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取向协同的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研究

基于价值取向协同的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研究
基于价值取向协同的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研究

基于价值取向协同的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

设计编制方法研究

唐永伟,华翔,孙倜

摘要: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正处于探索之中。以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为例,研究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研究首先对总体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作以辨析,总体城市设计应关注空间的尺度、设计的维度和指引的协调性,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生态空间,营造立足地方的特色个性空间。进而,以案例区为例,遵从问题和目标双导向,从生态可持续性、土地经济性、地域文化个性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CFD风道模拟技术等定量工具和地域文化个性梳理等定性方法,指导总体城市设计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与深化,为类似地区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构建提供借鉴。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在方法体系构建中,从设计的价值取向出发,对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阶段涉及的生态可持续性、土地经济性、地域文化个性等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博弈,统筹协调,从总体上,战略上实现价值取向下多要素的目标协同。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山地小城市,价值取向

1 引言

城市的特色既是自然、历史作用的结果,也有人为塑造的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空间的特色丧失日趋严重,千城一面,风貌趋同,导致城市毫无特色可言,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城市的个性不再。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正演变成一场城市空间特色的危机。

2015年城市工作会议后,城市设计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如何构建起适应于当下实施管理的设计方法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各地也纷纷开展总体城市设计项目实践。总体城市设计涉及内容广泛,设计对象更是类型多样,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各有不同。探索总体城市设计方法,寻求具有普适性的技术路径和思路,对指导当前的城市特色塑造大有裨益。鉴于此,本文以长阳县中心城区为例,结合编制实践,研究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以期提供借鉴。

2 总体城市设计规划方法研究

2.1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代的城市设计规划实践。研究者结合唐山[1]、哈尔滨、绵阳[2]等城市的规划工作,从整体角度提出塑造城市特色,加强

城市总体布局设计的指引,初步探索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和内容体系。之后,随着国内快速城镇化,城市设计工作实践日益丰富,设计的方法体系也日益多样。如袁海琴[3]面向实施的编制策略,单峰[4]以公众感知为核心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马睿[5]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古镇总体城市设计,段进[6]基于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不同尺度的城市设计方法[7],等等。

已有研究基于多元视角、多种尺度、多种技术方法对总体城市设计方法开展研究,通过设定设计目标、识别设计空间、明确设计层次和内容,在注重物质空间设计的同时,加强空间以人为本的空间感知系统设计。纵观当前研究,当前对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清,全局性、系统性思维欠缺,导致顾此失彼;注重单一目标实现,缺乏多元价值诉求的协调;设计技术思路和方法泛化,缺少对类型区方法体系的研究。因而,仍需明晰总体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探索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体系。

2.2总体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辨析

2.2.1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生态空间

总体城市设计所塑造的空间是城市当前价值取向的物质化表现。总体城市设计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体现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关注可持续的空间营造,增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的、具备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城市空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2.2.2营造立足地方的特色个性空间

设计应结合自然,提炼地域个性特质,融入地方特色,凸显地域风貌,实现风貌整体性和文脉继承性。我国地域广阔,迥异的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造就了城市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城市的固有属性,从经营城市的角度来讲,差异性也是实现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千城一面的后果就是,特色丧失,同质化存在。只有是地方的,才是世界的。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寻找区域个性,发掘和凝练城市特色,表达城市个性基因,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继承地方文脉的特质空间。

2.2.3勾勒面向实施的可使用空间

城市设计是对空间的控制与指引,归根到底,是一项社会实践,城市设计必须具备可实施性。在以往诸多城市设计实践中,主要从形态和美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由于缺乏功能性考虑,本应致力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风貌特色的城市设计沦为一场泛化的城市美化运动。简单地忽视土地价值的空间设计导致后期实施中开发强度一再更改,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在城市中形成严重的空间拼贴,造成城市功能的空间割裂,原有城市设计也丧失其指

引作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向日益复杂的空间利益博弈,总体城市设计应关注总体性,注重可实施、可进入、可感知,实现功能与空间的统一。

2.3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构建

总体城市设计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总体规划的具体空间表达,是对城市发展目标的总体空间表达,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启下,是对片区城市设计的控制与指引,是政策性要求与上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关注整体,注重多元协调与空间统一。因此,与一般的城市设计相比,总体城市设计除关注城市自然环境,关注空间形态和人的尺度,也应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城市生态环境,考虑城市要素集聚性,关注土地经济价值,延续地域文化脉络,注重对地域文化景观风貌的塑造,真正地做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认为,可从空间的尺度、设计的维度、指引的协调性三个方面着手,综合考虑,构建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

2.3.1空间的尺度

关注空间的尺度,以此为基础,衡量城市空间营造的核心问题与解决途径,确定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的深度。有学者[8]曾提出关于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半径的问题。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应设定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重点关注宏观层面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空间塑造,如上海等大都市应重点关注重点轴线和核心区域的设计,做到以点带面。对于小城市,由于空间规模较小,可实施性强,设计内容可适当深化,突出可操作性。

2.3.2设计的维度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总体规划的延伸,其涵盖的目标与问题导向维度应该是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在以往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将土地空间的经济性、地域的文化特色[9],[10]、城市可持续发展[11,12]等作为考量的角度,但是多是单维度的设计,难免会顾此失彼,甚至彼此冲突。总体城市设计应该是基于对城市发展多目标的实现的空间设计,应进行多要素的协同,由一维走向多维,从单一的立体空间设计走向功能、空间、美学、文化等多维空间视角的统一。

2.3.3指引的协调性

总体城市设计不仅应关注空间形态与风貌,更是基于设计思维的全局性战略思考。作为城市空间营造的指引性成果,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体系应是一个成果共识。首先,从规划体系上看,总体城市设计既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又要能够有效指引重点地区或区段设计的编制。目前,总体城市设计尚未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协调的

方式有两种,其一,将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到总体规划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设计的地位。其二,单独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本次研究区作为第二种类型,可通过城市设计成果提出总体规划的优化建议,为后续规划调整提供依据。同时,总体城市设计对空间营造方案的选择是多元诉求下的综合性博弈,为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应在方法体系构建中不断地校正偏差,互相反馈,寻找最优解。2.3.4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结合上文对总体城市设计三方面的思考,初步构建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核心在于,从价值导向出发,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人性化空间,营造立足地方的特色个性空间,勾勒面向实践的可使用空间。在方法体系中,应关注总体城市设计对象的空间尺度,设计的多元维度,注重设计指引的协调性。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如下图(图1):

图1 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构建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案例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

3.1概况

长阳县位于湖北宜昌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自治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长阳县中心城区,也即本次案例区,位于龙舟坪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7.41平方公里,规划2030年人口规模20万人,是典型的山地河谷型小城市。城市呈组团状布局,清江横穿城区,将两岸的谷地分割为四个组团,分别是龙舟坪、津洋口、何家坪、西寺坪,其中,龙舟坪组团是老城区,津洋口是初开发的新城区,何家坪是规划建设的城区门户地区,西寺坪是涉密单位所在地,对该片区未做过多设计。长阳县中心城区具有建设秀美山水小城市的良好基础。

2015年,根据湖北省住建厅推进全省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的部署,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被列为省总体城市设计试点项目。本文以此为例,研究和构建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的方法体系。

图2 规划区卫片图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3.2城市特色与空间问题识别

3.2.1 城市特色

长阳县中心城区是典型的河谷型山水小城市。城市背山而建,临水而居,呈现出“一江两岸”格局,组团布局特征明显。秀美碧波清江与龙舟土家风情在城区交相辉映,一湾清江水,满城碧波烟。可以说,自然山水格局是研究区最大的特色。

3.2.2存在问题

研究区存在问题在于,第一,建设管控缺乏科学指引,导致滨水空间封闭,滨水界面,山水格局可感知度有待提升。第二,缺乏对特色空间的识别与塑造,地域文化凸显不足。第三,建设开发强度不一,建筑高度差异大,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土地价值导致三维空间失序。如,该城区楼层高度低者3-5层,高者达到30层左右,建筑的尺度与小城市的尺度协调性不足。由于山地河谷地带土地较少,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超过一定高度后,工程建设成本急剧增加,只有提升容积率才能确保经济利益,这反映出建设中显著的经济效益驱动性,总体设计阶段需给予重视和引导,避免建设时序。

3.3设计方法体系研究

3.3.1原则与设计目标确定

首先,确定总体城市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目标,明晰设计的功能和空间导向。设计目标之一,针对“一河两岸多组团”的河谷型小城镇,凸显其自然地理特色,营造出“山、水、城”

和谐交融的美丽图景,实现“城”的依山而建,临水而兴,塑造特色的山水之城。第二,作

为县城所在地,凸显其综合服务中心的职能,增强辐射影响力。第三,作为清江流域大旅游区中的旅游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塑造,以提升其旅游服务能力。其中,前一方面是对特色自然空间塑造的要求,后两方面是对特定功能诉求的空间响应。总之,建设一个具有土家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生态宜居、地域特色显著的土家山水小城市,是核心目标。

3.3.2空间要素评估研究

在以往的城市设计实践中,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强化物理空间,而忽视功能空间,突出感性思维,注重个体价值判断与取向,缺乏理性工具的指导。在本次方法体系构建研究中,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辨析,结合案例区空间特色、问题和目标诉求,从生态可持续性、土地经济性、地域文化个性三个维度,开展要素评估。三个维度中,前两者注重理性分析工具的运用,第三个纬度要素评估方法为定性分析。

1.城市风环境评估

城市风环境可作为生态维度要素评估的核心指标。案例区处于河谷盆地,容易受静风影响,风环境对于构建宜居山水城市有关键的影响。选取城市风环境评估目的在于,模拟分析现状风环境状况,提出优化风环境的措施,提升城市微气候适应性。研究运用风道模拟软件CFD,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格局,选择山谷风和全年主导风向两个主要风向,评估现状风环境,并提出优化必选方案,通过反复反馈比较,确定风环境优化措施,为生态空间塑造提供指导。具体技术路线如下图3所示。

图3 规划区风环境模拟与通风廊道设置思路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结合道路和开放空间的规划,通过建设线性公园绿地,道路的拓宽和疏通,设置若干条主要、次要通风廊道,并对通风廊道设置后整个规划区的通风状况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经过通风廊道的设置,规划区内各个片区整体通风环境得到较好的优化。

2.土地经济价值评估

研究重点从土地价值的角度,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 软件对规划区土地经济价值(土地开发潜力)进行评估(图4),并将其作为总体城市设计考虑的一个因素,实现规划区土地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

图4 用地经济价值评估思路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对案例区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状评估部分(图5),旨在识别案例区现状土地经济价值分布,为土地功能调整提供指导。第二阶段,土地功能适宜性评估(图6、图7),旨在评估基于规划路网分割的各地块土地作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经济价值,通过比较,指导用地功能选择和修正。与此同时,结合地域文化评估和城市风环境评估结果,优化用地布局。第三阶段,评估优化方案实施情景下的土地经济价值分布,按照“高土地经济价值,高强度开发”的原则,为总体城市设计中开发强度管控提供指导。

图5 基于GIS 的规划区现状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经济价值评价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6 规划区居住用地(左)和商业用地(右)经济价值预期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通过评估研究,最终确定规划区内居住、商业用地的预期经济价值等级,按照在一定范围内,土地经济价值越高,开发强度越大的原则,赋予土地经济价值高的地块相对高的开发强度,并在总体城市设计中,通过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予以控制引导。

图7 规划区地块商业、居住功能用地适宜性选择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3.地域文化评估

地域文化具有基因遗传性的独特气质。对地域文化评估目的在于识别主体文化和文化场所价值,梳理文化脉络,从而为总体城市设计中文化功能要素植入,文化空间营造和文化脉络传承创新提供指引。

根据对长阳地区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长阳县是“巴楚文化交汇地,土汉民族聚集区”。长阳人所代表的古人类文化,土家族节庆、民族图腾崇拜、土家山歌、土家建筑风貌等文化形式和载体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通过创新文化业态组织,打造文化感知路线、文化景观节点、文化活动场所等,来推动地域文化特色的彰显。

选取三大核心要素,进行生态维度、土地经济维度、文化维度三个维度的评估研究,初步形成各个要素对空间设计的诉求和指引,三个维度的研究是推动总体城市设计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协调,由空间设计走向功能营造与空间的统一的基础。

3.3.3总体城市设计协调路径研究

1.加强与总体规划的双向互动

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互动和反馈,是当前在总体城市设计尚未具备法律效益情况下,提升政策指导性,发挥总体城市设计核心价值的理想选择。在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前,长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但是,通过对几大要素的评估,我们认为,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功能结构的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对用地性质的调整,优化城市的组团式功能结构。如,津洋口组团取消工业用地,龙舟坪片区调整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根据城市风道模拟评估,通过布局道路绿地,构件城市微气候改善廊道。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对总体规划的反馈,有效地弥补了总体规划的不足,维护了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互动后的反馈成果也得到专家的认同。

图8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视角的总体规划方案调整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2.注重空间设计要素的博弈与协调

城市设计涉及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设计的立体化营造,不仅涉及空间美学和秩序,也是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综合博弈和取舍的过程。

本次总体城市设计中,在要素博弈取舍时,以生态可持续性为最高优先级,土地经济性

次之,地域文化个性为第三优先级。在二维平面上,通过开展土地经济价值评估、地域文化评估两方面的初步评估,形成单个要素指导下的二维平面用地布局草案,进行综合评判与博弈取舍,确定二维平面用地布局方案。在三维空间上,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城市通风环境对三维空间的指引和要求,确定三维空间开发的设计政策。通过单个要素的纵向互动和多个要素的横向协调,形成系统的空间设计方案(图9,图10)。如,土地经济价值评估与城市风环境评估可以指导确定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天际轮廓线控制和开放空间系统,地域文化评估和土地经济价值评估用于指导设计开放空间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和城市体验系统。

图9 研究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图10 研究区龙舟坪组团开敞空间结构规划图

(资料来源:长阳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组绘制)

根据对研究方法的研究,笔者初步构建山地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体系(图11)。首先,通过价值取向的判定,选择评估要素,综合评估和叠加,博弈取舍,并将结果落实到城市设计内容体系中,形成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该体系重点在于价值维度的取向选择,难点在于内容体系对价值维度结果的空间落实。

图11 基于多维度价值取向协同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 研究结论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途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中,首先应从空间的尺度、设计的维度和指引的协调度等方面出发,积极响应生态、文化、经济等多维度的空间设计诉求,树立明确的价值取向。通过选取价值取向要素,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要素做出评价,将三个维度要素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博弈取舍,实现多维度价值取向的协同。在此基础上,将最终取舍结果落实到内容体系中,最终形成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空间。本次研究中,ArcGIS空间分析技术、CFD风道模拟技术和定性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总体城市设计的逻辑性和客观性,是当前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的有益探索。

对于要素中的单个维度,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如,对风道的模拟,土地价值的判断是存在多情景的,对山地小城市开发强度和天际线控制的研究也有更加细化的方法技术,在此并未展开探讨。展望未来,如何基于多元数据,多种情景,将空间模型、大数据、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运用到总体城市设计中去,仍值得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扈万泰,郭恩章.关注城市整体塑造特色环境—唐山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回顾[J].新建筑,2004( 5) : 21-24.

[2] 范嗣斌, 邓东, 孙彤,等. 总体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绵阳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2004.

[3] 袁海琴, 姜秋全. 面向实施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策略[C]// 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2.

[4] 单峰, 刘朝晖, 韩笑. 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内容及核心技术方法应用——论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特质空间表达[J]. 规划师, 2010, 26(6):9-14.

[5] 马睿, 冯天甲.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古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4(12).

[6] 段进, 季松. 问题导向型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 2015, 39(7):56-62.

[7] 汤浩,刘志超.中小尺度总体城市设计的探索——以戴南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 2012 (02):127-129.

[8] 田宝江.总体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5.

[9] 王新跃,仲德崑.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设计的指标与分析框架[J]. 现代城市研究,2009,(09):46-49.

[10] 蔡思奇. 浅谈城市设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J]. 城市建筑,2013,(10):5.

[11] 尹琼,吕飞. “双减”视角下的总体城市设计——以邯郸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11,(S1):38-43.

[12] 辛金. 基于生态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唐永伟,助理工程师,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华翔,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孙倜,助理工程师,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 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

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20-04-13T14:43:44.430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第24期作者:华晨阳[导读] 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健康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也期望自己的生活空间,绿化环境能得到提高,这样能够缓解自己的压力。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实现了人们这一愿望。笔者针对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展开研究,通过本文的论述,明确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与原则,并以印山公园项目为例,分析该公园 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1.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1.1民俗文化发展需要 民间是民俗文化起源的地方,并且民俗的传承也依赖民间,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祈求平安、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文化现象,与经历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因素不同,民俗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城市由不同的社区组合而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社区周围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公园,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等场地。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在山地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会融入民俗文化,一方面是为了增添山地公园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让城市居民能够在民俗文化浓郁的氛围中休闲娱乐。 1.2公共休闲需求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多数时间精神处于紧绷的状态,因此,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有一个休闲的场所。在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并在其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山地公园景观。采用合适的色彩及线条搭配,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愉悦的空间。山地公园景观不仅有丰富的山体资源、绿色生态环境、繁茂的植被群落,还有能够休息的公共场所,同时配备了专业的运动设施与场地,为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提供了空间。 1.3全民健身需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无形当中身体健康被透支,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身体素质综合评估中,合格率在逐年下降,国民体质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发展,全民健身的计划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种类型,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健身提供了场所,同时也大力宣传了体育精神。 1.4城市对生态绿化的需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周边绿地逐渐被吞噬,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当中,自然景观严重匮乏,人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当中,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对于绿色景观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作为自然绿色生态景观密集形场所,不仅有山体自然景观,还有公园绿色景观。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的出现,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设计原则 2.1整体协调原则 通常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但是在最开始建设过程中,整体开发的理念并不完善,公园的入口以及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公园的通达性也不强。这对山地公园的建设来说是极大的阻力。因此,整体协调原则是综合型山地公园设计的首要原则,这就需要重视公园如何与周边的环境完美结合,就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来看,将公园与周边的道路设施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公园的使用面积,同时也让山地公园的交通更加便利,也增加了山地公园的可达性,结合公园景观的分布设置园路,能够让山地公园的游览更加顺畅。印山公园总面积约324270.2m2(约386.38亩),净用地面积约297126m2(445.69亩),基地周边主要是住宅用地、科教研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医疗用地为主,未来人流主要来自周边以及老城区,因此,对于道路交通的要求非常严格,山地公园规划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整体协调的原则。 2.2多种运动组合主题 综合型山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运动项目做好规划,可以通过调研的形式,向公园周边居住的居民发放问卷,结合大众对运动项目的需求以及选择,在公园内设计以多种运动组合为主题的场所,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养生运动、休闲运动、娱乐运动等项目,以此来丰富公园的运动类型,扩大运动可选范围,从而突出公园多种运动组合的主题。 在印山公园的运动场地中,除了向人们提供一些常规的运动项目外,还增加了五禽戏景墙、晨练广场、拓展运动营地、极限运动场所、智慧运动场等不同的运动场地,为居民提供了诸如五禽戏、广场舞、山地自行车等多种运动类型,突出了印山公园多种运动组合的主题。 2.3民俗文化元素 印山公园地处四川简阳市,简阳市面积2213.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共853个村(社区),人口总计148.6万,是四川省第三大人口大县(市),简阳素有“天府雄州”的美誉,是四川天府新区国际旅游文化功能的核心区,依托四川这一文化大省,在印山公园的设计中,蕴含有及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状元文化、山水印象、巴蜀文化、雄州民俗环绕着印山公园,在内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专门的文化展示空间,一方面为了增加印山公园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 2.4保护生态环境 在山地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构建人类景观空间就是综合型山地公园的设计,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要尤其重视,充分尊重山地公园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切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山地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为山地公园的设计增添色彩。 印山公园的总体格局呈现为两山夹水,临江眺城,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山水相融、绿色环保、美观实用、特色鲜明的原则,构建出山水环境当中的景观高地。 3.印山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山地公园主题特色的营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6094230.html, 城市山地公园主题特色的营造 作者:蒋跃辉 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15期 摘要:指出了城市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创新设计,可在传统山水理法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主题,赋予城市山地公园以新的生命力。基于此,以大田县中央苏区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山地公园主题特色的营造。 关键词:山地公园;主题营造;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5011404 1 引言 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展,越来越多的郊野山地纳入城区范围,风景园林设计师们也将目光投向山地,寻求设计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在寸土寸金的时代,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将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但是山地公园一般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大,可供开发的平地少,这一特性也给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 当前,城市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创新设计,探索多元化发展空间,主题特色的营造将成为设计重点。在传统山水理法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主题,赋予城市山地公园新的生命力,既凸显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景观,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但在辖区上属于这个城市,而且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上更能保持一致。 2 项目概况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腹地中心地带,平原较少,“九山半水半分田”就是该县地貌的一个形象写照。作为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县城,城区现有的公园绿地较少,大田县政府决定将城区中北部的赤岩山开发建成为一座满足休闲、健身需求的城市主题公园。 2013年初,笔者参与并负责设计了赤岩山公园,通过对大田县历史文化的综合分析,在传统山地公园设计的基础上,增加红色文化主题。大田的红色历史悠久,但未有相应的公园设计。2013年7月23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中史文[2013]51号)确认大田县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大田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在原赤岩山公园设计基础上继续深化设计,正式定名为大田县中央苏区公园,规划用地约46.0 hm2。 2.1 项目区域现状分析

浅论城市山地型水库公园设计

浅论城市山地型水库公园设计 摘要尖山湖的建设是充分利用了现有地形地貌特点依势规划,依托尖山湖的优美环境,发挥片区开放型城市绿地休闲公园的核心优势,以“绿色”为主旋律的南北向景观经济带与尖山湖打造形成高科技与原生态的融合体。本文作者作为本项目负责人讲述在项目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感受,总结梳理在城市山地型水库设计的一些经验及教训,并与同行们探讨。 关键词生态山林地;保护与开发;水库;水质保障 由于我国城市居民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开敞性公共绿地空间的打造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以长沙市高新区信息产业园的尖山湖公园为例,探讨在新区如何开发建设城市山地型水库公园。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东北部,基地周边为科教研发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信息技术产业区和光伏产业区,地块东至家苑路,南至青山路,西至湖湘路,北至千灯路。公园占地面积800.55亩(533700平方米)。现状山体坡度较陡,山脚地势平缓,地形变化丰富。地块内水域面积较大,分布较为集中,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良。水库原为小Ⅰ型水库用作南侧耕地的灌溉水源,现城市建设开发后,该水库仅作为城市景观型水库和片区雨水调蓄之用。水库岸线多为自然驳岸,坝体硬质堤坝。水域内有两座简易桥梁,山脚处有少量民居建筑[1]。 规划沿湖分为入口广场区、健身休闲区、企業会所区、文化创意区、生态休闲区五个大区。 2 规划理念 2.1 生态与生长 适时适地保留原生态风貌,有机修复现有环境。将公园生态环境延伸、渗透至城市内部。 2.2 低影响设计 尊重现有环境和资源,减少人为手段对现有场地进行重组。 2.3 产城融合 以尖山湖优美的景观环境为基础,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来园区安营扎寨,从而带动信息产业园的发展和完善服务配套[2]。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及设计重难点分析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及设计重难点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市政公园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各种类型 的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山地丘陵逐渐发展成为 山地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山地公园项目的 设计过程及设计重难点。山地公园的设计与平地造园会有很大不同,城市周边近 郊的山地多为低山地或丘陵,起伏变化不大,但与平地相比,在空间、气候、生 态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环境景观特征。 关键词:市政项目、山地公园、 一、城市山地公园含义 城市山地公园,是指在城市公园基址范围内,山地占较大比重的公园,是传统园 林的分支,以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山地丘陵为依托,以绿化、生态功能为主的,结 合景观、休闲、运动、文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开放式城市绿地,为周边的居民及全 县人民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山地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平地相比,其拥有变幻的地形、丰富的植被,在空间、生态、气候等方面形成鲜明的景观特征,具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远足郊游、运 动健身、科普教育和防灾避险等功能。 二、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 (一)设计前期阶段 1、项目立项确认并组成设计团队后,需认真研读该项目的合同、设计任务书、相关协议等,明确该项目设计要求及主要内容,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 2、进行第一轮提资,把所需的项目前期的资料列出来,以函件形式发给甲方,要求甲方提供,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1)项目所在区域的最新的城市规划资料 (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场地及周边范围的现状地形图 (4)项目范围内及周边待建的市政道路、公共建筑、综合管网等的施工图资料。 3、根据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项目的场地情况、投资规模及项目的开发建设计划,了解项目全局概况。 4、深入研究甲方提供的项目资料,理清项目的基地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列出存在的疑问及问题。 5、组织主要设计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摸清项目现场的大体情况,拍摄现场照片。 (二)方案设计阶段 1、项目设计团队进行概念方案设计,确定主题及主要景点,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功能、交通组织及植物配置等各项设计。 2、向甲方汇报概念方案,确定方案主要内容及框架。 3、项目设计团队进行景观方案设计,并编制设计估算表 4、向甲方汇报方案,并由甲方组织专家进行设计方案评审,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5、结合评审专家的意见修改方案,并与甲方沟通调整,确定方案。 (三)初步设计阶段 进行第二轮提资,把所需的与项目相关的详细资料列出来,以函件形式发给

浅谈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运用仍然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 在植物配置中蕴含了人的理想是显得尤为重要的,城市公园具有艺术品的特征,植物的时 代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利用植物造景是最能衔接现代与古典园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同样也包括不同文化和地域性的景观。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案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 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 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 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 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因素。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1.1关于植物造景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运用仍然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在植物 配置中蕴含了人的理想是显得尤为重要的,城市公园具有艺术品的特征,植物的时代性并 不是很强,所以利用植物造景是最能衔接现代与古典园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同样 也包括不同文化和地域性的景观。植物配置的形式非常多,主要有孤植、对植、丛植、树群、树林、植篱、花坛、花境、草坪等,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 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 论文参考。 1.2关于区域空间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 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 的建设中,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或转角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 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果先前存在较多的不同于传统公园的小空间,而这些 小的空间又不能够以小衬大、不能够给整个公园提供成景的作用,所以需要在设计中充分 考虑,应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的消极、闭塞空间的产生,使这些空间开朗化是设计的目的。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水体绿化、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创造公园新空间。 1.3关于纪念性景观 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了所在场所的精 神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要考虑到人们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 1.4关于公园设施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 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 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城市公园设计文献综述 一、城市公园的产生 公园作为城市的“肺”,给城市人口提供休息锻炼场所。公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口愈来愈来多、人们生活坏境的日愈恶化,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结增。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人口休闲游憩的重要职责。以至于城市公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二、公园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园作为大众的休闲游憩的场所才有一百多年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意识的产生推动了公园的出现和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园林的出现也较早,但在古代园林绝大多数是做私人场,大众的公园出现始于孙中山将广州越秀山开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 三、公园设计的内容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整个公园的框架,设计公园时要结合地块的地貌,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设计时不能过大的改动地块原有的地行地貌,通过地形地貌结合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让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 3.2公园的道路规划

道路在公园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其负责组织空间、引导游客、组织交通、构成景观。道路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严格依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由于道路类型的多样性,其也是公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3植物配置 没有植物的公园,公园就失去了活性,像死物一般,恐怕就没人会去公园了。植物是公园修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做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多样性。通过植物配置多样性来体现公园景观的层次性、和谐性、生态性等。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配置出合理、人性、独特的植物来。 3.4景观建筑及小品 建筑是公园管理和景观需求必然需要的,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公园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园设计时要注意配置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建筑也是公园中一道重要的景观、体现着公园的人性化。 小品有时可能是一个公园的灵魂,一个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品会吸引着人们的观望。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设计会让证整个公园增光添彩,让人流连忘返,一个是被的园林小品也许会成为一个公园的败笔,让整个设计黯然失色。四、公园设计的方法 收集大量的信息,各种相关书籍数据进行阅读分析,

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初探

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8-10-29T14:58:42.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作者:林本岳 [导读]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曾经在岭南经济发达地区遍地开花的工厂和仓库逐渐关闭和转移。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 摘要:本文以佛山大雾岗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分区设计、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等内容,探讨岭南地区工业废弃山地公园改造的策略和经验。 关键词:山地公园;工业遗产;生态修复 1 前言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曾经在岭南经济发达地区遍地开花的工厂和仓库逐渐关闭和转移。因为土地污染、有害气体、废旧设备安全隐患等问题,一度喧嚣热闹的工业区成为城市中的废弃地。 同时岭南地区也是典型的沿海丘陵地貌,城市中山体众多,大小不一。城市中的山地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许多山体毗邻河道水网,自古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区域紧密结合。且山地地形较为复杂,高低起伏,比平地区域更具有游览趣味。 如何利用工业废弃场地和厂房进行改造利用,如何与自然地形相结合,活化场地营造公园,都是现今城市环境改造提升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佛山大雾岗森林公园为例,探讨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 2 现状分析 大雾岗森林公园场地位于佛山禅城区石湾镇,近期建设面积为11.3公顷。场地主体为面积约6.5公顷的山体,最高峰海拔约为40米。山体面积虽不大,地形却颇为复杂,峭壁陡立,沟壑纵横。西、南、北面别为上山的坡地或台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六十余处。 3 总体设计 规划设计中以“生态修复、文化重塑、休闲升级”为理念,根据现状场地丰富的历史和地理内涵,将地貌、生态、人文、工业四个层面叠加分析,构建城市森林休闲游憩空间。注重生态品质,修复受损山体和工业棕地,完善生态游憩体验;注重文化内涵,重塑场地,唤醒场地历史记忆,提升场地文化价值;注重空间功能,对接城市片区属性,营造都市康体休闲空间。结合场地具有山地、工业和传统文化的多重属性,公园整体呈现现代中式和工业遗产相融合的风格。 基于上层规划定位、现状场地条件和景观生态分析,打造4个片区和3条游览路径。 4个片区:(1)西入口作为文化广场区,融合相邻的书院寺庙和场地上的工业厂房打造传统文化体验空间;(2)北入口作为生态广场区,结合地形条件打造台地式生态空间;(3)南入口作为创意广场区,结合工业厂房及水塘,打造创意滨水空间;(4)山体部分作为森林游览区,尊重山地原有地貌,因地制宜,打造山地森林游憩空间。 3条游览路径:(1)半小时登山路径串联山上景观节点、眺望点和康体健身、徒步体验点;(2)内圈半小时漫步径串联环湖休闲旅游资源;(3)外圈一小时环园慢跑径串联全区眺望点、出入口和康体健身、徒步体验点。 4 生态修复 现状场地内遭到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一方面是由于工厂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对场地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由于山地生态存在不稳定因素,比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问题。对场地进行景观性的改造前须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削坡处理、改善土壤等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解除场地生态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营造适宜的动植物生境和可供人们接触的环境。 (1)削坡处理,防止塌方 大雾岗典型土质是沿海丘陵地区常见的红泥土,松散易崩。本地区四季多雨,一遇暴雨山体就会被冲刷下大量泥土。山上多处陡坡存在滑坡塌方的风险,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 根据地形条件,采取削坡+设置排水沟的措施处理滑坡问题。削坡工程必须从上至下先削去边坡表层土方,预留200mm 的保护层,该层只能由人工开挖,以保护坡体原状土不受扰动,最终形成45度缓坡。单纯削坡并不能彻底根治水土流失的问题,更重要是在土坡上覆绿。再根据现状向北朝向的特点,采用喜阴的固土植物搭配—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L.)C.Presl)和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L.)Hook.)混种,其中肾蕨80%,铁线蕨20%,顺山势种植,形成蕨类地被的功能性景观。同时在坡顶的崖边内侧设置一圈截水沟,确保坡顶的雨水不会自然流向坡底,减少对坡体泥土和覆绿植物的冲刷。 (2)改善土壤状况 现状场地有多间工厂,虽然污染物不是特别多,但难免会有一些微量重金属的泄漏排出。通过研究场地上工厂的生产工艺、机械分布情况和运输路径等,以及对土壤进行分析检测,根据土壤从重到轻的受影响程度,划分出控制区、缓冲区和安全区,对土壤进行分区修复管控。 对于控制区内的区域,土壤受到一定的工业污染,主要措施是对土壤进行更换,并辟为绿化区,利用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等植物修复土壤的同时避免了人群与受污染区的直接接触。部分留存有厂房、仓库地基的控制区场地,土层较薄,土质较差,改造时不过多改变场地肌理,而是种植浅根系、代谢旺盛的地被植物,如蓝羊茅(Festuca glauc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 Cav.)等。对于缓冲区,土壤没有受到直接污染,可以辟为绿化区或通行道路,不作为主要活动区,在控制区和安全区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安全区的土壤基本没有受到污染,且与控制区的距离大于10米,该区域可以作为公园造景、活动、建构筑等建设的主要空间用地。 (3)设置海绵设施 大雾岗山体表面径流丰富,且经过削坡和场地开挖,植物未全面覆盖,雨水冲刷易造成山上水土流失,而山下水塘淤积的现象。根据山体的特点布置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是最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解决办法。

山地公园设计 任务书

作业题 题目要求: 1.区位与用地现状: 华北地区某城市新城区拟建城市公园,面积约17.8公顷。公园位于新区中部,地势较高,可遥望新区南部自然水体,水域面积较大,景色优美。该公园东、南、北三面隔路与居住区相邻,西侧紧邻高等院校。公园用地原为土山,经多年取土挖掘,现状地形破碎,山体及自然地貌遭到很大破坏,需修复、完善。详见区位图与现状图。 2.设计要求: 2.1公园建设应符合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将其建设成为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充满活力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为满足该市居 民日常休闲活动服务。该公园为开放式管理,不收门票。 2.2公园的休憩、服务、管理建筑和设施需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 区域内绿地面积应大于总用地面积的70%,园路及铺装场地面积控制在陆地面积的8%——12%之间,管理建筑应小于总用地面积的1.5%,游览、休息、服务建筑应小于总用地面积的5.5%。 2.3设计风格、形式不限。设计应考虑该区域在空间尺度、形态特征,构建独具特征的当代城市公园。 2.4为形成良好的植被景观,需选择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适生植物。规划总图需反映植被类型(指乔木、灌木、草本、常绿或阔 叶等)和种植类型。 2.5除其它休息、服务建筑外,公园内需建一个总建筑面积为600平米左右的游客中心及其外部小型水生与湿地花园,需根据场地特 征为游客中心及水生与湿地花园选择恰当的位置。花园占地面积不小于1.5公顷,水域面积不大于1公顷。 3.图纸要求: 3.1总平面图:1:1000总平面图。 3.2竖向设计:1:1000。 3.3植被规划:1:1000。 3.4小型水生与湿地花园设计,1:500 3.5水生与湿地花园鸟瞰图。 3.6透视图,6张。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先写总结—————————————— 入口设计、功能分区、景色分区、园路设计、地形处理、种植设计。 —————————正文开始———————————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 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

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 公园附近的城市文化娱乐设置情况 公园面积的大小 (七)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贯彻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革新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表现地方特色和风格 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设置人们喜爱的各种内容。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 切合实际,分期建设 与周围环境(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相协调 —————————————————————————————————————————————————————— 二、综合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一)条件分析 任务书(建园的审批文件、投资额) 历史沿革、社会人文条件分析 区位分析、与周边环境的分析 该地段的交通情况、市政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