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信]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留下6个字,可保蜀汉千秋万代

合集下载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读后感1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在是神!诸葛亮义。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2《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汉后主刘禅的一封奏折。

说是奏折也不太准确,它更像是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

当时的天下大势,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刘汉的势力可谓小之又小。

诸葛亮请兵平定北方,意在一统中原。

在临出发前写了这份奏折,当时诸葛亮采取采用了“劳师以袭远”这一兵家大忌的策略,能否平安归来,还是个谜。

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仍尽其所能,将小人和贤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希望他远小人、近贤者,重振汉室,以图完成刘备的夙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孤儿”,早早就没了父亲,是一位位国家的贤臣,将他养大,并尽心辅佐。

如果没有这一位位的贤臣,恐怕汉室以后也无法振兴。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1)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

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

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题记其实在学习《出师表》前,自己就已接触过它。

那是偶然听到一首名为《出师表》的歌曲,只觉惊艳。

歌中一句“不畏生死,誓报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让我心中某处微微一动。

特意去了解,于是知道了这饱含诸葛亮千万种情绪的《出师表》。

有太多人说读其以致潸然泪下,起初我只是不解:诸葛亮为何要临表涕零?后来逐步了解,发现自己还是太浅薄。

先帝病逝,临终前于白帝城托孤,将刘禅交付于诸葛亮。

为了却先帝之愿,他决定北伐。

然而放心不下后主,沉重、悲壮的心血凝结于《出师表》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多信任、忠诚,才会把自己的过往一一道来?若不是视为己出,又怎会让后主了解自己的曾经?“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又有多少个夜晚,先帝入梦把盏对弈似当年?丞相踏上的漫漫北伐路,以报答先主当年三顾之恩,二十一年风风雨雨不曾磨灭的是那份初出茅庐的誓言。

[两篇遗言话三国,智者“表”“笺”显情志]正常人突然说出像遗言一样话

[两篇遗言话三国,智者“表”“笺”显情志]正常人突然说出像遗言一样话

[两篇遗言话三国,智者“表”“笺”显情志]正常人突然说出像遗言一样话关键词:诸葛亮周瑜遗言表笺摘要: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位智者在辞世之际,分别写了《病困与吴主笺》与《自表后主》,留下各自对后事的安排。

前者显示了周瑜与孙权的情谊,奉劝他励精图治,关注北方曹操,更要防范西蜀刘备,切莫养虎遗患,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继承人为鲁肃;后者则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其文章折射出诸葛亮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精神,重在劝勉后主清心寡欲,任用像自己一般的隐逸贤能之才,但是没有明确提出人选,且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中似有矛盾之处。

尽管两位智慧大师对东吴和西蜀的未来均做了规划与安排,但最终却未能逃脱被西晋灭亡的命运,这说明历史发展自有规律。

三国鼎立之时,诸葛亮与周瑜可谓人们仰慕的两位智者,他们为各自的君主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令后人叹服不已。

然而,当那赤壁之战的硝烟散去,鼎立格局形成,并相对稳定,诸葛亮谋求恢复刘家汉室、周瑜谋求东吴一统天下而不得,他们身将老矣之时,面对身后的艰难时局,留下各自的智言慧语,又进一步为各自的君主提出了未来的辅佐之臣,这就分别形成了周瑜的《疾困与吴主笺》与诸葛亮的《自表后主》。

赏阅两文,我们可以领略两位智者在相同的境遇下,各人对后事的安排,通过不同的文体及为文风格表达出来。

周瑜:《疾困与吴主笺》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

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命教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九十六诸葛亮:《自表后主》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

以史为鉴,不负时代的案例

以史为鉴,不负时代的案例

以史为鉴,不负时代的案例
1、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有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意思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2、李世民吸取隋朝短命的教训,要以民为本,抚恤百姓。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3、朱元璋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

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诸葛亮对刘禅的八个字评价 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相

诸葛亮对刘禅的八个字评价 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相

诸葛亮对刘禅的八个字评价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

本文导读:
并将诸葛亮召到身边,对他交代了身后之事,史称“白帝城托孤”彼时刘禅不过16岁,以刘备对儿子的了解,自然明白他并不是能够一争天下强主,所以他专程询问诸葛亮如何评价刘禅?
诸葛亮说了八个字“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思就是刘禅气量很大,超过了他的希望,刘备听到这个评价后非常满意,
甚至是含笑而终的,只因为在刘备心里,他希望的是刘禅安安稳稳做个平庸之君!国家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就好了。

但他又有些担心两人未来的关系,如今听到诸葛亮评价刘禅气量很大,就认为诸葛亮主政,刘禅也能看得开,如此就一举几得了,只是诸葛亮评价刘善的这八个字,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相。

作为一个君主,只有气量是绝对不够的,而当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蜀汉能臣,相继去世后,刘禅也就没有了治理好国家的能力,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汉一天天走向覆灭
了!。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关于出师表大家耳熟能详,课本中必背的一片文章。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诸葛亮出师表内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出师表内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陆放翁一生诗词双绝,狂傲不羁,鲜有服人。

能让陆放翁如此不吝赞美,特意写诗并顶礼膜拜的,恐怕只有这篇出师表了。

公元223年,刘备驾崩永安宫。

临死前,刘备将儿子刘禅的手放到到诸葛亮手里,放下帝王面子,老泪纵横,恳请诸葛亮一定照顾好刘禅。

刘禅登基后,遵从父亲遗命,治国之事,处处请教诸葛亮,及其虚心,并称之为国相。

一时间,蜀国倒也安稳太平,蒸蒸日上,与刘备之时相差不多。

国未统一,寝食难安。

四年后,诸葛亮先平内乱,内乱解决后,决定北上伐魏。

出征前想到刘备之前的嘱托,放心不下刘禅,于是挥毫泼墨,呕心沥血作《出师表》,这一作便流传千古,世代颂唱。

文中言辞恳切,字字珠玑,添一字则多,减一子则缺。

在建议部分用语更是婉转得体,落落大方,论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人读之不忘,实乃奏书中之典范。

其中即要刘禅广开言路,不拘一格,又让刘禅不要妄自菲薄,早日复兴汉室江山。

可谓事无巨细,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样忠贞不二,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忧国忧民之人,纵观历史长河除诸葛亮外再无第二个。

刘禅被后世戏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这实际上是个天大的冤枉。

诸葛亮这篇《出师表》,刘禅实际是反复揣摩并加以实践的。

当然乐不思蜀是后话。

出师表诸葛亮的品质出师表作于诸葛亮挥师北上之前。

那时蜀国内乱刚刚平息,民生尚在恢复。

诸葛亮出征前放心不下幼主刘禅,于是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真如文中所言:鞠躬尽瘁。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早年被刘备三请出山后,便一直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地辅佐刘备,使其建立蜀国。

翻开史书,我们会看到各种功高震主,骄横跋扈的功臣。

但是刘备去世之后,劳苦功高,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并没有挟幼主而篡位,而是心系汉室复兴大业,勤勤恳恳,忠贞不二,毫无私心。

表中有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

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1)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三国蜀·刘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①。

人五十不称夭②,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③,甚大增修④,过于所望,审能如此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⑥,益人意智⑦。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⑧,未送,道亡⑨,可自更求闻达。

[注释]① 殆(dài)不自济:自认为恐怕无救了。

② 夭:短命,早亡。

③ 丞相:指诸葛亮。

④ 增修:进步。

⑤ 审:果真,确实。

⑥ 《六韬》:古代兵书,传为周吕望著。

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商君书》:法家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

⑦ 益人意智:开阔思想,增加智慧。

⑧ 《申》:即《申子》,传为战国申不害著。

《韩》:即《韩非子》,战国末韩非著。

《管子》: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著。

⑨ 道亡:在路上丢失了。

[作者]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

东汉远支皇族,幼贫。

东汉末起兵,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主张,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旋又取益州和汉中。

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

次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谥昭烈皇帝。

[鉴赏]刘备年青时,不甚乐诗书,喜狗马、音乐以及华丽服饰,虽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然到刘备一代,只不过是以贩卖鞋子织席为生了。

但在另外一方面,刘备自有长处:他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

乘黄巾之乱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三分天下。

虽权略智谋远不及曹操,却因其弘毅宽厚,知人善用,尤其得诸葛孔明相助,终成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信]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留下6个字,可保蜀
汉千秋万代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才兼文武,忠心不二,被后人誉为千古人龙、一代人杰。

诸葛亮有个最难得的特点,除了治国用兵是一把好手,还是个样样都行的全才。

你说用兵打仗,他首创的八阵图是兵家不传之秘;你说科研发明,他的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奥妙无穷。

你说文学,他的《心书》、前后《出师表》流传千载;你说书法,连能书善画的宋徽宗,对他的字都佩服不已。

网络配图
所以说,刘备能摊上这么好的左膀右臂,可称是三国时代最幸福的皇帝。

以诸葛亮之才,只要按照他的隆中对的规划,蜀汉扫平天下,一统河山希望还是很大的。

可惜刘备听诸葛亮听了一辈子,就一次没听,非要出兵跟东吴打仗。

结果搞得鸡飞蛋打,乌烟瘴气,大好局面断送的一干二净。

荆州让关羽弄丢,联吴抗曹战略又被刘备推翻,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至此彻底夭折,这也就意味着蜀汉一统天下的唯一机会被葬送了。

刘备死后给诸葛亮留下个烂摊子,诸葛亮只有重整河山,徐图恢复,把蜀汉希望寄托在刘禅身上,但愿他能成长为一个英明之君,别再像他老爸一样,关键时刻犯糊涂。

网络配图
诸葛亮曾经特地给刘禅写下千载闻名的《出师表》,说白了就是一个皇帝守则。

文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关怀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
《出师表》千言万语,其中6个字最为要紧,简直是给刘禅量身定做的治国秘术。

这6个字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帝王成事,用人是第一要务。

李世民也曾说过:能安天下者,唯在用人。

一道《出师表》,千百年后读来都能打动人心,不过好像刘禅并未当回事。

诸葛亮生前,刘禅是个甩手掌柜,万事不操心。

诸葛亮死后,刘禅走向前台,开始亲政。

从他的表现看,诸葛丞相的话被他当成耳旁风。

要么就是他给记错了,诸葛亮告诉他的是“亲贤臣,远小人”,他所做的恰恰相反,亲小人,远贤臣。

网络配图
刘禅对满朝文武都不感兴趣,唯独把宦官黄皓当成了亲人,一手把这个卑鄙小人扶植成魏忠贤式的权奸,而且对他言听计从,听任黄皓弄权误国。

诸葛亮钦定的掌门人姜维,忠心赤胆,才干无双,反而得不到信任,时时猜疑防范。

《华阳国志》记载,姜维不顾生死,愤而上书要求诛杀权奸黄皓,刘禅却极力袒护,姜维从此寒心,再不肯踏进国都半步,怕遭黄皓毒手。

刘禅不听诸葛亮的遗训,终于自食恶果。

《三国志记载,》姜维听闻曹魏计划进兵伐蜀,特意上书,请刘禅派兵防护阴平桥头,谨防魏兵从此地偷袭。

黄皓为了跟姜维对着干,故意告诉刘禅没必要,敌兵不会来。

刘禅在这关键时刻,竟然选择听信一个太监,而把姜维的话置之不理。

结果魏军果真从姜维所说的阴平小道偷袭成功,蜀汉灭亡。

刘禅纯属咎由自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