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

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

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

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

读论语有感3000字3篇

读论语有感3000字3篇

读论语有感3000字3篇《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3000字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

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

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及,有恐失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有教无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

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

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

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作,儒家的核心之作。

古人云:“论语一半治天下。

”由此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以下是3000字的《论语》读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千万别对不想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

”29日上午,孔子的山东省曲阜市杏坛剧院传来响亮的读书声。

2000多名小朋友齐声即席《论语》的经典之作名句和中国历代历朝名作,明月高挂,孤灯一盏。

橙色的灯挥之不去周围的一切。

我坐在书桌前,在一个寂静安详的初春夜晚,背诵一本薄薄的蓝皮书——《论语》。

即便是一本薄薄的小书。

字印刷虽然大,有注解和翻译,但总共也就220页。

在这个个人信息爆炸的时代,想想这么一本调皮书。

如果放在浩如烟海的作品里,厚如馒头,重如砖头,印刷精美如绣花枕头。

真的是很卑微。

为什么可以想象较厚这么较薄的一本书统治了中国近20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从论辩的角度来看,孔子肯定是输了,他是服气的。

但是如果角度看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看。

孔子是赢家,也是大赢家。

这是历史证明的,不是我证明的。

也许,真理不是争论的,而是制造的。

我不知道孔子为什么会赢,为什么不能论证这个在我看来。

他天赋太差,脑子太蠢。

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什么,他说的是求真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都市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无论你做什么:你去革命,你去当领导,你去开公司,或者你去当土匪、强盗、恶霸。

如果你想变得更强更大,你必须始终认为孔子所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论语的真理就是永恒的真理!谈论生命的真理,存在的哲学。

我们中国人不是陌生人。

因为我们在等级社会有五千年的生活理论知识,世界上并无一个国家能比得上。

比如:内斗、作弊、争权夺利、互相倚势、向别人扔石头、背后捅刀子、忘记好处、过河拆桥、亲自做事、背后做事、损害别人的私利、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中造谣、与自己无关、高高挂起、门前扫雪。

还有什么,请补充。

论语读后感3000字左右

论语读后感3000字左右

论语读后感3000字左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孔子的言行而成。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道德智慧而闻名于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思考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也从中受益匪浅。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社会具有指导意义,也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孔子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能有资格去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种自律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谐。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再次,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礼仪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的基础上,社会秩序才能更加稳定。

最后,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强调了“中和”、“平衡”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也不应该过分追求精神境界,而是要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取得平衡。

这种“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追求平衡、和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也从中受益匪浅。

2023最新-论语读后感3000字精选4篇

2023最新-论语读后感3000字精选4篇

论语读后感3000字精选4篇更多《论语》读后感的资料请在读后感栏目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论语读后感3000字》,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论语》读后感2600字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还说过,“无友不如己者”。

初闻此言是在中学,当时就诧异,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间没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势利?其实是我误会了。

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比自己做得好。

亦如民国时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们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

《论语》,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虽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统一思想……到当今的大师、教授、专家……拿它说事,人们大都不知其真实面目了。

论语读后感3000字5篇作文

论语读后感3000字5篇作文

论语读后感3000字5篇作文《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供大家考。

论语读后感3000字1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

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

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

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

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

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

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

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

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

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论语》读书笔记2700字篇一《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

论语读后感三千字左右

论语读后感三千字左右

论语读后感三千字左右《论语》是一部关于孔子思想和言行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一部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籍,其内容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以及全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阅读《论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内涵和价值,也让我感到了自己在学习、处事和生活中许多不足之处。

在阅读中,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孝道、忠诚等重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

以下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首先,我惊叹于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境界。

他的言语犀利,有着深度和广度,能够从简单的词句中抽丝剥茧,引领人们深入思考,领悟到生活和社会中的真正含义。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等语句,极大地启发了我对于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话语糅合了孔子的人性和智慧,深刻地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体会,其价值同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继承。

其次,我感觉《论语》中展现了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精髓。

书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之间的互动及对于外界事物、道德规范等的讨论,展示了孔子启示性的思考方法和问题观点。

这种思考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

同时,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等思想,形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根基,对中国人民的品德、思想和生活方式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阅读《论语》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重要的。

当然,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读者,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深入思考和创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法。

例如,孔子所强调的孝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制约行为,强培养一个人的家庭责任感。

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反思和重新定义孝道,让其成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充分体现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德性上的提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理解和认同自身处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守卫自己的尊严、修建自己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后感3000字篇一:论语读后感3000字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

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

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

”(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

”(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有教无类。

”(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

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

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

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

孔子站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

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

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

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

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

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

”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篇)在《论语》中,有很大篇幅叙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

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就应当有文、有义、有道、有思、有礼。

有文,即有学问,要敏而好学,以礼为之,天资聪慧固然可贵,但后天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君子要“文质彬彬”;有义,即要“以义为质”,行之以礼,对待别人要诚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勇于追求真理,为了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而不断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独到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当有九思:看了要考虑清楚、听后要考虑明白、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怀疑要考虑是否询问、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力是要考虑是否符合义;有礼,即对待别人要有礼貌,行为要符合礼。

做到以上几点,应该称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应当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一定得约束,懂得进退的尺度以及不断完善自身。

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虽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还是会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现,可以说现代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能够做到在庞杂的关系中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可以分辨出正确和错误,即做到敏和明,那么这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君子那谁是呢?第三,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论语》中有一定重要地位。

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么样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确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篇)同时,孔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贤者要将仁作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目标,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仁在这里成为了人们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催化剂。

仲弓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篇)对待别人要小心谨慎如同宾客一般,心中没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可谓是经典的名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闪现光辉,至今为人们所熟知,它所体现的思想核心就是“仁”。

“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结交这样的人。

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最后,看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首先,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用之义以礼,从而赢得民心,国家取得长治久安。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篇)即君以礼博得臣之忠。

“民无信不立。

”(颜渊篇)体现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孔子认为治国要先正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子路篇)为政要遵礼、爱民、施仁义、教化民众。

在孔子对子张的问话中回答能够做到五美、摒弃四恶的人就可以为政了。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自身劳苦但没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贪求、胸怀宽广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狠;四恶:不先教导就处罚,是虐待、不告诫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严格,是贼、出手吝啬,是小气。

)篇二:论语读后感3000字《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