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精品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的优质课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难点:重力势能公式的推导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斜面、小球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板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动能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2.提问:动能是如何定义的?重力做功与动能有何关系?二、重力势能的概念1.通过实例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如: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落下时重力做功,转化为动能。
2.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三、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不同高度的重力势能,观察数据变化。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p=mgh。
四、重力势能的应用1.通过实例讲解重力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电站、抛物线运动等。
2.提问:如何利用重力势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堂练习1.当堂练习:给出一些重力势能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六、课堂小结2.强调重力势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实例:【实例一】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高高悬挂的篮球,提问:这个篮球具有什么能量?如果让它落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实例二】讲解重力势能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的重力势能,让学生亲自体验重力势能的变化,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优秀教案教案:重力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重力势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重力势能的大小计算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球、斜面、量筒等)。
学具:科学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扔铅球。
引导学生观察铅球在空中飞行的情况,提问:为什么铅球能够在空中飞行?它的能量从哪里来?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并通过课件展示重力势能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3.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势能概念:影响因素:质量、高度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高度为5m的地方落下,求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
(已知重力加速度g为10N/kg)2. 答案:(1)√(2)10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势能的大小计算1. 基本概念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2.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3.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动能概念。
2.提问: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位置的改变是否也会影响其能量?二、新课内容1.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1)定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其位置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
(2)单位:焦耳(J)2.讲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1)表达式:E_p=mgh(2)解释: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高度。
3.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1)直接计算:根据公式E_p=mgh,直接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的重力势能。
(2)能量守恒法: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将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
4.举例说明重力势能的应用(1)水力发电: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2)钟表发条:利用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推动齿轮转动。
三、案例分析1.分析物体从高处落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求解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2.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关系求解物体滑行距离。
四、课堂小结2.强调重力势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10m高度处的重力势能。
2.举例说明重力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引导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概念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解释重力势能的概念,介绍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重力势能吗?”,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观点。
1.4.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解释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1.4.3 举例说明:通过简单的例子,如抛物线运动或滚下山坡的球,来说明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1.4.4 互动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他们关于重力势能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第二章:重力势能的计算2.1 目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和参数。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重力势能的概念:简要回顾上一章节中讲解的重力势能的概念。
2.4.2 介绍计算公式:给出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PE = mgh,其中m 是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h 是物体的高度。
2.4.3 示例计算:通过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重力势能,例如计算一个物体从地面上方一定高度落下时的重力势能。
2.4.4 练习计算: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解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三章:重力势能的转化3.1 目的: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3.2 教学内容:解释重力势能的转化原理,举例说明转化过程。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转化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回顾重力势能的概念:简要回顾上一章节中讲解的重力势能的概念。
3.4.2 介绍转化原理:解释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或热能。
3.4.3 示例说明:通过示例来说明重力势能的转化过程,例如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并撞击地面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有句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物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搬起的石头有了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了能,这种能我们称为重力势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时,必然牵扯到重力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图7.4-1:重力做功=图7.4-2:重力做功=mgcosθ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
重力做功==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
表达式练习1:下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由1至2重力做功由2至3重力做功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重力势能》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展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改变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力量目标1、依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看,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育同学探究自然规律的爱好。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转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试验观看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ppt课件,电子教鞭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汕头也会下雪,别出心裁的雪——木棉棉絮。
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盼,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雪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憧憬,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如此秀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灿烂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损害: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
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那么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附图片)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肯定的高度。
学习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试验(视频):试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试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4. 重力势能的应用5.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内涵和外延。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抛物线运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物体被抬高等,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势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大小、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重力势能与动能转化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势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工程学等。
2. 探讨重力势能与引力势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引入相对论中的势能概念,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4. 探讨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讲解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计算公式和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高度计等,用于展示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变化。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势能
【教材分析】
从知识体系上看,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不仅将功和能量联系起来,更是把运动学、力学、功、能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运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即是对所有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功能关系是理解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定律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是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本节课需要以功、动能、重力势能、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
本设计的引入部分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然后仔细分析完成任务的过程,发现能量变化的过程中总伴随着有力在做功,从而引出能量的变化与力做功有关。
然后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分别对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过程中力做功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讨论,得出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能量的变化与功的关系,即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推广到所有能量的变化。
本设计强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知识、规律。
在运用动力学、功能关系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之处。
在得出结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时,学生可以感悟到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与能的关系。
(2)会用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是过程物理量,能是状态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和建立新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动力学、功能关系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感受新方法的便捷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力学量和运动学量之间再次发现新的关系的过程中,感悟到世界的不断变化与紧密联系。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活动逐步形成新规律的过程,体验学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做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即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并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理解外力做正功时动能增加,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
【教学准备】
器材:玩具小车、篮球、橡皮筋
【教学设计】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二是动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合外力做功来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可以用重力做的功来量度以及相关的计算,三是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由演示实验从定性的角度引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然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动能和重力势能两种能量的变化分别与哪些力做的功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运用这些关系等问题逐渐明朗;最后,教师予以提升:不仅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所有能量的变化都对应某个(或某些)力做的功。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活动,逐步理解动能的变化与合外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外力做正功时,动能增加;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这些规律,均是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的,较容易接受。
本设计主要针对两种能量即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有关展开讨论,在建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基本认识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功能关系的运用,并在与牛顿运动定律的方法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体会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
学生曾经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在运动学量与力学量之间建立了联系,而在本节课上功能关系的运用再次将力学量与运动学量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感悟到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与紧密联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教学过程】
2.流程图说明
活动I 提供器材,请学生完成任务
请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回答问题找出使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发生变化方法,然后分析其中的过程,发现不管是哪个过程都伴随着有力对物体做功(或负功),从而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
活动II 研究动能的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一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的过程中还受到地面的阻力f的作用,求运动s的过程中物体增加的动能是多少?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若运动s时撤去F,物体还能克服f做多少功?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就等于外力做功的和,或是合外力做的功;合外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外力做负功,动能减少。
活动III 简单应用
利用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比较两种方法,体会各自的特点。
活动IV 研究重力势能的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篮球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其重力势能的变化、力做功的情况,发现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活动V 简单应用
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活动VI 师生互动,将结论进一步推广
归纳并推广结论:某种能量的变化过程总伴随着某个(些)做功的过程,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过程量;可用力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的变化,即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对实际过程的分析得出物体的能量变化的过程即力做功的过程。
第二环节,确认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并运用功、能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第三环节,将结论推广: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教案示例】
一、引出能量的变化与做功有关
提供玩具小车(无电动装置)、篮球、橡皮筋等器材,提出任务:
任务1:增加原来静止小车的动能
任务2:改变篮球的重力势能
任务3:增加橡皮筋的弹性势能
请学生通过操作完成任务,并演示。
小结和引导:仔细观察和分析上述能量变化的过程,发现都有力的作用和发生一段位移,即都有做功的过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能量变化的过程与力做功有关。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探究我们比较熟悉的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分别与那些力做的功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二、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分别与外力、重力做功的关系
1.动能的变化
任务1: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一个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地面的阻力f的作用,求物体运动s的过程中增加的动能是多少?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若运动s时撤去F,物体还能克服f做多少功?
结论:物体增加的动能与外力做的总功的多少相等,物体减少的动能与外力对物体做的负功的多少相等。
任务2:
请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并请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
结论:对力和运动的问题,我们除了用牛顿定律解决之外,还可以用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并且新的方法更便捷,不涉及中间过程。
2.重力势能的变化
任务1: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结论:重力的势能增加多少,重力就对物体做等量的负功;重力势能减少多少,重力就对物体做等量的功,所以可以用重力做功来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今天,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确认了动能的变化可以用外力做的总功来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可以用重力做的功来量度;功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称能是状态量,功是过程量。
事实上,能量的存在形式还有很多种,当能量发生变化时,有时我们无法直接测得能量的数值,但能量增加或减少一定量时,一定伴随着某个或某些力做等量的功,所以,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最终的结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