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深度解读

5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热点问题论坛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国际学院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总负责人之一,杨志教授就报告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本报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低碳企业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报告考察了有关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做法和经验。杨志教授强调,本报告以创建了首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为构建中国低碳统计核算做了基础工作。最后,杨志教授向石油工业出版社对研究报告的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表示感谢。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梳理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结合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省市区进行排名,划分为“低碳地区”、“中碳地区”、“高碳地区”。报告同时对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等在内的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排名。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低碳市场体系构建与政策驱动的关系,提出由低碳金融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报告还呈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样板。

本报告反映了坎昆气候大会与十二五规划的最新动向,构建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推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剖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低碳市场、低碳金融的创新性概念,总结了中国园区与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样板。

低碳经济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一张“名片”,已逐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发挥作用,此次《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发布是国际学院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将为后续的研究和系列发布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实现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17%;还把节能减排,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而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中国的减排行动能够接受国际监督,即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快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整套中国的温室气体统计、监测、考核的指标体系,成为了中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在2011年5月18日下午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解答。

正如《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所说:“统计,基层必须有具体的碳排放数据;监测,必须有监测碳排放的标准;考核,必须有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然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不断涌现和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GDP指标体系远不能正确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背道而驰。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绿色增长共识受到极大发扬,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目标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重塑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途径。为此,许多国家和机构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如美国加州的绿色创新指数,澳大利亚低碳竞争力指数,普华永道低碳经济指数等。这些新型的绿色指标体系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标。

杨志教授指出了GDP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现在处在原有的秩序因为金融危机而打破,未来新的秩序尚待建立,原来是有秩序的,现在则是无秩序的,这便是在秩序与混沌之边缘,这时最重要的是整个一个框架的转变,传统GDP的转变意味着整个经济运行框架的转变,跨国公司与政府是两个重新构架的发展极,中小企业辅佐其中。”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彦云教授更进一步提出用低碳经济竞争力替代GDP,他解释说:“GDP是从生产角度测算的,不能涉及整个经济社会层面的,有20%的问题解释不了。这解释不了的方面正是低碳经济竞争力所能解释的。福祉指数是沿袭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概念的,还只是绿色GDP的另一种说法,还没有统一的方法论,其综合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还没有理论依据,还不如GDP严谨。”

在他看来,GDP的问题在于经济学味太浓,都是以货币单位衡量,只有以其他单位做一些附属账户;绿色GDP只是GDP的扩大化,无法构建一个指标,绿色GDP只是在生产法上一小步的修正,不好操作;而竞争力从宏观角度,虽然不能解决微观问题,但从测度上寻求了多计量单位或自然单位与货币单位相结合认识客观的发生过程、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

正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中依据中国国情,立足于国民统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以低碳效率、低碳引导和低碳社会三个核心要素为一级指标,共8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全面刻画了中国各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对31个省市区的竞争力评估结果表明:GDP高并不等于低碳竞争力强,而GDP低也不等于低碳竞争力弱。例如,GDP排名并不高的海南、江西两省一直位居低碳竞争力排名的前两位,而山东、天津等经济发达省市却位居排名中下游,而上海直接排进了高碳地区。

(注:黑色代表高碳地区;灰色代表中碳地区;白色代表低碳地区。高、中、低碳地区是按照各省区市的低碳竞争力排名的相对划分。)

当然,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低碳地区。中国在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位于第46位,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与中国的GDP排名大相径庭。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竞争力排名真实的揭示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以牺牲经济发展换来的低碳竞争力,以及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都不是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作为一个新的要素,还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框架之内,更没有成为“中国模式”的一部分。

“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层低碳经济相关的统计数据。”赵彦云教授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选取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创新样板,在历时一年深入调研基础上,获取基层数据完成了第一个园区层面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为苏州工业园区为打造成中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的低碳规划提出了相应的预期目标。

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还将打造出企业的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正如杨志教授构画的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首先建立低碳企业模型,进而形成企业间网络,构成产业标准,产业链间的链接形成区域样板,进而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实现国家减排目标。”

在她看来,企业将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利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企业乐于并积极向地方政府提供自身的各种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基础数据,并配合地方政府的监测。

地方政府则通过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研究企业的基础数据与低碳产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企业低碳发展的规划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低碳经济发展的样板,复制到全国。

国家在地方政府的低碳转型的基础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传统GDP的考核方式,向低碳经济的统计体系转变,通过更加精确、完善的基层数据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切实反映、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而这样的考核体系更促进了地方政府、企业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地方政府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提供基础数据,企业更加自愿的提供基础数据,这样便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循环,这不仅将回应国际上要求的“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还将实现中国十二五及2020年减排目标。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何建坤 前不久闭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行动将更为紧迫。我国作为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在积极促进哥本哈根大会成功的同时,也公布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这也标志我国国内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能源需求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趋势与全球应对

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之间形成尖锐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全球的20%,却以全球60%以上的资源消费、80%左右的累积二氧化碳排放为支撑完成了现代化建设。我国13亿人口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已不具备发达国家历史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必须探索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效益,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实现《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将极大压缩未来全球的碳排放空间,全球有限的大气容量资源已被发达国家历史上、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所严重挤占,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排放空间已严重不足,这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也将带来新的制约。我国已不能沿袭发达国家走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必须探索新型的低碳发展之路。在中近期内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益,提高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长期要控制甚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坚持节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发展战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状态与方向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崔成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环境与 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二0一0年一月 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主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哥本哈根会议背后的利益博弈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 对我国的主要启示 目前,国际社会并没有关于"低碳经济" 的统一定义,世界各国提出的与"低碳"相关的概念存之间有差异,这也充分反映各国基于本国国情和需要发展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的决心. 总体上看,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更加清洁的能源供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消费和低碳需求,使整个社会经济向低碳化模式转变的经济过程.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和要素: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低碳技术标准体系;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 从国际发展动向整体上来看: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全球行动,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并进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行动起来,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其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英国: 2003年英国政府通过《能源白皮书》,正式提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并建立相应的原则和行动框架. 原则: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国际性问题;独立的,有法规环境的竞争市场是落实目标的最有效方式;政府可以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来解决市场问题; 行动框架: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将CO2减排目标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通过竞争和透明的国际市场取得更大进展;节约更多的能源;更多地支持低碳技术和提供合适的投资环境; 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版《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为实现能源安全和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需采取的一系列国内外行动; 行动包括:节约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在竞争市场定价的基础上,确保能源可靠供应;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及强化执行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积极减少排放,为整个英国经济设定一个法定的捆绑式碳排放目标;设定一个为期五年的碳预算,确定CO2总排放量;在实现完全竞争和透明的国际市场方面取得进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激励和管制,估算节能量;为低碳技术提供更多的支持,确保良好的能源投资环境; 2007年6月,英国在世界上领先制定了《气候变化法(草案)》,明确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削减60%; 同时,还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 英国的低碳经济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激励的方式来实施的,包括碳预算,碳信托,碳交易,碳税,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关于低碳经济与绿色出行的调查报告

关于低碳经济与绿色出行的调查报告系部名称: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实践单位:济南重汽、济南环保局、济南公交总公司 实践时间: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 已是远离了用“一骑红尘”以博美人之笑的时代了,在这个交通发达,飞速运转的快餐社会,朝发夕至的交通工具引领着我们穿梭于莽莽大地。可在庆幸着地理的距离不再坚不可摧的同时,越来越严峻的环境现实也开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而机动车排放则是绝大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我们失去的又何止是在在洁净的空气下生活的权利。君不见,愈渐拥堵的上班路,愈加沉重的自然资源负担,因那急促繁杂的汽车噪音而导致的都市躁动的氛围;君又何尝不见,为了庞杂的车流顺利流通,我们有强行扩张了多少道路,这其中,又有多少路旁的民居,古迹,树木惨遭破坏?顶着发展经济,效率优先的口号,我们伤害着一个环环相扣、链链相接的生命世界的完整体系。 初时,组长提出要做绿色出行的主题时,大家其实是存在着巨大分歧的。有人认为,绿色出行这题目过于传统,无法出新,并且从前

面做过的社会实践来看,所起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但是,最终大家还是决定以绿色出行为主题,这并不是我们有多大的自信能推陈出新,更不是说我们有十足的把握将其尽善尽美化,只是凭藉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态环境深切的担忧,希冀着以满腔青年的热血与勇气,力挽挽狂澜于即倒。 何为绿色出行,即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简言之,只要是能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叫做绿色出行。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汽车的发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从汽车尾气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严重的污染了大气,影响了空气的质量,甚至于伤害了人们的整个呼吸系统。而且二氧化硫再上升到对流层,与雨水结合,是雨水变成了酸性,变成了酸雨,腐蚀植被,建筑物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座座工厂从城市中窜出来,有些工厂为了节省成本,向河流里排放工业污水,严重的影响了河水的质量。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通过绿

(发展战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全版

(发展战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马翠梅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报告》发表之后,温室气体减排正逐步由科学共识走向全球行动,且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后壹些国家也相继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仍没有形成壹个严格统壹的定义,世界各国提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这充分反映了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诉求。总体上见,低碳经济是壹种以能源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温室气体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外延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提高工业生产和能源转化效率、加大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高能耗和高排、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等。 部分国家低碳经济的政策和行动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解及做法有着明显不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低碳经济目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紧密联系在壹起;而发展中国家历史和人均排放较低,现阶段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发展过程中采用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和节约的消费模式,力争走出壹条不同于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思路,实现减排和发展的双赢。 1.英国。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且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计划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且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发布

《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发布 “美国一骑绝尘,中国奋起直追,欧洲抱团取暖”。《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下称《报告》)这样形容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的分布格局。 根据该报告,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排名中,美国以85.89分的明显优势位居榜首,中国紧随其后,位居第二。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中国经济有望在下一轮数据全球化中扮演领导角色。 数字经济成竞争制高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数字经济正在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势不可挡,数字经 济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指出,近年来,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发展数字经济。 根据《报告》,全球各大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8万亿美元,日本为2.3万亿美元,英国为1.43万亿美元。此外,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去年,美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9.2%,英国为54.5%,日本为45.9%,中国为30.1%。 《报告》还发现,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之间的发展还存在非常不均衡的现象。排名第一的美国得分为85.89,而排名第50名的塞尔维亚得分仅23.24,分数相差62.65。“这体现出竞争力较强国家与竞争力较弱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数字鸿沟’。” 王振说。 中国数字经济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且增速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6.8%,同期GDP增速为1.6%;日本数字经济增速为5.5%,同期GDP增速为0.9%;英国数字经济增速为5.4%,同期GDP增速为2%;中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16.6%,居世界第一,显著高于同期GDP6.7%的增速。 《报告》预计,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以电子商务为例,美国 未来5年将保持8.2%的复合年均增速,而中国电子商务预计未来5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为15.6%。如果预期能够实现,到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将达到8395.4亿美元规模,高出美国一倍有余。 “在新经济领域,中国也在奋起直追。”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学者王滢波举 例说,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领先全球;在图像识别和视频监控领域,海康威视成为全球领导者;而在语音识别领域,科大讯飞屡次斩获国际大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詹姆士·马尼卡认为,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不仅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拥有巨大潜能。首先,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网民的总和,且消费者较为年轻,熟悉掌握数字技术,这就意味着数字化企业能够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将自己的服务商品化。其次,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活力已经远不止来自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领军企业,平安、华为等大型企业也正致力于超越传统业务,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态。再次,中国 政府对待数字经济的开放态度促进了数字化的发展。最后,中国拥有7.31亿网络用户,每天50亿次百度搜索点击,每个微信用户每天平均66分钟的使用时间,每天1.75亿次支付宝交易,这使中国经济有望在下一轮数据全球化中扮演领导角色。 中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

(发展战略)绿色基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报告最全版

(发展战略)绿色基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报告

中国经济报告发表文章系列: “绿色基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京缘资本执行总裁龙黎明壹、“绿色基金”的形成和发展 绿色产业基金,专指由基金管理X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事业发展的X公司股票的共同基金。绿色基金的投资理念是:环境保护和金融投资的目标融合,绿色基金的核心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它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壹起。它不是追求纯粹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绿色基金不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而且考虑投资对象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 英国于1988年率先推出了第壹只绿色基金——Merlin生态基金(即当下的Jupiter生态基金),人们能够将钱投入到他们较为关心的环保型企业中去。受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保主义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绿色基金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生态基金、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共同基金纷纷涌现。 国外的很多实证研究表明,绿色产业基金的投资效率且不壹定比壹般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率低。由于其投资对象的特定性使得他们对这些X公司的了解更为深入,投资目标的选择更加合理,总体的投资收益从长期来见反而可能高于壹般的投资基金。例如,作为国际绿色投资基金中的壹员,施罗德气候变化基金(SchrodersClimateChangeEquity)12个月回报率为20%,高于其参照标准MSCI全球指数。 作为国际绿色投资基金中的壹员,CCC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是全球专门从事清洁能源和低碳投资的投资银行集团。CCC管理着全球最大的碳基金,管理三只共

计8.5亿欧元的碳基金,投入能产生碳减排信用的X公司和项目。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项目涉及可再生资源、合同能源、甲烷气体、城市垃圾填埋、煤气层利用等众多领域。如吉林长岭风电、深圳下坪垃圾填埋气利用、平顶山煤业集团煤矿瓦斯利用。至今,CCC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在中国低碳领域投放的资金达到了10亿美元。 不过,尽管国外的绿色基金发展较为迅速,但我国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二、中国迫切需要设立“绿色基金”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加之能源安全存在隐患,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和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从2009年9月下旬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到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从首次正式使用碳排放强度指标的概念,到宣布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再到明确量化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大国责任方面的积极姿态。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示中国正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由此,中国亟待制定和完善包括碳金融、碳排放交易、碳税收在内的壹系列经济激励措施。 当前,发达国家促进低碳产业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正趋于成熟。在此形势下,我国需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基金”、“绿色金融”等方面的运营经验,制定和完善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关于低碳经济与生活调查报告

关于低碳经济与生活调查报告

大学生党员访万家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关于“低碳经济与生活”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和掌握居民个人对于低碳经济的认知和实施意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拓展研究,服务于中国新时期低碳经济形态转变,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利用寒假时间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各个阶层家庭基本情况和低碳经济意愿。调研报告主要包括调研数据说明、调研背景、调研结果、调研体会、调研建议等内容。 一、调研数据说明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 11月20日—12月11日 调查地点:广东省 问卷数量:100份 调查范围:社会管理者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农业劳动者 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 者阶层 二、调研背景 近年来,气候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

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经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经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了解人们关于低碳的认识程度,开展了“低碳经济与生活”的调研。 三、调研结果 (一)家庭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是 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人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人们树立“低投入、低能耗、能循环、可持续”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用水用电用油,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淘汰高耗、低效、高污染的产品,极力促进市场低碳消费的导向,传递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经过对家庭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才能做好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促进低碳的普及。其中大约100%的人知道全球变暖,85%左右的人知道气候变化,大约60%---100%的人们知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整理:玉溪一中龚华 一、低碳经济体现了哪些哲理? 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社会转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体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一)哲学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政治学 1.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这是由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独立与安全。 4.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一)经济学 1.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要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发展低碳经济所需技术和资金,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二)哲学 1.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