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

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谓主宰生理活动,

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心是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可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志失常等病变。

3.心与形窍等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

(2)心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则面色无华;心血瘀滞,则面色青紫等。

(3)心主汗。心气不足,则多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可出现小便赤涩疼痛等。

4.心病的辨证分类

(1)虚证

①心气(阳)虚证

概念:心气虚证是指心脏的生理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多由于年老脏气虚衰,禀赋薄弱,或久病体虚,暴病伤阳耗气等原因所导致。

主要脉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或结代等。

心悸的特点是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动则尤甚。气短的特点是息粗阵作,动则加剧。心痛的特点是猝然而痛,伴有肢冷等。胸闷的特点是胸闷有压榨感。

治法:温心阳,益心气,用桂枝加附子汤或养心汤。

②心血(阴)虚证

概念: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充分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润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思虑劳心过度,或热病伤阴,以致阴血亏虚,阴精暗耗,心火内扰。

主要脉证:心悸,心烦,少寐,舌质红,苔少,或舌尖干赤,脉细数等。心悸的特点是心悸而烦,警惕不安。失眠的特点是失眠伴梦扰不宁。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用天王补心丹、四物汤之类。

(2)实证

①痰火内扰

概念:是指痰火入心,扰乱神明所出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抑郁不遂,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内扰,甚则上蒙心包,神明失主。

主要脉证: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苔黄,脉滑数等。

其心悸的特点为时时悸动,胸中躁动烦热。癫狂的特点是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不寐多因恶梦纷纭,燥扰难眠。

治法:清心豁痰泻火,用礞石滚痰丸之类。

②饮遏心阳

概念:是指阴邪内盛,阻遏心阳所出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停饮伏痰,积于胸中,阻遏心阳,以致气不宣畅。

主要脉证:心悸,眩晕,呕吐,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或沉紧。

其心悸的特点多伴有胸闷,眩晕多伴有泛恶欲呕吐,呕吐皆为痰涎。

治法:化饮除痰,用苓桂术甘汤、导痰汤之类。

③心血瘀阻

概念:是指心血在心脉中痹阻失通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劳倦伤心,心气不振,温煦推动无力,气滞脉中,血瘀痹阻,络道失和。

主要脉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甚则心胸暴痛,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治法:活血通络行瘀,用血府逐瘀汤之类。

④心火亢盛

概念:是指火热内盛,扰乱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七情过激,六淫化火,过食辛辣,火热内炽,扰动心神,心神不宁。

主要脉证:面赤,口舌生疮,烦热,失眠,小便赤涩疼痛,舌尖红或舌红绛,苔黄,脉滑数。甚则燥狂谵语等。

治法:清泻心火,用朱砂安神丸之类。

⑤痰迷心窍

概念:是指痰浊蒙闭下心窍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水湿内盛,久而化痰,或情志不适,郁而生痰,痰入心窍,神明失用。

主要脉证:神识昏昧,语言不清,面色晦暗,脘闷呕恶,苔白腻,脉滑。如果神识痴呆,举止、言语失常,神情淡漠为癫病;如果猝然惊叫昏倒,四肢抽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移时自止为痫病。

治法:豁痰开窍,用白金丸之类。

5.心病的证治要点

(1)临证遇心阴心阳俱虚、气血并亏者,应两者兼治,如炙甘草汤之阴阳两补,十全大补汤之气血双补。

(2)心阳虚与饮遏心阳两证,与脾虚不运也有关系,治疗时还应温运脾阳,健脾而养心。

(3)心阴虚与痰火内扰两证,与肝肾二经的虚实也有关系,精血亏虚则心阳亢盛,肝胆火旺则灼津成痰,治疗时应联系整体处理。

(4)心血瘀阻证常在本虚的基础上,因虚致实,并常伴有气滞和痰浊的证候,前者为气滞血瘀,应佐行气之药,后者为痰瘀互结,应参以化痰之品。

(5)虚证一般均佐以宁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实证均可加用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齿、牡蛎等。

6.小肠病的辨证

小肠为受盛胃中水谷的脏器,主转输清浊,清者输于各部,浊者渗入膀胱,下注大肠,故其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分清泌浊。其病理表现则主要为清浊不分,转输障碍,证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

①小肠虚寒:小腹隐痛喜按,肠鸣溏泄,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治以温通小肠,用吴茱萸汤之类。

②小肠实热: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或见尿血,苔黄舌红,脉滑数。治以清心火,导热下行,用到赤散之类。

③小肠气痛:小腹急痛,连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或弦滑。治以行气散结,用天台乌药散之类。

第二节肺脏病的辨证

1.肺脏的解剖位置:肺居于胸中,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居最高位置,故称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横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前缘,到达大指之端。

2.肺脏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在主呼吸之气方面,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新,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在主一身之气方面,是说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呼吸均匀和调,则浊气得以排除,清气得以吸入,人体全身气的生成不匮乏;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减弱,吸入清气不足,势必影响气的生成而导致全身气虚;如果呼吸功能一旦停止,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体内外气体不能进行交换,生命也就随之告终。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

司呼吸。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调匀有度,如肺的功能不正常,则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2)肺主宣发。宣发,宣是宣散、敷布之意,宣发包括宣发气和宣发水液

两种物质。宣发气,可以将卫气宣布于全身,使卫气温煦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等。宣发水,可以将水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体外。如果肺宣发气功能失司,则气滞于中而胸闷气

短,如果肺宣发水的功能失司,则水不能由汗孔排出体外,停于皮下而为水肿;同时,肺不能将水液布散全身,停聚于肺,可以化为痰饮,出现咳嗽痰多等;再者,肺不能宣布津液,则津液可由鼻腔排出,而见流涕等。

(3)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肃即清洁、肃清的意思,也就是肺具有清肃的

特点,本身不容有任何异物存在,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所以有“肺为清虚之脏”之称。由于肺为清虚之脏,所以肺内不容纤芥,任何邪气只要进入肺脏,肺即反应强烈,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降与宣是相对的,宣是向上向外的作用,降是向下向内的作用。肺脏降的功能,包括降气和降水两部分功能。降气可以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肺中,并协助传入下焦。降气可以将体内的水液向下、向内传送,使之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过肾脏和膀胱的作用,排出体外。所以如果肺脏降的功能失常,则吸气不入,而见气短,水液不下行,而见小便不利,水肿等。

人体的水道,是由肺、脾、肾、三焦共同主司的,肺的功能失调,则水道不利,水液停聚,形成水肿。

(4) 肺朝百脉。朝即会聚、朝向的意思。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

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所以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具体体现。如果肺朝百脉功能失司,肺气壅塞,可导致心的血脉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阻,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

3肺与形窍等的关系

(1)肺合皮毛。肺脏的宣发,能使皮毛滋润,得到营养,如果肺的宣发功

能失常,则皮毛随之出现病变,如皮肤干燥、毛发不荣以及诸多皮肤病等。另外,皮毛、汗孔有协助肺脏呼吸的功能,汗孔的开合对肺脏的呼吸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内经》称汗孔为“气门”。

(2)肺开窍于鼻。肺的功能正常,则鼻的呼吸和利,嗅觉正常,如果肺脏功能失常,则鼻塞而呼吸不快,嗅觉失灵等。

(3)咽喉为肺之门户。肺气和则咽喉利,肺气不和则咽喉不爽。

4.肺病的辨证分类

(1)实证

①寒邪犯肺

概念:指外界寒邪侵犯肺脏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外感寒邪,肺气不宣。

主要脉证:风寒外束者,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薄,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用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②邪热乘肺

概念:指体内外热邪侵犯肺脏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可因风热上受,或寒郁化热,热邪蕴肺,肺失清肃所致。

主要脉证:风热上犯者,症见咳嗽,痰量一般不多,色黄或黄白相兼,或鼻

塞流浓涕,恶风身热,咽喉疼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

③痰浊阻肺

概念:指痰浊壅盛,阻于肺脏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常因感受外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为痰浊,或脾气素虚,湿聚成痰,上渍于肺;或痰热内积,热邪蕴肺,肺失清肃所致。

主要脉证:痰浊阻肺分痰湿阻肺、寒饮阻肺和痰热阻肺三种情况。痰浊阻肺者,见咳嗽痰多,粘稠,色白或灰白,气息急促,苔白厚腻,脉濡滑;寒饮阻肺者,症见咳嗽,气急身重,痰白如沫如涎,痰量多,苔白滑,脉弦滑;痰热蕴肺者,症见咳吐大量黄稠痰或有腥臭味,或带脓血,或见喘逆痰鸣,咳则胸痛,烦渴引饮,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痰湿阻肺者,宜燥湿化痰,用二陈汤之类;寒饮阻肺者,宜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之类;痰热阻肺者,宜清肺化痰,用千金苇茎汤之类。

(2)虚证

①阴虚肺燥

概念:指肺脏阴虚,导致燥热现象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外感燥邪,或痨虫袭肺,或久咳伤肺,以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

主要脉候:咳呛气逆,干咳无痰或痰少质粘,咯吐不利,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或发音嘶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用清燥救肺汤或百合固金汤之类。

②肺气虚弱

概念:由于肺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劳伤过度,病后元气未复,或久咳伤气,致肺气亏虚。

主要脉证:咳而短气,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畏风形寒,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用补肺汤之类。

5.肺病的证治要点

(1)肺清虚而处高位,用药选方不宜重浊,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道理。

(2)肺主宣发,肺脏病治疗用药,要注意宣降结合,以恢复肺的生理功能,其中尤应注意降肺气,因肺主通调水道。

(3)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过热则津伤,过寒则饮停,所以用药应寒热并用,不伤肺脏,辛平甘润之品最适宜。

(4)肺病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有时可以通过调理其他脏腑以治疗肺脏疾病,如补脾气以“培土生金”等。

(5)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肺经实证、热证,可以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泻而肺气得以肃降。

6.大肠病的辨证

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为传导之官,主司大便的排泄,大肠功能失常,则出现大便异常。

(1)大肠实热:便秘不通,腹痛拒按,痞满不舒,或发热呕逆,或热结旁流,或便不爽,或烦躁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治以清热导滞,用承气汤之类。

(2)大肠湿热:腹泻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纳呆,发

热身重,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化湿热,用白头翁汤之类。

(3)大肠虚寒:溏泄或久泻不止,所泻清冷,腹满时痛,喜温喜按,或肛门下坠,或四肢欠温,脉细弱。治以温阳散寒,用附子汤之类。

(4)大肠津亏:大便秘结干燥,艰于排出,或口臭咽燥,或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治以润肠通便,用增液承气汤之类。

第三节脾脏病的辨证

1.脾脏的解剖位置。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互为表里。脾经起于足,循下肢内侧前缘,经膝股,入腹,络胃,属脾,挟咽,散舌下。

2.脾脏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运转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

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

①运化水谷。是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脾把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精、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由于水谷精微是人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这些物质基础的产生,有赖于脾脏的运化,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脏的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则饮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之精微不能很好的吸收和输布,形体失充则消瘦、乏力,精微物质不能布散而下注肠间则腹泻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

②运化水湿。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人体所摄入的水液需经过脾的吸收,然后输布到肺,再经过肺的宣发,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养作用。脾主运化水湿,实际上,是指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因此,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强健,可使全身组织器官得到水液的充分滋养。如果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司,水液不能转输、布散,则停滞于内,久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生水肿。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2)脾主升清。升,即上升的意思;清,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

气上升,将水谷精微向上转输到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若脾不能升清,则水谷之精微无以上升,反而下溜,不升清则头目失养而头晕目眩,全身失养则神疲乏力,下溜则腹胀、腹泻,《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再者,脾不升清而下陷,也会出现脏器下垂,久泻不止等。

(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统领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如果脾气虚统血无权,则血液离经,出现肌衄

以及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病症。

3脾脏与形窍等的关系

①脾主四肢。是指脾脏通过升清和散精的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到人体的四

肢,以维持四肢的强健。若果脾失健运,精微失布,四肢得不到饮食之精微的营养,可见倦怠乏力,甚则痿弱不用。

②脾主肌肉。是说脾运化水谷之精微,以生养肌肉,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脾虚则肌肉瘦削”。

③脾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功能强健,则化生气血充足,口唇红润;且津液

得以上乘,可以泌涎唾以助消化。如果脾胃有热,则易生口疮;脾为湿困,则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并觉粘腻。

4.脾病的辨证分类

(1)虚证

①脾阳虚衰

概念:指脾阳虚衰引起的证候。

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导致脾阳不振,运华无权。

主要脉证:面黄少华,脘冷或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法:温运中阳,用理中丸之类。

②中气不足

概念:指由脾胃气虚引起的证候。

病机概要:素体气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耗伤脾气,升清无权。

主要脉候: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法: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丸之类。

(2)实证

①寒湿困脾

概念:指寒湿内盛、困阻脾胃引起的证候。

病机概要:涉水淋雨,坐卧湿地,水中作业,过食生冷,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脾失运化。

主要脉候: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运脾化湿,用胃苓汤之类。

②湿热内蕴

概念:由于湿热内盛、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候:脘闷纳呆,口苦口干,或有发热,身体沉重,溲赤便溏,或兼胁痛黄胆,皮肤湿疮,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5.脾病的证治要点

(1)脾病与湿关系密切。不论寒热虚实诸证,均可出现湿的兼证,如寒证的寒湿困脾,热证的湿热内盛,实证的水湿停聚,虚证的脾不运湿。因而治疗时应结合病情,参以燥湿、利湿、逐水、化湿之品,湿去则脾运自复。

(2)脾病的虚证与实证是相对的。脾虚失运,水湿潴留,多本虚标实。本虚为主者,治当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治应祛湿,兼以运脾。

(3)脾病与胃病的病理可以相对看待。古人概括“实在阳明,虚在太阴”,证诸临床,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治法应遵循“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的原则。

(4)脾病治疗,也要从整理观念出发,通过调理其他脏腑,以协助治疗脾病,如疏肝以健脾等。

6.胃病的辨证

(1)胃的生理功能。胃为水谷之海,属仓廪之官,具有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的作用。其性燥,为多气多血之腑。胃气以下降胃顺,主和降。为病的特点:①胃失和降而上逆,表现为恶心呕吐等,②不能受纳水谷,表现为食欲减退,③燥热者多,④实证者多。

(2)证治分类

①胃寒。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疼痛,遇寒则加,得温则适,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脉弦或迟。治以温胃散寒,用良附丸之类。

②胃热。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或胃脘灼痛,或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治以清胃泻火,用清胃散之类。

③胃虚(阴虚)。口干唇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光红,脉细数。治以养胃生津,用益胃汤之类。

④胃实。脘腹胀痛,厌食,呕吐,嗳腐酸臭,大便不爽,舌苔垢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用保和丸之类。

第四节肝脏病的辨证

1.肝脏的解剖位置

肝位于胁下,胆附于肝。肝经起于足大指丛毛中,循下肢内侧中部上行,绕阴器,抵少腹,络胆,属肝,布胁肋,上颠顶。

2.肝脏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贮藏

血液是指肝脏可以将一定量的血液贮存于肝内,以供机体活动时所需,故肝脏有“血海”之称。调节血液,是指肝脏对于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当机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时,肝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外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使用;当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减少,这时,肝脏就把相对多余的血液收藏于肝。

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即肝有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不使溢出脉外的作用,也就是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的功能失职,可以出现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现象。

(2)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散、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

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①肝主疏泄对气机的影响。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运行疏散畅达,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畅通无阻,经络通利,脏腑功能的活动也正常调和。如果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出现胸胁、少腹胀痛等;气滞导致血行障碍,形成瘀血,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瘕、积聚等;气行不畅,不能推动津液流动,津液停聚而形成痰气郁结,出现梅核气等病。

②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转输,以及糟粕的排出,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这种脾胃的气机升降来概括的。脾胃气机的疏通畅达,脾升胃降之间的协调,才能使饮食物的消化运动正常进行,而脾胃的升降使全身气机的一个组成部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可见,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气机疏通畅达的一个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影响于脾胃,脾气不升,则飧泄;胃气不降,则呕恶、嗳气;脾不升胃不降,气滞于中,则脘腹胀痛,即所谓的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

③对情志的影响。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也有联系(但主要由心所主)。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若气血运行失常,则影响于情志,使情志活动异常。反过来,情志活动也影响气血的运行,若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流行通畅,若情志异常,则气血流通障碍,发生种种病变。肝主疏泄,能疏通气机,从而保持健康的情绪;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失于和利,则情志不快,出现郁郁寡欢,或急躁易怒等。

④对胆汁的影响。胆内贮存胆汁,胆汁注于肠内,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为肝之余气所化,而胆汁排泄于肠中,则需要气机的通畅,所以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取决于肝脏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正常,帮助消化食物。若肝失疏泄,可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则见胁痛、口苦、纳食减少,甚则出现黄胆等。

⑤对生殖功能的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男子排精、女子月经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男子排精不畅,甚则阳痿不起,女子月经周期紊乱或痛经、闭经等。

3肝脏与形窍等的关系

①肝开窍于目。肝藏血,眼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灵枢•脉度》: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果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两目斜视等。

②肝主筋。筋,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筋膜,能连接和约束骨节,主

持运动,保护内脏等。肝血能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肝风内动,不能主持筋脉,则肢体抽搐;肝经寒气,筋脉失温,则肢体疼痛等。

③肝其华在爪。肝血充足,爪甲得以濡养,则爪甲坚实红润;若肝血不足,

爪甲失荣,则爪甲枯白无华,萎弱不坚等。

4.肝病的辨证分类

(1)实证

①肝气郁结

概念:由于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郁怒伤肝,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痹阻,为痞为积。

主要脉证:情绪不快,胁痛,呕逆,腹痛,泄泻,积聚,苔薄,脉弦。其胁痛的特点是胀痛不舒,或走窜作痛,不得转侧;呕逆为嗳气频频,呕吐吞酸或呕出黄绿苦水。腹痛泄泻,有便后不爽之感。

治法:疏肝理气、破积散聚,用柴胡疏肝散、失效散之类。

②肝火上炎

概念: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上炎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肝胆疏泄无权,气郁化火,火随气窜,或上扰颠顶。

主要脉候:胁痛,呕吐,眩晕,头痛,面赤,狂怒,耳聋,耳鸣,目赤,吐衄,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腻,脉弦数。气胁痛为灼痛而烦,呕吐为呕吐苦水或黄水,眩晕头痛为眩晕不支,自觉筋脉跳动,额热而痛,痛若刀劈,或为胀痛。耳鸣、耳聋为暴作,鸣声如潮,阵作阵平,按之不减。目赤多兼暴肿疼痛。吐衄也为骤然发作,血涌量多,冲口而出。此外,尚可见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

治法: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丸之类。

③肝风内动

概念:由于肝血不足或肝阳亢盛,导致肝风内动所表现的证候。

病机概要:肝气化火,阳气暴涨,火随气窜,横逆络道,血随气升,上充颠顶。

主要脉证:昏厥,痉挛,麻木,眩晕,头痛,舌体歪斜战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其昏厥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抽搐,或吐涎。痉挛表现为项强,四肢挛急,角弓反张。麻木表现为手足面唇等部如有蚁行感。眩晕、头痛为头眩眼花,行走飘浮,头部抽掣作痛。

治法:平肝息风潜阳,用天麻钩藤饮之类。

④肝阳上亢

病机概要:下焦阴虚,不能制阳,阳亢于上。

主要脉症:头目胀痛,眩晕欲倒,面红目赤,耳鸣,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酸,舌红,脉弦细数。

治疗:滋阴平肝潜阳,用镇肝息风汤之类。

⑤寒滞肝脉

病机概要:外感寒凉,入侵厥阴经脉,肝气不畅,络脉痹阻。

主要脉症:少腹胀痛,睾丸偏坠或阴囊收缩,舌润滑,苔白,脉沉弦或迟。

治疗:温经暖肝,用暖肝煎之类。

⑥肝胆湿热

病机概要:湿热外邪入侵,或嗜食肥甘厚味,化生湿热,或脾失健运,湿聚于内,久而化热,湿热蕴结肝胆,蒸迫胆汁。

主要脉症:往来寒热,口苦,食少,呕恶,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大便不爽,小便短赤,或身黄,胁肋痞块,或阴囊湿疹,瘙痒不已,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浊气秽,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清利湿热,用龙胆泻肝汤之类。

(二)虚证

①肝阴虚证

病机概要:肝为刚脏,赖肾水以滋养,如肾水不足,水部函木,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以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主要脉症:眩晕,头痛,耳鸣,麻木,震颤,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等。其头痛为胀痛,绵绵不已。耳鸣为鸣声低微,经常不止,按之不减。麻木为肢体有不仁之感,抚之觉快。震颤为机体肌肉润动,或自觉或他觉发抖摇动。

治疗:柔肝滋阴,用一贯煎之类。

②肝血虚证

病机概要:脾虚气血生化伐源,或失血过多,或七情过度,耗伤血液,或久病伤血,导致肝血不足,筋脉眼目失养。

主要脉症:面色萎黄,口唇指甲色淡,视力减退或雀目,四肢麻木,关节曲伸不利,少寐,月经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疗:补养肝血,用四物汤之类。

5、肝脏病的证治要点

(1)肝为刚脏,属春木而主风,性喜升发,故肝病多见阳亢证候,治疗当注意镇潜之品。

(2)在肝脏实证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证同出一源,多与情志郁结有关,治疗当注意疏导情志,配合心理疗法。

(3)肝风内动有上冲颠顶和横窜经络之别,上冲者宜息风潜阳,横窜者宜息风和络,夹痰者兼以涤痰。

(4)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多与肾阴不足相关联,治疗应肝肾同治。

6 胆病的辨证

胆附于肝,主藏胆汁,其性刚直,主决断,为中正之官,胆气不足则怯弱,谋虑不决。

(1)胆虚。虚烦不寐,或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或善恐,短气乏力,口苦,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养肝清胆宁神,用酸枣仁汤之类。

(2)胆实。目眩,耳聋,胁痛,胸满,口苦,呕吐苦水,易怒,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清化热痰,和胃降逆,用黄连温胆汤之类。

第五节肾脏病的辨证

1肾脏的解剖位置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曲附于脊。肾经起于足小趾之端,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向上循下肢内侧后缘,至尾骨长强穴,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上行穿过肝,进入肺,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

2肾脏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殖、发育。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人体的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是泛指人体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取的水谷之精等,都属精的范畴。狭义的精,是指生殖之精。

肾中所藏的精的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成分,称为后天之精。先、后天之精相互依存,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不断的摄入和化生。肾中精气的作用如下。

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中精气充盛,则生长、发育正常,生殖机能强盛。如果肾中精气不足,则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儿童可见五迟,成年人可见早衰,牙齿松动或脱落,须发早白,头昏,精力衰减等,在生殖方面,则见生殖系统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性机能减退,甚则不育不孕等。由于肾精的盛衰关系到人的生殖功能,所以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②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肾中藏有阴阳,称肾阴、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阳对全身具有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作用,肾阴对全身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的作用。肾阳虚,机体失于温煦与兴奋,则见畏寒、面白、肢冷、腰膝冷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生殖功能减退、脉无力等。肾阴虚,机体失于濡润,不能制约阳热,则见口燥咽干、腰膝酸痛、潮热、五心烦热、心烦不安、阳事易兴、遗精、舌红而干、脉细数等。

(2)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又称“肾为水

脏”。肾阳对人体的水液代谢有调节作用。当水液通过肾脏时,肾阳将水液中的大部分有用的水蒸腾、气化,重新回到全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同时肾阳还将机体代谢的废液下注于膀胱,而后排出体外。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水液不力,则水液停聚体内而发生水肿,或水液下趋膀胱而小便清长,或结聚膀胱而小便不利,甚则癃闭。

(3)肾主纳气。纳,有受纳和摄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能够将肺吸

入的气体摄纳到肾脏的作用,即所谓纳气归于丹田。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失司,肺吸入之气,不能下行到肾脏,则中途而返,随见呼吸表浅,甚则喘息,动则气短等。

(4)肾主骨,生髓。骨髓为肾精所化,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赖肾

精的滋养。如果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充实健壮,肢体活动轻劲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则会引起骨骼发育不良,如小儿见骨软无力,老人见易于骨折,骨折久不愈合等。由于“齿为骨之余”,故肾精充盈,则牙齿坚固,肾精不足,则见牙齿松脱等。

3 肾与形窍等的关系

(1)肾开窍于耳和前后阴。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如果肾精充

沛,上养耳窍,则听觉聪慧,反应敏捷。如果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出现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反应迟钝或站立不稳等。前阴具有排尿、排精、排月经、分娩胎儿的作用,后阴有排便的作用。肾的功能正常,则小便通利,生殖机能正常,月经按时而下,大便通调。如果肾的功能失常,则可见小便不利或小便频多,生殖机能减退,甚则阳痿,大便溏泄或便秘等。

(2)肾其华在发。肾精充盈,则毛发光泽;肾精不足,毛发失养,则见干枯脱落,或早白等。

4肾病的辨证分类

(1)阳虚

①肾气不固

病机概要: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肾气亏耗,失其封藏之职。

主要脉症:面色淡白,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肾则失禁,滑精早泄,尿有余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补益肾气,固摄精气,用大补元煎、肾气丸之类。

②肾不纳气

病机概要:劳伤肾气,或久病气虚,气不归元,肾失摄纳之权。

主要脉症:短气喘逆,动则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腰膝疼痛,舌淡苔薄,脉虚弱。

治疗:补肾纳气,用人参胡桃汤或参蛤散之类。

③肾阳不振

病机概要:禀赋薄弱,久病不愈,或房劳伤肾,下元亏虚,命门火衰。

主要脉症:面色晄白,腰膝冷痛,阳痿滑精,早泄,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温补肾阳,用右归丸或肾气丸之类。

④肾虚水泛

病机概要:禀赋素弱,久病失养,肾阳亏耗,不能温化水饮,致水邪上泛或外溢。

主要脉症:水溢肌肤者,见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腹胀满,尿少;水泛于上者,见咳逆上气,痰多稀薄,动则喘息,舌淡苔白,脉沉。

治疗:温阳化水,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之类。

(2)阴虚

①肾阴虚

病机概要:房事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

主要脉症:形体虚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见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

治疗:滋养肾阴,用六味地黄丸之类。

②阴虚火旺

病机概要:欲念妄动,或热病后耗伤肾阴,阴虚生内热,水亏则火浮。

主要脉症: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软,虚烦不寐,口干咽痛,或呛咳,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治疗: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之类。

5肾脏病的证治要点

(1)一般而论,肾无实证与表证。肾之热,为阴虚之变,肾之寒,为阳虚之变,临床必须注意掌握。

(2)肾虚之证,一般分为阴虚和阳虚两类,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阴虚者,要用甘润益肾之品,以补阴配阳,使阴生而火降,不可用苦寒、辛燥之味。阳虚者,要补阳以配阴,使沉阴散而阴从于阳。至于肾阴阳两虚的,当阴阳两补。

(3)肾阴虚者,往往导致相火偏旺,此为阴虚生内热之变,治疗当以滋阴为主,参以清泄相火之药,如知柏地黄丸类。肾阳虚者,在温补命门火的基础上,必须佐以填精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资其生化之源。

(4)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水不函木,导致肝阳上亢,水不上承,导致心肾不交等,故治疗当参以治疗他脏,对病情恢复有很重要的意义。

6膀胱病的辨证

膀胱为水腑,主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故膀胱病变主要表现为小便异常。

(1)膀胱虚寒。小便频数、清长或失禁,尿有余沥,遗尿,或小便点滴不通,排出无力,舌润苔薄,脉沉细。治以固摄肾气,用桑螵蛸散之类。

(2)膀胱实(湿)热。尿频、尿急、尿涩少而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可伴发热,腰痛,苔黄腻,脉数。治以清利湿热,用八正散之类。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内容总汇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内容总汇 脏腑辨证 概述:根据中医的脏腑功能,结合四诊及八纲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具体部位。 意义:是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在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证 学习要求及方法: 要求: 1、正确理解脏腑辨证的含义及与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 2、掌握脏腑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3、掌握脏腑兼病辨证的各种证候之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学习方法: 1、纵:熟记脏腑的生理功能 2、横:联系八纲、气血津液内容来分析 一、心与小肠辨证 概述: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病的主要症状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1、心气虚 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体弱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心动无力症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3、心阳暴脱证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阳证候 成因:本证在心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亡阳证+心衰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心阳暴脱三证的关系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心失濡养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淡白,头晕目眩,脉细无力心-心悸,失眠,多梦 2、心阴虚 概念:是心阴亏虚,虚热内扰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九】脏腑辨证 ✅【十】辨脏腑并病证侯 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

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

•气虚:无力+动则益甚 •阳虚:气虚+寒 •血虚:淡 •阴虚:热 •津亏:干 (一)辨心的证侯 •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 •2,其华在面——无光泽 •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 •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 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

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 心烦:心有热 1.1 心的虚证 心血虚 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 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 心阴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 心气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 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 心阳虚脱证

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 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 1.2 心的实证 心火亢盛证 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 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 【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 心脉闭阻证

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 痰蒙心神证

浅谈脏腑辨证

浅谈脏腑辨证 一,什么是脏腑? 中医思维运用最成功的物质演化观,是“通天下一气耳”。宇宙,一气所演,生命,一气所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洛书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太极即精元之气,生命,以元气为演化根源;以阴阳五行揭示出的宇宙五程演化律,为生命演化的程序设计。 生命是进化的结果,脏腑,也是合着五行谱序演化而来。脏腑同源演化,都由先天之精特化形成的统一细胞演变而来。这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说不谋而合。 脏腑,是生命演化中形成的内源性器官。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诠释同一脏腑有不同的理论,这是由时代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中医注重功能,现代医学注重解剖。 二,什么是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其次是要辨清病性。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具体性质。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如在脏腑实证中,有寒、热、气滞、血瘀、水、湿、痰、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精、津虚之别,只有辨清病性病机,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立法提供确切依据。 三,脏腑辨证的发展。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脏腑辨证已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内经》云:“治病务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在“邪气脏腑病形”、“经脉”、“本脏”等诸篇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之本源。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将脏腑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等篇目均有论及,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 华佗《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等篇,首创脏腑辨证之八纲,即“虚实寒热生死顺逆”,在其《中藏经》中提出:“脏腑辨证,首论阴阳”的总规律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有关脏腑辨证部分集中在精神五脏论第一、五脏变腧第二、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五脏六腑官第四、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津液五别第十三、五色第十五数篇中,从篇名可以看出,《针灸甲乙经》对前期文献脏腑辨证是以五脏和六腑为整体进行系统整理的,说明当时的脏腑辨证内容具有以脏腑为单位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第二次系统整理:自《中藏经》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经过《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的进一步发挥,至《备急千金要方》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 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谓主宰生理活动, 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心是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可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志失常等病变。 3.心与形窍等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 (2)心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则面色无华;心血瘀滞,则面色青紫等。 (3)心主汗。心气不足,则多汗。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肺病的辨证 (1)肺气虚: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证候可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 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在中医看 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 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 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 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中医在诊断 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 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 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 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 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例如,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脾主运化,如 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在中医看病中,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 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 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 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 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 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 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 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

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 1、病因 (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 (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病性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 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 痰热 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 水身体浮肿 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 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 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 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 8.痰蒙心神证: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一节心病辨证 一、虚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1.主要证候:心气虚、心阳虚的共同主证是心慌,气促,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1)心气虚:兼见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细弱,舌胖嫩。 (2)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面色暗滞,舌质紫,胸闷,心前区疼痛,脉细或结代。 (3)心阳虚脱:兼见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至神志模糊与昏迷。 2.病因病机:病因有四:①年高脏器衰弱(如衰老、冠心病)。 ②风湿损伤心气(风心病)。⑧其他疾病转变(肺心病、心肌炎)。 ④禀赋不足(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因心气或心阳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血脉推动力下降,心脏输出量减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慌气促,活动时心肌收缩力不能适应身体需要而加强,故症状加重。因心搏出量减少,血脉不得充盈,故出现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搏细弱和舌质淡白等心气虚证候。心阳虚,主要为交感一肾上腺系兴奋,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皮肤、粘膜及内脏小动脉收缩,并可引起心律失常,故临床上出现形寒肢冷,脉有结代,胸闷,心前区疼痛,血运

失常(血流缓慢,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超过5g%时),有唇舌青紫、面色滞暗等心阳虚表现,心阳虚脱主要是小动脉收缩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则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外液外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休克征象,中医也称为亡阳。 3.治疗参考:心气虚治疗宜补益心气,方如养心汤。心阳虚治疗宜温补心阳,方如保元汤。心阳虚脱治疗宜回阳救逆,方如参附汤。 [心血虚、心阴虚] 1.主要证候:心血虚、心阴虚的共同主证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1)心血虚: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快。 (2)心阴虚:兼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盗汁,低热。 2.病因病机: (1)心血虚:多因①血生化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继发于失血之后,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③阴血暗耗: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有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血虚不能荣养子上(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故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心血虚不能充实血脉(缺血、缺氧反应性引起心率加快),则有心悸、脉细快。(2)心阴虚:多因①热病伤阴,津液亏耗。②体质素虚。⑧虚火内扰。津液耗伤,使细胞外液减少,故出现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则心阳偏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五心烦热、

中医脏腑之辨证参考

中医脏腑之辨证参考 1、心: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气虚:症见心悸,自汗,体倦乏力,面色发白,舌质淡,脉细弱等。本证多由老年脏气日衰,或风湿损伤心气,或汗出太过以及其他疾病的转变等原因形成。治法:补心气。 (2)心阳虚:心阳虚为心气虚的重证,除心气虚的见症外,还有形寒怕冷,面色发白,气喘,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本证多由脏气虚衰严重,风湿损伤心气,汗出太过,以及其他疾病的转变等原因引起。治法:温补心阳。 (3)心血虚:症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头昏,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本证多因体素虚,病后虚弱,失血或风湿所伤,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所致。治法:用补心血、安心神。 (4)心阴虚:症见凡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本证多因身体素虚,病后虚弱、失水失血过多,或心血耗伤等所致。治法:养心阴、安心神。 (4)心火上炎:症见舌体糜烂疼痛、口疮、心烦、失眠、口渴、尿黄、舌尖赤、脉数。本证多因情志郁久化火,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食物所致。治法:清心泻火。 2、肝:肝居肋部,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肝血不足:症见眩晕、面色无华,视物模糊,两眼干涩,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等,本证多由久病、出血,或其他慢性病耗伤肝血所致。治法:补养肝血。 (2)肝火上炎:症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胁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本证多由气郁化火,过嗜烟酒肥腻蕴热化火,导致肝火上炎。治法,清肝泻火。 (3)肝气郁结: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叹息、神气沉默、

临床辨证干货:100条脏腑辨证!

临床辨证干货:100条脏腑辨证! 一·肾(包括肝肾比较) 1·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体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类。 2·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3·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厚,填纳空隙。 4·大凡内损精血形气,其胃旺纳食者,务在滋填。 5·凡男子下焦先亏,客馆办事,曲运神思,心阳久吸肾阴。 6·凡中年以后,男子下元先亏。 7·夫腑阳不通,肾气散漫,吸气不入,吸音如喘,此身动便喘,非外客之邪干肺。 8·夫肝主疏泄,肾主封固,肝宜凉,肾宜温,纳肾佐以通肝,温下仍佐肾阴,以制木火,足为复方。 9·凡肾宜温为养,肝宜凉乃平,温养神精必佐凉肝,水中有真阴内蓄,是为命根,盖肝胆相火内寄,性恶热燥,用七方中之复方。 10·盖老年坎阳日衰,坤土不运,浊阴下聚。 11·凡下虚者必上实,此非风火,由阴不配阳使然。 12·凡冬月大气藏伏,壮年自能聚精汇神,不加保养,春封地中阳升发生之气交,反为发病之动机矣。 二·胃(包括脾肝比较) 13·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病,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生芪炙草之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14·凡补药皆性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春病入秋不愈,仪从中治。 15·夫胃阳外应卫气,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16·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滯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17·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著欲起矣。 18·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至于病发,当

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19·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20·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21·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 22·盖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澼,津血必枯 23·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 24·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 25·夫酒谷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 26·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 27·夫脏寒生满病,暖水脏之阳,培土生金是法 28·盖肝风木横,胃土必衰,阳明诸脉,不主束筋骨,流利关节也。 29·大凡受纳饮食,全在胃口,已经胃逆之病,加以嗔怒,其肝木之气贯膈犯胃,斯病加剧。 30·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之法。 31·夫痞满属气,燥实在血 32·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 33·大凡药饵,先有中宫以布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自钝,然攻病必籍药性之偏,朝夕更改,岂是祛疾务尽之道。 34·盖肝木必侮胃土,胃阳虚,完谷而出。 35·凡治痰饮,须辨饮食,食少已极,仪治中宫之阳 36·凡身中脾阳宜动,动则运,肾阳宜藏,藏则固。 37·凡湿必伤太阴脾,热必伤阳明胃,不分经络乱治,乃不读书医工 38·大凡久损,必调脾肾为根本。 39·大凡风热淫于内,必以甘寒乃和,梨汁,蔗浆之属,盖胃阴制伏肝阳内风之动,正和《内经》“和阳益阴,肝胃忌刚”之旨。 三·肝(包括胆胃) 40·大凡春尽入夏,气机升泄,而阳气弛张极矣,阳既多动,阴乏

脏腑证候分型辨证要点63种

脏腑证候分型辨证要点63种 、心气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 、心虚。 二、心阳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胸闷或痛、脉迟及阳虚证。 三、心阳暴脱证 辨证要点:心阳虚、亡阳证。 四、心阴虚证 悸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 五、心血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和血虚证。 六、心火亢盛证 辨证要点:神志症状、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七、痰迷心窍证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痰浊内盛。 八、痰火扰心证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痰火内盛。 九、小肠实热证 辨证要点:心火热炽、小便赤涩疼痛。 十、瘀阻脑络证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血瘀证。 十一、心脉痹阻证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十二、肝血虚证 辨证要点:目、爪、筋脉失养或冲任失和、血虚。十三、肝阴虚证 辨证要点:目、筋、肝络失养和阴虚内热。 十四、肝气郁结证

辨证要点:情志抑郁,肝经部位胀痛和妇女月经失调。 十五、肝火上炎证 辨证要点:火热炽盛于肝经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的表现。 十六、肝胆湿热证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纳呆呕恶,或身目发黄与湿热内蕴之征共见。 十七、寒凝肝脉证 辨证要点:少腹、阴部、或巅顶冷痛与寒盛之象。 十八、胆郁痰扰证 辨证要点:惊悸失眠、眩晕耳鸣与痰热内蕴之象共见。 十九、肝阳上亢证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胀痛、头重脚轻。 二十、肝阳化风证 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基础上突然出现风动。 二十一、热极生风证 辨证要点:高热与风动症状共见。 二十二、阴虚动风证 辨证要点:肝阴虚证兼见动风之证 二十三、血虚生风证 辨证要点:肝血虚证兼见动风之证 二十四、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 二十五、脾阳虚证 辨证要点:食少、腹胀或痛,便溏和阳虚证并见。 二十六、中气下陷证 辨证要点:脘腹坠胀、久泄久痢,内脏下垂和脾气虚证并见。 二十七、脾不统血证 辨证要点:出血和脾气虚证并见。 二十八、脾阴虚证 辨证要点:食少,腹胀和阴虚内热证共见。

脏腑辨证表格化(超实用)

脏腑辨证表格化(超实用)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 肝胆病辩证论治简表 肝病分类共 有 症 状 主要临床特点 参考西医 病症 治则六字诀加练 肝气郁滞 肝 气 郁 结精 神 抑 郁 性 情 急 躁 胸 闷 不 适 胁 胀 脉 弦 抑郁不振,性情急噪, 胁胀 神经官能 症 疏肝理气呵、嘘、嘻 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嗳气泛酸, 恶心呕吐 胃病疏肝和胃呵、嘘、呼、嘻 肝气犯脾腹胀,腹痛,腹泻肠炎调和肝脾呵、嘘、呼、嘻 肝炎上火性情急躁,易怒,头 痛,眩晕,面红,目 赤,口干,耳鸣,严重 者可吐血衄,舌红,脉 眩数有力。 高血压 脑中风 清肝泻火呵、嘘 肝胆湿热口苦纳呆,恶心,呕 吐,腹胀,尿少而黄, 严重者可有黄疸,苔黄 腻,脉弦数。 急性肝炎 阴部湿疹 清热利湿呼、呵、嘘 肝风内动头痛,头昏,肢体麻 木,突然昏厥,抽搐,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说话困难,神志不清, 脉象强有力。 高血压 脑出血 镇肝熄风 养阴潜阳 呵、嘘、吹、嘻 肝血虚全眩晕眼花,眼睛干涩或高血压、补血养肝吹、嘘、呵、呼

身性血虚症候夜盲,面无血色,肢体 麻木,爪甲不荣。月经 量少,闭经。消瘦,少 寐,舌质淡。 神经衰 弱、夜盲 症、贫血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耳鸣,虚烦少寐,面部 烘热,口燥咽干,头胀 而痛,眩晕,脉弦滑。 高血压 神经衰弱 滋阴,平 肝, 潜阳 吹、嘘 肝病分类共 有 症 状 主要临床特点 参考西 医病症 治则六字诀加练 肝气郁滞 肝 气 郁 结精 神 抑 郁 性 情 急 躁 胸 闷 不 适 胁 胀 脉 弦 抑郁不振,性情急噪,胁 胀 神经官 能症 疏肝理 气 呵、嘘、嘻 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嗳气泛酸,恶 心呕吐 胃病 疏肝和 胃 呵、嘘、呼、嘻 肝气犯脾腹胀,腹痛,腹泻肠炎调和肝 脾 呵、嘘、呼、嘻 肝炎上火性情急躁,易怒,头痛, 眩晕,面红,目赤,口 干,耳鸣,严重者可吐血 衄,舌红,脉眩数有力。 高血压 脑中风 清肝泻 火 呵、嘘 肝胆湿热口苦纳呆,恶心,呕吐, 腹胀,尿少而黄,严重者 可有黄疸,苔黄腻,脉弦 数。 急性肝 炎 阴部湿 疹 清热利 湿 呼、呵、嘘 肝风内动头痛,头昏,肢体麻木, 突然昏厥,抽搐,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说话困 难,神志不清,脉象强有 力。 高血压 脑出血 镇肝熄 风 养阴潜 阳 呵、嘘、吹、嘻

第一节脏腑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一、浊毒在胃: 【主症】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纳呆,嗳气,恶心呕吐,胃灼热反酸。 【兼次症】口干口苦,气短懒言,周身乏力,心烦易怒,小便短赤,面色晦浊,泄泻不爽,大便秘结等。 【舌象】舌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证候分析】饮食内伤,情志不舒,胃之通降失职,浊邪内停;日久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成毒。浊毒之邪影响气机升降,气机阻滞,则胃脘疼痛,院腹胀满,吸气;胃失和降,牌失健运则纳呆。浊毒盛积滞中焦,胆气上逆,故胃灼热反酸,口干口苦;浊毒困脾,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司,清浊不分则泄泻。浊毒日久,津伤液耗,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浊毒犯胃,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则恶心呕吐。肝藏魂,心藏神,毒热之邪内扰神魂则心神不宁,魂不守舍,而见心烦易怒。脾失健运,化源乏力,脏腑功能减退,故见气短懒言,周身乏力。浊毒蕴 结,郁蒸体内,上蒸于头面,则面色晦浊。浊毒中阻则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浊毒在肝: 【主症】胁肋部胀满疼痛,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口干口苦,嗳气则舒,善太息急躁易怒,头痛眩晕 【兼次症】或胃脘胀痛,胃痛连胁,或胸膈胀闷,上气喘急,不思饮食,或精神抑郁寐差,或心烦纳呆,或后背疼痛,沉紧不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妇女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 【舌象】舌红紫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 【脉象】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感受湿热之邪或脾失健运,积湿化浊,郁久蕴热成毒,浊毒内伏肝络,肝气郁滞,则胁肋胀满疼痛,情志抑郁。肝气不条达,影响气

机升降,则善太息或嗳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肝气受损,浊毒痰火内盛,不得宣泄而熏蒸,蒙闭脑神则头痛眩晕。浊毒内蕴,夹胆气上逆,则口干口苦。浊毒内蕴助肝阳上亢,则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浊毒日久入络,波及背部,阻遏经络则出现背痛,沉紧不适;邪毒热盛灼津,则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女子以肝为用,浊毒阻碍气机,气血失和,冲任失调,则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红紫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数,均为浊毒中阻内伏于肝之象。 三、浊毒在肺: 【主症】咳嗽痰多,质稠色黄,胸闷,气喘息粗,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兼次症】或咯吐脓血醒臭痰;或骤起发热,咳嗽气喘,甚则鼻翼偏动;或壮热口渴烦躁不安。 舌象】舌红苔黄腻。 【脉象】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外伤湿热之邪,久郁不化则发为浊毒,浊毒蕴肺,肺气失司则发为咳嗽;浊邪壅滞则痰多质稠,毒邪害清则咳痰色黄,甚则咯吐脓血腥臭痰;肺气不降,浊毒阻肺则胸闷气喘;浊毒瘀滞以致肺不布津,并导致肠道津液缺乏,故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甚则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风热浊毒犯肺,热壅肺气,故骤起发热,热盛伤津则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则为浊毒内蕴脏腑之象。 四、浊毒在心 【主症】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气短,烦躁易怒,多梦易惊,口舌生疮,谵语烦渴。 【兼次症】或昏蒙眩晕;或发热,面红目赤,呼吸气粗;或面色晦黯;或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腻。 【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浊毒之邪盘踞于心,胸阳失展则胸闷心痛,久而导致心之功能下降,血亏气虚,故心悸怔仲;浊毒蕴结,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面红目赤;邪陷心包则意识模糊或狂躁谵语;毒蕴日久则心火旺盛故口舌生疮;

中医学脏腑辨证的方法_0

中医学脏腑辨证的方法 中医学脏腑辨证部分是一切辨证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又是难点。普遍学生都反映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甚至熟悉了其临床表现后,仍感到难以互相鉴别。究其原因除了以有关基础理论不够熟练外,很重要的是还没有把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就此问题谈谈多年的理论和临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脏腑辨证,要全面地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脏腑病证的定位和定性。定位就是确定属于何脏腑的病变,定性就是确定此脏腑属何性质的病变,从而最后判断辨证,作出正确诊断的两个关键步骤。所以,只有准确的定位和定性,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 脏腑病证的定性 这方面依据脏腑病变的共性来判定。主要分清寒热虚实,阴阳气血,它决定着脏腑病为的性质。可先从脏腑虚证和脏腑实证两方面来判别,然后再确定其具体性质。 脏腑虚证的共性:主要分清阴阳气血四种虚证的共性:①气虚证的共性:是脏腑功能活动减退的证候。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活动时加重”为其特征,既无热象,又无明显的寒象。如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均有气虚症的共性表现。②血虚证的共性:是阴血不足的证候,以“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甲淡白,头晕目眩”为其特征,既无明显的热象,又无明显的寒象。如心血虚、肝血虚等均有血虚证的共性表现。③阴虚证的共性:是阴液不足、并有热象的证候。以“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其特征,“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其典型乱脉象。既有阴液不足的表现,又有明显的热象,所以属虚热证。如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均有阴虚的共性表现。④阳虚证的共性:是阳气不足,并有寒象的证候。以“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为其特征,“舌淡胖嫩,脉沉迟弱”为其典型舌脉象。既有气虚证的表现,又有明显的寒象,所以属虚寒证。如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均有阳虚证的共性表现。 脏腑实证的共性:凡外邪入侵,或体内病理性产物蓄积所表现的证候均为脏腑实证。重点分辨六淫共性。六淫侵犯脏腑,就要确定其病邪的属性。同一种病邪,侵犯的脏腑可以不同,但有共同的病理表现。脏腑辨证中,比较突出的病邪是寒热(火)湿三种,以分辨脏腑的寒证,热(火)证和湿证的共性。①脏腑寒证的共性:以“恶寒喜热,口淡不渴,面白肢冷,便溏尿清,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为主要表现。②脏腑执证的共性:以“恶热喜冷,口淡不渴,面赤肢热,便结尿赤,舌淡苔黄干,脉数”为主要表现。③脏腑湿证的共性:以“头身困重,胸闷脘痞,以及下焦部位的大多数病变”为其主要表现。湿证多兼寒或兼热,要结合共性以辨别之。 另外,还有痰饮、瘀血和气滞等共性。痰饮、瘀血在脏腑辨证的各证型中较少,分别掌握其共同的证候特点即可。至于气滞证,主要是指肝气郁结证,其

脏腑辨证,提纲挈领

脏腑辨证,提纲挈领 二、心与小肠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 心阴虚 (三)心火亢盛 (四)心脉痹阻:(淤血、痰浊、寒凝、气滞) ①淤血内阻: ②痰浊停聚: ③阴寒凝滞: ④气机郁滞: (五)痰迷心窍:(湿浊酿痰+气郁生痰) (六)痰火扰心 (七)小肠实热证 小肠虚寒—“脾阳虚”。 小肠气痛—“寒滞肝脉”。 五、肾与膀胱 (一)肾阳虚 (二)肾阴虚 (三)肾精不足 (四)肾气不固 (五)肾不纳气 (六)膀胱湿热 三、脾与胃 (一)虚证: ①脾气虚: ② 脾阳虚:

③ 中气下陷: ④ 脾不统血: (五)寒湿困脾 (六)湿热蕴脾 (七)胃阴虚 (八)食滞胃脘 (九)胃寒证 (十)胃热证 一、肝与胆 (-)肝气郁结 (二)肝火上炎 (三)肝血虚 (四)肝阴虚 (五)肝阳上亢 (六)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②热极生风: ③阴虚动风:见“肝阴虚证”或“卫气营血辨证” ④血虚生风:详见“肝血虚证” (七)寒凝肝脉 (八)肝胆湿热 (九)胆郁痰扰 四、肺与大肠 (-)肺气虚 (二)肺阴虚 (三)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五)风寒犯肺 痰湿阻肺 (七)大肠湿热

大肠液亏 肠虚滑泄: 六、脏腑兼病 (-)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肝火犯肺证 (七)肝脾失调证 (八)肝胃不和证 (九)肝肾阴虚证 (十)脾肾阳虚证 (十一)脾肺气虚证 (十二)肺肾阴虚证 气血津液,提纲挈领 一、气病辩证 (一)气虚证(多指脾肺的气虚)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五)气脱: (六)气闭: 二、血病辨证 (-)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十七)出血 四、津液病辨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