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严复及其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及其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及其自由主义思想摘要: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其自由主义思想离不开他的中西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包括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自由观、个人服从于群体的自由思想。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时代,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关键词:严复;自由主义;思想一、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其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严复,字几道、又陵,1854 年l月出生于福建侯官。

14岁那年父亲去世,致使整个家庭陷入贫寒之中。

1866年,为了不交伙食费并且每月还能得到四两银来补贴家用,严复考入了洋务派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

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并接受了洋务派“ 自强”、“求富”的思想。

1871年,十九岁的严复在军舰上实习六年。

1877 年他又被洋务派送往英国留学。

在英国期间,严复对英国繁荣的经济、文化及完善的社会制度感触颇深。

他由关注西方的科学技术扩展到积极探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据严复自己讲,他“尝入法廷,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

……谓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 [1]。

严复两年后回国,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一年。

他应李鸿章之邀,于1880 年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职,直到1900 年义和团将学堂毁坏。

正是严复二十年的北洋生活和两年的赴英留学经历,使他拥有良好的中西文化背景,为他翻译和介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自1840 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从19 世纪60 年代起实施“洋务运动”,建立一大批新式军用和民用企业,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寻求中国的富强之路。

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号称当时亚洲第一海军的中国北洋水师惨败于小国日本,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此,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的疯狂瓜分,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最艰难的时刻。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们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中国富强,应该寻找在根本上能够使中国强大的真理。

世纪初严复的经济思想

世纪初严复的经济思想

世纪初严复的经济思想
严复是清朝末期一位著名的学者、惠州人,他在经济思想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严复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国家财政和对商业的看法。

对国家财政的看法
严复对国家财政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倡节约,二是主张加强监督。

严复认为节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关键,节约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浪费,更是为了让国家不断积累财富。

严复提出了许多节约的具体措施,比如要求官员使用简朴,限制宴请、交通和住房等费用,节约军费等。

除了节约外,严复还主张加强对国家财政的监督。

他认为官员动辄贪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还伤害了人民,因此必须严格监督。

严复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增加审核机构和加强纪律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国家财政才能得到有效管理,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出稳定的经济环境。

对商业的看法
严复的商业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形象的看法上。

他主张推动工商业的发展,认为这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商人应该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因此,他强调应当尊重商人,并赞扬商人担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同时,严复认为,国家需
要加强商人的自我管理,提高他们的商业道德,以防止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而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

总结
严复的经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智慧的精髓。

他认为人类社会只有在秉持节约、监督和正义的原则下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他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政治和商业环境同样有启示意义,因为我们仍然面临着类似的财政、管理和道德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从严复的思想中汲取灵感,找到我们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严复教育实践

严复教育实践

一、引言严复,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改革教育为己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成果三个方面,探讨严复的教育实践。

二、严复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严复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先从教育入手。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以此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教育救国是当务之急。

2. 民主与科学严复强调民主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主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将民主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国民。

3.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基础,美育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

4. 实用主义教育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严复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严复在教育事业上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创办新式学堂。

他先后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些学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改革严复在我国教育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 教育普及严复认为,教育普及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严复的教育成果1.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严复创办的新式学堂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蔡元培、胡适、梁启超等。

严复政治思想研究

严复政治思想研究

严复政治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严复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生平背景、学术历程及主要政治观点的分析,揭示严复政治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政治家,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政治思想以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严复的政治思想进行剖析,包括其对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以期全面展现严复政治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严复原著的深入解读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力求还原严复政治思想的原貌。

本文还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严复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演变过程,以揭示其政治思想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最终,本文将对严复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启示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严复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严复政治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压迫,使得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严复便是其中之一。

严复早年曾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他目睹了西方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对比之下深感祖国的落后与衰败。

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他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并试图将西方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

严复也深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严复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深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因此,他开始深入研究西方政治思想,试图寻找适合中国的救国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严复的政治思想逐渐形成。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强,提倡民主和科学。

他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试图在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政治理论体系。

严复

严复

LOREM IPSUM DOLOR
•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 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 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 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 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 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 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 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 回国后,严复于1905年任皖江中学 堂(今芜湖第一中学)的监督(即校 长),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 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 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 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 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 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 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 的译文标准。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 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 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 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 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 学。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 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 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 “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 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 “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简答题:一.严复的自由思想:答: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自由。

他把保护个人自由,看成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高原则。

他认为,西方的民主是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才是内在的根本。

他强调的个人自由,主要包括以下思想:1.言论自由,人人得其意,申其言2.人人平等,君不甚尊,民不甚贱3.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4.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5.尚贤,隆民,以公知天下。

二.康有为变法中提出的政治纲领:答:政治纲领要点是开发政权,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以日本为榜样,通过温和的改良变法,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在方式上,康有为主张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

2.在政治上,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实行资本主义立宪制,开民权,设议院,实现三权分立。

3.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4.在文化上,发展新式教育,培养人才,倡导资本主义竞争文化。

三.顾炎武为限制君主权力提出哪些主张?答:在反对君主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顾炎武提出了分权众治的主张。

分权的基本内容是指“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辟官就是选拔,任免官员的事权,莅政就是临政治民的权力。

主张将这些权利分割给地方郡县,提高郡县官吏的自主权。

分权的基本构思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由郡县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由宗族分割郡县的权力。

具体做法如下:1.尊令长之职,即把前面所说的四权授予郡县长官2.设世官之奖,即变相恢复世官世禄制度3.复宗族之制,恢复古代的宗族制度,把宗族权力与政权结合在一起4.谨乡里之治,效法周秦时的乡里制度,一可分县令之权,二可治民。

四.梁启超的民权思想:答: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认为变专制制度为议院制,是变法的本原。

2.宣传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提出地方自立的主张五.孟子的仁政学说:答:六.荀子的“性恶论”七.黄宗羲关于君权限制的制度设计八.韩非子“法治”思想论述题:1.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评述2.试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填空题:1.2.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宗旨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明道救世的求学精神。

严复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原文

严复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原文

严复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原文摘要:1.严复其人及其思想背景2.严复的孝道观念3.严复对父母的敬爱与慕恋4.严复孝道观念的现实意义正文:严复,字幼陵,号复堂,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的剧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严复积极倡导变法,力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振兴民族,他提出的许多观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严复的众多思想中,孝道观念尤为引人关注。

严复的孝道观念源于儒家传统文化,他认为孝是人之本,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严复在《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孝道观念。

文章开篇,严复便指出:“孝,天下之大本,民德之至善,国家之元气。

”这表明了他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严复的孝道观念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

严复对父母的敬爱与慕恋,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文章中写到:“吾欲养而亲不待,吾欲敬而亲不在。

”这句话表达了严复对已故父母的无尽思念和对未能尽孝的悔恨。

严复时常回忆起儿时与父母度过的美好时光,以此激励自己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严复的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在快节奏、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忽略了对亲情的关爱。

严复的孝道观念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家庭,关爱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严复的孝道观念还强调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社会中,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之,严复的孝道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严复(1854.1.8—“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

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

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

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

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使国人大受刺激。

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

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

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

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

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

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

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

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

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⑥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

“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他说:此三大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 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 军学院。
•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 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
• 回国后,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 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还主办《国闻报》。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 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等,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 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 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二、渐进变革论
严复接受了西方自由主义发展成熟后的思想理论—“社会有机理论” 和“社会渐进变革论”。前者强调社会秩序,主张和谐整体观;后者 主张社会变革应该在秩序中逐步推进。
三、重在道德、己轻群重的自由思想
严复极力赞同斯宾塞“两害相权,己轻群重”的思想,他视个人自由 为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严复的自由思想是偏重于国家的 。
四、经验归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严复在宣传西学的同时.还着重从哲学、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展开了对旧学的理论批判。他宣称:处当今之世.“八股宜除,举凡
崇尚科学
严复认为,“无实无用”的八股文和宋理明 学,只能对人民起到“锢智慧”“坏心 术”“滋游手”的反面作用,其根由在于 封建的思想文化是从古训出发,从主观臆 造出发,没有从客观的实际出发,与现实 没有一点联系,因而“无实无用”,他主 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要做到“一不为与人所欺,二不为权势所 屈”。尊重事实,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 看待问题。
•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 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 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 诗文钞》等。其译著有《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 著丛刊》,今有《严复集》。
时代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 中国社会思潮转型的主要特 点就是从注重船坚炮利、声光化电的洋务思潮 转向探究西方富强之根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 体制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严复引进的西方 进化论, 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 堪称中 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 学习西方的进程, 不仅从器物文化层次发展到 了制度文化层次, 而且已经临近思想文化的核 心层次了, 并成为吹响近代社会思潮转型最为 响亮的战斗号角。
主要思想
• 维新思想 • 自由思想 • 黜伪崇真,提倡科学
维新变法思想
一、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严复认为物竞天择规律是生物自然的普遍规律, 对人类也是完全适用的, 并认 为人类社会不仅受到“ 天演公例” 的支配, 也受到生存竞争的制约, 他强调 “ 争天而胜天” , 深信“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
二、以西方天赋人权论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严复运用卢梭的天赋人权论来批判中国封建专制,将西方近代天赋人权的民本 主义与中国传统的“ 贵民” 思想结合起来, 人类社会进化的轨迹, “ 始于图腾, 继以宗法, 而成于国家” 。人类社 会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图腾社会; 第二阶段为宗法社会; 第 三阶段为国家社会 。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翻译家
——严复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 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 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 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 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四、以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振兴国家变法自强的根本
严复认为实现国家自主自强的根本在利民, 因此, 他提倡全面发展人民的力、智、 德, 来振兴国家。并认为“今日要政, 统于三端: 一曰鼓民力, 二曰开民智, 三 曰新民德。 ”
自由思想
一、物竞天择、与天争胜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从普遍进化论思想得出了自然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结论。 他的进化论思想给国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进而激发起了人们救 亡图存的信心和勇气.
评价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 共和,一直坚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 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 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 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 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 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 ,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 ,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