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语用学及语篇对等

合集下载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一、语篇的定义和特点语篇是指一定长度的语言文字组织,可以表现为书面语言或口语表达。

语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篇是一种具有组织结构的语言文字组织,它不仅仅包括句子和词语,还包括段落、篇章等层次。

2. 语篇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它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情感或者实现某种目的。

3. 语篇是具有一定上下文背景的,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语篇是动态的,它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语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语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分析:对语篇中所包含的词语、句子、语法结构等进行分析,探讨语言在语篇中的运用和组织特点。

2. 文本分析:对语篇的整体结构、篇章布局、段落组织等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在整体上的表达特点和规律。

3. 语用分析:对语篇的交际目的、作者意图、读者反应等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4. 背景分析:对语篇所处的具体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

5. 影响分析:对语篇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语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语篇分析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教学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语言翻译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语言文字,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 媒体传播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媒体工作者更好地编辑和发布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4. 文学创作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创作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创作水准。

5. 语言学研究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语言学者更深入地研究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从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进展。

四、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语篇分析涉及的理论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语篇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语篇分析理论强调语言文字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使用和影响。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篇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语篇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阐述翻译研究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语篇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篇章结构、语境理解、语义连贯等方面。

我们还将讨论语篇语言学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语篇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

二、语篇语言学基础语篇语言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形成连贯、有意义的话语的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理解单个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更需要对整个篇章的结构、语境、语义连贯性进行深入分析。

语篇语言学强调篇章的整体性。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把握原文的整体结构和意图,确保译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保持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这要求译者具备宏观的视野,对原文进行整体解读,而非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

语境是语篇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于准确传达原文意义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语境信息,并在译文中进行恰当的表达。

语义连贯性也是语篇语言学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确保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使译文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译文内容。

这要求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并在译文中进行恰当的调整和处理,以确保译文的语义连贯性。

语篇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语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译者还需要注重语境信息和语义连贯性的处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三、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对等”“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在语言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Mona Baker对语用对等的解读译文

Mona Baker对语用对等的解读译文

Mona Baker对语用对等的解读译文在本论文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有关语言和翻译的问题,简要介绍特定文本是如何对特定读者“有意义(起作用)”的。

在这一研究中,大胆跨越把句子和段落联系在一起的篇章層面,而去辨别不同类型的篇章特征。

因此,我们将涉及到交际情境中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语境中的翻译方法,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却很吸引人的语言研究领域——语用学。

标签:语用对等;连贯;衔接语用学指在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科学,是对语言意义的研究,然而该意义并不是由语言系统产生的,而是由参与者在交际情境中传达和操纵的。

因为不同的概念对这一特殊语言研究领域至关重要,所以我选出了两个概念——连贯和会话含义,这对探索“有意义”的问题和突出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难点有一定的帮助。

1. 连贯和衔接衔接和连贯都是一种可以组织和创造语篇的关系网络。

衔接属于表层关系,即在语篇中可以把单词和表达与其它的单词和表达联系在一起;而连贯属于概念关系,是表层关系的基础。

但二者都是建立顺畅语流的方法。

对于衔接,语流的顺畅性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的相关性实现的;而对于连贯,语流的顺畅性则是通过语言使用者感知其概念和意义的相关性来实现的。

侯仪(1991:12)对于衔接和连贯间的不同总结如下:我们假设衔接是语篇的特性,连贯是读者对文本进行评估的一方面。

换句话说,衔接是客观的,能够自动识别;而连贯却是主观的,所以对文本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衔接可以简单的表达连贯关系,也可以建立明确地概念关系。

例如:连词“因此”可以为读者传达逻辑上或顺序上的概念关系。

然而,如果读者不能感知到与“因此”有关的潜在逻辑或顺序的语义关系,他们也不可能明白文本的意思,换言之,此文本对于这个特别的读者来说是不’连贯’的,一般而言,仅仅存在衔接标志并不能成就一篇连贯性的语篇,衔接标记必须反应出有意义的概念关系。

恩奎斯特(1978:110-111)虽然给出了具有很多衔接词的文本,但却显得特别紊乱:我买了一辆福特车,威尔逊总统曾乘坐驶入香榭丽舍大道(巴黎著名时尚标志)的就是这款黑色车。

从语篇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可以理解为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源语言中的含义、语气、风格、情感等方面与原文相似或相同的方式。

具体而言,翻译中的对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到:
1.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翻译应该尽量保证目标语
言的表达与原文所传递的信息相符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2.保持语气的一致性: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源
语言中的语气和目标语言中的语气一致,以确保翻译的自然
度和可读性。

3.保持风格的一致性:翻译应该尽可能保持源语言中的风
格和目标语言中的风格一致,以确保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
性。

4.保持情感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文
中的情感和目标语言中的情感一致,以确保翻译的情感传达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之,翻译中的对等应该保证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源语言中的含义、语气、风格、情感等方面与原文相似或相同的方式,以实现准确、自然、流畅的翻译效果。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完整版)语用学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有时需要使用一些与原文意思相等或相近的词语或短语来替代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

这种替代法既要保证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又要保证翻译的流畅和自然。

在实际翻译中,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原文中的某些词语、短语在目标语言中并没有准确的对应词语,此时可以采用类似的词语、短语来替代,使翻译文本更加通顺;有时原文中的词语、短语在目标语言中虽有对应词语,但是其语义和用法与原文有所不同,此时也需要采用替代法,使翻译更加贴近原文。

在进行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原文意思,确保替代词语或短语与原文的意思相等或相近。

2. 确保替代词语或短语在目标语言中通顺自然,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3. 避免使用与原文意思相悖的词语或短语,以免误导读者。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是翻译中非常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使翻译文本更加清晰、自然、准确。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 is central in defining the equivalence relation
Factors and Conditions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with their structural properties,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The “world” as it is variously classified in the individual languages Different realities as these are represented in way peculiar to their respective languages The source text with its linguistic, stylistic and aesthetic proper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linguistic, stylistic and aesthetic norm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Linguistic, stylistic and aesthetic norm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of the translator Structure features and qualities of a text Preconditions for comprehension on the part of the target-language reader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inclina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k The translator’s explicit and/or implicit the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radition
An Example of Koller’s Five Models of Equivalence
e.g. “ I had wanted for years to get Mrs Thacher in front of my camera. As she got more powerful she got sort of sexier.” (Newsweek 21 May 2001 [bold in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ant text in L2(the TL text) and theto ST in L1(the SL text) there exists a relationship which can be designated as a translational, or equivalence relation. (Koller, 1995: 196)
3 Equivalence: Double Linkage
Koller views equivalence as :
by the influence of a variety of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SL/TL linguistic textual and extra-textual factors and circumstances by the role of the historical-cultur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ext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are produced and received
4.Werner Koller’s theory
Unit 7
1. Motivations of decision-making
Decision-making
2.Jiri Levy’s theory
1
Equivalence
part
That proceed from a 1. Translation Properly Defined source to a derived text(e.g. summarizing,
• 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等) • referential or denotative equivalence(外延对等) • connotative equivalence(内涵对等) • 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语篇规约对等)
3
4 5
• pragmatic or dynamic equivalence(语用对等)
explaining) Mainstream translation theory suggests that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ther text -processing activities .
Unsatisfactorily answered question: What preconditions must be met for a text to be classified as translation proper? Strictly pertaining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by its own author
Werner Koller: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ce and the Objec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from a linguistic and textual perspective: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double linkage, and the equivalence frameworks of translation
original]) formal equivalence: English : strategy, bureaucracy impossible in Arabic : statiijiyya,biirokratiyya denotative equivalence: formal equivalence connotative equivalence: sexy attractiveness
Way to reconcile the two extremes
Textual equivalence is obtained at the level of text in context not at the level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To define equivalence in relative (not categorical)terms and in hierarchical (not static) terms.
Unit 7
Textual Pragmatics and equivalence
翻译学
张莉
1.Translation properly defined
2. Langue-oriented vs parole-oriented equivalence
Equivalence
3.Equivalence: double linkage
SL forms strictly SL form is replaced replaced by an by a TL form that identical TL form basically refers to the enable us to work with same “thing”. similarity of language the kind of association that is typical a certain to achieve kind of textsimilarity ,a mood of effect and for writing, a cater certain reader expectations attitude, etc.
b. gloss the translation with “so to speak”
Translator can opt for this level of equivalence in any pragmatic equivalence: language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sex-sexy ” the effect on the TT reader sufficiently close to that highlighted. experienced by the ST reader problem: may convey sth like pornographic(色情的)
double linkage
1. 2. to the ST to the
A process constrained
communicative
conditions on the eceivers’ side
Koller proposed five models of equivalence:
1
2
problem: “attractiveness”can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cal term “gravity” that are too direct and scientific for this context.
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 a. sexual attractiveness attractive femininity
2.Translations is characterized by a double link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