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自动调节控制系统扰动试验报告(模板-草稿)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试验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试验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试验第一章火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调试基本要求第一节火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调试依据及标准现代单元制机组热工控制系统主要由DCS控制系统实现,通常按功能划分为几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DAS)、开关量控制系统(OCS)、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模拟量控制系统(MCS)、汽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旁路控制系统(BPS)等。
电力行业标准对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质量验收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000对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提出了总体性的设计要求,《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175则给出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DCS技术规范书》是根据各工程的特点由买卖双方签定的技术合同文件,对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基本要求。
新建机组热控系统的调试主要包括以下阶段:调试前的准备、控制系统受电前检查和受电后的测试、组态软件检查和功能测试、外部系统的联调、模拟量控制系统的投入和调试、协调控制系统的投入及负荷变动试验、RB试验、文档验收等。
一、热控系统调试采用的电力行业标准1. 与调试有关的设计标准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T5175-2003《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1. 施工安装、调试及验收标准DL/T 5190.5-2004《电力建设施工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热工自动化》;DL/T 655-2006《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6-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7-2006《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8-2006《火力发电厂开关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9-2006《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1012-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824-2002《汽轮机电液调节系统性能验收导则》电建[1996]第159号《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2. 运行和检修维护标准DL/T 774-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二、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主要是指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提供的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文件和设备说明资料,如控制逻辑图(digital logic diagram)是开关量控制系统和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调试依据;SAMA图(analog functional diagram)是模拟量控制系统的主要调试依据;DCS 系统手册是DCS系统的主要调试依据。
热控模拟量系统扰动试验要求措施

热控模拟量系统扰动试验措施批准:会审:编写:前言1、投入运行的模拟量控制系统应定期做扰动试验。
扰动试验分为内扰试验和外扰试验。
但当出现下列情况时也应做扰动试验:①设备大修;②控制策略变动;③调节参数改变;④模拟量控制系统发生异常。
2、试验前应编写试验措施,经审批后方可执行。
试验结束后应填写试验报告。
试验结果如达不到规定的调节品质,应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3、内扰试验(包括定值扰动)。
内扰试验应在70 %负荷以上进行,扰动量宜为被调介质满量程的10 %。
调节过程衰减率应在0.7 一0.9 ,被调节量的峰值不应达到保护动作值(对于主蒸汽压力和负荷控制系统衰减率应在0.9 一0.95 。
4、外扰试验〔负荷扰动)。
机组负荷在70 %以上时可进行负荷扰动试验,负荷变化分慢、中、快三种工况,各工况下机组主要参数变化范围应按DL / T 657 一2006 《模拟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规程》执行.机组主要参数变化范围见附录“验收测试品质指标”。
自动控制系统试验措施1、机组燃料调节系统扰动试验措施1)试验目的(1)提高燃料调节系统在给煤机机、磨煤机发生煤流卡涩等现象时的抗于扰能力:(2)根据试验结果适当调整各有关参数(如比例带、积分时间等),提高调节品质。
(3)验证控制回路的安全可靠性。
(4)提高检修人员业务素质及运行人员的应变能力。
2)试验条件(1) 给水流量调整合适平稳,保持电负荷稳定不变。
(2)炉膛负压调节系统和送风调节系统处于自动状态。
(3)稳定工况下,主汽压力应保持在给定值的士O.2MPa范围内。
(4)制粉系统运行正常。
将在运行的制粉系统部分投人自动。
调节手动状态的给煤机,使投入自动的给煤机出力40T左右,即确保投入自动的给煤机在线性范围内有调节的上、下余量。
(5)试验时,要有运行人员指定专人配合热控工作负责人进行操作试验。
(6)主控班技术员、设备部热控主管、维修部热控主管、发电部炉运行专工到现场监护指导。
热工自动调节系统整定试验措施

热工自动化调节系统整定试验措施机组燃料调节系统(BCS)扰动试验措施改变燃料量扰动试验措施1试验目的:(1)提高燃料调节系统在给粉机自流,卡涩等现象发生时的抗干扰能力。
(2)根据试验结果适当调整各有关参数(如:比例带,积分时间等),提高调节品质。
(3)验证控制回路的安全可靠性。
(4)提高检修人员业务素质及运行人员的应变能力。
2试验条件(1)汽包水位调整到合适位置,保持电负荷稳定不变。
(2)炉膛负压调节系统和送风调节系统处于自动状态。
(3)稳定工况下,主汽压力应保持在给定值的±0.2MPa范围内。
(4)12台给粉机运行正常,无卡涩及自流现象。
将中层粉投入自动。
调节手动状态的各台给粉机,使投入自动的那层给粉机的转速在450-550 r.p.m左右,即:确保投入自动的给粉机在线性范围内有调节的上、下余量。
(5)试验时,要有司炉和工作负责人以上岗位人员进行操作试验。
(6)主控班技术员、生产部专工、热工队专工、炉运专工到现场监护指导。
3 试验过程中记录主要数据(1)电负荷(2)汽包水位(3)主汽压力(4)汽包压力(5)速度级压力(6)锅炉指令(7)热量信号(8)给粉机平均转速(9)设定值(10)给粉机指令(11)切除的给粉机代码(12)锅炉主控切手动指令(13)修改的参数值(修改前和修改后)4 试验步骤(1)办理#1炉燃料调节系统扰动试验工作票。
(2)运行人员调整好工况,保持各主要参数稳定(负荷,主汽压力,水位)。
(3)由计算机班人员打开工程师站密码,进入过程工程师环境。
(4)主控班负责人在试验负责人的指导下,检查压力偏差模块的上、下门限值,必要时增大压力偏差值,以适应机前压力在试验过程中动态变化需要(在试验允许范围内避免锅炉主控切手动条件发出)。
(5)主控班负责人调出实时曲线(显示范围,时间适当设置)。
(6)计算机班人员检查全部应记录的I/O点是否已存入历史数据库,并检查历史数据站模拟量信号的分辨率的门限,避免模拟量信号在追忆时出现台阶现象。
自动调节实验报告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姓名:王庆学号:207090216班级:热动0922012 年 3 月28 日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熟悉它们的动态特性。
2.了解各典型环节中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分别改变几个典型环节 (1) 比例环节(K ) (2) 积分环节(ST i 1)(3) 一阶惯性环节(S T K c +1) (4) 实际微分环节(ST S T K D D D +1)(5) 纯延迟环节(e-τS)(6) 典型二阶环节(nn n nS S S K ωωξωω*2*++)的相关参数,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曲线条数≥2),并得出规律。
同时显示三条曲线时的仿真框图可采用如下的形式,其中传递函数的形式根据不同环节进行设置。
三、实验结果(1) 比例环节 G(S)= K所选的几个不同参数值分别为K 1 = 16 ; K 2= 5 K 3= 1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2) 积分环节 G(S)=ST i 1所选的几个不同参数值分别为T i1 = 16 ; T i2= 5 T i3= 1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3) 一阶惯性环节G(S)=ST K c 1令K 不变(取K= 16 ),改变T C 取值:T C1 = 16 ; T C2= 5 T C3= 1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4) 实际微分环节 G(S)=ST S T K D D D 1令K D 不变(取K D = 1 ),改变T D 取值:T D1 = 16 ; T D2= 5 T D3= 1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5) 纯延迟环节 G(S)= (e-τS)所选的几个不同参数值分别为τ 1 =16 ; τ2= 5 τ3= 1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6) 典型二阶环节 G(S)=nn n nS S S K ωωξωω*2*++令K 不变(取K= 1 )① 令ωn = 1 , ζ取不同值:ζ 1 = 0 ζ 2 = 0.2 ζ3 = 0.5 ζ4 = 1 ζ 5 = 16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② 令 ζ = 0 ωn 取不同值:ωn1 = 2 ωn2 = 8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③令ζ= 0.216 ωn取不同值:ωn1 = 2 ωn2 = 1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四、实验小结。
1-7 自动调节系统实验

1-7 自动调节系统实验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Testing一、实验目的掌握 P 、 PI 、 PID 调节器的作用效果, 观察在干扰作用下, 调节器的输出响应, 了解 p K 、 d i K K , 三个整定参数对调节器动特性的影响。
比较 PID 与 P 调节器、PI 调节器控制效果的 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为风机盘管自控实验台。
该实验台是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及其示 意图如下图所示。
其中调节对象是盘管出口通道内的气流,被调参数是空气温度,传感器是 铂电阻, 被置于通道的中部, 测量气流的温度值。
控制器是由单片机来实现不同的控制模式。
执行器是加热器的开关控制,通过测量占空比(采样周期内加热器停止加热时间/设定采样 周期时间)来调节风机盘管的进水温度,从而达到改变出风温度的目的。
图 1 实验装置系统图 图 2 实验系统原理图三、 实验原理调节器参数进行工程整定工作的目的就是恰当选择比例带δ、积分时间常数 T i 和微分时 间常数 T d ,以获得符合工艺要求的调节过程。
P 、PI 、PID 三种调节器对应的传递函数为:P: G(s) = K PPI : 1 ()1 p i G s K T S æö =+ ç÷ èø PID: 1 ()1 p d i G s K T S T S æö =++ ç÷ èø本实验采用反应曲线法整定调节的参数, 即测定对象的动态特性, 根据飞升对象的特性定出 代表对象动态特性的参数,直接按照这些数据定出调节的最佳整定参数。
用反应曲线法求调节器参数调节器参数 调节品质要求调节规律 δ T i T d PK T t PI1.1K Tt 3.33τ 振幅衰减比 PID 0.85K T t 2τ 0.5τ对应于本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输入参数分别为 di p K K K 、 、 具体公式如下: d / 1 k p = ;ip i T T k k = ,T 为采样周期,取1s ; TT k k d p d = ,T 为采样周期,取1s 。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实验指导书(定稿)

Simulink仿真集成环境简介Simulink是可视化动态系统仿真环境。
1990年正式由Mathworks公司引入到MATLAB 中,它是Slmutation和Link的结合。
目前介绍Simulink的资料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它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和设计操作的有关内容。
一、Simulink基本操作1.进入Simulink操作环境双击桌面上的MATLAB图标,启动MATLAB,进入开发环境,如图0-1所示。
图0-1 MATLAB开发环境图0-2 Simulink图形库浏览器画面从MA TLAB的桌面操作环境画面进入Simulink操作环境有多种方法,介绍如下。
①点击工具栏的Simulink图标弹出如图0-2的图形库浏览器画面。
②在命令窗口键入“simulink”命令,可自动弹出图形库浏览器。
上述两种方法需从该画面“File”下拉式菜单中选择“New | Model”,或点击图标,得到图0-3的图形仿真操作画面。
图0-3 Simulink仿真操作环境画面③从“File”下拉式菜单中选择“New | Model”,弹出如图0—3所示的未命名的图形仿真画面。
本方法需从工具栏中点击图形库浏览器图标,调出图0—2的图形库浏览器画面。
图0-3用于仿真操作,图0—2的图形库用于提取仿真所需功能模块。
图0—4是已建立的一个一阶惯性加时滞对象的单回路控制系统仿真框图。
下面将对建立这样的仿真系统用到的一些具体操作作个介绍。
图0—4 仿真系统框图2.提取所需仿真模块在提取所需仿真模块前,应绘制仿真系统框图,并确定仿真所用的参数。
图0—2中的仿真用图形库,提供了所需的基本功能模块,能满足系统仿真的需要。
该图形库有多种图形子库,用于配合有关的工具箱。
下面将对本书中的实验可能用到的Simulink图形库中的功能模块作一个简单介绍。
(1)信号源模块组(Sources)信号源模块组包括各种各样的常用输入信号,如图0-5所示。
热工模拟量控制系统(MCS)定期扰动试验方案设计

热工模拟量控制系统(MCS)定期扰动试验方案目录汽包水位调节系统(单冲量)内扰试验方案 (1)汽包水位调节系统(单冲量)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3)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电泵三冲量)内扰试验方案 (5)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电泵三冲量)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A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10)A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13)B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16)B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19)A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22)A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25)B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28)B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31)A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34)A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37)B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40)B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43)炉膛压力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46)送风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49)一次风母管压力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52)A磨煤机入口风量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55)A磨煤机出口温度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58)B磨煤机入口风量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61)B磨煤机出口温度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64)协调控制系统负荷扰动(7MW/MIN)试验方案 (67)协调控制系统负荷扰动(21MW/MIN)试验方案 (72)除氧器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5)凝汽器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7)汽机轴封压力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9)高加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81)低加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83)附录记录表格样式 (84)汽包水位调节系统(单冲量)内扰试验方案1试验项目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给水旁路调整门)内扰试验。
2试验目的检验低负荷(0%—25%ECR)时单冲量水位调节系统(给水泵出口旁路调节门)的调节品质。
热工模拟量控制系统(MCS)定期扰动试验方案

热工模拟量控制系统(MCS)定期扰动试验方案广东粤嘉电力有限公司热工模拟量控制系统(MCS)定期扰动试验方案批准:胡再新审核:黄伟国钟浩浩编写:黄伟国罗文元陈姗2008年4月目录汽包水位调节系统(单冲量)内扰试验方案 (1)汽包水位调节系统(单冲量)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3)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电泵三冲量)内扰试验方案 (5)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电泵三冲量)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A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10)A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13)B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16)B侧一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19)A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22)A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25)B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28)B侧二级过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31)A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34)A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37)B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内扰试验方案 (40)B侧再热汽温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43)炉膛压力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46)送风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49)一次风母管压力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52)A磨煤机入口风量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55)A磨煤机出口温度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58)B磨煤机入口风量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61)B磨煤机出口温度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64)协调控制系统负荷扰动(7MW/MIN)试验方案 (67)协调控制系统负荷扰动(21MW/MIN)试验方案 (70)除氧器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3)凝汽器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5)汽机轴封压力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7)高加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79)低加水位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试验方案 (81)附录记录表格样式 (82)汽包水位调节系统(单冲量)内扰试验方案1试验项目汽包水位调节系统(给水旁路调整门)内扰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XX-2010-XXX编写时间:2010年8月项目负责人:工作人员:编写人员:审核:批准:摘要通过自动调节系统的定值扰动试验,检验模拟量控制系统在负荷稳定情况下稳态指标是否超差;通过负荷变动试验,检验自动调节系统动态特性,检查自动调节系统的动态调节品质是否满足机组的运行要求。
报告介绍了本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阐明定值扰动试验和负荷变动试验的过程,并给出了定值扰动试验负荷变动试验结果和试验曲线,为自动调节系统性能指标的提高创造条件。
关键词热控综合;自动调节系统;定值扰动;负荷变动试验目录1 系统概况 (1)2 试验目的和试验条件 (1)3 试验所依据的规程和标准 (1)4 模拟量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1)5 定值扰动试验过程 (2)6 定值扰动试验结论 (3)7 负荷变动试验过程 (2)8 负荷变动试验结论 (2)9 附表: 试验曲线 (3)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号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扰动试验报告1系统概况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号机组(330MW)采用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HG-1020/18.58-YM22型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汽包自然循环、单炉膛π型布置、平衡通风、四角喷燃、固态排渣锅炉;制粉系统采用5套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冷一次风机系统,MCR工况下4套运行,1套备用;采用北京重型电机厂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技术生产的N330-17.75/540/540型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双排汽、凝汽式汽轮机。
热控DCS与DEH采用上海新华控制工程公司X-DPS系统(v2.0)一体化设计。
2试验目的和试验条件2.1 试验目的:通过定值及负荷变动试验,确定模拟量控制系统(包括协调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动态特性,检查其动态调节品质,检验模拟量控制系统是否满足机组运行的要求,并为进一步参数调整和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2.2 试验工作条件2.2.1 热控自动调节系统设备功能正常、满足自动调节要求;2.2.2 DCS系统运行正常、在线组态功能完备、历史趋势和打印功能正常;2.2.3 主机及辅机运行正常、主机保护功能正常并能够正常投入;2.2.4 热控专业与运行协调工作顺利进行、出具相应的反事故措施;2.2.5 试验措施、方案中的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均已通过运行主管部门批准。
2.3 试验人员技术要求2.3.1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自动控制系统知识,掌握自动调节试验的技术指标要求;工作负责人必须熟练掌握DCS组态功能;2.3.2 全体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知识,并经考试合格。
3 试验所依据的规程和标准3.1 《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7-2006);3.2 《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6-2007);3.3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L/T 774-2004);3.4 本机组锅炉、汽轮机运行规程。
4 模拟量控制系统基本结构4.1 本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基本结构为分层管理、分级控制,由高到低,即:4.1.1 负荷指令管理:依照电网调度中心遥控负荷指令(即AGC指令)或本地负荷指令,完成机组负荷的控制,并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
机组负荷指令管理在协调控制系统中实现,当主要辅机设备故障时,RB功能启动。
4.1.2 锅炉及汽机主控:由锅炉主控形成的负荷指令控制锅炉燃烧率即对燃料量、给水流量、送风量等控制;汽机主控形成的负荷指令实现机组的功率控制或压力控制,运行方式包括协调控制(CBF、CTF)、锅炉跟随(BF)、汽机跟随(TF)及手动方式。
4.1.3 控制子系统:锅炉侧的燃料量、送风量、炉膛压力、一次风压、汽包水位、蒸汽温度等控制系统;当DEH处于遥控状态下接受汽机主控的负荷指令,成为协调控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4.1.4 控制驱动:各控制子系统的调节执行机构,可由运行人员远方操作,在自动调节调节系统投入时实现闭环控制,另外,在特殊工况下,实现方向闭锁及超驰控制。
4.2 本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MCS)分布于#1~#3控制柜并搭载#1~#3三对控制器,实现表1所列的控制功能:表1 1号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一览表序号系统号名称套数备注1 汽机跟随 12 锅炉跟随 13 协调控制 14 主燃料控制 15 汽包水位控制 36 给水旁路阀控制(给泵出口压力) 17 锅炉连排扩容器液位控制 18 左侧一级过热器出口温度控制 19 右侧一级过热器出口温度控制 110 左侧二级过热器出口温度控制 111 右侧二级过热器出口温度控制 112 左侧再热器出口温度控制 113 右侧再热器出口温度控制 114 A侧送风机控制 115 B侧送风机控制 116 氧量控制 117 A侧引风机控制 118 B侧引风机控制 119 A侧一次风机控制 120 B侧一次风机控制 121 A-E给煤机煤量控制 622 A-E磨出口温度控制 623 A-E磨一次风流量控制 624 A-E磨密封风差压控制 625 1—4号角燃烧器摆动火嘴控制 126 供油压力调节 127 A-E煤层二次风量控制 628 AA/AB/BC/CD/DE辅助风控制 529 A密封风压力控制 130 B密封风压力控制 131 OFA二次风挡板控制(燃尽风) 132 A、B侧空预器空预器平均温度控制 233 高压辅汽联箱至除氧器压力控制 134 低压辅汽联箱压力控制 135 再热冷段供汽压力控制 136 暖风器疏水箱水位控制 137 高旁出口温度控制 138 高旁压力控制 139 低旁出口温度控制 240 低旁压力控制 241 除氧器水位控制(主阀、旁路阀) 242 #1高加危急疏水控制 143 #1高加正常疏水控制 144 #2高加危急疏水控制 145 #2高加正常疏水控制 146 #3高加危急疏水控制 147 #3高加正常疏水控制 148 #5低加危急疏水控制 149 #5低加正常疏水控制 150 #6低加危急疏水控制 151 #6低加正常疏水控制A 152 #6低加正常疏水控制B 153 #7A低加危急疏水控制 154 #7A低加正常疏水控制 155 #7B低加危急疏水控制 156 #7B低加正常疏水控制 157 轴封冷却器疏水水位控制 158 轴封供汽温度控制 159 高压轴封供汽压力控制 160 冷再至轴封供汽压力控制 161 辅汽至轴封供汽压力控制 162 轴封溢流压力控制 163 凝结水补水箱至空冷岛再热除氧器水位控制 164 除盐水母管至凝结水补水箱水位控制 165 排汽装置扩容器1对应的喷水温度控制 166 排汽装置扩容器2对应的喷水温度控制 167 燃油用汽温度控制 168 空冷岛排汽压力控制 169 闭式冷却水箱水位控制 170 发电机氢侧密封油温度控制 171 发电机空侧密封油温度控制 172 发电机定子冷却水温度控制 173 发电机氢气温度控制 174 主机润滑油温度控制 175 锅炉定排疏水温度控制 176 汽机转速控制 177 汽机功率控制 1共计1174.3 主要测试项目4.3.1 给水控制系统4.3.2 蒸汽温度控制系统4.3.3 燃烧控制系统4.3.3.1 炉膛压力控制系统4.3.3.2 风量、氧量控制系统4.3.3.3 一次风压控制系统4.3.3.4 磨煤机控制系统4.3.4 机侧模拟量控制系统4.3.4.1 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4.3.4.2 除氧器压力控制系统4.3.4.3 加热器水位控制系统4.3.4.4 凝汽器水位控制系统4.3.5 其它辅机模拟量控制系统4.3.5.1 炉侧辅机模拟量控制系统4.3.5.2 机侧辅机模拟量控制系统4.3.6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4.4 自动控制系统投入条件4.4.1 给水控制系统投入条件表2 给水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锅炉运行正常,达到向汽轮机送汽条件2 主给水管路为正常运行状态3 汽包水位、蒸汽流量及给水流量等主要参数运行正常、指示准确、记录清晰4 汽包电连接点水位信号运行正常,指示正确5 汽包水位相关保护装置投入运行6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7 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及保护系统,随对应给水泵投入运行8 30%负荷以下应投入单冲量给水调节运行,30%负荷以上应投入三冲量给水调节运行,系统应能自动进行单/三冲量给水调节转换4.4.2 蒸汽温度控制系统投入条件表3.1 A侧一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A侧一级减温器前后蒸汽温度、二级减温器前蒸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减温水调节门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2 B侧一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B侧一级减温器前后蒸汽温度、二级减温器前蒸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减温水调节门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3 A侧二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A侧二级减温器后蒸汽温度、主蒸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减温水调节门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4 B侧二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B侧二级减温器后蒸汽温度、主蒸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减温水调节门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5 A侧再热汽温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A侧再热减温器前后温度、再热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减温水调节门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6 B侧再热汽温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B侧再热减温器前后温度、再热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减温水调节门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7 过热烟气挡板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再热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过热烟气控制挡板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8 再热烟气挡板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再热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再热烟气控制挡板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表3.9 摆动燃烧器控制系统投入条件序号项目是否具备备注1 再热汽温度指标准确,记录清晰2 摆动燃烧器倾角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 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注:有几套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就保留几个表格;再热汽温烟气挡板控制和摆动燃烧器控制保留一种,序号顺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