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合集下载

热工实验报告

热工实验报告

热工实验报告热工实验报告引言:热工实验是热能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热力学和热传导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热工实验中的一些经验和观察结果,以及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热传导实验热传导实验是热工实验中最基础的一项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以及热传导的影响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材料,如铜、铝和塑料,制作成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样品。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品置于一个恒定温度差的热源和冷源之间,并测量样品两端的温度差。

通过测量得到的温度差和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结果显示,铜的导热系数远大于铝和塑料。

这是因为铜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可以更快地传导热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导热系数与材料的形状和尺寸也有关系。

相同材料的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样品,其导热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这表明,热传导不仅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形状和尺寸有关。

实验二:热辐射实验热辐射实验是热工实验中涉及到热辐射传热的一项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热辐射进行传热。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热辐射仪来模拟热辐射的过程。

我们调节热辐射仪的温度,并测量不同距离处的辐射热流密度。

实验结果显示,热辐射的热流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这是因为热辐射的能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扩散,导致单位面积上的热流密度减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热辐射的热流密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这是由于热辐射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的热流密度正比于温度的四次方。

实验三:热工循环实验热工循环实验是热工实验中涉及到热工循环的一项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热工循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如何优化热工循环的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蒸汽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作为研究对象。

热工实验报告

热工实验报告

GDOU-B-11-112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实验名称课程名称课程号学院(系)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实验一. 金属泊式应片:直流单臂、半桥、全桥比较一:实验目的:验证单臂、半桥、全桥的性能,比较它们的测量结果。

二:实验所需单元: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电桥、F/V(频率/电压)表。

三:实验注意事项:(1)电桥上端虚线所示的四个电阻实际并不存在。

(2)在更换应变片时应关闭电源。

(3)实验过程中如发现电压表过载,应将量程扩大。

(4)接入全桥时,请注意区别各应变片的工作状态,桥路原则是:对臂同性,邻臂异性。

(5)直流电源不可随意加大,以免损坏应变片。

四:实验步骤:(1)直流电源旋在±2V档。

F/V表置于2V,差动放大器增益打到最大。

(2)观察梁上的应变片,转动测微头,使梁处于水平位置(目测),接通总电源及副电源。

放大器增益旋至最大。

(3)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是用导线将放大器正负输入端与地连接起来,输出端接至F/V表输入端,调整差动放大器上的调零旋钮,使表头指示为零。

(4)根据图1的电路,利用电桥单元上的接线和调零网络连接好测量电路。

图中r及w1为调平衡网络,先将R4设置为工作片。

(5)直流电源打到±4V,调整电桥平衡电位器使电压表为零(电桥调零)。

(6)测微头调整在整刻度(0mm)位置,开始读取数据。

(R4工作状态相反的另一个应变片,形成半桥电路,(8)保持差动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3换为与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实验名称课程名称课程号学院(系)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实验日期(9)保持差动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1、R2两个电阻换成另外两个应变片,接成一个直流全桥,(10)观察正反行程的测量结果,解释输入输出曲线不重合的原因。

(11)在同一坐标上描绘出X—V曲线,比较三种接法的灵敏度。

思考题1.根据X—V曲线,计算三种接法的灵敏度K=∆V/∆X,说明灵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2.根据X—V曲线,描述应变片的线性度好坏。

胶砂成型实验报告(3篇)

胶砂成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水泥胶砂的成型过程,掌握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的基本操作,并分析实验结果,以评估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

二、实验原理水泥胶砂是由水泥、标准砂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其强度试验主要用于评估水泥的强度等级。

本实验采用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强度试验两种方法来测定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水泥胶砂搅拌机、振动台、试模、养护箱、天平、量筒、刮刀等。

2. 材料:水泥、标准砂、水。

四、实验步骤1. 称量:按照实验要求,用天平称取水泥、标准砂和水的质量。

水泥与标准砂的质量比为1:3,水的用量为水泥质量的25%。

2. 搅拌:将称量好的水泥和标准砂倒入搅拌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振动:将搅拌好的胶砂倒入试模中,将试模放置在振动台上,振动60次,使胶砂密实。

4. 刮平:振动完毕后,用刮刀将胶砂表面刮平。

5. 养护:将成型的胶砂试件放入养护箱中,养护24小时。

6. 抗压强度试验:将养护好的试件放入抗压强度试验机中,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7. 抗折强度试验:将养护好的试件放入抗折强度试验机中,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抗折强度试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水泥胶砂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2. 数据处理:计算水泥胶砂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平均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水泥胶砂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平均值。

2. 分析: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标准值,分析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

(以下为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具体数据需根据实验实际情况填写)实验结果如下: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Mpa根据实验结果,水泥胶砂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达到标准要求。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水泥胶砂的成型过程和强度试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结果表明,水泥胶砂的力学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八、实验注意事项1. 称量时注意精度,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水泥砂浆实验实训报告范文

水泥砂浆实验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本次水泥砂浆实验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水泥砂浆的配制原理、施工工艺以及性能测试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水泥砂浆的基本性能,提高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检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实验原理水泥砂浆是由水泥、砂、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耐久性和可塑性。

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在加水后硬化,将砂粒粘结在一起形成砂浆。

砂浆的性能取决于水泥、砂、水的比例以及施工工艺。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中粗砂- 水: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仪器:- 砂浆搅拌机- 砂浆试模- 电子秤- 水准仪- 抗折试验机- 抗压试验机- 湿度计四、实验步骤1. 砂浆配制:- 称取水泥和砂,按设计配合比进行称量。

- 将水泥和砂倒入砂浆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

- 开启搅拌机,搅拌3-5分钟,直至砂浆搅拌均匀。

2. 砂浆试件制备:- 将搅拌好的砂浆均匀地倒入砂浆试模中。

- 用平板振动器振动,使砂浆密实。

- 用水平仪校正砂浆试件表面,确保平整。

- 待砂浆初凝后,脱模。

3. 性能测试:- 抗压强度测试:将脱模后的砂浆试件放入抗压试验机中,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 抗折强度测试:将脱模后的砂浆试件放入抗折试验机中,进行抗折强度测试。

- 水化热测试:将砂浆试件放入恒温恒湿箱中,测试其水化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压强度:- 实验结果显示,砂浆的抗压强度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 在养护7天后,砂浆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稳定。

2. 抗折强度:- 实验结果显示,砂浆的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趋势相似,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 在养护7天后,砂浆的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

3. 水化热:- 实验结果显示,砂浆在养护初期水化热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化热逐渐降低。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水泥砂浆实验实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水泥砂浆的性能与其组成材料、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密切相关。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引言:控制工程是一门涉及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篇文章将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为主题,探讨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

实验目的:控制工程基础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巧,加深对控制理论的理解。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内容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

系统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加热器组成。

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温度值来控制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维持温度在设定值附近。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加热器按照实验要求连接起来,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2. 设计控制算法: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可以采用比例控制、积分控制或者PID控制等方法。

3. 参数调试:根据实验平台和控制算法的特点,调试控制器的参数,使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响应设定值的变化。

4. 实验数据采集:通过实验平台上的数据采集器,记录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组温度控制系统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PID控制算法,经过参数调试,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系统能够在设定值附近稳定工作,并且对设定值的变化能够快速响应。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调试是实现良好控制效果的关键。

控制工程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语: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是掌握控制工程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6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2016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学生姓名:姜栽沙学号:1004140220中南大学能源学院2017年1月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

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

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1、计算机一台2、MCGS组态软件一套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3、控制系统方框图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显示仪表:计算机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热工基础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中英文版)

热工基础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中英文版)

目录1.热工基础实验指导书 (2)2.热工基础实验报告 (26)热工基础实验指导书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Basic Experiment Instructor(工程热力学实验)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工程热力学所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p ThC )(0∂∂=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MdQ dh p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为:p p TQM C )(1∂∂=(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1221t t M Q Cp t t pm -=(kJ/kg ℃) (3)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

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Cp=A+Bt (4)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mt t pmBt A t t B A dt t t BtA C +=++=-+=⎰221122121(5)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t 1+t 2)/2时的定压比热容,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m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全)..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全)..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

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RT b v v a p =-⎪⎭⎫ ⎝⎛+2 (3-1)式中: a / v 2是分子力的修正项;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

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ab av v RT bp pv(3-2)它是V 的三次方程。

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

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学生姓名:姜栽沙学号:1004140220中南大学能源学院2017年1月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

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

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1、计算机一台2、MCGS组态软件一套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3、控制系统方框图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显示仪表:计算机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6、什么是组态软件?组态软件是指对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系统按照预定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的应用软件。

四、MCGS组态界面提供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一套完整组态界面图(共6个图),包括主界面、运行界面、设备工况、存盘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

五、思考题1、定值控制、随动控制和程序控制有何区别?定值系统是设定值恒定,不随时间而变;随动控制系统是设定值随时间不断变化,而且预先不知道它的变化规律;程序控制系统是设定值在时间上按一定程序变化,被控量在时间上也按一定程序变化。

2、组成一个简单控制系统需要哪些基本环节?对象,检测元件及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

3、说明在计算机上完成232接口、USB接口设置步骤(要配屏幕截图)。

232接口用来串口连接USB的数据线,将接口转为USB后,插上USB接口,安装好接线的驱动即可。

4、简述智能仪表(宇电519)在MCGS组态软件中设备窗口进行组态配置的方法和步骤(要有屏幕截图)。

选择设备构件;设置构件属性;连接设备通道。

5、设计两种流量控制系统,分别画出两个控制系统的原理图、方框图,比较说明两种控制系统的优劣。

典型工业加热炉燃烧过程流量控制系统有以下两种:①比值串级控制系统优:比值系数可以预先设定,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烟气含氧量计算热效率,人工调整比值器的设定值,可以使燃烧处于较佳状态。

缺:在动态过程中,不能保持适当的空气燃料比。

②交叉限幅控制系统优:发生扰动时,由于高低值选择器的限幅作用,使得系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空气-燃料比,克服了一般比值调节方式的局限性。

6、对电阻炉温度进行温度控制时,常用的执行器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①气动执行器:结构简单,输出推力大,动作可靠,性能稳定,维护方便,价格便宜,本质安全防爆。

控制精度较低,双作用的气动执行器,断气源后不能回到预设位置。

单作用的气动执行器,断气源后可以依靠弹簧回到预设位置。

②电动执行器:能源取用方便,信号传输速度快,传送距离远,便于集中控制,灵敏度和精度较高,与电动调节仪表配合方便,安装接线简单。

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推力小,价格贵。

实验二对象动态特性测试与识别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了解飞升曲线法(即阶跃法)测量对象动态特性的方法,并根据飞升曲线识别对象的动态特性,通过数据处理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1、计算机一台2、MCGS组态软件一套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YD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三、预习填空1、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对象的特性。

通常采用飞升曲线(即阶跃法)测量对象动态特性,通过数据处理建立对象的动态特性。

表征对象动态特性的通常用微分方程式或传递函数。

2、对象特性的实验测取法有响应曲线法、矩形脉冲法、正弦波法和随机信号法四种。

3、表征对象特性的参数有放大系数K 、时间常数T 和滞后时间τ。

4、对象特性的类型有自衡非振荡、无自衡非振荡、自衡振荡和反向特性四种。

5、时间常数可以通过响应曲线和实验测定求出。

四、实验装置示意图电阻炉特性测试原理图、接线图、数据采集MCGS组态界面图。

电阻炉特性测试原理图:接线图:数据采集MCGS组态界面图:五、实验数据对象飞升曲线测试数据见表1.时间(分)0 1 2 3 4 5 ……炉温(℃)100 132 190 270 300 320 ……炉温变化值ΔΤ(℃)0 32 58 80 30 20加阶跃前电炉初始电压(V)50 加阶跃前电炉温度Τ0(℃)100 加阶跃后电炉电压(V)120 注:ΔΤ=Τn-Τ0; Τn—每分钟读得的温度值(℃)。

五、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对象飞升曲线测试数据,绘制响应特性曲线(要求用坐标纸画准,或者用作图软件绘制)。

六、实验结论 1、简述实验原理实验测取时,就是在所研究的对象上加上一个人为的干扰,然后测取表征对象特性的物理量,即输出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出一系列实验数据或曲线,并对这些数据或曲线加以处理,便得到表征对象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式或传递函数。

2、根据飞升曲线,求取放大系数、时间常数和滞后时间。

放大系数:曲线上A 点的切线斜率值。

FLK ∆∆= 时间常数:T 。

滞后时间:21τττ+=3、通过数据处理,求出对象特性的数学模型。

()()()t Kx t y dtt dy T=+ 对于一阶有纯滞后的则为()()()t Kx t y dtt dy T =+++ττ实验三电阻炉温度的检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是通过对电阻炉的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安装、调试,加深已学过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列出实验中用到的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技术指标1、控制器:智能控制仪表、计算机、PLC、单片机、温度变送器2、执行器:可控硅调压主回路、中间继电器、交流接触器3、检测元件:K分度热电偶、K分度铠装热电偶、Pt100热电阻三、预习填空1、调节器基本控制规律有P 、PI 、PID ,对应设置的三个参数为比例带δ、积分时间T I 、微分时间T D 。

2、比例度增大,调节器输出信号减小。

积分时间增大,调节器输出信号减小。

微分时间增大,调节器输出信号增大。

3、智能仪表的通讯接口是USB ,在控制时计算机用的通讯接口有485和232两种。

4、在对电阻炉进行温度控制时,如果要连续稳定控温,执行器应选用可控硅调压回路;如果对温度采用位式控制,执行器可选用中间继电器。

四、实验装置示意图请画出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原理图、方框图,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主要设备如图1 所示,请画出设备接线图。

图2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主要设备原理图:方框图:五、实验内容1、设计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完成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方框图、接线图、设备组态图。

方框图和接线图如四、实验装置示意图所示。

设备组态图:2、描述智能仪表控制组态(包括设定值改变、检测元件设定、输入信号确认、控制参数(P 、I 、D )设定与查询)的过程。

检测元件将生产工艺参数检测出来,通过信号调节电路处理,传输给A/D 转换器,转换为计算机所能接收的数据,组态软件对其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显示,运算与输出控制等,处理结果可通过ODBC 、DDE 及OPC 等被其它应用程序使用,并传送到远程终端。

3、电阻炉温度控制MCGS 主界面、运行界面六、实验结论1、 根据实验观察,概括PID 控制特性。

理想PID 控制的特性方程可以用如下微分方程表示。

11()() ()(1)p d p d i i de u t K e edt T G s K T s T dt T s =+⎰+=++由比例单元P 、积分单元I 和微分单元D 组成。

PID 控制的基础是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可消除稳态误差,但可能增加超调;微分控制可加快大惯性系统响应速度以及减弱超调趋势。

2、分析电阻炉温度变化曲线特点,说明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什么控制规律。

比例微分控制规律不能消除余差,为使电阻炉温度能够稳定,比例微分系统的控制质量仍不够理想,为了消除余差,得到更合适的控制质量,所以应采用PID 控制规律。

实验四、单容水箱液位PID控制系统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研究系统分别用P、PI和PID调节器时的阶跃响应。

3、研究系统分别用P、PI和PID调节器时的抗扰动作用。

4、定性地分析P、PI和PID调节器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列出实验中用到的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技术指标1、液位传感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LWGY-42、控制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GK-043、变频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GK-074、控制阀: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GK-03三、预习填空1、在阶跃信号输入作用下,一般希望控制过渡过程衰减比n为4~10 。

常用的单项品质指标还有超调量、余差及过渡时间。

2、对于阶跃扰动作用的系统,若将比例度δ减小,则过渡过程最大偏差减小,衰减比减小,振荡频率减小。

3、采用积分控制规律能消除余差。

4、微分作用能改善控制指标的主要原因是微分输出的大小与偏差变化速度及微分时间成正比,即使偏差很小,但只要出现变化趋势,即可马上进行控制,即超前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