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动测原理
低应变法检桩

低应变法检桩低应变法(Low strain method)是一种常用于桩基检测的无损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的互作用,并通过测量桩体表面产生的应变来评估桩的质量和完整性。
下面将介绍低应变法的原理、设备以及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1. 原理:低应变法是基于桩体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相互应变影响的原理。
当施加一个小幅度的交变载荷时,桩体表面出现微小的应变变化。
这些变化将沿着桩体传播到土体中,并通过受土体约束的地表上产生的应变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特征,可以评估桩的质量和完整性。
2. 设备:低应变法的主要设备包括振动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
振动器用于施加小幅度的交变载荷到桩体上,通常通过压电元件或振动器激励器来实现。
传感器用于测量桩体表面产生的应变信号,常用的传感器有应变计和纤维光栅传感器。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传感器捕获到的数据,通常由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组成。
3. 应用:低应变法在桩基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桩的质量、完整性和嵌入深度。
以下是低应变法在桩基工程中的几个常见应用:a. 桩基质量评估:通过监测桩体表面的应变信号,可以评估桩的质量和完整性。
当桩体有缺陷或损坏时,应变信号会显示出特定的图案,可用于判断桩的质量状况。
b. 桩身变形识别:低应变法还可以用于监测桩身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变信号,可以确定桩体的变形特征,并评估其变形性能。
c. 桩基嵌入深度确定:利用低应变法可以确定桩体的嵌入深度。
通过测量桩体表面的应变信号,可以确定桩体与土体之间的互作用区域,并进一步确定桩体的嵌入深度。
d. 桩基施工质量监控:低应变法还可以用于监控桩基施工质量。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桩体的应变信号,可以及时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低应变法是一种常用的桩基检测方法,通过测量桩体表面产生的应变信号来评估桩的质量和完整性。
它在桩基工程中可以广泛应用于桩基质量评估、桩身变形识别、桩基嵌入深度确定和桩基施工质量监控等方面。
低应变法检测原理及案例

低应变法检测原理及案例宝子们!今天咱来唠唠低应变法检测这个事儿。
先说说低应变法检测原理哈。
你可以把要检测的桩想象成一个小怪兽,这个小怪兽藏在地下,咱得想办法知道它内部是不是有啥毛病。
低应变法呢,就像是给这个小怪兽来个小震动,然后看它的反应。
具体来说呀,咱用一个小锤子在桩顶轻轻敲那么一下,就像在小怪兽的脑袋上轻轻弹了个脑瓜崩儿。
这一敲呢,就会产生应力波,这个应力波就会沿着桩身往下跑。
如果桩身是健康的、完整的,那这个应力波就会比较顺畅地跑下去,再反弹回来,就像一个小球在一个光滑的管道里弹来弹去一样。
但是呢,如果桩身有缺陷,比如说中间有个地方断了或者有个大空洞,那这个应力波到了这个地方就会像遇到了一堵墙一样,一部分波就会反射回来,而且这个反射回来的波和正常的波就不一样啦。
咱就可以通过检测这个反射波的情况,来判断桩身是不是有问题,就像通过小怪兽被弹脑瓜崩儿后的反应来判断它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一样。
咱再聊聊案例吧。
就说我之前经历过的一个工程。
那是一个盖大楼的工程,地下的桩可多啦。
有一根桩看起来好像没啥问题,表面也挺光滑的。
可是呢,按照规定还是得做低应变法检测。
检测的师傅就拿着小锤子,“当当当”地敲了几下。
结果仪器上显示的波就有点怪怪的。
这就像是小怪兽本来应该正常叫几声,结果却发出了一种很奇怪的声音。
师傅就仔细研究这个波形,发现这个波在桩身大概中间的位置有一个很强的反射信号。
这就意味着啥呢?很可能这个桩中间有缺陷啊。
后来施工方就把这根桩周围挖开一看,好家伙,原来在浇筑桩身的时候,中间有一部分混凝土没有灌好,有个大空洞呢。
多亏了这个低应变法检测,要是没发现这个问题,这大楼盖在这根有问题的桩上,那可就危险了,说不定以后大楼会倾斜或者出现裂缝呢。
这就好比你穿了一双鞋,要是鞋底有个大洞你不知道,走着走着可能就会摔跤一样。
还有一个案例呢。
在一个桥梁工程里,那些桩就像桥梁的脚一样,必须得稳稳当当的。
检测的时候,刚开始看波形好像都挺正常的。
桩基检测方法及目的

冲孔桩检测方法及检测依据一、低应变反射波法;1低应变动力检测方法原理反射波法是建立在一维弹性杆波动理论基础上,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时(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部位、缩径、扩径)将产生反射现象,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字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利用波在桩体内传播的速度和相位变化判定桩身质量和缺陷位置。
2测试系统包括激振设备(手锤)、磁电式速度传感器、信号采集分析仪(RS-1616K(S)高低应变基桩动测仪),该系统经检定在有效检定期内。
3保证措施:①桩头位置:桩顶面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②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③激振位置: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
④激振方式为锤击方式。
4现场测试步骤:桩头处理->用黄油安装传感器->调试动测仪参数(采样间隔、增益等)->激振、接收信号->重复激振,直至信号一致性良好->进行下一根桩检测。
二、高应变检测;高应变原理为:用重锤(重量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1.0~1.5%)锤击桩顶,检波器测出桩顶的力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利用实测的力(或速度)曲线作为输入的边界条件,通过波动方程数学求解,反算桩顶的速度(或力)曲线。
如果计算的曲线与实测的曲线不吻合,说明假设的模型及参数不合理,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桩土模型及参数,再行计算,直至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的吻合程度良好,且难以进一步改善为止。
利用假设的模型及参数计算基桩的竖向承载力。
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1)工艺流程;选桩→裁桩→桩头处理→试验设备安放→加载→卸载2)桩头处理;2.1与地坪标高大致相同的桩无需进行裁桩处理;2.2高于地坪标高的桩,应在施工方裁桩后打磨平整;3)试验设备安放试验设备安装时遵循先下后上、先中心后两侧的原则,安放承压板,然后放置千斤顶于其上,再安装反力系统,最后安装观测系统。
低应变动测原理2

4
三、各种桩身阻抗变化的应力波反射法的时域曲线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四、应力波反射法的浅层缺陷 波形特征
答:对于浅层缺陷,当敲击脉冲较宽,使波长λ>=L时(L 缺陷深度),应力波传播不满足波动理论,而是质一弹体 学的刚性振动,其频率比应力反射波低得多,因此浅层缺 陷的反射波常为频率低,振幅大,周期长的信号,或高, 低频信号混叠的波形,同时看不到桩底反射.
14
五、什么是测桩盲区:
答:桩顶受点振源锤击扰动后,最初形成的波动区,最近 桩顶部分形成半球面波,传播不满足平石假定,同时下行 压力波会掩盖上行的波,使得反映桩身缺陷或扩颈的上行 波不易识别,
桩顶呈现这种现象的区段称为盲区(一般桩顶下1—1.5D)
15
六、检测不到桩身缺陷的原因及解决?
2
结合桩身阻抗变化界面处的连续条件得位移,速度和力的平 衡方程:得:
反射系数RF和RV
F Z Z1 RF R 2 FI Z 2 Z1
RV VR Z 1 Z 2 VI Z 2 Z 1
>0(压力波) 性质相同的反射波
<0(拉力波) 性质相反的反射波 >0 同相位的反射波 <0 反相位的反射波 =0 自由端(Z=0) =2 固定端(Z=∞) =0 固定端(Z=∞)
第三部分 低应变法测桩技术
一、应力波反射法测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1)用手锤或力锤,力棒敲击桩顶 (2)由此产生的应力波沿桩身以速度C向下传播,应力波通过桩 阻抗I(I=ρAC)变化界面时,如缩颈,夹异物砼离析或扩 颈,一部分应力波产生反射向上传播,另一部分应力波产 生透射向下传播至桩端,在桩端处又产生反射 (3)由安装在桩顶的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并 由测桩器进行信号放大等处理后,得到速度或加速度时程 曲线 (4)从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阻抗变化位置或校核校长,由平 均波速大小可以估计砼的强度等级
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

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基桩动态特性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分析基桩在受到动态荷载作用时的应变响应,来评估基桩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建筑基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合适的基桩长度和直径,以及确保基桩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
一、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原理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基于应力-应变关系原理。
当基桩受到动态荷载作用时,会产生应变。
通过在基桩上安装应变片,可以测量基桩的应变响应。
根据应力-应变关系,可以通过测量到的应变值来计算基桩的应力水平。
通过分析应力水平与基桩长度和直径的关系,可以评估基桩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的方法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基桩准备:在进行低应变检测之前,需要将基桩表面清理干净,去除污垢和油渍,确保应变片能够良好粘贴。
2. 应变片安装:在基桩上按照一定间距安装应变片。
应变片的安装位置通常选择在基桩的顶部、中部和底部,以评估基桩沿长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3. 动态荷载施加:通过使用激振器或者其他激振设备,对基桩施加动态荷载。
动态荷载的频率和幅值根据基桩的设计和施工要求进行调整。
4. 应变测量:在动态荷载作用下,使用应变仪测量基桩上的应变值。
应变仪可以实时记录应变值的变化,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5. 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分析测量到的应变值,可以计算出基桩的应力水平。
根据应力水平与基桩长度和直径的关系,可以评估基桩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应用建筑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在建筑基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低应变检测,可以评估基桩的质量和稳定性,确定合适的基桩长度和直径,以及确保基桩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
低应变检测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基桩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低应变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基桩的损伤和变形,并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基桩的安全和可靠。
桩基检测中低应变动测应用分析

桩基检测中低应变动测应用分析摘要:桩基低应变动测是以先进的基桩测试系统和应力波分析理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利用它对桩基础进行质量检测是可行的。
本文介绍了低应变动测的基本原理,探讨了桩基检测中低应变动测的应用。
关键词:桩基;检测;低压1低应变动测的基本原理低应变动测(也称反射波法)源于应力波理论,基本原理是在桩顶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界面(如桩底、断桩或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或扩颈)部位,将产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
通过对反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判断桩身砼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
2桩基础桩基础采用不同的材料(木、钢筋混凝土、钢材)、不同的截面(方形、圆形、空心、实心)和不同的成桩方法(预制、现场灌注、打入法、压入法)支承在不同的土层上作为各类工程结构物的基础(建筑物的低桩承台,桥梁或码头的高桩承台),具有很好的承载特性。
桩支承于坚硬的(基岩、密实的卵砾石层)或较硬的(硬塑黏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层上,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构筑物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单桩刚度(端承桩)或群桩刚度(摩擦桩),在构筑物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会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能保证构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
箱、筏承台底土分担上部结构荷载。
如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大楼,筒中筒结构,桩筏基础,56层,高256 m,仅用64根 1 300 ITlm钻孔桩,长度26.9 m~34.9 m,建筑物总重l 880 MN,筏底土分担25%的荷载。
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嵌固于基岩,在地震引起的浅层土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构筑物的稳定,且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
3低应变检测的现场检测控制要点桩头处理是检测前的主要准备工作,在用角向磨光机在桩头平面的距桩中心三分之二半径位置处理2至4个平面(直径约2cm)以粘贴传感器,桩中心打磨直径约10cm的平面。
桩基低应变动测要点和缺陷分析

桩基低应变动测要点和缺陷分析通过对一些工程检测实例的分析,对低应变常规缺陷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以进一步提高低应变动测水平、曲线缺陷分析能力。
关键词:完整性、缺陷阻抗、反射波1、反射波法检测原理:在桩基低应变动测方法中,应用最普遍的是应力反射波法,主要适用于检测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推定缺陷类型及其在桩身中的位置,其检测原理:在处理好的被测桩头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用力锤敲击桩头,产生一压缩波,该波以波速c沿桩身向下传播,当传至桩底后再从桩底反射回桩顶;当该下行波在传播途中遇到桩断面阻抗发生变异时,就使入射波发生发射,一般情况下桩身缩颈处和桩底处会产生拉伸反射波而桩身扩颈处和土阻力的作用会产生压缩反射波,该反射波在传播到桩头时,被传感器接受后,通过电荷放大器、微机处理系统可测得各截面的速度信号。
根据这些反射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判断桩身结构的完整性情况,判别缺陷的性质及位置。
2、选择正确现场测试时间:对于混凝土灌注桩试验应选择在混凝土龄期大于10天或混凝土强度大于15Mpa,对长桩选在混凝土到达龄期后,对于打入的预制刚性桩,桩打入后立即进行低应变检测,更有利于获得桩底反射。
因为刚打入的桩侧摩阻力远小于1-2周后的侧摩阻力。
3、现场动测条件:首先应该了解基础工程的成桩工艺、桩长、桩身混凝土质量等资料;其次了解该工程的进展情况,灌注桩、载体桩应该破除浮浆到设计标高,以防浅部缺陷对采集信号的影响;在检测前不能浇注混凝土垫层,桩不允许与其他结构相连,否则对测试信号的影响很大;同时根据加速度传感器的大小在桩头处理2-3个清洁的平整面安装传感器。
4、传感器的安装和锤击:传感器的安装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及方向,传感器安放点应距桩心沿半径方向约2/3R(半径)处,这样将得到最小的反冲信号的出现,有利于浅部缺陷的评判,对于较大直径的桩测点应不少于2个,每个测点最少有三个锤击点。
锤击时检测点和锤击点应有足够的距离以消除二维效应。
低应变检测(RSM-24FD-)完整版本

•桩底 •截面发生变化 •夹泥 •离析 •混凝土质量变化 •土层变化
17.03.2020
24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低应变所能检测到的现象
17.03.2020
25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低应变不能检测到的现象
17.03.2020
26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
低应变检测的优点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信号采集
键入文 件名称
17.03.2020
此时已完成一根桩的现场测试
单击完 成保存
59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现场采集注意事项
➢桩头处理——是试验成功的关键
➢测试环境——避免干扰
➢激振技术——锤头选取、激振点、激 振力
➢传感器的选择及安装——速度计、加 速度计、耦合
➢采集完数据存盘——三道一致,桩底
2、断桩、特别是浅部断桩,一般均可准确判别。
3、有经验的测桩专家,在同一根桩上可识别两种以上缺陷(第一缺 陷为次要缺陷)。
4、可准确判定缺陷位置(可精确到10%)。
5、可初步判定缺陷类型(视测桩经验定)。
6、不能很好地区分二类桩与三类桩。
7、不能给缺陷程度定量(初步研究成果尚需工程印证)。
178.0、3.20不20能定量分析缺陷程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
➢低应变法测桩轻便、速度快(50-200根/日) 、 价格便宜
➢可以检测到距桩顶较近部位的缺陷(相比高应变)
➢可以检测到轻微缺陷(相比高应变)
➢准备简便
➢操作简单
➢经验丰富
17.03.2020
27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三)静动试桩法的功能区别:
静力试桩:强度和变形 结果可靠 为设计提供依据 可用于检验 性试桩和设计性试桩
动力试桩:桩身完整性和土的承载力 结果可靠性差 用于检验 性试桩 设计性试桩--目的是为设计者提供设计依据和确定工程桩的施工 工艺 试验对象—专门制作的试验桩 程序: 制作试验桩→设计性试桩→设计工程桩→施工工程桩
一根半无限长杆,顶部质点受扰动后,要偏离原来平衡位 置进入运动状态,由于质点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得扰动质 点同周围质点间产生附加弹性力,周围质点受到影响进入 运动状态,这种作用依次传递下去形成波动。这种扰动随 时间的发展会沿无限杆一直传播下去。
振动---对于物体尺寸相对较小(小于波长),扰动到边界 时,将产生来回反射,从而使整体呈现出象刚体一样在平 衡位置附近的周期性的振荡(物体中的各个质点运动状态 差异可忽略)。
22
2、一均质自由杆,长度为L,A端受激励 ,产生一方形速度 波,幅值1.0m/s,持续时间1.0s,绘出杆两端A,D和中点B, 从0~6L/C之间的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忽略阻尼)
解: 速度波传至A,D自由端,速度值加倍 自由端:V上=V下 F上= -F下 固定端:V上= -V下 F上=F下
速度响应时域曲线(瞬态时域分析)→速度幅频曲线 →导纳 曲线(瞬态机械阻抗法(动刚度))→导纳曲线(稳态机械 阻抗法) 理论上忽略截断和泄漏误差,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殊途同归 (角度不同{波动理论,振动理论})结果完全相同) 实际分析时以时域分析为主,频域分析便于排除高频干扰波 的影响
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的关系:
检验性试桩—目的检验工程桩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 桩身结构完整性情况
试验对象—工程桩
程序:工程桩设计→工程桩施工→检验性试桩
9
(四)动力试桩的优点:(与静力试桩相比) (1)仪器设备轻便 检测速度快和费用较低 静力试桩:堆载法:堆载重量为最大加载量的120% 锚桩法:设备重量为最大加载量的5~10% 动力试桩:高应变:锤重为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1.5% 低应变:锤重5—12磅,几百克—几十千克 静力试桩:2—5天/根 高应变:4—6根/天 低应变:>30根/天 (2)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 另外还可监测打桩应力,测试垫 层特性,预分析沉桩能力,区分破坏模式是土的破坏还是桩身 结构的破坏。 (3)对工程桩进行普查: 容易发现工程桩中的整体施工质量, 便于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可为静力试验桩的选择提供依据 (4)波形拟合法不仅可得到单桩承载力,还可进行桩侧阻力分 布和桩端阻力值的估计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规定),可用 机械阻抗法和动参数推算单桩承载力)
3
一点的应变: 一点的应力:
lim
dl l0 0 l 0
dN lim A0 A
低应变法的类别:
应力波反射法,机械阻抗法{稳态激振法,瞬态激振法}, 动参数法,水电效应法,击法,火箭激振法。目前,绝 大多数的单位采用的方法是应力波反射法。 应力波反射法----采用瞬态冲击方式,通过实测桩顶加速度 或速度响应时域曲线,籍一维波动理论分析来判定基桩的 桩身完整性。
4
速度响应时域曲线(瞬态时域分析)→速度幅频曲线 →导纳 曲线(瞬态机械阻抗法(动刚度))→导纳曲线(稳态机械 阻抗法) 理论上忽略截断和泄漏误差,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殊途同归 (角度不同{波动理论,振动理论})结果完全相同)
实际分析时以时域分析为主,频域分析便于排除高频干扰波 的影响
5
微分单元的不平衡力为
F( M ) F( M 1) 2u AE 2 dz z
由微分单元力的平衡得:
2
F ma
2u 2u AE 2 dz Adz 2 z t
2 2u 2 u c 2 t z 2
令 c 得
E
式中c—应力波沿杆身传播速度 ,
将速度波积分一次为位移
23
24
25
26
杆端固定的情况
27
3、已知砼质量密度ρ=2450kg/ m3,实测应力波波速 C=3600m/s,试求砼的弹性模量E。 1 2 2 6 解:E=C ρ=3600 *2450=31752*10 kg* 2 =31752MPa ms
4、灌注桩直径1.0m,纵波波速C=3500m/s,砼重度 γ=24KN/m3, 求桩的力学阻抗Z
2
动力响应—桩土系统对动态力作用的反应。
动力试桩的分类:
高应变法: 0.01%~0.001%(桩土之间发生一定的塑性 位移,2~3mm){用于评价承载力,完整性}。 低应变法 :<0.00001%(桩土之间发生一定的弹性位 移, 用于评价完整性)
说明:低应变法用于承载力评价:理论依据不充分,动刚法 为经验法
杆端自由: 结合下行波 上行波
F=Fd+Fu=0
F VZ
Fd= -Fu 注:下标d表示下行波, 下标u表示上行波
F VZ
V=Vd+Vu=2Vd
得
Vd=Vu
即:杆端力为0,质点速度加倍 由力平衡条件:上行波与下行波性质相反 从自由端反射回去的上行波为拉力波 上行波与下行波相位相同
低应变动测
马克生 博士/副教授 注册岩土工程师
太原理工大学
1
第一部分 低应变动测原理与应力波理论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动力试桩—
1、在桩顶给桩作用—竖向动态力,动态力可以瞬态冲 击力或稳态激振力。 2、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可以在桩顶量测不同的动力响 应信号(如位移、速度、加速度)
3、借助一维波动理论通过对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 析或传递函数分析可以进行桩身结构完整性和单桩承 载力的评价。
19
当压力波传播至杆下端,假设杆端为固定端,根据力的边界条件 知
杆端固定:V= Vd+Vu=0 结合下行波 上行波
F VZ
Vd= -Vu 注:下标d表示下行波, 下标u表示上行波
F VZ
F=Fd+Fu=2Fd
得
Vd=Vu
即:杆端质点运动速度为0,力加倍 由力平衡条件:上行波与下行波性质相同 从自由端反射回去的上行波为压力波 上行波与下行波相位相反
线弹性:弹性模量为E
虎克定律: 等截面:面积A
E
平截面假定: F
A
11
沿z方向的位移为u(z),则杆中任一截面z处取一长度为dz的微 分单元:
F( M 1) A AE AE
F( M ) F( M 1) dF( M 1)
u z u 2u AE AE 2 dz z z
目前在我国桩基检测的相关规范中,桩身完整性抽检的方法: 高应变动测法、低应变动测法、钻芯法、声波透射法 .
7
(二)、动力试桩与静力试桩的根本区别
荷载性质和加荷载速率不同 静力试桩:加荷缓慢,加速度和惯性效应可忽略,桩 土静力平衡 ,Q-S一一对应
动力试桩:加荷快,(冲击力一般10—20ms),应力 波频谱成分和持续时间有关,具体与桩土动力响应与 桩土固有动力特性,扰动源的强度等有关。 加速度高 ( 400—600g ),惯性效应和材料粘性性质要考虑, 桩土动力响应与时间有关。
20
三、例题:
1、求自由杆一端受激励后,其另一端在不同时刻的速度。
已知自由杆的杆长18m,应力波波速C=3600m/s,于受激 励一端测得速度波形为半正弦,幅值V=2m/s,t=0.5ms时 刻达到峰值,据此推算出杆的另一端在2.0ms,5.0ms,5.5ms 和7.0ms时的速度值。
21
联系:由介质的弹性和惯性两个基本因素决定,有了弹性 和惯性的存在,系统的能量得以保持和传递。
14
3、一维波动方程的波动解
假定任何扰动可以分解为两个反向行波的叠加:
u ( z ,t ) f ( z ct ) g ( z ct )
式中: f ( z ct ) —下行波; g ( z ct )—上行波
10
二、一维波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1、桩的动测技术是以一维波动方程为理论基础的,当给 桩顶不论是振动或锤击等激励时,都以应力波形式沿桩身 传递,传递过程的分析是以一维波动方程为数学模型的。 模型:假设桩为等截面均质无限长线弹性杆件(无阻尼作 用),四周无侧阻力作用,顶端受到撞击,杆截面在变形 后保持平面: 均质:密度为ρ
c E/
12
2 2u u 2 c 2 t z 2
上式为一维波动方程,是二阶微分方程,高应变动力试桩 和低应变的应力波反射法是对它进行波动解,振动解用于 低应变的稳态机械阻抗法。
13
2、波动与振动的概念
波动—受扰动源的激发而产生并通过介质传递的运动(扰 动), 它携带着扰动源的信息又包含介质本身的特性。
c E F c 结合 F A 得 V EA 2 结合 E c 得 F V ( Ac) VZ
结合 E 同理:上行波 F VZ 式中: Z—杆力学阻抗 V—质点运动速度 E—杆材料弹性模 量 p —杆材料质量密度 C—波速 A—杆截面面积 —应变
4、一维波动方程的振动解 2 2 u u 2 由一维波动方程: c 2 t z 2 由分离变量法,令 u ( z ,t ) Z ( Z )U (t )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