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

合集下载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

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

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

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近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浅谈生态效率

浅谈生态效率
资回收期缩短到18 个月。该生态效率工程不仅全
面改善了公司的环境绩效,也扩大了公司的业务范 围,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收益,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
业机会 。
生态效率在循环经济中的应

从2002 年开始,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国 内学者已就循环经济的以下四个方面达成共识: (1) 确立了“3R”即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为循环 经济的操作原则; (2) 把循环经济视为环境与发展 关系的第三阶段,它不同于以前的传统的线性经济 发展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 (3) 从可持续生产的角 度出发,对企业内部、生产之间和社会整体三个层 面的循环进行整合; (4) 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审视 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认为循环经济是经济、环境 和社会三赢的发展模式。
国际范围企业生态效率的实

德国大众汽车: 朝向生态效率目标设计产品。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1999 年推出了生态效率型轿 车Lupo ,该车型的设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优化, 除了车轮之外的所有部件都重新设计,整个车身都 采用循环使用的材料,汽车经废弃物和污染减量化 处理,使用到年限时,支持简易拆卸和循环使用过程 处理。Lupo 汽车不仅在使用时耗能少(每100 公里 省油3 升) 、排放尾气少,而且驾驶舒适、价格便宜, 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不同组织提出的定义
其中,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WBCSD) 的定义 被广泛接受,即“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 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将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 平上,简单说来,就是影响最小化,价值最大化”。
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生态效率不但要表征所研究对象的环境影响,而且评价 其经济价值。
环境负荷或资源消耗的年下降率。研究表明, 只有当t值等于下式的tk值时,环境负荷或资源 消耗才会与GDP 增长“脱钩”。这个公式是:

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

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
机器人与人类共同工作,提 高制造效率 减轻人工劳动强度
绿色能源技术
清洁能源技术
01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节能技术
02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03
总结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是推动循环经 济发展的关键。通过运用物联网技 术、生物技术、循环制造技术和绿 色能源技术,可以实现废弃物的高 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社会 可持续发展。各种技术的结合创新 将为循环经济带来更多可能性,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产业升级 推动技术创新
全球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全球循环经济的共同 发展。
人类福祉
社会繁荣
01 带来更可持续的发展
双赢局面
02 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03
总结回顾
有效途径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重要路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个人责任 为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共建美丽家园
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展。
产业支持
鼓励企业开展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提高再 生资源回收率。支持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社会参与
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宣传
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减少资源浪费。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废弃物回收 资源再利用活动。
国际合作
开展国际环保合作
01 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每个人都应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 建设美丽的家园。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路径,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局面。
THANKS
感谢观看
循环经济的原则
资源节约和再利用 核心理念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重要方式

生态效率是衡量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生态效率是衡量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生态效率是衡 量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曹凤 中 任国贤 李京 吴迪 ( 国环祥 云环保科技公 司 )
[ 摘 要 ]绿 色 经济的 本质是提高生态效率。生态效率 在最经济目 标和最优秀环境 目 标之间 建立—种最佳的 链接。
从我 国国情来看 ,发展经济永远是主体 ,但保护环境 ,提 高健康水平是人 类永 恒的追求 。经济 目
约束力 , 它同时要求社会的介入 。 生态效率要求政府、 消费者与供 应者之 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 同时 ,他们认为生态效率标准应该是 : 产品与服务 的原材料强度最小化 ; 产 品与服务 的能源强度最小化 : 有毒物扩散最小化 : 增加原材料的循环利用率 : 最大 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能源 : 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 增加产品与服务 的服务强度 。 以上 提 出的是最小化 ,而不 是零排放 ,众所 周 知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 的。 以上 七个生态 效率标 准 已经包含 了各种发 展指
护环境 目标 的一致 ,从观念来讲 ,我们要实现从单纯 经济增长 向可持续发展观 念的升华 。这就是要树立绿
色经济 的观念 ,这就是 ” 济与环 境融合观 ” 经 ,构建
和谐社会 ,这是解决环境 问题 的出发点 。
为了实现 在经济 发展 的 同时保 护环境 的 目标 ,
我 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 清洁生 产 ,节能减排 ,发展可再生能源 。创建 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 ,随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以及实 施节能减排政策 ,加快新能源的开发 ,构建生态工业
2 、生态效率的概念及其发展
生态效率 概念是最早在 19 由 “ 92年 世界可持续 发展商业理事会 在其 向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
部分。因此如何度垂绿色经济的发展就成为热点问题。

循环经济的想法及措施

循环经济的想法及措施

04
循环经济的实践案例
国际实践案例
德国的包装物双轨制回收系统
德国在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前列,其包装物双轨制回收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系统要求生产商对其产品包装 进行回收,一方面通过商业回收公司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将不可回收的包装物进行焚烧发电。这一措施有效地 减少了包装废弃物的产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特点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以“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为特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 境污染严重。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 流动,降低环境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用效率,减少浪费。
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02
在循环经济的推动下,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推动
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球合作加强
03
面对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各国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
发展。
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传统产业转型困难、技术瓶颈、市场 机制不完善等。
机遇
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
循环经济的想法及措施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 • 循环经济的实施措施 • 循环经济的实践案例 • 循环经济的未来展望
0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 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减少资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减少废弃物排放
01

生态效率-刘光逊

生态效率-刘光逊
生态效率不但要表征所研究对象的环境 影响,而且评价其经济价值。 X 倍跃进(Factor X)更关心如何引入环境 友好技术,以减少整个社会系统对原材料 和能源使用量,很少讨论产品的经济价值 评价。
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生态足迹是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 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生态足 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 可持续性 ,经济价值的计算与评估也不是 生态足迹方法的核心。生态效率: 对Fra bibliotek环经济的再认识
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
生态效率: 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
由图可见,当环境压力增加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时,二者分离的情景才会出现。 (1) 情景1 : 经济和环境压力同步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 长模式; (2) 情景2 : 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出现了不同步的增长趋 势。环境压力相对低的增长,这种状况相对情景1 而言 要好,二者开始出现相对脱钩的情景。发展中的经济主 要表现为这种状况; (3) 情景3 : 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呈零增长趋势,二者 开始出现绝对脱钩的情景,发达经济需要达到这种状况; (4) 情景4 : 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出现拐点并呈下降 趋势,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高目标。
生态效率的指标和资源生产率(或资源效率) 的 指标以及环境生产率(环境效率) 的指标密切相 关。由此进一步得出与资源生产率相关的指标: 单位能耗的GDP(能源生产力) 、单位土地的 GDP(土地生产力) 、单位水耗的GDP(水生产力) 和单位物耗的GDP(物质生产力) ;而与环境生产 率相关的指标是:单位废水的GDP(废水排放生 产力) 、单位废气的GDP(废气排放生产力) 和单位固体废物的GDP(固废排放生产力) 。通 过这些指标可具体计算出我国的资源效率。

循环经济模式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模式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模式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它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产生和促进资源再利用等手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产生、促进资源再利用和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循环经济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循环经济能够减少资源消耗。

在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下,资源往往被大量消耗并迅速转化为废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而循环经济则通过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降低了对新资源的需求。

具体来说,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可持续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循环经济也促使企业选择可再生资源,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这样一来,循环经济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消耗,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

其次,循环经济能够降低废物产生。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废物被视为资源,而不是被丢弃的物品。

废物的再利用成为了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废物回收、再利用和能源回收等手段,循环经济能够将废物的产生减到最低。

这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还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废物回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来源。

同时,废物的再利用也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竞争力。

因此,循环经济模式通过降低废物产生,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再次,循环经济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将废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

这种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对新资源的需求,还减少了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和生产,提倡产品的再制造和再生产。

同时,循环经济还推动了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循环经济模式在资源再利用方面的优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循环经济能够推动环境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环境技术。

生态、绿色、低碳、循环概念之间的辨析

生态、绿色、低碳、循环概念之间的辨析

一、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一)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1)解决的主要问题,焦点不同。

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发展环保性产业,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实施绿色发展。

(2)价值取向不同。

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

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食物链理论)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本质内涵表述相同。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5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诸大建 朱 远(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到了需要深化的阶段。

本文运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揭示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本质,通过对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指出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模式),最后结合上海的有关实践,提出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维度。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效率 脱钩发展[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5)020060007从2002年开始,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会议上,发表了“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讲话。

[1]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当前在党和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新的高度上推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从生态效率和减物质化的角度,指出当前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足,结合脱钩理论阐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一、对循环经济的现有认识及认识误区循环经济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形成,1998年引入我国并广为流行。

国内学者已就循环经济的以下四个方面达成共识:(1)确立了“3R”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2)把循环经济视为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第三阶段,它不同于以前的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3)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生产之间和社会整体三个层面的循环进行整合;(4)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认为循环经济是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赢的发展模式。

[3][4][5][6][7]这些共识已成为当前指导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杠杆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循环经济理论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认识误区。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仅仅从物质回收和利用角度阐述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的“3R”归结为再循环(Recycle),忽视了循环经济在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上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意义;(2)仅仅从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理解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需要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三个层面展开,而且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显得更为重要;(3)仅仅从生产环节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了解循环经济,没有把重要的消费过程以及物质流通的其他环节纳入循环经济的视野;(4)仅仅注意工业物品 3本文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与委员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0412 [作者简介] 诸大建(1953— ),男,浙江余姚人,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

朱 远(1978— ),男,福建莆田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等的技术性还原系统,大大忽视了开发和利用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态性还原能力;(5)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视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6)仅仅从传统的环境质量指标或修正的经济增长指标去衡量循环经济的评价标准,疏漏了对前述基于生物物理或物质消耗的各种减物质化指标的深入;(7)仅仅强调了要建设循环经济的各种工程和项目,却缺少对这些工程和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导致所谓的循环经济本身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环保的。

二、生态效率: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回顾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可以发现,我们不能停留在为循环经济而搞循环经济,亟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循环经济的本质,并把它视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

本文引入生态效率[8]概念来深入认识循环经济的本质。

1.生态效率的内涵与指标循环经济关注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生态效率(Eco2efficiency)的提高。

生态效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即G DP总量)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比值(如公式1),它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分离关系(decoupling indicators),是一国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生态效率(资源生产率)=经济社会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1)根据式1可得,生态效率的指标和资源生产率(或资源效率)的指标以及环境生产率(环境效率)的指标密切相关。

由此进一步得出与资源生产率相关的指标:单位能耗的G DP(能源生产力)、单位土地的G DP(土地生产力)、单位水耗的G DP(水生产力)和单位物耗的G DP(物质生产力);而与环境生产率相关的指标是:单位废水的G DP(废水排放生产力)、单位废气的G DP(废气排放生产力)和单位固体废物的G DP(固废排放生产力)。

通过这些指标可具体计算出我国的资源效率,由表1可见,我国的资源生产率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表1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效率比较中国日本奥地利荷兰德国美国人口(百万)面积(千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G DP(10亿美元)人均G DP地均G DP(亿美元/千平方公里) T MR(百万吨)人均T MR(吨/人)NAS(吨/人)物质强度(公斤/美元)资源生产率(美元/吨)12509597134980.232911.02500004016(?)51.0119.61273783364078.924041107.95461439.71.34746.388498210.02380825.05607011.52.67374.51641466384.32305293.71056668.32.75363.6823572352079.22240458.261507511.52.96337.82739364308351.0306008.921840807.72.62381.7 2.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多年来,我国一直关注着分子的G DP增长,而忽视分母中环境负荷的相应增长,换言之,我国一直关注如何让G DP变“重”,而没有同时关注如何使G DP变“轻”。

理想状态下的生态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双增双减”来实现(增加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但同时应该清楚,式1中的分子与分母存在四种不同的关系组合(图1)。

图1 生态效率的四种情景 由图1可见,当环境压力增加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二者分离的情景才会出现。

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标准,我们对二者可能存在的四种不同的组合关系逐一展开分析:(1)情景1:经济和环境压力同步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2)情景2: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出现了不同步的增长趋势。

环境压力相对低的增长,这种状况相对情景1而言要好,二者开始出现相对脱钩(relatively de2linking)的情景。

发展中的经济主要表现为这种状况;(3)情景3: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呈零增长趋势,二者开始出现绝对脱钩(abs olutely de2 linking)的情景,发达经济需要达到这种状况;(4)情景4: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出现拐点并呈下降趋势,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高目标。

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现状属于情景1,而循环经济的理想目标就是达到绝对脱钩的情景。

由此可见,我国要达到循环经济模式仍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发展历程。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1.增物质化发展和减物质化发展模式根据上述的分析,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两种可选择的路径:增物质化和减物质化战略(图2)。

图2 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的两种选择 我们把增物质化战略定义为A模式,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和以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类似的规律,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G DP的增长依赖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G DP的增长伴随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随经济同步增加。

如果我国继续按照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和污染产生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5倍。

显然,这种模式属于危险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和环境退化。

相应地,我们把减物质化战略定义为B模式,也就是当前发达国家所沿用的发展模式,它属于绿色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将通过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计划得到解决。

就中国而言,如果到2020年在经济增长翻两番的同时,希望环境压力有明显地减轻(例如比现在减少一半),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

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来看,要推行这个方案的难度很大。

2.适宜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模式既然不能继续遵循传统发展的A模式,也不能立即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B模式,那么,是否存在一种“中间路线”的模式适合我国?为此,笔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称C (China)模式。

C模式也称1.5~2倍数发展战略,因为只有保证我国G DP的持续快速增长,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所以该模式将给予我国的G DP增长一个20年左右缓冲的阶段,并希望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

我们认为,通过发展减物质化的经济,并把建设循环经济型协调社会的目标纳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框架之中,到21世纪的前期(例如2020年左右)实现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

为此,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发展循环经济(见图3)。

图3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设计 (1)当前在以高加工业和消费增长为主的发展阶段,目标是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体增长速度能够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亚洲发展银行研究人员提出的环境相对于经济的弹性系数应小于1(即情景2)。

特别是要使废弃物的产生量或排放量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化。

(2)本世纪初以来进入后工业社会物质消费趋于稳定的阶段(大约在2020年以后)。

在该阶段,一方面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以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型第三产业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争取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即实现某些资源消耗和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届时技术的生态效率必须是现在的3倍,即单位G DP减少60%~70%的物质消耗的污染排放(即情景3)。

(3)未来所谓“无重量”的经济将成为主流,实现循环型生产和循环型消费的较高发展阶段。

该阶段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于21世纪初有稳定减少,实现倍数4的生态经济效率(即情景4),达到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