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教案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xx大学xx校区动物科学系草业教研室xx二00八年2月25日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2、牧草的特征特性;3、牧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主要牧草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5、牧草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原理(青贮)。
(二)能力技能方面1、掌握主要牧草栽培的全程技术;2、掌握青贮的一般技术和操作方法;3、掌握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一)使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饲草生产学》(董宽虎主编,第一版)为教材。
实验指导书采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草业教研室编写的《牧草栽培及草地学实习指导》(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45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9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1学时)2、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3、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学时)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学时)5、前景展望(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饲草的概念2、了解饲草生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饲草的概念2、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4、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5、前景展望第二章农学基础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2学时)6学时)(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2、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3、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难点: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空气五、矿质营养元素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主要性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二、施肥的原则及方法第三章种子与播种(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牧草种子的特点(2学时)2、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2学时)3、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2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种子的概念和牧草种子的特点2、种子的品质要求3、了解一般种子处理方法4、掌握牧草播种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品质要求难点:牧草播种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种子的特点1、种子的涵义2、种子的特点(二)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1、普通贮藏法2、密封贮藏法3、低温除湿贮藏法(三)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1、种子的品质要求2、种子的处理3、播种第四章牧草品种选择及繁殖方式(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种与品种的区别(0.5学时)2、牧草品种的选择(0.5学时)3、品种的繁殖方式(0.5学时)4、牧草引种(1学时)5、杂种优势(0.5学时)6、田间试验(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2、熟悉牧草繁殖技术3、田间试验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难点:田间试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种与品种的区别(二)牧草品种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三)品种的繁殖方式1、原种生产2、原种的繁殖3、加速繁殖的方法四、牧草引种(一)引种的概念(二)引种的原理(三)引种的程序五、杂种优势六、田间试验(一)田间试验的任务(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三)田间试验遵循的三个原则(四)试验地的选择(五)试验设计第五章主要牧草栽培及利用(10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黑麦草(1学时)2、苇状羊茅、玉米(1学时)3、鸭茅(1学时)4、狼尾草(1学时)5、牛鞭草(1学时)6、苏丹草(1学时)7、三叶草属牧草(1学时)8、毛苕子(1学时)9、紫云英(1学时)10、紫花苜蓿(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牧草的的植物学特征2、了解主要牧草生物学特性3、掌握主要牧草栽培技术4、掌握主要牧草利用方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难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多花黑麦草第二节苇状羊茅、玉米第三节鸭茅第四节狼尾草第五节牛鞭草第六节苏丹草第七节三叶草属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第八节毛苕子第九节紫云英第十节紫花苜蓿第六章牧草混播技术(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混播的优越性:(0.5学时)2、牧草混播的原理(1学时)3、混播牧草的原则(1学时)4、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学时)5、混播牧草的方法(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其原理2、掌握混播牧草组合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重点:混播牧草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便于收获和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的危害(二)牧草混播的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三)混播牧草的原则1、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2、混播牧草组合比例(四)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按单播量计算混播牧草播种量2、根据利用年限确定播种量(五)混播牧草的方法第七章间作、套作、复种和休闲(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复种(1学时)2、轮作(1学时)3、间作(0.5学时)4、套作(0.5学时)5、连作(0.5学时)6、休闲(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南方牧草的套作以及粮草间作、轮作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牧草的间作、套作、轮作方式难点:掌握南方农区粮草间作、套作、轮作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复种2、间作3、套作4、轮作5、连作6、休闲第八章青贮饲料及其调制(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青贮的意义(0.5学时)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1学时)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添加剂青贮(1学时)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0.5学时)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青贮原理2、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3、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贮的一般方法难点:青贮品质鉴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青贮的意义(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目的(二)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一)青贮发酵过程(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一)青贮原料(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一)常规青贮(二)半干青贮技术(三)草捆青贮第五节添加剂青贮(一)发酵促进剂)(二)发酵抑制剂(三)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四)营养性添加剂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一)干草的优点(二)干制的原理(三)干制方法主要参考书:1.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高洪汶,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草业科学,1993(3):62~643.高野信雄.青贮饲料大全.酪农事情社,19704.韩建国主编.牧草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洪绂曾,任继周主编.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洪绂曾,任继周主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草业科学编辑部出版,2002.5增刊7.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8.缪应庭主编.饲料生产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0.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1.潘衍庆等.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苏加楷等.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13.孙吉雄主编.草地培育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王栋编著.牧草学通论,上,下篇.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015.王栋原著.任继周等修订.牧草学各论(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17.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牧草栽培学经典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牧草:狭义的牧草是指可供家畜采食的各种栽培的和野生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其他科种类较少。
广义的牧草除各种栽培和野生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可供家畜采食的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类可供栽培的或野生的植物。
2、饲料作物:指人工栽培作为家畜饲料的各种作物。
3、生长:细胞分生引起植物体积、重量和数量的不可逆增加,使植物体由小变大,最终变为成熟植株的现象叫生长。
4、发育:细胞分化引起不同部位细胞群发生变化,形成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这种植物体的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就是发育。
5、土壤肥力:土壤及时供给和调节牧草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6、生育期:以籽实或果实为收获对象的牧草,其生育期是指从种子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
7、生育时期:牧草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一个生长季中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或者说在牧草饲料作物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而划分的几个生育阶段。
8、土壤耕作:是根据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人工的或机械的方法,建立土壤的良好耕层构造,以达到调节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理化及生物学性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9、混播:在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10、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置和状况取决于该物种的形态特适应性、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
11、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
12、根蘖:地下横走根上的不定芽萌发产生的分枝。
13、根颈:有入土较深的粗壮主根的植物在地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连接处形成膨大的部分称为根颈,用以贮藏养分供分枝的产生。
14、根茎:植物的地下分蘖节上长出的与主枝垂直的横走的地下茎。
由根茎上可产生新的根和分枝。
15、分蘖:本科牧草长至3~4片叶时,从母株的茎节、根茎上产生侧枝的现象。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 根:是牧草饲料作物的地下器官,主要生理功能 是固定 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及养分。
• • 包括 •
主根:由胚根长成 侧根:由主根上发生的各级大小分支 不定根:由茎叶或植株其他部位产生的根
• • 根系
• 环境因素的分类 根据因子的性质可分五大类: • 气候因子 • 土壤因子 • 地理因子 •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通过光强、光长和光谱成分三
个方面起作用的。 • 光强 • ①对生长的影响 • ②对发育的影响 • ③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光周期现象。 • 另外,日照长度还对植物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有
影响。短日照可以使植物提前进入休眠状态,也可明 显促进地下块根、块茎的形成。生产中可利用短日照 处理促使多年生牧草提早进入休眠,准备御寒越冬。 • 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略)
• d.短-长日照植物:先一段短日照,再一段长日照才能开花 的植物。温带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鸭茅。
• e.长-短日照植物:先长后短才开花。如夜香树。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实习指导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实习指导实习一土壤耕作技术与牧草田间播种栽培、田间管理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具体措施,并掌握主要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播种技术及栽培管理方法。
二、实习材料、用具1.播种材料:箭筈豌豆、毛苕子、红豆草、多变小冠花、红三叶、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截叶胡枝子、豇豆、一年生黑麦草、冰草、披碱草、高羊茅、苏丹草、鸭茅、沙米、青选黑用五寸胡萝卜等2.实习用具:铁锨、钉齿耙、喷灌设备(喷壶)、镇压器、尼龙绳、测绳、标签纸、剪刀、刀、卷尺、纸袋、开沟器、塑料袋、木板夹、天平、记录笔、信封、锄、木桩、肥料、三轮车等。
三、实习步骤1. 准备工作:先对土地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调查,结合需要制定全面具体的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工作方案。
并开展如下工作:①清理:有计划清理土地上的杂物,如树枝、树根、砖石、杂草等,若杂草太多可火烧,必要时喷灭生性农药杀死一切杂草。
②施基肥与灌水相结合:多次灌水,浇透耕层,压盐压碱;施入基肥并深耕。
③翻耕:机耕或人工彻底翻耕一次,深20~30 cm,再次捡除砖石、杂草。
然后,当土壤半干时耙地粉碎土块。
④平整:精细整地,根据栽培工作方案,划定小区。
2.播种:①选择播种材料,确定适宜播种时期。
②处理播种材料。
③确定播种方式及播种量。
④进行播种、播后适当镇压等。
3.田间管理主要进行中耕、定苗、除草、培土、灌溉、追(施)肥、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一系列工作。
四、实习作业与报告1.每名学生至少播种一种豆科或禾本科牧草,并确定播种材料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方法,并进行后期田间管理及做好相应记录。
2.总结实习步骤及相应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3.制订出田间管理计划。
实习二牧草及饲料作物的幼苗识别、观察一、实习目的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类(品种)不同,其幼苗的外部形态、颜色、甚至结构也不同。
由于幼苗的形态等在遗传特性和科属系统方面有着相结的稳定性,这就为识别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和依据。
通过实习识别主要栽培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属、种的幼苗,为牧草、饲料作物的苗期鉴定及人工草地的提纯和杂草的防除奠定基础。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 PPT

一、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概念
2、植物分类 —植物学分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基
本分类单位。 —豆科:花苜蓿、沙打旺、大豆、绿豆等作物。 —禾本科:玉米、等作物;无芒雀麦等栽培牧草。 —苋科:饲用苋菜。 —菊科:苦买菜。 —紫草科:聚合草。
二、牧草、饲料作物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牧草饲料作物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西北荒漠草原 Arid desert rangeland in the Northwest
改良的山地草地(湖北)
退耕还草( 四川)
侵蚀区域的重建(四川)
红壤丘陵的白三叶 (贵州西南部)
二、牧草、饲料作物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栽培牧草可以充分利用气候与土地等资源
林间草地 Agroforestry
(一)国内饲草生产的现状 —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发展缓慢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技术支撑力度不断增强,但国内技术应用水平总
体较差 —牧草生产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三、国内外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公元126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 (今伊朗一 带),带回苜蓿种子在关中种植,饲养军马。
—西晋时期,郭仪恭著《广志》中有农民种植绿肥 作物记载。
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 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 —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四、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 —探讨牧草饲料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 —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特征特性,阐明其生长发育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了解限制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各种因素与产量形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比重大,荷兰人工 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00%,新西兰为69.1%, 美国为28.6%(中国为1.9%);
牧草栽培学试卷及答案

牧草栽培学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春化现象2.茬口3.种子休眠4.蹲苗5.混播:二、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 10 分)1.营养器官一般指、、等,而、、则一般称为繁殖器官。
2.牧草生育期的长短一般由和各地的条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决定。
根据各牧草或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及发育特征,将整个生育期分为阶段及阶段。
3.苜蓿秋眠性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其、和高度相关。
4.在牧草种子生产的区域选择上要考虑的重点首先是条件,其次是条件。
5.种子萌发的条件有、、。
三、不定项选择(每题 2 分,共 30 分)1.下列植物中属于C3植物的是()。
A.玉米B.大麦C.燕麦D.高粱E.饲用大豆2.下列牧草中属于上繁草的有()。
A.羊草B.披碱草C.白三叶D.红豆草E.苜蓿3.关于多年生黑麦草正确的是()。
A.喜温凉湿润气候B.耐干旱C.耐瘠薄D.不耐寒E.匍匐型4.确定播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A.气温B.土壤墒情C.生物学特性D.利用目的E.密度5.随着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延长,下列成分中呈下降趋势的是()。
A.水分B.干物质C.蛋白质D.脂肪E.胡萝卜素6.在选择牧草种和品种时,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因子。
在众多的气候因子中处于第一关键因素的是(),这是建植人工草地成败的关键因子。
A.光照B.温度C.水分D.土壤E.大气7.最理想的土壤结构是()块状结构 B.柱状结构 C.片状结构 D.团粒结构 E.核状结构8.下列牧草中不是多年生的是()。
A.苜蓿B.无芒雀麦C.苏丹草D.紫云英E.小冠花9.下列豆科牧草中不会使家畜发生臌胀病的有()。
A.紫花苜蓿B.红豆草C.白三叶D.红三叶E.百脉根10.紫花苜蓿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
A.喜温耐寒B.耐旱C.耐涝D.耐盐E.自花授粉11.关于苇状羊茅说法正确的是()。
A.也叫碱草B.多喂无害C.耐旱耐湿D.赖草属E.喜光12.关于玉米的生物学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2篇)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牧草栽培学是一门研究牧草生长发育、栽培管理以及利用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视,牧草栽培学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2024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进行讨论。
2024年是一个牧草栽培学领域迎来巨大突破的年份。
在这一年,人们对于牧草栽培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加,因此加大了对于牧草栽培学的研究力度。
以下是对2024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
首先,科学家们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牧草品种的选育一直是牧草栽培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024年,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而且对环境适应性更强,能够在逆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其次,在栽培管理方面,2024年牧草栽培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对土壤改良、施肥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比如,在土壤改良方面,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土壤调节剂,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对环境友好。
在施肥方面,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高效的施肥方案,能够使牧草吸收养分更为充分,并且减少养分的流失。
在水管理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第三,在牧草利用方面,2024年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牧草收获机械,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收割和贮存。
这种机械不仅提高了牧草的收割效率,而且减少了人工劳动,降低了人工成本。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饲料加工技术,能够将牧草转化为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总之,2024年是牧草栽培学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
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利用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牧草栽培产业的发展,而且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改善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
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
栽培较多的牧草:
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
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
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
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
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
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
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
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
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
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
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
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
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
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
※第七章草田轮作
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
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
第九章豆科牧草
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
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无芒雀麦、黑麦草、羊草、冰草、披碱草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一章其他科牧草
第一节概述了解常见栽培草中的其他科牧草种类及特点。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聚合草、串叶松香草、苦买菜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二章谷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玉米重点掌握玉米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二节其他禾谷类饲料作物简介燕麦、大麦、黑麦等。
第十三章豆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饲用大豆重点掌握饲用大豆的特点、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二节其他豆类饲料作物简介豌豆、蚕豆。
第十四章根茎瓜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甜菜掌握甜菜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二节甘薯掌握甘薯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五章水生饲料
第一节概述了解水生饲料作物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了解常见水生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一般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