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开题报告讲解
纳米材料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离子液体中微/纳米材料的制备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其固体形态的局限,其应用和研究受到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将纳米材料制备到液态载体中的方法。
离子液体是一种绿色、可重复使用、无挥发性、高热稳定性的液体,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催化剂、溶剂提取、电化学、分离纯化等领域。
在离子液体中制备微/纳米材料,不仅可以扩大其应用领域,还可以提高其性能,且能够对其表面的形貌、大小、形状进行控制。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离子液体中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其对微/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大小、形状的控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离子液体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2. 离子液体中制备微/纳米材料的方法及机理3. 离子液体对微/纳米材料表面形貌、大小、形状的控制4. 对比离子液体与传统溶剂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优缺点5. 实验方法研究(1)离子液体与微/纳米材料的相容性测试(2)离子液体中制备不同形貌、大小、形状的微/纳米材料(3)对比离子液体与传统溶剂制备的微/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四、研究意义研究离子液体中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其对微/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大小、形状的控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可以提高微/纳米材料的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同时,该研究可以为离子液体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其在未来的应用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该研究还可以为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第一年:1. 离子液体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2. 离子液体中制备微/纳米材料的方法及机理的研究第二年:1. 离子液体对微/纳米材料表面形貌、大小、形状的控制的研究2. 对比离子液体与传统溶剂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优缺点的研究第三年:1. 实验方法研究:离子液体与微/纳米材料的相容性测试2. 实验方法研究:离子液体中制备不同形貌、大小、形状的微/纳米材料3. 对比离子液体与传统溶剂制备的微/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六、预期结果及其意义通过研究离子液体中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对微/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大小、形状的控制,可以得到以下预期结果:1. 离子液体中制备出微/纳米材料的方法和机理2. 离子液体可以控制微/纳米材料表面形貌、大小、形状3. 离子液体与传统溶剂制备微/纳米材料的优缺点4. 离子液体制备的微/纳米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应用该研究的结果对离子液体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以及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LDH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的探索的开题报告

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的探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药物越来越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生物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能够针对疾病的靶标,减轻患者的病痛,并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生物药物的制备和应用面临着很多挑战,如生产成本高、稳定性差、容易失活等问题。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分散性好、药物可控释放等优点,可用于修饰生物药物、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而LDHs(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药物释放性能,可用于修饰生物药物并增强其治疗效果。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对于提高生物药物的稳定性、生物活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LDHs纳米材料,并进行表征分析。
2. 研究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药物与LDHs的比例、溶剂、pH值等。
3. 研究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和贮存稳定性等。
4. 探究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药效学特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化学合成法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LDHs纳米材料,并利用TEM、XRD等手段进行表征分析。
2. 通过改变药物与LDHs的比例、溶剂、pH值等制备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UV-Vis等手段进行表征和分析。
3. 采用MTT法等手段研究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同时进行常温、4℃等条件下的存储稳定性研究。
4. 在体内进行药物分布和药效学特性评价,并进行相关的安全性评价。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生物药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为生物药物的修饰和提高生物活性提供新思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在电子学、催化学、材料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制备Ni基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纳米材料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Ni基纳米材料具有高表面积、高催化性能和磁性等特殊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催化、电化学储能、生物传感、微电子制造等领域。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制备Ni基纳米材料的方法和其性质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研究,具体包括如下方面:1. 系统学习Ni基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特点;2. 研究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优化制备条件;3. 分析Ni基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组分等性质,探究其内部机理和性能表现;4. 研究Ni基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磁性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用化学合成法、物理雾化法、溶胶-凝胶法等方法制备Ni基纳米材料;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添加助剂、控制组成比例等技术手段优化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应用表面修饰等技术控制Ni基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大小。
2. Ni基纳米材料的性质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技术手段分析Ni基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通过电化学测试和磁性测试评估Ni基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储能和磁性性能;通过FT-IR等技术进一步分析Ni基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质和表面活性。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得到如下成果:1. 获得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优化条件;2. 详细描述Ni基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组分等性质,并与微米级颗粒进行对比;3. 分析Ni基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性能和磁性性能;4. 相关结果及分析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为Ni基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1. 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是研究纳米材料的一部分,对于推动材料学科的发展,促进电子学、催化学、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Ni基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可以为制造高性能催化剂、电化学储能材料等提供新的思路;3. Ni基纳米材料的性质研究对于评价其应用性能、探究其内部机理、提高其工业产值具有现实意义。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开题报告 精品

中北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王舒瑶学号:********** 学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系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论文题目: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12年02 月 23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1概述聚丙烯(PP)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容易加工、力学性能好、密度小等优点,此外,聚丙烯还有一些优点是值得一提的:①聚丙烯的表面硬度和刚度都比较好,并有良好的表面光泽,这些性能都随聚丙烯等规度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增加而提高;②聚丙烯具有优异的抗弯曲疲劳性,电性能和蠕变性能;③聚丙烯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而且结晶度越高,化学稳定性越好。
与其它塑料相比,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故而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通用塑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化工、建筑、包装、电气等行业。
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对聚丙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聚丙烯以下不足之处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①分子链节上的侧甲基降低了链柔韧性,球晶颗粒较大,使得其脆化温度高,耐冲击性能差,高温刚性不足;②它是一种非极性聚合物,其染色性、粘结性、抗静电性以及与无机填料的相容性都较差;③加工成型收缩率大,其制品的尺寸稳定性较低;④耐老化降解性能差。
为此,从70年代中期起国内外对PP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特别是针对提高PP的缺口冲击强度。
如何利用其优点,克服其缺点,改善聚丙烯的性能,对于拓展其应用领域、增加其使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的韧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学指标,它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各种应用。
聚丙烯由于具有成本低、密度小、强度高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依靠其低成本而有代替部分工程塑料的趋势,但是聚丙烯的韧性尤其是低温韧性较差,使其部分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提高聚丙烯的韧性一直是聚丙烯改性研究的热点。
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已经找到了多种增韧聚丙烯的方法,其中一些已经在工业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某些纳米材料:合成、自组装及其分析应用的开题报告

某些纳米材料:合成、自组装及其分析应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在纳米科技领域,合成和自组装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制备各种纳米材料的途径。
这些新型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应用领域,例如,生物医学、能源、催化剂等。
对于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自组装机理的研究,是实现其应用的基础。
2. 研究现状和不足目前,对于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自组装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合成方法存在着低产率、高成本、低纯度等问题;自组装过程存在半胱氨酸稳定性、控制自组装方向、自组装剂的选择等问题。
因此,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
3. 研究内容和意义本论文拟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验合成等方法,深入探讨某些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自组装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某些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机理,包括模板法、溶剂热法等;(2) 某些自组装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半胱氨酸稳定性、控制自组装方向、自组装剂的选择等;(3) 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及应用,包括纳米材料的形貌、大小、晶体结构、表面性质、光学性质等表征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能源、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和展望。
该研究将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纳米材料的应用发展。
4. 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对于某些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自组装机理等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掌握相关知识;(2) 合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包括合成某些纳米材料的实验设计、合成方法选择及实验操作等;(3) 表征实验和分析,包括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形貌、大小、晶体结构、表面性质、光学性质等表征和分析;(4) 应用探索和展望,包括将所合成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能源、催化剂等领域进行应用探索和展望。
5. 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1) 第一年: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掌握某些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机理,以及自组装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MWNT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静电纺丝法制备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纳米材料是近年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U/MWNTs 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导电性能的新型材料,其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可以制备出尺寸均一、形态各异的纳米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项目拟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1. 制备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2. 对材料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包括SEM、TEM、XRD等;3. 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4. 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包括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1. 制备并表征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2. 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进行研究;3. 研究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项目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1. 制备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将PU和MWNTs混合,制备出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
2. 对材料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采用SEM、TEM、XRD等表征技术对制备的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其形态、结构等特征。
3. 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通过力学测试仪和导电测试仪对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进行分析。
4. 研究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结果分析,研究PU/MWNTs 纳米复合材料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研究步骤如图所示)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预期成果:1. 成功制备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2. 对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其特征;3. 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4. 研究复合材料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意义: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 对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对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 PU/MWNT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 本项目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与转换、材料科学、电子学、机械学和传感器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目前,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而PI材料,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其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光电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P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旨在通过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将纳米材料与PI材料复合,制备出PI-EP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PI-EP纳米复合材料;2.通过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3.利用万能试验机测试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4.使用热膨胀仪(DMA)测试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5.对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热膨胀性、介电性能、电阻率等性能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PI-EP纳米复合材料,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PI材料和EP纳米颗粒分别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使其均匀分散;2.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溶液混合,形成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溶液;3.将溶液在常温下搅拌,使其均匀混合;4.将混合后的材料溶液倒置于热解模具中,并进行热解,得到PI-EP 纳米复合材料。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通过制备PI-EP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预期可以获得如下结果:1.成功制备出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稳定性能的PI-EP纳米复合材料;2.对PI-EP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深入的表征和分析;3.明确各项性能参数,并探索PI-EP纳米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功能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生长机理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生长机理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功能纳米材料因其在电子学、能源、生物医学、光电子等领域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液相合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制备手段,其具有简单、成本低、产量大等优势。
这种方法通过溶液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在液相中合成纳米级的粒子。
在合成过程中,溶液中的化学物质可以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结构和组成等特性,从而使得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
然而,液相合成方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物晶体质量不高、不易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等。
因此,对液相合成方法制备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液相合成方法制备功能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功能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方法液相合成方法包含溶胶凝胶法、沉积法、热还原法、水热法、溶剂热法等多种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水热法合成功能纳米材料,并对其他合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2.功能纳米材料形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长条件下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探究生长条件对纳米材料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
3.纳米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利用SEM、TEM、XRD、FTIR、UV-V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晶体尺寸、晶体取向、表面化学组成和电学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
4.纳米材料的应用性能通过对所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生长条件对纳米材料应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应用性能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改善。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点本研究将为液相合成方法制备功能纳米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纳米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结果。
研究成果可为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创新点:本研究以水热法合成纳米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探究生长条件对液相合成纳米材料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选题名称溶液-液相-固相法制备Ag-ZnS异质结纳米棒或纳米线以及Pb(OH)Cl纳米线
培养单位: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科专业: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界面与表面物理化学
学号:104753101391
开题人姓名:尚航影
导师姓名、职称:李林松教授
填表日期:2011 年11 月10 日
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为A4大小,封面及Ⅰ至Ⅶ项必须用计算机输入,不得随意改变表结构。
开题人应逐项认真填写,完毕,将本表全部打印输出,于左侧装订成册。
2.文字输入部分,一律五号字、仿宋体、单倍行间距编排。
3.“参考文献”著录按照GB7714-87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
书写顺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或著作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出版社·页号·年。
4.开题报告应由本学科专业导师组评审通过。
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由开题人在学科组或更大范围内宣读,并接受质疑、评议。
导师组由三名以上导师组成。
评审合格后,本报告暂由导师负责保管。
5.为加强论文撰写进程的跟踪指导和督查,在论文定稿之前,至少应对研究写作进行三次考察。
开题人要向导师、本学科专业的内研究生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包括论文已经取得的成果、目前面临的难题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并认真做好记录。
6.论文撰写完成,由导师确定定稿后,方可进入学位申请环节。
本表上交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归入开题人学位档案。
Ⅰ.选题简况
Ⅱ.选题依据
Ⅲ.选题材料收集
Ⅳ.研究写作设想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预期成果等。
Ⅴ.本选题创新之处
Ⅵ.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Ⅶ.研究写作基础
Ⅷ.导师审阅意见
Ⅸ.本学科专业导师组评审
Ⅹ.对研究写作的考察
第一次:
首先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银纳米晶。
接着以不同粒径的银纳米晶为种子合成一维的金属-半导体材料,通过对比实验证明银纳米晶在合成一维金属-半导体纳米材料中的作用,在没有银纳米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能得到均一的闪锌矿结构的硫化锌,有银纳米晶参与的情况下,得到的是一维的银-硫化锌纳米棒,此时的硫化锌是纤锌矿的,从而证明,银纳米晶的引入,不仅影响产物的形貌,而且影响其经历结构。
电镜谱图和元素分析谱图进一步说明了一维银-硫化锌纳米棒的结构组成:银元素仅存在于纳米棒的头部,而硫元素和锌元素则主要位于枝干部分。
导师:(签名) 20 年月日
第二次:
通过调节反应参数(反应时间,银纳米晶的粒径,锌前体的浓度,反应温度)探究一维银-硫化锌纳米棒的最佳合成路线,以及实现对其形貌和尺寸的控制。
通过实验证明了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可以控制纳米棒的长度,而银纳米晶的粒径决定了纳米棒的直径,并且影响纳米棒的长度;锌前体的浓度是影响纳米棒长度的关键因素。
导师:(签名) 20 年月日
第三次:
对合成的一维银-硫化锌异质结半导体纳米材料进行光学性能研究表明,银纳米晶的粒径越小,量子产率越高。
当反应2h后,直径为5 nm的纳米棒量子产率高达30%。
这一研究成果远远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硫化锌纳米棒的量子产率(大概在1%左右)。
银-硫化锌纳米棒在10min和2h的时间分辨的寿命分别是1.699 ns和2.098 ns。
这比硫化锌荧光寿命要短得多。
导师:(签名) 20 年月日
Ⅺ.导师审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