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势能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分组实验,验证重力势能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提问:什么是能量?常见的能量形式有哪些?b.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b. 阐述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c.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a. 展示生活中涉及重力势能的实例。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解释现象。
4. 小组实验: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b. 提问: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有何联系?五、课后作业1. 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生活实例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后续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案。
八、课程扩展1. 介绍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如动能、热能等。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重力势能》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展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改变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力量目标1、依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看,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育同学探究自然规律的爱好。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转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试验观看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ppt课件,电子教鞭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汕头也会下雪,别出心裁的雪——木棉棉絮。
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盼,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雪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憧憬,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如此秀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灿烂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损害: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
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那么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附图片)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肯定的高度。
学习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试验(视频):试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试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重力势能》。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势能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实例,引发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重力势能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3. 计算方法: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公式为Ep=mgh,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4. 实例分析:分析苹果从树上落下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5. 练习环节: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Ep=mgh3. 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4. 重力势能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10m的地方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重力势能。
答案:Ep=2kg×9.8m/s²×10m=196J2. 题目:一辆质量为1000kg的汽车,从山顶(高度h=500m)驶下,求汽车到达山脚时的重力势能。
答案:Ep=1000kg×9.8m/s²×500m=4.9×10^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势能的计算。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的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重力势能。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介绍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公式: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上升或下降所具有的势能, 计算公式为:P = mgh,其中P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 表示物体的高度。
2. 讲解重力势能的运用:重力势能常常在物体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进行计算,例如物体从高处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物体被抬高时,重力势能增加。
3. 演示重力势能的计算:通过实际的例子演示如何计算重力势能,强调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不同物体在不同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5. 总结:总结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重力势能在物理运动中的重要性。
评估:通过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建筑物的设计、机械设备的运作等。
反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体的高度变化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加深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和应用。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3.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4. 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动能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举例验证这一规律。
4.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重力势能。
5.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重力势能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高度关系的掌握情况。
3.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的课程做好准备。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关系。
2. 探讨重力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利工程、登山运动等。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4. 重力势能的应用5.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内涵和外延。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抛物线运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物体被抬高等,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势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大小、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重力势能与动能转化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势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工程学等。
2. 探讨重力势能与引力势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引入相对论中的势能概念,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4. 探讨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讲解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计算公式和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高度计等,用于展示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变化。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精选篇1)设计思路《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
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
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
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第四节重力势能(一)引入新课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举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做,也可以为下一节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关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弹性势能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即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二、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三、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铁球(大小、质量均不同的两个)、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教学过程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演示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板书课题:重力势能二、新课教学(一)重力势能1.教师举例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学生:上升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下落过程中,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教师: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2.上边我们定性分析了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下边我们再来分析一个例子:①用投影片出示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②学生求解得到:重力所做的功为:W G=mgΔh=mg(h1-h2)③教师: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板书:EP=mghEP物体的重力势能焦(J)m→物体的质量千克(kg)g→重力加速度→(米每二次方秒)s2/mh→物体的高度→米(m)④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1kg·m/s2·m=1N·m=1J∴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并把上述板书补充完整.⑤重力势能是标量3.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①教师:我们用来表示物体在初位置的重力势能,用来表示物体在末位置的重力势能,则②学生讨论得到: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h2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因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1-h2)是一定的.教师:由此得到:重力所做的功只跟物体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学生:3mgh;mgh;2mgh.教师: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的值呢?学生: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教师: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平面叫参考平面,第一位同学以一楼地面为参考水平面得到物体的重力势能为3mgh,第二位同学是以三楼地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为mgh,同理第三位同学是以二楼地面作为参考平面,得到的重力势能为2mgh.板书:①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②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③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三)弹性势能1.演示装置如图所示:将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观察现象.取一个硬弹簧,一个软弹簧,分别把它们压缩相同程度,观察现象.2.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实验一中:当弹簧压缩程度越大时,弹簧把木块推的越远.实验二中:两根等长的软、硬弹簧,压缩相同程度时,硬弹簧把木块弹出的远.3.上述实验中,弹簧被压缩时,要发生形变,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木块做功,我们说弹簧具有能,这种能叫弹性势能.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4.教师:同学们能举几个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学生:卷紧的发条,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拉弯的弓、击球时的网球拍或羽毛球拍、撑杆跳高时的撑杆等.5.教师分析上述各例中弹性势能和形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得到: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也越大.6.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习了两种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对于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对于弹性势能,其大小由形变程度决定,而形变程度不同,发生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得到:①势能也叫位能.②势能具有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共有的,弹性势能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共有的.三、巩固练习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1.关于重力做功和物体的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C.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有一个确定值D.重力做功的多少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2.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为50 J,则A.重力做功为50 J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 JC.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50 JD.重力做了50 J的负功3.以40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经过t秒后,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动能的3倍,g=10 m/s2,则t的大小为A.2秒B.3秒C.4秒D.5秒参考答案:1.ABD2.BD3.A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1.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由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决定.2.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3.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4.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思考题1.关于重力势能的几种理解,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会对别的物体做功B.相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具有不同数值的重力势能,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C.在同一高度将物体不论向任何方向抛出,只要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相同,则落地时减少的重力势能必相等D.放在地面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2.一物体从A点沿粗糙面AB与光滑面AC分别滑到同一水平面上的B点与C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沿AB面重力做功多B.沿两个面重力做的功相同C.沿AB面重力势能减少多D.沿两个面减少的重力势能相同3.在水平面上竖直放置一轻质弹簧,有一物体在它的正上方自由落下,在物体压缩弹簧速度减为零时A.物体的重力势能最大B.物体的动能最大C.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D.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4.质量为1kg的铁球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当下落到全程中点位置时,具有36 J的动能.空气阻力不计,取地面为零势能面,g取10 m/s2,则A.铁球在最高点时的重力势能为36 JB.铁球在全程中点位置时具有72 J机械能C.铁球落到地面时速度为12 m/sD.铁球开始下落时的高度为7.2m参考答案:1.BC2.BD3.C4.BCD六、板书设计习题精选(一)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大的物体,离地面高度大;B.重力势能大的物体,所受重力一定大;C.重力势能大的物体,质量不一定大;D.重力势能大的物体,速度不一定大。
2、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和铜球,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则它们的重力势能是:A.木球大; B.铜球大; C.一样大; D.不能比较。
3、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重力对物体做功越多,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少;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越多,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少;C.重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零;D.物体没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不一定为零。
4、不同质量的两个物体由同一地点以相同的动能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这两个物体()A.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和最大重力势能都相同B.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不同,但最大重力势能相同C.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和最大重力势能均不同D.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相同,但最大重力势能不同5、粗细均匀,长为5m,质量为60kg的电线杆横放在水平地面上,如果要把它竖直立起,至少要做 J的功()参考答案:1、CD2、C3、AD4、B5、1500(二)1.关于重力势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是一个定值B.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C.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0D.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2.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___,定义式EP =_____.3.一根均匀的直棒平放在地面,将它竖直立起时O点不滑动,若棒的质量为m,棒长为L,则棒被竖直立起时外力做功至少为_____,重力做功为_____,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为_____,棒的重力势能增加了_____,外力作用点越靠近右端时用的力_____,但做的功_____.4.如图所示,重物A的质量为m,置于水平地面上,其上表面联结一根竖直的轻质弹簧,弹簧的长度为L,劲度系数为k,现将弹簧的上端P缓慢地竖直上提一段距离L,使重物A离地面时,重物具有的重力势能为_____.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h高处的A点由静止自斜面滑下,再滑到平面上的C点停下,在B点没有能量损失,则在A→B→C的全过程中物体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_____,如果使物体由C点沿原路返回到A点,则外力至少做功为_____.6.一个物体从距地面的高度为H处自由下落,当它的动能与其重力势能相等时,需要下落的时间为A. B. C. D.7.在竖直平面内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形轨道,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从轨道最高点A由静止滑下,到达最低点B时恰好又静止,问:①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②对小物块做功的力各是什么力?做了多少功,大小各为多少?③小物块由A到B,其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如何变化?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有多少,用什么去量度?8.如图是几个斜面,它们高度相同,而倾角不同,让质量相同的物体沿斜面由静止从顶端运动到底端,试根据功的公式计算沿不同斜面重力所做的功,并证明这个功与斜面的倾角无关.9.如图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过距2L的两个定滑轮A、B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等,在轻绳两端C、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先托住物块,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从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C、D两端的拉力F不变,则①当物块下落距离h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②当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C端恒力F做的功W为多少?③求物体下落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参考答案:1.BD2.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mgh3.越小,不变.4. 5.mgL;2mgL 6.B7. ①重力、弹力和滑动摩擦力②重力和滑动摩擦力;重力做正功,大小为mgR;滑动摩擦力做负功,大小为mgR③mgR,减少,内能,mgR,滑动摩擦力做的功8.证明略9.①②③(三)1.关于势能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势能是物体系中各相互作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量,势能是系统共有的;B.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但变化量大小是绝对的;C.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