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中的文言句式现象
高 祖 本 纪

高祖本纪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二、阅读课文三、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第三阶段:刘邦称帝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四作业同步练习(文言积累一,二)第二课时一、学生自读14段二、疏通文章:第1段: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已而有身(不久)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第2段: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第3段: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第4段: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无所诎(同“屈”,理亏)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特殊句式:迎之门引入坐吕公女乃吕后也三、小结: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四、学生朗读57段五、疏通第5段字义: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名作动)西过高阳(向西名作状)可四千余人(大约)昌邑未拔(被攻占)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昌邑未拔与偕攻开封第6段:字义: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秦人(同“喜”)秦军解(同懈)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啖以利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第7段:字义:系颈以组(丝带)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特殊句式:系颈以组降轵道旁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六、小结: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八作业同步练习(文言积累三,四)第三课时一、朗读并疏通814段字义:今则来(如果)无内诸侯群(同“毋纳”)沛公然其计(认为……对)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沛公从百余骑(使……从)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实不用其命(服从)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不如决策东乡(同“向”)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欲以求封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何以得主约是迁也与项羽决胜垓下二、小结: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提问: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答案略)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明确: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三、朗读并疏通1517段字义: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臣等以死守之(坚持)有功者害之(嫉恨)连百万之军(统率)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此所以失天下也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四、小结: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五、朗读并疏通1820段字义: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比沛(和……一样)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六、小结: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七作业同步练习( p28 )第四课时一、探讨人物形象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四、作业同步练习( p29 )。
高祖本纪语法重点

《高祖本纪》一、一词多义(实词)1、相xiàng①<动>仔细看;观察。
《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名>相貌。
《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
《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
《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名使动>使……当宰相。
《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xiāng①<副>互相。
《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副>递相;相继。
《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
⒉交往;结交;3、交好的人2、固①<形>坚固。
《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名〉险固的地方。
《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又】〈形使动>使……坚固;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形>稳固;牢固。
《殽之战》:“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形>固执;顽固。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副>坚决;坚持。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⑤<副>本来;原来。
《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⑥<副>当然。
《垓下之战》:“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⑦<连>通“故”,所以,因此。
⑧<形>鄙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请略陈鄙陋。
”3、引①<动>拉开(弓)。
高祖本纪重点句型

高祖本纪重点句型项羽解而东归。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至固陵,不会。
楚击汉军,大破之。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用张良计,於是韩信、彭越皆往。
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之)武王,行屠城父,随(何)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立武王布为淮南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一、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至阳夏南止军(止:使……停止)深堑而守之(深:挖深)2.名词活用为动词深堑而守之(挖掘深深的堑壕,名作动)二、【特殊句式】1.固定格式是以兵大败(因此)2.状语后置大会垓下与项羽决胜垓下大败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省略+介后)汉王败固陵(省略+介后)3.宾语前置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4.省略句大会(于)垓下与项羽决胜(于)垓下大败(于)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王败固陵一词多义相①吕公者,好相人②相中山③相与恭请尊汉王为皇帝(一起)期止为之合、利、却、纵、可守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之)武王略守①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②臣等以死守之三、古今异义至固陵,不会不会:古:没有来会合今:不能够。
《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

判断句 被动句
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句
(表转折,“但是”) (这样) (的样子)
4.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介词(把) 连词(而,表承接)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凭借) (动词,认为)
(5)特殊句式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2.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 3.此三者,皆人杰也
成语归纳
(1)通假字:
高祖常繇咸阳……
常 通 “尝” 繇:通“徭”,服徭役。
“责”通“债”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诸所过毋得掠卤 卤,通“虏” 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憙通“喜”。
解通“懈”,懈怠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安堵”,安定。堵:墙。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假装、谎称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高祖本纪》 基础知识整理
西汉 司马迁
• 1.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 订立简单的条款。含褒义。 • 2.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含褒义,用于军 事、政治等。 • 3.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 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 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暗中活动。 • 4.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 一样相安无事。 • 5.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 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含贬义。 • 6.大失人望: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 • 7.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 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 8.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
《高祖本纪》

说:游说 将:率领 西:向西,名作状 斩以徇:斩首示众 略:攻下
思考:刘邦从一开始的出师不利到 后来的节节取胜,你认为刘邦是个 什么样的人?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属:归属 降:动词使动用法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 欲约分王关中:约,约定。 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 分,分地。王(wàng),称 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 王。“欲约分王于关中” 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 啖以利:啖,利诱。 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因:趁机。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 益:增设。张:张开,指悬挂。 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 掠卤:通“掳”。 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 憙:通“喜”解:通“懈” 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因:于是 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 啖以利:“以利啖之” 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又与 破之。乘胜,遂破之。 秦军于蓝田南战”
称霸分封
决胜垓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 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 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 ②则:如果。③无内诸 王关中。今则来②,沛公 侯军:不要让诸侯军进 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 函谷关,无内诸侯军③, 来,内,同“纳”,进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④,距 入。④稍:渐渐。征: 之。”沛公然其计⑤,从 征集。自益:指增加自 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 己的兵力。⑤然其计: 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 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 以其计为然。认为他的 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计策对。然,对,正确, 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 这里是以为然的意思。 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 ⑥求封:指求项羽的封 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 赏。 为相,珍宝尽有之。”欲 以求封⑥。
《大风歌》气势宏大,慷慨苍劲,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 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 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 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 生荣枯之感。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
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坡上休息,梦中与神相遇。
那时候电闪雷鸣,太公去找刘媪,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
刘媪就有了身孕,产下高祖。
高祖长的很有帝王之相,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
曾经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
到壮年时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吏,当泗水的亭长,亭中的小吏没有不被他欺侮的。
喜好喝酒和美色。
常常到武负、王媪得酒肆赊酒喝。
醉了就睡,武负和王媪看到高祖的上方常常有龙盘旋,觉得很奇怪。
高祖每次留在酒肆里喝酒,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小沛的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小沛安了家。
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
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
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
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
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
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
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
《高祖本纪》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3)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诎”通“屈”(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内”通“纳”“距”通“拒”(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8)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
“繇”通“徭”,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毋”(11)兵罢戏下“戏下”通“麾下”三、特殊句式1. 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 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 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 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 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四、古今异义(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诽谤: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稍:渐渐今义:稍微(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大人:德行高尚的人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山东省五、词类活用1. 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降: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活: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从:使……跟从)2. 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以……为苦)沛公然其计(然:认为……正确)3. 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家: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王: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都:定都)诽谤者族(族:灭族)4. 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与……交好)高祖竟酒,后(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怒: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先:赶在诸侯之前)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诛暴逆(暴逆:暴逆的秦朝)六、一词多义(1)相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一起)苟富贵,无相忘(互相)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辙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⑹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于是、就)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经由、通过)蒙故业,因遗策(因袭、沿袭)七、虚词积累(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
【资料】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解析汇编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 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吾虽都关中
示:给……看。 都:定都
(3)古今异义词
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黑子:黑痣 大度:远大抱负
家人:平常人家。 约束:规约
无赖:没有才能, 无可依仗
(4)特殊句式
(就) (如果)
(趁机) (于是) (凭借)
3.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
(表转折,“但是”)
(这样) (的样子)
4.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介词(把) 连词(而,表承接)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凭借) (动词,认为)
能力自测平台
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贳:租赁,赊欠
B、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摄:整理
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款待人
D、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费:浪费
D(费人:让别人花费。费,花费,破费。)
2、下面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A、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B、汉王引诸侯兵北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D、高祖欲长都洛阳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2.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 3.此三者,皆人杰也
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遇彭越昌邑 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7.系颈以组
8.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判断句 被动句
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句
(5)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本纪中的文言句式
中华书局出版社
1. 判断句
(高祖)仁而爱人(高祖)好酒及色省略句92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92
迎之门:迎之于门省略句94 5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何畏:畏何宾语前置句96
吾子,白帝子也。
判断句式97
吕后与人俱求(之)省略句98
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定语后置99
且卜筮之省略句100
沛公兵遂先(于)诸侯至霸上101状语后置句
大破之定陶大破之(于)定陶省略介词于省略句102
秦将王离为之钜鹿城省略(于)省略句式103
啖以利104
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105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106
诸将过此者多107 定语后置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因与(之)俱攻秦军112 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112
田南状语后置句114
又与秦军战于蓝(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115 省略
亦示项羽无东归之意省略117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判断117
发兵距之阳下省略句119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120判断
吾取天下必矣状语后置122
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省略于字124
汉王坚壁不与战省略之字125
丁壮苦军旅省略句于126
大会垓下省略句于字128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省略句于字129
大败(于)垓下省略句于字129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 状语后置句131
决胜于千里之外状语后置句131
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132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判断135
高祖大朝群臣,置酒(于)未央前殿134省略
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138省略
补充: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3. 状语后置句
系颈以组
降(于)轵道旁
4. 定语后置句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何以:以何)
不然,籍何以生此?(何以:以何)
6. 省略句
代(之)为上将军
与(之)偕攻开封。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己)与沛公俱西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