵队(李达〈兼政委〉)

中原野战军(二野)战斗序列

中原野战军(二野)战斗序列 中原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基本简介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鲁南战役胜利,随即挺进大别山,进军豫西,与华北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肩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别是原来什么野战军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别是原来什么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西野) ,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 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中野),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华野),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 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东野),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北伐到49年解放不但部队经过无数次整编而且十大元帅也相互领导过不同的部队我们得从解放战争时期入手因为这一时期我军已经整编为70个军 200个师分为5大野战军 首先说元帅之首的朱德朱总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很难说哪个嫡系哪个不是我们重点说一其余9位吧 其次是一野主帅彭德怀的手下有著名的十虎将胡子将军——王震血胆勇将——杨得志铁甲元勋——许光达独臂勇将——贺炳炎独臂虎将——彭绍辉无畏将军——郭鹏独臂将才——余秋里铁流雄鹰——罗元发骁勇猛将——郑维山目前还保留1个机步师,1个摩步旅和3个地方师,1个武警机动师,分布于南京,兰州两大军区1个集团军,1个副大军区级省军区和武警。 二野主帅刘伯承手下悍将有传奇战将——陈赓神威虎将——杨勇虎胆战将——陈锡联疯子战将——王近山军中雄师——杜义

德勇胆血将——周希汉导弹元勋——王秉璋红都勇士——曾绍山辘战血将——秦基伟目前还保留5个摩步师,1个山地快反师,6个摩步旅,2个空降师,1个装甲旅,3个武警机动师和2个预备役师,分布于北京,兰州,南京,沈阳,济南,成都6大军区7个集团军,1个空降军,3个省军区和空军,武警。 三野主帅陈毅手下名将百胜将军——粟裕屡战勇将——皮定均铁血上将——陈士榘文武兼备——宋时轮大刀将军——许世友铁面将军——王建安壮族上将——韦国清血胆将军——成钧铁胆将军——陶勇 目前还保留4个摩步师,10个摩步旅,1个警卫师,1个警卫旅,1个预备役师,1个预备役炮兵师,3个武警机动师。分布于济南,兰州,沈阳,北京四大军区8个集团军,2个省军区,2个卫戍(警备)区和武警。 四野主帅林彪政委罗荣桓四野五虎,猛虎韩先楚,飞虎刘震,狡虎黄永胜,天虎李天佑,铁虎粱兴初手下猛将潇洒大将——萧劲光唱反调将军——黄克诚风流将军——邓华秀才将军——谭政文武勇将——刘亚楼铁拳虎将——李天佑风云大将——陈伯钧百战将星——洪学智战地将军——李作鹏目前还保留3个机步师,1个快反师,8个摩步师,1个地方师,3个摩步旅,1个地方山地旅,1个海军陆战旅,5个武警机动师,2个预备役师,分布于北京,济南,广州,沈阳,兰州,成都六大军区8个集团军,4个省军区和海军,武警。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第3军曾万钟 第9军郭寄矫 第14军李默庵 第93军刘戡 第15军刘茂恩 第17军高桂滋 第19军王靖国 第47军李家钰 第61军陈长捷 第14军团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35军傅作义(兼)

新编第2师金宪章 骑兵第1军赵承绶 骑兵第2军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朱德 第66师杜春沂(直属) 第71师郭宗汾(直属) 第33军孙楚(直属) 第34军杨澄源(直属)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 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28军陶广 第70军李觉 第79师陈安宝 暂13旅杨永清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79军夏楚中 第25军万耀煌 第73军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第21军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潘文华 第23军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62军张逵 第63军张瑞贵 第64军李汉魂

盐城抗战史料收集整理

盐城抗战史料搜集整理 活动时间:2015年5月2日 史料来源: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主题:新四军建军的背景 内容: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新四军是主要由项英创建的,实质不受国民政府指挥的中共军事力量。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对日作战二万四千六百余次,毙伤日伪军二十九万三千七百名。对国民党顽固派作战三千二百次,毙、伤、俘顽军十四万三千余名。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一部分成功突围,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兼政委,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八路军军服一般为土黄色或黄绿色,新四军一般为灰色军服。

北伐军的战斗序列

北伐军的战斗序列 总司令:蒋介石(保定速成学堂1期、08年入日本振武学校) 总参谋长:李济深(1909年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 总参谋长次长:白崇禧(保定3期) 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保定6期) 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保定1期)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09年入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27期步科),党代表缪斌,参谋长蒋伯诚;总预备队指挥部:指挥官王柏龄(保定速成1期),参谋长叶剑英 第二师:师长王伯龄(保定速成学堂1期),副师长王俊(日本士官学校14期),参谋长郭俊(保定6期) 第二师:师长刘峙(保定2期),党代表缪斌,参谋长胡树森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保定6期),代副党代表尤开运,参谋长赵启? 第十四师:师长轶裴,参谋长吴文献 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十二期) 第二军:军长谭延?,党代表汪兆铭,副军长鲁涤平(湖南陆军兵目学堂),副党代表李富春(中共党员) 第四师:师长张辉瓒(湖南讲武堂、保定军校和08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党代表李六如(中共党员) 第五师:师长谭道源(03年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党代表方维夏(中共党员) 第六师:师长戴岳(保定军校2期炮科),党代表肖劲光(中共党员) 教导师:师长陈嘉?,党代表石陶钧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云南讲武堂三期),党代表朱克靖(中共党员),参谋长黄实 第七师:师长王钧,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厂式鼎 第八师:师长朱世贵(云南讲武堂七期),副师长杨?函,参谋长刘发良。 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兼),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杨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党代表廖乾吾(中共党员),副军长陈可钰(广东将弁学堂第二期),参谋长邓演达(保定六期)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保定一期),副师长蒋光鼐(保定一期),参谋长朱绍良(日本士官学校)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副师长邓世增(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炮科),参谋长李扬敬(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科、保定六期)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16年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副师长朱晖日(保定六期),参谋长吴奇伟(保定六期) 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十三期),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李务滋 独立团:团长叶挺(中共党员)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参谋长刘敏 第十五师:师长李群,副师长林驹,参谋长何家瑞 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副师长王若周,参谋长陈柱 第六军:军长程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副党代表林伯渠(中共党员),参谋长唐蟒 第十七师:师长欧阳驹,党代表陈雁声,参谋长曾则生 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党代表李隆建,副师长苏世安 第十九师:师长杨源俊,党代表张振武,副师长王邦吉

四大野战军“十大虎将”

第一野战军: 横刀立马大将军彭德怀元帅胡子将军王震上将 血胆勇将杨得志上将 铁甲元勋许光达大将 独臂勇将贺炳炎上将 独臂虎将彭绍辉上将 无畏将军郭鹏中将 独臂将才余秋里中将 铁流雄鹰罗元发中将 骁勇猛将郑维山中将 第二野战军: 中国军神刘伯承元帅 传奇战将陈赓大将 神威虎将杨勇上将 虎胆战将陈锡联上将 疯子战将王近山中将 军中雄狮杜义德中将 勇胆血将周希汉中将 导弹元勋王秉璋中将 红都勇士曾绍山中将 辘战血将秦基伟中将 第三野战军: 军中儒将陈毅元帅 百胜将军粟裕大将 屡战勇将皮定均中将 铁血上将陈士榘上将 文武兼备宋时轮上将 大刀将军许世友上将 铁面将军王建安上将 壮族上将韦国清上将 血胆将军成均中将 铁胆将军陶勇中将 第四野战军: 天才战将林彪元帅 政工巨匠罗荣桓元帅 潇洒大将萧劲光大将 唱反调将军黄克诚大将 风流将军邓华上将 秀才将军谭政大将 文武勇将刘亚楼上将

铁拳虎将李天佑上将 风云大将陈伯钧上将 百战将星洪学智上将 近期出版的著名军事书籍《各野战军十大猛将》,现把40位猛将的籍贯进行编排,结果如下: 第一野战军: 铁甲元勋----大将许光达----湖南长沙 铁军名将----上将周士第----广东琼海 胡子将军----上将王震------湖南浏阳 独臂将军----上将贺炳炎---湖北松滋 刚正将军----上将彭绍辉---湖南湘潭 横戈马上----上将杨得志---湖南醴陵 骁勇战将----中将郑维山----湖北麻城(今河南新县) 主力军军长--中将罗元发---福建龙岩 北战南征-----中将刘忠------福建上杭 西北英豪-----中将廖汉生---湖南桑植 湖南5人, 湖北2人, 福建2人,广东1人. 第二野战军: 多彩将军----大将陈赓----湖南湘乡 虎胆将军---大将王树声---湖北麻城 忠勇将军---上将杨勇----湖南浏阳 中原名将--上将陈锡联--湖北红安 再道之勇--上将陈再道--湖北麻城 “病子”战将--中将王近山--湖北红安 “千岁军”军长--中将秦基伟—湖北红安 佛光将军--中将张国华---江西永新 傲骨铁汉--中将周希汉—湖北麻城 武场领军--少将李德生--河南光山(今河南新县) 湖北6人, 湖南2人, 江西1人, 河南1人. 第三野战军: 大将之首---大将粟裕----湖南会同 血胆将军--上将许世友---湖北麻城(今河南新县) 军中儒将---上将叶飞----福建南安 壮族上将--上将韦国清---广西东兰 文武兼备--上将宋时轮---湖南醴陵 铁面将军--上将王建安---湖北红安 常胜将军--中将聂凤智---湖北大悟 “老虎来了”--中将王必成--湖北麻城 拼命三郎---中将陶勇----安徽霍丘 “皮有功,少晋中”--中将皮定均--安徽金寨

第四野战军将领的有趣外号

第四野战军将领的有趣外号 除林彪、邱会作、李作鹏、赖传珠、李天佑、龙书金外,其余选自“红军之鹰” “红军之鹰”林彪 斯诺1938年在《西行漫记》中命名。林彪1955年能在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三,1966年被毛泽东选定为接班人,是当之无愧的。林彪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无人可比的战功,从江西苏区、长征、平型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林彪1959年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树立了雷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四个第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人民解放军在林彪领导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教师爷”邱会作 邱会作在高级干部中最爱动脑筋,又最能团结人。毛泽东曾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可以当党中央主席。”1959年邱会作接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各大军区领导一见面不是讽刺就是骂街。邱会作提出“财务包干”后,大家没有意见了,不再要钱要物。沈阳军区政委赖传珠说:邱会作是总后勤部部长,而我们是邱会作的后勤部长,被他指挥得团团转。 “李瞎子”李作鹏

因日军施放毒气弹,李作鹏一目失明,长期戴墨镜。在黄吴李邱四人中,李作鹏打仗勇敢,头脑也清楚。只可惜他和邱会作地位稍低,如果他和邱会作给林彪出谋划策,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不会讲话。李作鹏的性格和林彪相似,不爱说话,酷爱读书,深得林彪喜爱。80年代初李作鹏从十年冤狱中出来,被安排到太原居住。李作鹏说:我不走,把抄走我的书一本不少地还回来,否则不走!海军答应他前脚走,后脚把抄走的书送去。李作鹏的书装了六个集装箱,拉到太原。其中包括有关林彪的照片3000余张,以及林彪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顺便说一句,九一三事件后,李作鹏没有烧掉一张照片,他认为自己没做亏心事。李作鹏晚年生活拮据,六个大集装箱被改成书架,读书、写回忆录、锻炼身体。 “毛猴子”贺东生 1943年秋,日伪军出动万余人,对滨海根据地实施大“扫荡”,并包围我大山根据地。为掩护政府机关和群众突围,贺东生将军率6团二连一、二排坚守大山葫芦型高地,以81人御数百名日伪军,浴血奋战一日,敌未进咫尺。次日上午,几个排均分散突围出来,惟独不见将军。其时大山四周日本“太阳旗”满山遍野,当地老百姓皆传说将军已阵亡,并摆灵堂祭之。晚,将军竟与一警卫员押一日军俘虏回,故人称其为“打不死的毛猴子”。

四大野战军(我自己整理的)

第一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主要是由原延安留守兵团、晋绥军区部队和中原突围到延安的王震部建。 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 参谋长:阎揆要副参谋长: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第一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参谋长:张希钦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第一军军长:贺炳炎 政委:廖汉生 第二军军长:郭鹏 政委:王恩茂 第七军军长:彭绍辉 政委:罗贵波 第二兵团: 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第三军军长:黄新廷 政委:朱明 第四军军长:张达志 政委:张仲良 第六军军长:罗元发 政委:张贤约 第二野战军即中原野战军,是由晋翼鲁豫部队组建,前身是红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部队改编的八路军129师. 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第三兵团: 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 政治部主任:阎红彦政治部副主任:钟汉华副参谋长:王蕴瑞 第十军军长:杜义德 政委:王维刚 第十一军军长:曾绍山 政委:鲍先志 第十二军军长兼政委:王近山 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 副主任:胡荣贵 第十三军军长:周希汉 政委:刘有光 第十四军军长:李成芳

政委:雷荣天 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 政委:谷景生 第五兵团: 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政委:张霖之政治部主任:甘渭汉副主任:石新安 第十六军军长:尹先炳 政委:王辉球 第十七军军长:王秉璋 政委:赵建民 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 政委:谭冠三 第三野战军即华东野战军,主要由华中和山东部队组建,前身主要为新四军部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三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谭振林 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 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参谋长:李迎希 第二十一军军长:滕海清 政委:康志强 第二十二军军长:孙继先 政委:丁秋生 第二十三军军长:陶勇 政委:卢胜 第三十五军军长:吴化文 政委:何克希 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渠政委:袁仲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何以祥第二十四军军长:王必成 政委:廖海光 第二十五军军长:成钧 政委:黄火星 第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 政委:王一平 第三十四军军长:何基沣 政委:赵启民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参谋长:谭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第二十军军长:刘飞 政委:陈时夫 第二十七军军长:聂凤智 政委:刘浩天 第三十军军长:谢振华 政委:李干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