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_中国的责任与未来

合集下载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探索绿色、清洁、高效的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低碳经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伴随着排放量的飙升和资源过度消耗。

通过推行低碳经济,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绿色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的绿色化水平。

这种升级将有助于降低整体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其次,低碳经济为中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然而,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这种模式已经不再可持续。

低碳经济的引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创新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低碳经济还可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增强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

再次,低碳经济促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升。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也越来越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通过加大低碳经济的改革力度,承担应有的环境责任,并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还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贡献。

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最后,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通过推行低碳经济,中国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培养和推广低碳技术和节能理念。

这将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长远成效提供基础和保障。

同时,低碳经济的推行也将为后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结起来,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低碳经济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及政策研究

低碳经济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及政策研究

低碳经济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及政策研究随着全球环保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低碳经济建设也始终处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

那么,低碳经济对于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环保的角度、经济发展的角度以及能源安全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环保角度低碳经济的优势在于其可以显著地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环境。

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数量和繁华城市的国家中,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社会问题和国内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

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减少碳排放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改善民生。

同时,低碳经济也能起到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自然资源。

二、经济发展角度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低碳经济不仅是与新能源密不可分的概念,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们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令我们的经济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在全球舞台上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三、能源安全角度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将得到有效保障。

尤其是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石化和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自给率,从而减少受国际能源供给影响的风险。

同时,低碳经济也能促进用电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能源安全。

政策建议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们需要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建议如下: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监督。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营造积极氛围,同时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再次,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力度。

具体做法包括:降低相关领域的门槛,增加相关补贴和政策支持等。

最后,为了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尽力而为。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绿色生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绿色生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绿色生活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

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无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

从我国政策趋势看,政府各部门对新能源发展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势在必行。

我们西科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低碳,为中国,出点绵力。

1、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新世纪,英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低碳经济或为欧盟就业出路,美国拟立法巨资投入低碳经济,日本强化低碳经济旨在实现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中国在行动。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

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1】。

为此,英国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2、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也许,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达斯”的区别,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后天》、《2012》只是纯粹虚构的美国大片,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只是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国际新闻……而实际上,当全球的政治精英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人类争取最后一个机会时,地球变暖衍生的恶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走进了洛阳,走进了河南,它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瞪着狰狞的眼睛,制造着一个接一个祸端……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绿色中国梦走向低碳未来的努力

绿色中国梦走向低碳未来的努力

绿色中国梦走向低碳未来的努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责任。

绿色中国梦的实现正是中国走向低碳未来的努力的体现。

一、低碳意识的普及低碳意识的普及是绿色中国梦的基础。

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了公众对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大量的宣传素材和教育资料被制作和分发,涵盖了低碳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能源使用到垃圾分类。

此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公众对低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二、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的发展是绿色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不仅建设大规模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厂,还鼓励个人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设备。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广电动汽车,以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所有这些举措助力中国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朝着低碳未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工业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升级是中国走向低碳未来的必经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经济增长依赖于工业生产。

然而,传统的高碳工业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将绿色制造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方式的引入,中国工业得到了提升,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发展模式。

中国正着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低碳未来。

在城市规划中,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因素。

地铁和电车等公共交通的建设得到了大力支持,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推广绿色建筑,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中国走向低碳未来的重要保障。

绿色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内的努力,也需要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一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文章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然后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等方面。

文章最后总结了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同时也为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各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和福祉。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趋势则趋向于绿色化、智能化和全球合作化。

在多元化方面,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发展中国家则更加注重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效提升,推动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低碳发展。

在快速化方面,全球低碳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升。

同时,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绿色化方面,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向于更加绿色、环保。

各国纷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作为人口和经济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低碳经济现状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国已经成功地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比如《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十二五”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其次,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比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等领域。

在这些产业中,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我国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低碳示范城市,并且正在逐步推广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

这些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为建设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二、我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我国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具体来说,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

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的清洁能源投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2. 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数字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它将信息、网络、技术等与传统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紧密结合。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为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未来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将逐渐融合,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 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是指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金融活动。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金融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建立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低碳经济是指在能源、环境管理、开发利用、产业组织等各方面实现低碳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低碳经济,必然要改变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技术转型创新。

这既是中国的环保需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

首先,它将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在建立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规模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技术转型创新,这将会加快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将为社会创造新的生产和就业机会。

同时,与非低碳经济时代相比,更加看重环保和生态的低碳经济,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升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然而这些过去高耗能、污染大的生产方式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造,以便适应新的环保要求。

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工业,必将需要更多的能源、环境和资本投入。

因此,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将促进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升级,为经济目标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是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拥有最多可再生资源的国家之一,在低碳经济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加速建立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我国在技术、产品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建设低碳中国也将有助于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不良的刻板印象,提高国际形象与软实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力推进新设备及清洁技术的建设,也需要鼓励公众和企业的行为改变与投资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0年第4期(总第108期)低碳经济:中国的责任与未来陈子曦 罗 霄(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通过对1990~2008年GDP 和能源消费历史数据的计算,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通过对2010~2020年我国能源消耗中碳排放量、GD P 、能耗和森林固碳量等的计算,预测出如果我国继续坚持目前 三高一低 的生产方式,到2020年的碳赤字将急剧增大,这意味着我国的生态碳汇能力的增长速度将远远低于碳排放增长的速度,这将成为应对气候突变危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消极影响因素。

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汇;碳源[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4-0016-06[收稿日期]2010-07-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实现研究 (07&ZD019);四川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系列研究 。

[作者简介]陈子曦,男,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罗霄,女,四川富顺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规划。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 2)、甲烷(C H 4)、一氧化二氮(N 2O )和含氯氟烃(CFC ),其危害比重分别是69.6%、12.4%、15.8%和2.2%。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13%)、农业生产(16%)、工业生产(21%)、建筑(20%)、交通(27%)和废物排放(3%),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从 京都议定书 到 巴厘岛路线图 ,再到哥本哈根,应对全球气候突变,走低碳经济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一、低碳经济理论综述低碳经济在Google 学术引擎上的搜索截止到2010年5月有63500项,在CNK I 中的搜索截止到2010年5月共有2824篇,它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1]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利用低碳能源。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阳贵[2]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做法。

如 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姚良军、孙成永,2007)[3]介绍了意大利的 绿色证书 和 白色证书 制度, 英国实行低碳经济能源政策 (靳志勇,2003)[4]介绍了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三,研究和探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付允等[5]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方法,庄贵阳[2]、张坤民[6]等也做了相关论述。

第四,低碳经济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如辛章平、张银太[7],赵其国、钱海燕[8]等,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在过去传统工业化道路背景下,我国 三高一低 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占多数,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16世界上的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

以2007年为例,有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

当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二氧化碳;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 高碳消耗 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 高碳经济 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碳排放:总量大、工业主导型;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高碳 型; 产业结构: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科技能力: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转移排放程度高。

三、模型方法本文构建模型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估算2010~ 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和由能源消耗引起的CO2排放量。

另一方面,由于森林是最大的具有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文试图通过历年国内森林的产量估算2010~2020年的森林产量,并以此为依据估算森林的碳汇能力。

最后,对照碳排放量和固碳量,分析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一)GDP与能源消费的实证分析1.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指标以1990年不变价格GDP表示,能源包括煤炭、天然气和油料,分别用COAL、GAS、OI L 表示,样本期间为1990~2007年,使用软件为Ev i w s6.0,数据来源于1990~2008年 中国统计年鉴 。

2.实证分析(1)单位根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回归,要求变量具有平稳性,这一性质通过单位根检验来验证。

本文采用的方法为Aug m ented D ickey-Fu ller单位根检验,对四个变量分别进行检验,发现GDP、COAL、GAS、O I L四个变量在水平和一阶差分形式下均存在单位根,不具平稳性,需要进一步做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利用Johnsen协整检验的方法,对GDP、COAL、GAS、O I L四个变量做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表1U nrestr i cted Co i ntegrati on R ank T est(T race)原假设T race0.05协整向量个数E i genv al ue Statisti c Criti ca lV a l ue P rob.**00.97059793.0370047.856130.0000拒绝不超过1个0.77798636.6106829.797070.0070拒绝不超过2个0.50113612.5304715.494710.1332接受不超过3个0.0839941.4037113.8414660.2361接受表2U nrestricted Co i ntegrati on R ank T est(M ax i m um E i genva l ue)原假设M a x-E i gen0.05协整向量个数E i genv al ue Statisti c Criti ca lV a l ue P rob.**00.85107532.3732827.584340.0112拒绝不超过1个0.79983927.3467221.131620.0059拒绝不超过2个0.48130611.1595014.264600.1464接受不超过3个0.1171852.1188653.8414660.1455接受 上述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向量。

其中一个为:COAL=88.25976GA S-3.989059GDP+18.56846O IL可见,四个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是成立的。

(3)GDP与M、T、S之间的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避免用相关系数判断时产生的错误结论,常常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影响因素是否为引起经济发展水平GDP变化的原因(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煤炭、天然气与GDP的G ranger 因果检验的概率大于0.05,拒绝原假设,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油料与GDP的G ranger因果检验的概率小于0.05,接受原假设,油料和GDP之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

表3GD P与S、T、M之间的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原假设观测数滞后期F统计量P值结论O I L不是GDP的G ra nger原因1720.897480.4333拒绝原假设GAS不是GDP的G ra nger原因1724.398930.0369接受原假设C OAL不是GDP的G ra nger原因1723.409070.0672拒绝原假设 可见,石油和煤炭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天然气不是经济增长G ranger原因。

(4)经济增长与能源的长期均衡方程由于天然气不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因此在经济增长与能源的方程中,排除掉天然气这一变量,进而考察GDP同COAL、O I L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否存在。

为了建立三个变量之间的方程,本文按照上文的协整检验方法,考察了这三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结果如下:17表4U nrestricted Co i ntegrati on R ank T est(T race)原假设T race0.05协整向量个数E i genva l ue Statist i c Criti cal V al ue P ro b.**00.71474337.3816229.797070.0055拒绝不超过1个0.50516616.0574215.494710.0411拒绝不超过2个0.2141764.0973713.8414660.0429拒绝此种方法验证了存在3个协整向量。

表5U nrestr icted Co integ ra ti on R ank T est(M ax i m u m E i genva l ue)原假设M a x-E i ge n0.05协整向量个数E i genva l ue Statist i c Criti cal V al ue P ro b.** 0个0.71474321.3242021.131620.0470拒绝不超过1个0.50516611.9600514.264600.1122接受不超过2个0.2141764.0973713.8414660.0429拒绝说明验证了存在1个协整向量。

其中一个协整关系表达为:COAL=6.279005GDP-27.18301O I L可见三个变量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建立回归方程。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该回归方程:GD P=-117748.1+3.589014O I L+0.989824COAL(1)t=(-10.75970)(4.643783)(3.890629)P=(0.0000)(0.0003)(0.0013)R2=0.971950 调整的R2=0.968444F-statistic=277.2054Durbin-W atson stat=0.704532各项回归值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调整的R2为0.968444,拟合优度较高;F-statistic 值为277.2054,通过了联合假设检验;Durbin-W atson sta t为0.704532,不能排除自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