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教案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xx大学xx校区动物科学系草业教研室xx二00八年2月25日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2、牧草的特征特性;3、牧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主要牧草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5、牧草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原理(青贮)。
(二)能力技能方面1、掌握主要牧草栽培的全程技术;2、掌握青贮的一般技术和操作方法;3、掌握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一)使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饲草生产学》(董宽虎主编,第一版)为教材。
实验指导书采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草业教研室编写的《牧草栽培及草地学实习指导》(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45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9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1学时)2、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3、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学时)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学时)5、前景展望(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饲草的概念2、了解饲草生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饲草的概念2、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4、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5、前景展望第二章农学基础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2学时)6学时)(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2、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3、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难点: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空气五、矿质营养元素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主要性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二、施肥的原则及方法第三章种子与播种(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牧草种子的特点(2学时)2、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2学时)3、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2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种子的概念和牧草种子的特点2、种子的品质要求3、了解一般种子处理方法4、掌握牧草播种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品质要求难点:牧草播种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种子的特点1、种子的涵义2、种子的特点(二)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1、普通贮藏法2、密封贮藏法3、低温除湿贮藏法(三)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1、种子的品质要求2、种子的处理3、播种第四章牧草品种选择及繁殖方式(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种与品种的区别(0.5学时)2、牧草品种的选择(0.5学时)3、品种的繁殖方式(0.5学时)4、牧草引种(1学时)5、杂种优势(0.5学时)6、田间试验(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2、熟悉牧草繁殖技术3、田间试验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难点:田间试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种与品种的区别(二)牧草品种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三)品种的繁殖方式1、原种生产2、原种的繁殖3、加速繁殖的方法四、牧草引种(一)引种的概念(二)引种的原理(三)引种的程序五、杂种优势六、田间试验(一)田间试验的任务(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三)田间试验遵循的三个原则(四)试验地的选择(五)试验设计第五章主要牧草栽培及利用(10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黑麦草(1学时)2、苇状羊茅、玉米(1学时)3、鸭茅(1学时)4、狼尾草(1学时)5、牛鞭草(1学时)6、苏丹草(1学时)7、三叶草属牧草(1学时)8、毛苕子(1学时)9、紫云英(1学时)10、紫花苜蓿(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牧草的的植物学特征2、了解主要牧草生物学特性3、掌握主要牧草栽培技术4、掌握主要牧草利用方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难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多花黑麦草第二节苇状羊茅、玉米第三节鸭茅第四节狼尾草第五节牛鞭草第六节苏丹草第七节三叶草属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第八节毛苕子第九节紫云英第十节紫花苜蓿第六章牧草混播技术(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混播的优越性:(0.5学时)2、牧草混播的原理(1学时)3、混播牧草的原则(1学时)4、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学时)5、混播牧草的方法(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其原理2、掌握混播牧草组合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重点:混播牧草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便于收获和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的危害(二)牧草混播的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三)混播牧草的原则1、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2、混播牧草组合比例(四)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按单播量计算混播牧草播种量2、根据利用年限确定播种量(五)混播牧草的方法第七章间作、套作、复种和休闲(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复种(1学时)2、轮作(1学时)3、间作(0.5学时)4、套作(0.5学时)5、连作(0.5学时)6、休闲(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南方牧草的套作以及粮草间作、轮作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牧草的间作、套作、轮作方式难点:掌握南方农区粮草间作、套作、轮作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复种2、间作3、套作4、轮作5、连作6、休闲第八章青贮饲料及其调制(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青贮的意义(0.5学时)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1学时)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添加剂青贮(1学时)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0.5学时)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青贮原理2、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3、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贮的一般方法难点:青贮品质鉴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青贮的意义(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目的(二)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一)青贮发酵过程(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一)青贮原料(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一)常规青贮(二)半干青贮技术(三)草捆青贮第五节添加剂青贮(一)发酵促进剂)(二)发酵抑制剂(三)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四)营养性添加剂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一)干草的优点(二)干制的原理(三)干制方法主要参考书:1.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高洪汶,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草业科学,1993(3):62~643.高野信雄.青贮饲料大全.酪农事情社,19704.韩建国主编.牧草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洪绂曾,任继周主编.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洪绂曾,任继周主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草业科学编辑部出版,2002.5增刊7.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8.缪应庭主编.饲料生产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0.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1.潘衍庆等.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苏加楷等.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13.孙吉雄主编.草地培育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王栋编著.牧草学通论,上,下篇.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015.王栋原著.任继周等修订.牧草学各论(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17.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特性,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根据畜牧业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牧草和饲料作物栽培,具备组织和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耕作栽培基础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习题要点:饲草生长发育规律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习题要点:生产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产管理习题要点:饲草高产栽培管理本章重点、难点:饲草种类不同,生长发育及环境要求不同,栽培管理不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饲草生长发育过程,理解环境对饲草生长的影响,把握不同饲草生长规律,结合环境条件,能够建立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第二章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习题要点:豆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第二节禾本科牧草习题要点:禾本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第三节其它牧草习题要点:其它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本章重点、难点:牧草种类多,管理要点不同,需要认真区别掌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常见栽培牧草营养价特性,理解栽培管理措施的相关理论依据,把握其高产优质生产措施。
第三章禾谷类饲料作物第一节玉米1.玉米特性、特征2.栽培管理方法习题要点:玉米高产栽培方法第二节高粱及其它禾谷类饲料作物1.高粱特性、特征2.栽培管理方法习题要点:高粱高产栽培方法本章重点、难点:禾谷类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如何合理轮作、间作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禾谷类饲料作物生长特性,理解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四章豆类饲料作物第一节大豆1.大豆特性、特征2.高产栽培措施习题要点:大豆高产栽培方法第二节其它豆科饲料作物1.种类及特性2.高产栽培措施习题要点: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相关栽培方法本章重点、难点:豆科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结合种植业,合理轮、间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特性,理解栽培措施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牧草种植》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料生产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具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不仅直接服务于畜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生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
同时使牧草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专业能力1.初步掌握牧草及饲料做我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2.能够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3.能够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校的饲料。
(二)方法能力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牧草知识解释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1.培养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2.培养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4.具有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知识部分项目一: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1.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掌握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础。
2.牧草及饲料作物与外界环境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项目二: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1.土壤耕作掌握土壤耕作的任务和措施,熟悉少耕和免耕农作制,掌握牧草及饲料作物的间作套种和复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共56学时)1绪论(7学时)介绍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作物的概念与分类;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1.1作物栽培的概念与地位1.1.1农业的定义与内涵1.1.2作物与种植业的概念1.1.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1.2 作物的概念和分类1.2.1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1.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2.3 根据植物科、属、种分类1.2.4 发展中的特种作物1.3 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1.3.1作物栽培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1.3.2作物栽培学的建立与发展1.3.3 20世纪作物栽培学科的主要成就1.4作物栽培科学技术的未来方向1.4.1优质高产栽培1.4.2省工、省力、节本型、持续高效栽培1.4.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1.4.4设施栽培1.4.5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1.4.6信息化栽培第二章水稻(8学时)本章重点:水稻三性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育秧技术,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2.1 概述2.1.1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上的意义2.1.2 水稻生产概况2.1.3 我国水稻的分区2.1.4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2.2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2.1 稻的起源与分类2.2.2 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2.3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2.3.1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3.2 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2.3.3 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2.4.1 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4.2 稻米品质的形成2.4.3 稻米品质的调控2.4.4 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2.5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2.5.1 育秧2.5.2 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2.5.3 水稻营养与施肥2.5.4 稻田的水分管理2.5.5 稻田诊断与管理2.6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2.6.1 水稻抛秧栽培2.6.2 水稻机械栽插栽培2.6.3 水稻直播栽培2.6.4 再生稻栽培2.6.5 水稻旱种栽培2.6.6 水稻清洁栽培2.6.7 发展中的栽培技术第三章小麦与大麦(6学时)本章重点:小麦与大麦的生育阶段、温光反应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小麦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特性,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根据畜牧业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牧草和饲料作物栽培,具备组织和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耕作栽培基础
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习题要点:饲草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
习题要点:生产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产管理
习题要点:饲草高产栽培管理
本章重点、难点:饲草种类不同,生长发育及环境要求不同,栽培管理不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饲草生长发育过程,理解环境对饲草生长的影响,把握不同饲草生长规律,结合环境条件,能够建立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第二章牧草
第一节豆科牧草
习题要点:豆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
第二节禾本科牧草
习题要点:禾本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
第三节其它牧草
习题要点:其它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牧草种类多,管理要点不同,需要认真区别掌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常见栽培牧草营养价特性,理解栽培管理措施的相关理论依据,把握其高产优质生产措施。
第三章禾谷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玉米
1.玉米特性、特征
2.栽培管理方法
习题要点:玉米高产栽培方法
第二节高粱及其它禾谷类饲料作物
1.高粱特性、特征
2.栽培管理方法
习题要点:高粱高产栽培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禾谷类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如何合理轮作、间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禾谷类饲料作物生长特性,理解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四章豆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大豆
1.大豆特性、特征
2.高产栽培措施
习题要点:大豆高产栽培方法
第二节其它豆科饲料作物
1.种类及特性
2.高产栽培措施
习题要点: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相关栽培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豆科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结合种植业,合理轮、间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特性,理解栽培措施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五章根茎瓜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块根、块茎类饲料作物
1.甘薯
2.胡萝卜
3.其它块根、块茎类饲料作物
习题要点:块根、块茎类高产栽培措施
第二节瓜类饲料作物
1.南瓜
2.其它瓜类
习题要点:瓜类饲料作物栽培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根茎类、瓜类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合理生产利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此类饲料作物种类及特性,理解栽培措施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六章叶菜类饲料作物
第一节常见叶菜类饲料作物
1.甘蓝
2.牛皮菜
习题要点:叶菜类高产栽培措施
第二节其它叶菜类饲料作物
习题要点:种类及栽培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叶菜类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合理利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此类饲料作物种类及特性,理解栽培措施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七章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饲草常见种植制度
习题要点:我国种植制度的种类及特点
第二节饲草生产计划的制订
习题要点:合理制订饲草生产计划
本章重点、难点:饲草生产计划的制订;根据畜牧生产要求,合理制订饲草生产计划。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种植制度的种类及特点,理解环境条件、生产条件与制度的关系,把握饲草生产计划合理制订。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闭卷+平时考核
考核要求:根据课程特点,理论与生产结合,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指导生产。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年,标准号:ISBN 7109066789。
参考书:
《饲料生产学》,董宽虎、沈益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标准书号:ISBN 9787503853074。
七、说明
大纲修订人:刘信宝孙政国
大纲审定人:沈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