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密度对旱地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年型旱地小麦播种行距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世纪 5 0 0年代 , 由于麦 田土壤肥力低 , 晋南旱垣小
麦 播 种行 距 大 都 在 2~ 8 m,晋 西 的瘠 薄 旱 地小 麦 播 种 6 2 c 行 距 为 4 ~ 0 m; 入 2 世 纪 6 年代 至 7 年代 , 0 5 进 c 0 0 0 随着 氮
积温为418 ℃。 . 6 5 常年平均降水 48 m 20 年一20 6.m 。 06 5 07
2 挫 拗f 2 搐
201 03 2.
总第 2 3期 3
1 . 调查 内容及 统 计 方法 3
均为 5m, 3次重 复 , 机 区组 排列 。三个 试 验年 度 小 麦 品 随
试 验 于 20 年一 2 o 年 在 山西 省农 业 科学 院小 麦 06 09 研 究 所试 验场 进 行 。试验 地 点海 拔 为 4 7 年平 均气 5 .m, 9
温 l .℃ , 小 于 0 22 不 ℃的 积温 为 47 54 , 小 于 l ℃的 1 .℃ 不 0
法, 开展 了不 同年型 旱地 小麦播 种行 距对 产 量和 水 分利 用效 率 的影 响研 究 。该项研 究将 为旱 地 麦 田进 一 步提 高单 产提供 了理论 技 术 支撑 。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水分 利 用效 率 技 术 支撑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作者:周秋峰于沐张果果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20期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方法]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
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返青期前单位面积的群体量明显递增,至拔节期其差距逐渐缩小,趋于接近;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生育期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有所增加。
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也受种植密度的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均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利,种植密度适宜可改善小麦群体结构,从而提高产量。
[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麦;种植密度;越冬期;返青期;群体;生长发育;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0-0035-03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wheat. [Method]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wheat population chracters,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 [Result]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wheat growth perio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unit area population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before returning greening stage, and the gap at the jointing stage gradually narrowed and tended to be close. Appropriate planting density could increase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he leaves during wheat growth, and enhance the photosynthate production accumulation. Planting density also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opulation traits of wheat at each growth stage. Too high or low planting density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population and yield formation. Appropriate planting density could improv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wheat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 yield. [Conclusion]This resear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wheat yield.Key words Wheat;Planting density;Overwintering period;Returning greening stage;Population;Growth and development;Yield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到生态环境、品种遗传、栽培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同[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节水新品种衡S29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节水新品种衡S29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李强李慧敏李丁乔文臣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赵明辉赵凤梧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7年第03期摘要:明确国审冬小麦新品种衡S29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可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特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
结果表明:①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
②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S29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减少,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
综合分析表明:衡S29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7日,最佳播期为10月6日—11日,最佳种植密度为270万~330万/hm2。
关键词:冬小麦;衡S29;播期;种植密度;产量;产量因素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037-05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igh yield and 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of new winter wheat cultivar Heng S29,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the cultivar,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The split-plot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is trail including 5 sowing dates and 6 planting densities. The trail was carried out in dry-farming and water-saving experiment station, which located in Hujiachi Town in Shenzhou City of Hebei Province during 2014-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spike number per unit, kernels per spike, 1 000-kernel weight and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kernels per spike, 1 000-kernel weight and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 while not significant on spike number per unit.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the yiel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yield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Within certain limits, the spike number per unit and 1 000-kernel weight decreased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but the kernels per spike increased; the kernels per spike and 1 000-kernel weigh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of Heng S29 was October 6th-17th, the best sowing date was October 6th-11th,and the reasonable basic planting density were 2 700~3 300 thousand per hectare.KeywordsWinter wheat; Heng S29; Sowing dat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Yield complonents小麦是我国北方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食物安全。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在不少于2000字的篇幅内,进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一、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种植的小麦植株数量。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实际种植中,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小麦适宜的种植密度有所差异。
根据过往的研究成果,种植密度与小麦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存在一个最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蒸发量增加,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等问题,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不足,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
一般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根据小麦品种、生长周期、土地类型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得出的。
在研究中,常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来比较不同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差异。
研究发现,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穗数、株高和小麦千粒重等指标,从而增加小麦的实际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小麦的品质包括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胶体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小麦的食用价值和加工利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提高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
此外,适宜的种植密度还可以改善小麦的养分分配和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
然而,种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小麦的品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来平衡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三、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种植密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玛依努尔·图尔荪1吐尼沙古丽·吐鲁甫2一、小麦产量受其播种密度的影响通常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其播种量会影响播种密度,从而可知播种密度问题也是一种播种量问题。
合理播种量是进行适当密植,合理应用光能及地理,将麦苗,麦穗及产量增加的主要措施。
在土壤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因为专用小麦品种存在不同类型产生一定差异,使得小麦产量受小麦播种量影响。
通过相关学者报道可知,小麦粒重、产量会受到播种密度的严重影响,播种豫麦4号的密度是120×104-165×104/hm2,会有较高的产量,在大于255×104/hm2,播种密度会明显降低。
播种密度降低对于粒重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麦产量和播种密度呈现负相关。
一些学者在研究小麦产量受其播种量影响时,发现1hm2的播种量在112.5kg以下时,产量会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在播种量大于112.5kg/hm2时,产量随之降低。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小麦穗粒数和穗均结实的小穗率受到播种量影响比较明显,在播种量小于105kg/hm2时,播种量增加,穗粒数、穗均结实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也随之增加。
如果播种量比105kg/hm2高,那么播种量增加,穗粒数、穗均结实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会随之减少,会出现穗粒数明显下降的情况。
上述说明种植小麦的最佳播种量会受到播种密度的影响,过大或者是过小的播种量都会对小麦群体结构和形态建成有严重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相关学者报道。
基本苗330×104/hm2低播种密度平均产量比基本苗405×104/hm2地中播种密度低,然而基本苗495×104/hm2的中高播种密度间、低播种密度和高播种密度间没有明显差异。
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弱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在播种密度增加后会提高,籽粒产量会在播种密度处于临界值时下降,过低和过高的播种密度对于提高弱筋小麦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将播种密度合理增加可以有效提升产量。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子的数量,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
的播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光照和空间,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
增加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的生长势。
过高的播种密度会导致小麦植株竞争
激烈,光照和养分不足,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而过低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养分
浪费和阳光利用率低下,浪费土地资源,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的播种密度可
以使小麦植株之间的距离适中,既能够保障光照和养分的供应,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提高小麦的生长势和产量。
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小麦的品质也有直接影响。
合理的播种密度可以促进小麦植株之间
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保持小麦的健康和品质。
适宜的
播种密度还可以减少小麦穗粒之间的竞争,促进穗粒充实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
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千粒重和粒重,改善小麦的品质指标,提高小
麦的加工价值和食用品质。
不同地区和不同小麦品种对播种密度的适应能力各有差异。
一般情况下,播种密度应
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栽培技术等因素进行调整。
比如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
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播种
密度,降低水分蒸发速度,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在种植作物时所使用的种子数量与种植面积的比例。
在小麦种植中,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1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据研究表明,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过大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下降。
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的浪费,导致小麦产量无法达到最大化。
为了取得较高的小麦产量,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尤为重要。
1.2 最佳播种密度的确定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小麦的品种、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有着不同的适宜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生长周期较长的小麦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最佳播种密度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来确定。
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一般推荐的小麦播种密度范围为每亩75-150公斤,具体数字还需要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将小麦的产量提高10%以上,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密度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外,播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籽粒充实度、品质指标(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从而提高小麦的加工价值和营养价值。
而过大或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的营养供应均衡,有利于籽粒的丰满和品质的提高。
适宜的密植可以促进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品质。
冬小麦种植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冬小麦种植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齐林;陈雨海;周勋波;刘岩;高会军【摘要】在同一种植密度下,设3种种植模式,包括25 cm等行距平作、"20+40"大小行平作和"20+40"沟播.研究了冬小麦沟播和平作种植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40"沟播产量显著高于平作;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水势(ψw)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沟播处理RWC、ψw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等行距和"20+40"平作处理;另外,"20+40"沟播还能明显提高冬小麦田土壤贮水量,减少总耗水量,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增加了冬小麦产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等各水分指标,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减小了各种植模式间差异."20+40"沟播在灌水135 mm条件下既保障产量又较等行距节水25%.由此表明,冬小麦"20+40"沟播可改善叶片水分状况,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07【总页数】8页(P1888-1895)【关键词】冬小麦;种植模式;水分特征;水分利用效率【作者】齐林;陈雨海;周勋波;刘岩;高会军【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生产上冬小麦的种植方式出现了多元化。
据统计,仅山东省冬小麦的种植方式就有近300种[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研究论文
播种密度对旱地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
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立明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7、2006BAD29B02);
农业部甘肃镇原黄土旱塬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基金
摘要:在旱地条件下,选择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品种对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播种密度要求不同,每hm 2
多穗型315万、中间型369万、大穗型433万;播
种密度对穗数与穗粒数的变化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品种与种植密度的不同,对整个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密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缺水是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水分胁迫是限制旱地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1],在旱地雨养农业区,由于缺少外来水源和地下水源的灌溉条件,发展节水农业的核心是提高当地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2]。
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受品种的遗传因素和环境栽培条件的共同制约[3,4],冬小麦是分蘖性较强的一种密植作物,其产量受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种植密度不仅直接影响群体的起点、群体数量和动态的变化,而且影响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与经济产量的高低[5]。
本研究选择不同类型品种,以及不同的播种密度,探讨建立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分析高产冬小麦群体特征和品种类型的差异,以期为节水高产群体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
科院镇原试验站(107°39′E ,35°30′N )进行,海拔
1297m ,属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547mm ,年平均气温8.59℃,无霜期160d 。
试验布置在
未灌溉的旱作农耕地上,试验地平坦宽阔,土壤为覆盖黑垆土,前茬为玉米,播种前测定0~20cm 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11.0g/kg ,全氮0.89g/kg ,碱解氮62g/kg ,
速效磷8.4g/kg ,速效钾248mg/kg 。
1.2试验材料与设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选择当地
种植的多穗型冬小麦品种IR17、中间型西峰27号与大穗型长6878为主处理,播种密度为副处理,设基本苗150万/hm 2、225万/hm 2、300万/hm 2、375万/hm 2与
450万/hm 25个水平,试验地前茬为玉米,播前结合整
地每hm 2施磷酸二铵180kg 、尿素105kg 为基肥,试验于9月27日人工手锄开沟播种,行距20cm ,播种深度
5cm ,小区面积15m 2(3m ×5m),重复3次,小麦返青期(3
月13日)行间开沟追施尿素225kg 。
1.3测定项目方法生育期间与生长情况调查:苗期
成熟期按每小区设3m 行段调查基本苗、成穗数,小麦成熟后每小区取样30株测定穗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
测产方法:成熟后每小区选取中间10行分别收获、脱粒、计产。
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测定:播种前、拔节期、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采用土壤钻取样并测定0~
200cm 土层(每20cm 为一个层次)的土壤含水率,计
算出各个小区的土壤田间贮水量,小麦生育期降水量通过EM950自动气象站记录仪获得,利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每个小区的全生育时期的总耗水量(ET )。
耗水量ET (mm )=播前2m 土壤贮水量(mm )-生育期间2m 土壤贮水量(mm )+生育期间降水量(mm )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 (kg/mm ·hm 2)=子粒产量(kg/hm 2)/耗水量(mm )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各品种穗粒数、千粒重逐渐下降;IR17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逐渐增加,当密度达到375万株/hm 2,穗数最多,以后随密度增加,穗数反而下降,其余2个品种西峰27、长6878均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呈现上升的趋势。
分析播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在本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3个品种的田间最高穗数与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