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哪些病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及防治

防治2023-11-09contents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环境影响•防治方法与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目录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症状识别叶片症状01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角状油渍状,中间灰白色至淡黄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碎。
茎部症状02呈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燥时龟裂。
果实症状03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实龟裂。
分布范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为害程度该病在黄瓜生长期间可一直发生,造成叶片早枯,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分布与为害程度为害特点与原因分析为害特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造成叶片早枯、果实龟裂,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原因分析病原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株,高温高湿、叶面结露、植株衰弱等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
此外,连作、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加重。
02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细菌形态特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细菌呈短棒状,有荚膜,无芽孢,具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该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如蔗糖、甘油、果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硝酸钠、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产酸、产气、不产生荧光色素。
致病性该细菌侵染黄瓜后,主要引起叶部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等,也可侵染果实和茎部,引起溃疡和腐烂。
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流行;连作地块、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容易发生流行。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防治

无公害防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无公害防治方法通常较 为依赖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等,防治
效果相对较为不稳定。
成本投入可能增加:部分无公害防治方法需要增加人 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可能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
局限
技术要求高:无公害防治方法对农民的技术要求 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合理灌溉,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肥料管理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
病虫害防治
及时发现并防治黄瓜上的其他病虫害 ,避免病害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交叉感 染。
田园清洁
在生长季节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残 枝败叶,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降 低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1 2
病害发生率
通过定期调查和统计黄瓜植株上的细菌性角斑病 发生情况,计算病害发生率,以评估防治效果。
病害严重程度
对发病植株的病害症状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估病 害的严重程度,反映防治措施的效果。
3
产量和品质
通过比较防治前后的黄瓜产量和品质指标,如单 果重、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等,客观评价防 治效果。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 防治
汇报人: 2023-11-17
目录
• 病害概述 • 病害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 生物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方法 • 化学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
01 病害概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定义
• 定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黄瓜上的一种常 见病害。
病害的症状及识别
抗生素类杀菌剂
抗生素类杀菌剂对细菌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 ,且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性。例如农用链霉
素、中生菌素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黄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然而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细菌性角斑病,这是会导致黄瓜出现叶片和果实上的黑点,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的病害。
本文将会介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帮助您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避免这种病害的出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一种名为“细菌性角斑病菌”的病原体引起的。
其在黄瓜的叶片、叶柄和果实上留下了突出的黑色病斑。
病斑边缘为黄色或绿色,呈边缘锯齿状。
感染时,还会出现叶片枯萎、萎缩、变形、弯曲等症状。
果实上的病斑会扩散至整个果实,致使其腐烂而变得不可食用。
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鉴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对黄瓜产生的危害,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它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性状强的品种首先,选择抗病性状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是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根本措施。
根据黄瓜品种的特性和不同生活区域的细菌性角斑病病害区分,选择相应品种进行种植是关键。
建议在选择品种时,要向当地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
他们会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特点等多种因素,帮助您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2. 种植前认真消毒在黄瓜种植前,必须认真进行土壤、器具以及种子的消毒工作,这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预防的首要任务。
对于土壤的消毒,可使用钙氰化物,它能清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以及其他的细菌病害,同时也保持土壤的肥力。
此外,对于移栽用的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悬在器具表面的病菌。
使用健康的播种种子同样也是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黄瓜的管理黄瓜的管理对于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也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黄瓜植株出现黄叶、枯黄或干萎的情况,必须及时将其从种植区域移除并烧毁。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来保持黄瓜健康的生长。
4. 注意灌溉灌溉水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引起水渍病,而过少的灌溉又容易导致黄瓜生长不良。
在灌溉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水滞留在黄瓜植株旁边,这样可以降低病害感染的概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近几年,随着各地蔬菜保护地面积的迅猛发展,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成为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
苍山县的黄瓜角斑病发生较为普遍,露地和保护地都有发生,同时,由于黄瓜角斑病的症状类似黄瓜霜霉病,所以防治上易混淆;造成严重损失,故应注意识别和防治。
一、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侵染叶片、叶柄、茎、瓜条,苗期发病时,子叶上形成圆形和半圆形的褐色斑,稍凹陷,后期叶干枯,成株期叶片上初见水渍状圆形褪绿斑点,稍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褐色斑,外绕黄色晕圈。
潮湿时,病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脓,干燥时病斑干裂,形成穿孔(孔洞),茎和瓜条上的病斑裂溃烂,瓜条蒂部受害,甚至烂到种子上,有臭味,干燥后呈乳白色,并留有裂痕。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多角形病斑背面呈现黑色色的霉状物,叶子上无粘液;若栽种高抗霜霉病品种,病斑呈近椭圆形或近圆形,同时病斑不穿孔(无孔洞)。
二、病原及发病条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属的一种细菌引起的,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
土壤中的细菌靠灌水时飞溅传播,新产生的细菌靠风雨、农事操作、昆虫等传播,病苗从伤口、气孔、水孔侵入寄主,发生为害。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适宜温度为25℃-28℃,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温度高于35℃或低于l2℃不易发病。
在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积水,多年连茬,肥水管理不严,尤其是保护地栽培轮作困难,棚室内高温高湿,为追求经济效益过于密植等,都易引起发病,危害加重。
三、防治l、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13号,新泰密刺等抗病品种。
2、浸种消毒。
用50℃的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捞出放在凉水中没4-6小时,再催芽播种;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90分钟,清水冲洗后催芽插种,均可起到对种子消毒作用。
3、无病土育苗及高畦覆膜。
采用大田土育苗最好,以保证苗期不带苗,同时定植时以高畦覆盖地膜为好。
学习根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绝招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途径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昆虫传播
病原菌可通过黄瓜甲虫、蚜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02 科学防治黄瓜细 菌性角斑病
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抗性的黄瓜品种,降低病害发 生的可能性。
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避免连作,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 的数量。
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 ,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小时,以减少病原菌 要手段,但往往被忽视。包括合理轮作、深耕细作、 种子消毒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原菌数量、提高作物抗病能 力。
忽视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的重要性
农业措施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通过合理的种植计划、田间 管理、肥料施用等措施,能够创造出不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 染的环境,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及时排水
保持田间排水畅通,避免田间积水,降低 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合理使用农药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农药 预防,避免病害扩散。
科学用药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 使用说明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
交替使用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应交替 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安全间隔
在采收前一段时间内避免使用农药 ,保证农产品安全。
成功案例二:河北某农业合作社的防治经验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统防统治、综合防治、加强培训
该农业合作社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中 ,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统一用药、统一管 理,确保防治效果。同时,注重综合防治, 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等。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培训,提高农户的 防治技能和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控制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如何防治

为种植者提供有关防治策略、药剂选 择、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帮 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结论
05
重要性与挑战
威胁作物生长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对黄瓜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 造成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
难以防治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具有抗药性,使得防 治难度加大,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影响农民收入
02
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症状相似 ,容易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发病原因分析
02
病原菌
细菌性角斑病是由假单胞菌属细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引起的。
该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可引起多 种植物的细菌性病害。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通过水滴飞溅、昆虫 、农具等进行传播。
夏季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如何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疾病症状识别 • 发病原因分析 • 防治方法 • 防治实践建议 • 结论
疾病症状识别
01
典型症状
叶片受害
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 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颜色
变化为灰褐或黄褐色。
果实受害
初期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乳白色粘液 溢出,后期常有细菌菌脓形成。
如果发现叶片上有水渍状的小斑点,并逐渐扩大为灰白色或淡黄色 的角斑,叶背面有水渍状的小疮疹,这些是细菌性角斑病的典型症 状。
监测重点
在雨后和露水未干的时候,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高峰期,种植者应 加强对这些时段的监测。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物理防控
使用防虫网、遮阳网等物理屏障,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入侵。
化学防控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 抗性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
能性。
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 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 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1小
时,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防止病害发生。合理 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
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病害未发生前,可喷洒一些保护性 杀菌剂进行预防,如波尔多液、农用 硫酸链霉素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喷洒治疗性杀 菌剂,如噻唑锌、喹啉铜等,以控制 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轮换用药
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 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注意安全
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安全使用 ,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防治时机的选择和防治次数的安排也会影 响防治效果。
05
结论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性
01
保护农业生产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防治该病对于保障农业生产、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02
维护生态平衡
植物病害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还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密切相关。
产量损失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 ,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 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绝收。
防治难度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 途径广泛,防治难度较大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 防治。
02
发病规律
气候与土壤因素
湿度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细菌繁 殖和病害发生。雨后或浇 水后,土壤湿度增加,病 菌繁殖加快,病害易发。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栽培过程中一种让不少种植户朋友都感到头疼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幼瓜等,我国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
下面一起学习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栽培过程中一种让不少种植户朋友都感到头疼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幼瓜等,我国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
下面一起学习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黄瓜角斑病叶片感病初期病斑受叶脉限制,叶正面有时呈小型多角形病,叶背为浅绿色水渍状斑,渐渐叶面变成浅褐色坏死病斑,这是易与霜霉病症状混淆的病害。
但是细菌性角斑病后期病斑逐渐变灰褐色,棚室温湿度大时,叶背面会有白色菌脓溢出,这是区别于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干燥后病斑部位脆裂。
1、叶片染病针头大小水浸状小斑点到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再到灰白色,易穿孔破裂。
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处有白色菌脓。
2、瓜条染病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水浸状到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再到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3、茎、叶柄、卷须染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如何防治?1、选用对病品种,比如引用抗寒性强的杂交品种。
2、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
深耕土地,注意放风排湿,采用高垄栽培,严格控制阴天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
3、种子消毒。
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浸种1-2小时,洗净后播种。
4、发病前或者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以下药剂进行保护和治疗:2%春雷霉素液剂5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300-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倍液、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300倍液、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2.5%氟哌酸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哪些病症
细菌性角斑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带菌种子越冬,为翌年初次侵染菌源。
种子上的病菌在种皮和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播种后直接侵染子叶,病菌在细胞间繁殖,借雨水反溅、棚顶水珠下落、昆虫等传播蔓延,从寄主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经7~10天潜育后出现病斑,潮湿时产生菌脓,那角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防治本病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催芽前应进行种子消毒;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和用波尔多液、多菌灵、嘧菌酯百菌清、氟硅唑咪鲜胺、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10-15天喷洒一次,共三次,交替使用,进行防治,一起来了解一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哪些病症吧?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
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
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
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
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
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浩瀚高科农业专家提醒: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
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病斑溢出菌脓,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
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在田间传播蔓延。
病菌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
发病的适宜温度18一26℃,相对湿度75%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种植过密的地块,病害均较重。
介绍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哪些病症的内容,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及时治理,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角斑病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