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措施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 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 和治疗。
合理使用药剂
选择针对性强、高效、低 毒、安全的药剂,避免使 用广谱性杀菌剂,以免产 生耐药性。
科学施药
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和病 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合理施 药,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 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接种拮抗微生物,如细菌 、真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因及传播 途径
病因分析
黄瓜品种抗性
不同黄瓜品种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有差异 ,某些品种可能本身就易感病。
土壤带菌
如果土壤中带有细菌,会通过灌溉、雨水等 途径传播到黄瓜植株上。
环境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和传播。
种子带菌
使用带菌的种子进行播种,也会导致病害的 发生。
在全球范围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都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气候湿润、多雨 的地区,发病率更高。
防治意义
有效地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对于提高黄瓜 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可以为农 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 益和品质。
和繁殖。
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 传播,如利用寄生蜂、瓢虫等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农药,如井冈 霉素、春雷霉素等,对黄瓜细菌性 角斑病进行防治。
05
CATALOGUE
结论
结论
农业防治
采取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如选择抗病品种、轮作、清除 病残体等,能够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及防治

防治2023-11-09contents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环境影响•防治方法与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目录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症状识别叶片症状01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角状油渍状,中间灰白色至淡黄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碎。
茎部症状02呈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燥时龟裂。
果实症状03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实龟裂。
分布范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为害程度该病在黄瓜生长期间可一直发生,造成叶片早枯,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分布与为害程度为害特点与原因分析为害特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造成叶片早枯、果实龟裂,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原因分析病原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株,高温高湿、叶面结露、植株衰弱等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
此外,连作、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加重。
02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细菌形态特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细菌呈短棒状,有荚膜,无芽孢,具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该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如蔗糖、甘油、果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硝酸钠、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产酸、产气、不产生荧光色素。
致病性该细菌侵染黄瓜后,主要引起叶部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等,也可侵染果实和茎部,引起溃疡和腐烂。
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流行;连作地块、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容易发生流行。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防治

无公害防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无公害防治方法通常较 为依赖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等,防治
效果相对较为不稳定。
成本投入可能增加:部分无公害防治方法需要增加人 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可能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
局限
技术要求高:无公害防治方法对农民的技术要求 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合理灌溉,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肥料管理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
病虫害防治
及时发现并防治黄瓜上的其他病虫害 ,避免病害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交叉感 染。
田园清洁
在生长季节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残 枝败叶,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降 低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1 2
病害发生率
通过定期调查和统计黄瓜植株上的细菌性角斑病 发生情况,计算病害发生率,以评估防治效果。
病害严重程度
对发病植株的病害症状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估病 害的严重程度,反映防治措施的效果。
3
产量和品质
通过比较防治前后的黄瓜产量和品质指标,如单 果重、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等,客观评价防 治效果。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 防治
汇报人: 2023-11-17
目录
• 病害概述 • 病害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 生物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方法 • 化学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
01 病害概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定义
• 定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黄瓜上的一种常 见病害。
病害的症状及识别
抗生素类杀菌剂
抗生素类杀菌剂对细菌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 ,且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性。例如农用链霉
素、中生菌素等。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防治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残株,减少 细菌源;保持田间通风良好,控制 湿度,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
化学防治
01
02
03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 药剂进行防治,如农用硫 酸链霉素、新植霉素等。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注意用药浓度使用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 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症状识别 •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 防治案例
01
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初期症状
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周围有晕圈,质地柔软,容易破裂或穿透叶片表面 。
发展后症状
病斑扩大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常常融合为大斑块,病斑内部呈黄褐色至灰白 色,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常有黄色菌脓。在湿度较高时,病部产生乳白 色细菌溢脓。干燥条件下,病斑容易穿孔。
可以将不同药剂混合使用 ,以提高防治效果,但需 注意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菌
通过接种拮抗菌如木霉菌 、芽孢杆菌等,减少土壤 中的病原菌数量,达到生 物防治的目的。
使用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 、春雷霉素等,对细菌角 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增强植物免疫力
通过喷施植物免疫诱抗剂 如海藻酸、壳聚糖等,提 高黄瓜植株的免疫力,增 强抗病能力。
04
防治案例
某地区黄瓜细菌角斑病的防治实践
症状识别
识别黄瓜细菌角斑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 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有黄 色晕圈,内部呈灰白色。
防治方法
采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定期喷洒化学药剂等综合防 治措施。
某农户黄瓜细菌角斑病的防治经验分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黄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然而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细菌性角斑病,这是会导致黄瓜出现叶片和果实上的黑点,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的病害。
本文将会介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帮助您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避免这种病害的出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一种名为“细菌性角斑病菌”的病原体引起的。
其在黄瓜的叶片、叶柄和果实上留下了突出的黑色病斑。
病斑边缘为黄色或绿色,呈边缘锯齿状。
感染时,还会出现叶片枯萎、萎缩、变形、弯曲等症状。
果实上的病斑会扩散至整个果实,致使其腐烂而变得不可食用。
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鉴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对黄瓜产生的危害,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它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性状强的品种首先,选择抗病性状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是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根本措施。
根据黄瓜品种的特性和不同生活区域的细菌性角斑病病害区分,选择相应品种进行种植是关键。
建议在选择品种时,要向当地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
他们会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特点等多种因素,帮助您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2. 种植前认真消毒在黄瓜种植前,必须认真进行土壤、器具以及种子的消毒工作,这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预防的首要任务。
对于土壤的消毒,可使用钙氰化物,它能清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以及其他的细菌病害,同时也保持土壤的肥力。
此外,对于移栽用的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悬在器具表面的病菌。
使用健康的播种种子同样也是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黄瓜的管理黄瓜的管理对于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也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黄瓜植株出现黄叶、枯黄或干萎的情况,必须及时将其从种植区域移除并烧毁。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来保持黄瓜健康的生长。
4. 注意灌溉灌溉水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引起水渍病,而过少的灌溉又容易导致黄瓜生长不良。
在灌溉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水滞留在黄瓜植株旁边,这样可以降低病害感染的概率。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防治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防治为害作物:除黄瓜外,还为害南瓜、丝瓜和甜瓜、西瓜、西葫芦、葫芦等。
为害症状:幼苗期子9十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病斑稍凹陷,后变褐色于枯。
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液,即菌脓,于后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
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
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细菌性角斑病常与霜霉病相混淆,识别时可注意区分:①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燥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这与霜霉病叶背病斑上长出的紫黑色霉层不同;②叶部病斑后期穿孑L,与霜霉病后期不穿孔不同;③为害瓜条,腐烂有臭味,霜霉病不为害瓜条。
细菌性角斑病也容易与黑星病混淆,其主要区别是:①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后期病斑脱落穿孔,黑星病病斑初圆形至椭圆形,不受叶脉限制,叶脉也可受害,后期病斑星状开裂;②细菌性角斑病为害后黄瓜病部溢出乳白色菌脓,黑星病病部生出琥珀色胶状物;③细菌性角斑病病瓜病部湿腐,有白色菌脓,黑星病病瓜病部凹陷,龟裂,不湿腐,潮湿时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极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
病菌生长温度4-39℃,最适24-28C,48~50℃经10分钟致死。
分类属性:丁香假单胞杆菌分布区域:南北都有发生发病特点: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
病菌靠种子远距离传播病害。
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在田间传播蔓延。
病菌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
发病的适宜温度18一26℃,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种植过密的地块,病害均较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 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对环境的 污染。
研究发展建议
建议一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 段,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建议二
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生产单位 合作,共同研发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技术和产品。
生物肥料
使用生物肥料,如酵素菌、EM菌等,改善 土壤生态环境,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04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病斑面积减少率
01
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的病斑面积,计算出病斑面积减少的比例,
是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
病情指数降低率
02
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计算出病情指数降低的比例,
反映防治效果的好坏。
露水未干时,叶面结露可加重病害发生。
02
病原鉴定
病原菌
细菌鉴定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以通过伤 口或气孔侵入黄瓜植株。
症状表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柄、茎和果实。叶片受害时,初期呈水浸状淡绿色小斑点,随着病情 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淡褐色。叶柄和茎受害时,会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并逐渐扩大成条状斑。果实受害时 ,会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并伴有水浸状晕环。
传播途径
雨水传播
病原菌可以通过雨水的飞溅和冲洗传播到其他部 位。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如蚜虫、粉虱等可以携带病原菌并进行 传播。
接触传播
农事操作过程中,如摘心、绑蔓等,可以造成伤 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 抗性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
能性。
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 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 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1小
时,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防止病害发生。合理 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
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病害未发生前,可喷洒一些保护性 杀菌剂进行预防,如波尔多液、农用 硫酸链霉素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喷洒治疗性杀 菌剂,如噻唑锌、喹啉铜等,以控制 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轮换用药
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 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注意安全
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安全使用 ,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防治时机的选择和防治次数的安排也会影 响防治效果。
05
结论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性
01
保护农业生产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防治该病对于保障农业生产、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02
维护生态平衡
植物病害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还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密切相关。
产量损失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 ,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 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绝收。
防治难度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 途径广泛,防治难度较大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 防治。
02
发病规律
气候与土壤因素
湿度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细菌繁 殖和病害发生。雨后或浇 水后,土壤湿度增加,病 菌繁殖加快,病害易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Cucumber Angular Leaf Spot
黄瓜角斑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
病叶率有时高达70%左右,是保护地黄瓜重要病害之一。
黄瓜受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商品价值。
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
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
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
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
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
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病斑溢出菌脓,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
病原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Dye & Wilkie。
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
菌体短杆状相互连接呈链状,端生1~5根鞭毛,大小0.7~0.9μm×1.4~2μm,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mm,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
该菌属好气性,不耐酸性环境。
生长适温24~28℃,范围4~39℃,48~50℃经10min 致死。
发病规律
病菌附在种子内部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率2%~3%,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气孔、水孔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部带
菌。
初侵染大都从近地面的叶片和瓜条开始,然后逐渐扩大蔓延。
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可致种子表面带菌。
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1年,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3~4个月。
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
之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
除病菌数量以外,温度和湿度是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温暖、多雨或潮湿条件发病较重。
发病温度10~30℃,适温18~26℃,适宜的相对湿度75%以上,棚室低温高湿利于发病。
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时间大于6h,叶片病斑大;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h,病斑小;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
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露地黄瓜在低温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
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下旬为角斑病发生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
保护地浇水后放风不及时,露地地势低洼积水,栽培密度过大,管理不严,多年连茬,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可诱发角斑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耐病品种中国、日本等国家对已有的品种进行人工接菌鉴定,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津研2号、津研6号,津早3号,黑油条,夏青,全青,鲁青,光明,鲁黄瓜四号和87-2等为抗性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植株或瓜条上留种,瓜种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h,或50~52℃温水浸种20min,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或转入冷水泡4h,再催芽播种;用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种1h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min,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h,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h,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新植霉素200μg/g浸种1h,用清水浸3h催芽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培育无病种苗,用无病土苗床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
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
在基肥和追肥中注意加施偏碱性肥料。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250μg/g,或新植霉素200μg/g。
也可喷30%或50%琥胶肥酸铜(DT)、50%代森锌、50%甲霜铜、50%代森铵、14%络氨铜、77%可杀得等,连防3~4次。
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每7d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兑水稀释成5000倍液也有效。
近年日本北兴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2%加收米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效。
与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可喷施70%甲霜铝铜,或50%瑞毒铜。
也可选择粉尘法:即喷撒10%乙滴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
目前,唐山市农科所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烟剂--疫霉净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