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案 川教版
初中历史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川教版精品课件

20万~5万年前
5万~1万年前
主要 非洲 代表 南方古猿
奥杜瓦伊 元谋人、北京 峡谷能人 人、爪哇人
中国丁村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
山顶洞人、阿尔法卢人 克罗马农人
直立 姿势
能直立行走
能直立行走
与现代人基本 相同,上下肢 有了明显分工
完全能直立行走
原始 性状
其他性状 大都像猿
颅骨壁变薄
前额后倾 眉嵴粗壮 下颌骨无颏
人 种
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进 化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示
意
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因素?
图 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遗址和早期人类的迁移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世界三大人种的形成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晚期猿人——爪哇猿人头盖骨及头部复原图
爪哇人也称“爪哇猿人”、“直立猿人”,由荷兰年轻医生杜布哇于1890年在印度尼西 亚爪哇岛凯登布鲁伯斯发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它距今80万年,1894年定名为 直立猿人。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南方古猿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露西。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成年 女性的骨骼,并以发现当晚播放的甲壳虫乐队的“天上带着宝石的露西”将她昵称为露西。 她生活在大约318万年以前,并且已经能够依靠两条腿直立行走或奔跑。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最早期人猿类人化石 坦桑尼奥亚杜伽瓦鲁伊西峡河谷畔能(人3化59石万年)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一线精品】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川教版优秀公开课件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山顶洞遗址 出土的装饰品
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头骨化石及头部复原图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1933年出土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距今1.8万年。山顶洞 人保留一些原始性状,头骨比较低平,眉弓比较发达。山顶洞人具有较多的蒙古人种特征, 如颧骨较大而且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成铲形等,被看作是正在形成中 的蒙古人种北方型的代表。
埃及 印度
两河流域巴比伦
中国
希腊克里特岛
课堂小结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早期人类
1.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2.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 3.三大人种
从野蛮 走向文明
1.母系氏族公社 2.父系氏族公社 3.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 4.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奥巴马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父亲老 贝拉克是生于肯尼亚的卢欧族人,母亲安(Ann Dunham)生于堪萨斯州的威奇托,祖父为英国 殖民统治肯尼亚时期之公务员(公仆)。
奥巴马在2007年2月10日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 美国总统选举。他的竞选纲领侧重完结伊拉克战 争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44任 总统。
南方古猿头骨化石
南方古猿生活想象图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生活在距今420多万年到100万年前之间。化石主要分布在非 洲的东海岸,包括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从头骨上看,已经具有人和猿的 混合特征。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猿人遗骨化石发现地址之一 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
种族有没有优劣之分?
[初中历史]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学案 川教版
![[初中历史]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学案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165dfece2f0066f533223f.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1课)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学案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第一初级中学:向芳传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早期人类的出现、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及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过程及父系氏族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情况。
3、掌握人类进化阶段及主要代表和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氏族社会的出现及发展过程。
难点:从形成、进化、人种三方面说明人类的出现。
三、学法指导(列表)(一)整合联比学习法(二)明晰易混点四、入课学习过程(一)自主学课文,梳理本课知识点(1)非洲的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2)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人种的形成主要受影响。
(4)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五、巩固提高训练(一)选择题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A.回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2、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有()①手工业的进步②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③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和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④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A. ①②B.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3、“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4、人类历史上的氏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当时财产公有C.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D.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阅读下面材料,讨论答问:人类之所以最终能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劳动是决定性因素。
南方古猿可能已经开始摆脱用手帮助行走的习惯。
手的解放使古猿有可能进行劳动,躯干的直立又促进了脑的发展。
这样,经过若干万年,古猿便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制造工具。
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以致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制造了人本身。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课_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突出方法
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突出方法:讲解,探讨,图片。
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突破方法:师生探讨,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预习
达成程度
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基本熟悉课本知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习
设计填空题、思考题,抽查。
课前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
导入
新课
提问:谁是我们的祖先?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
思考,回答。
新
课
教
学
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
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课题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
细化标准
达成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
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
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
独立拟出阅读提纲。
江苏省邳州红旗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世界古代史部分 一体化教案 川教版

初三历史教案1: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一.教学目标:1.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2. 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二.知识梳理:1.科学证明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2.南方古猿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中国的山顶洞人)3.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4.现代人分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5.人类社会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氏族,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后来被父系氏族代替。
6.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是: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三.课堂训练1.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最早起源于()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3.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4.下列不属于晚期智人的是()5.目前世界上主要人种不包括()6.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经历的社会是()7.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是()8.下列关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知其母,不知其父”9.阅读下列材料:当时的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请回答:(1)这则材料反映了氏族发展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的婚姻状况?(2)这一阶段什么人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3)这一阶段后来被哪一阶段所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初三历史教案2: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上古亚非文明主备:李春宝时间:7.24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2.认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三.知识梳理(一)、神奇的金字塔1.埃及的地理位置: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间公元前3100年(最早)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作用是作为法老的陵墓,胡夫金字塔上最大的金字塔。
初中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1课时)【教辅教案使用说明】史前时期的人类,讲述人类的形成以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转变。
这部分内容在整个世界历史所占的比重不大,甚至很多地区不把它作为考试考查的内容。
本部分的知识点逐一细化为六个部分:最早的人类、完全形成的人、三大人种、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瓦解,氏族社会的成因及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课时详解按照教材的栏目,划分了两个学点,学点一是早期的人类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做了较为简单分析,选取了代表性的题目,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突出基本历史知识的识记。
学点二包含本节的教学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选取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作为题例,侧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运用,强化教学重点的突破。
不同题例的选用显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达成度。
该学点侧重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抓住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了行进的分析,理解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出现导致氏族开始瓦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最后以网络的形式概括本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精析精练中的定时巩固检测围绕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设计了14个题目练习,其中1、2、3、4等选择题考查基本历史知识,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5题考查“完全形成的人”的四个阶段,6题考查社会性质的变化,应该作为重点讲评,7题是考查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不同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扩展讲析。
10题以后为材料题,涉及人类的产生和氏族社会的内容,应该做扩展性讲评。
[案例一] 课时详解【课堂导入】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中外有很多神话传说。
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如下图)。
当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
现代人类起源于什么呢?它是怎样发展成为现代人类的?世界上的三大主要人种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人类又经历了哪两个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发展变化呢?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案 川教版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神话故事,借助文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物种起源》等有关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人类形成的相关说法,并选读人类形成的相关故事传说。
2.准备课堂小节目,如:讲述上帝造人的故事,看劳动创造人的科教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当科学家研究世界各地的人类基因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如今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小群人的后代。
有人说约70000年前,一次火山突然喷发,世界上只剩下2000人。
如果将当时全世界的人都集中起来,只要一个小礼堂就能容下。
接着由于大气中氧气增加。
所有动物的基本结构确定下来。
后来一些原始鱼类向陆地转移,手臂结构出现了。
由于一次生物大灭绝。
它们颌骨上的几块骨头,也成了耳骨,使我们有了非凡的听力。
6500万年前,我们的体毛、指甲和鸡皮疙瘩,都是这场灾难的产物。
之后,数百万年中,非洲的变化,使我们的祖先从猿变成了人。
重庆市沙坪坝区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案川教

课题名称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三维目标【课标】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讲述该亚与俄瑞斯特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识记与理解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记住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原始人的进化和三大人种插图的识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对原始氏族大家庭插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上帝造人和俄瑞斯忒斯特神话故事的阅读,了解从文学的描述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了解,认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从世界的角度,即宏观的角度,认识史前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共性。
重点目标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难点目标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导入示标谁是我们的祖先?谁挺胸而立于茫茫原野?谁又为我们开启了五千年的文明之门?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经历洪荒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早期人类教师:古老的神话中说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那么,有谁知道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流传着哪些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呢?(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造人》和《上帝创造亚当》)(活动略,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1、早期人类进化教师:转瞬之间,千百万年的历史已经从我们的眼前流逝,科学的论证告诉我们是古猿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那么早期人类经过了怎样的进化过程?(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教师:对了,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能人和直立人属于猿人时期,他们生活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神话故事,借助文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二、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课型新课热情。
)师:浮动的尘埃,稀薄的雾气,一个暗淡的蓝点,一颗自身不能发光的行星,它却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
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在经历野蛮生活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二、学习新课(一)早期人类师:古老的神话中说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那么,有谁知道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流传着哪些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呢?(活动略,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师:《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两则神话故事,一则出自中国,一则出自西方,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则故事也有许多共同点。
咱们来个限时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相同点。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制造人的材料都被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两则神话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别的差异。
)师: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东西方的想象竞有这么多相似点,这是非常有趣的。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科学的旅行,去探究这个奥秘。
(录像播放:《原始人的进化过程》)师:转瞬之间,千百万年的历史已经从我们的眼前流逝,科学的论证告诉我们是古猿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集体的生产劳动实践则是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参加今天的第二轮比赛。
要求如下:(多媒体展示)①根据所学知识,每组设计一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图。
②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创作理念,包括:(1)体貌特征理念;(2)生产、生活场景搭配理念等。
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
③想象图中须隐藏一至二处错误。
④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等评奖。
(多媒体展示:《原始人的进化示意图》《原始石器》等相关图片,给学生提供历史信息。
)(学生成果展示,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深化知识点。
)师:猫爪行天下,大家来找茬(电视游戏节目)。
谁能够找到这些创作中的错误,成为今天的“找茬大王”、“挑刺专家”呢?(学生活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师: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除了要面临各种凶猛野兽的威胁之外,气候的剧烈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身处险恶的生存环境,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呢?(二)从野蛮走向文明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调查:跟随父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左手,跟随母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
(活动过程略)(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师: (故作困惑状)为什么会这样呢?谁能给我个解释?(学生回答略)师:其实姓的渊源应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那时人们都是跟随母姓的,为什么呢?咱们来第三轮智力大比拼。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因为当时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只能按母系计算;因为妇女繁衍、哺育后代;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获得很多食物来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地位较低,而妇女的采集工作等成为比打猎更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妇女在氏族里处于领导地位;今天的“姜"、“姚"等姓中都有女字,可能也与此有关。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师:那么,我们又从何时改随父姓了呢?(学生可能回答: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同时,多媒体显示《“男”“女”“妇”“家”等汉字的古篆文写法及其象形、会意》图片。
)师:从这些萌芽于原始社会并成熟于后世的汉字,似乎有意留下了母系——父系这一变迁的线索。
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呢?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养猪代表着财富,无“豕”(猪)不成家,氏族分化,家庭出现;“田”和“豕”代表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师:如果说文字见证了历史,考古则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户。
现在,让我们打开尘封千万年的墓葬,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来考证当年的历史。
比赛第四轮,看谁能够为自己智力的天平增加砝码。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材料1:人类学家对北京人遗骨作的统计结果是:死于14岁以下的占3 9.5%,死于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岁至50岁之间的占7.9 9/6,死于50岁至60岁之间的占2.6%,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
材料2: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
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墓中有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
成年死者根据鉴定,一般只是在30岁左右。
材料3:大汶口古墓群南北两组墓葬随葬品悬殊。
北边一组七座墓,随葬猪头2 6个,陶器工具167件,而且大多数较精美。
南边一组四座墓,没有猪头随葬,仅有简陋的陶器、工具17件。
……墓群以男、女分别单人葬为主,出现了成对的成年男女同坑合葬墓。
整个墓群发现了八座双人合葬墓。
师:请我们的“专家”、“学者”发表看法。
学生发言中可能有如下看法:材料1中北京人死亡年龄偏低,说明当时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
半坡时期,氏族成员地位平等——葬于公共墓地,排成一条直线;材料2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女性受尊重——男女分葬及女性随葬品较多;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宝贵——随葬品少且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品。
大汶口文化时期贫富悬殊很大,私有财产出现,反映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中晚期;材料3还说明人们的婚姻关系逐渐固定——男女合葬墓已出现;从死亡的年龄和随葬的物品来看:历史在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进步。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师:种种迹象表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然,无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变化。
那么,人类历史的进程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显示《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示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上图,再认识生产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师: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
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贫困的下层沦为奴隶。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并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不再杀死战俘,把他们变为奴隶。
随着贫富差别越来越大,矛盾加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可见,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那么,国家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师: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意味着摆脱野蛮走向文明。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活动略)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类历史的开端》一课,现在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本课知识点小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最后一轮知识抢答赛,看看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
(多媒体显示:练习题。
通过学生的知识抢答赛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对学生的抢答,师生共同予以评价。
)三、课外延伸师: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
但也有人认为,人类出现之前的很多遗物遗迹绝非动物所为,用进化论的观点无法解释。
所以又有了千奇百怪的人类起源假说,如太空人基因与雌猿结合的杂交说;某些娇小恐龙是人类祖先的恐龙起源说;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的合成说;来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说。
想象一下,你能不能也提出独特的人类起源假说?(提示:你的想象当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教学设计后记“关注过程”、“培养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本案例的设计中,我十分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设置了相应的竞赛环节,将竞争贯彻始终。
第二,“给原始人画像”,对同学来说是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既使画风稚嫩,他们也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另外,人类如果没有想象,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本教学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三,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学到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科学的评价,那么学生将失去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目标也会落空,最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本设计中的“活动评价”,注重对学生活动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活动的成果,力求让学生作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现状。
36425 8E49 蹉216 90 54BA 咺30982 7906 礆j 29643 73CB 珋]j24731 609B 悛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