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金标准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金标准

上尿路上皮癌是指发生在尿路的上皮细胞中的恶性肿瘤。诊断上尿路上皮癌的金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和临床表现:病史询问包括尿血、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体征和其他相关的症状。

2.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规尿液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情况。尿液细胞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观察到恶性上皮细胞的存在。

3.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扫描、MRI和膀胱镜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范围。

4.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上皮癌的患者,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通常采用膀胱镜检查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

综上所述,上尿路上皮癌的诊断金标准包括病史和临床表现、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结果,以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体的诊断及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共3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 分子分型研究共3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1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一种严重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目前的研究表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各种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解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病理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遗传学方面,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最显著的遗传变异是FGFR3的突变。FGFR3是一种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其突变是上 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最常见突变。FGFR3突变可导致宿主细胞中 的信号转导通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发生异常。此外,与肿瘤代谢转化相关的各种基因也参与了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如 P53 基因、哈 维拉斯卡尔基因(KRAS)和BRAF基因等。 在分子分型方面,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也具有多样性。一般来说,它们可分为非浸润性和浸润性两类。这两类疾病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非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主要是低分化肿瘤,分子分型多为致畸癌。非浸润性肿瘤的发展速度较缓慢,且治疗效果较好。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通常为明显

的高分化肿瘤。浸润性肿瘤生长迅速,进展快,治疗效果不理想。分子分型表明BFGFR3特异性转录因子(BASIC-Helix-Loop-Helix-Class E Protein1,BHLHE4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非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相关,而RHOA基因表达水 平则与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相关。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理和分子特征。了解这些特点将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基因组学技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研究和诊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因组学技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研究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断深入了解肿瘤的基因水平异质性,进而可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命质量。未来,我们更期待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积淀,带来更多科技进步和优美人生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2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UTUC)是一种发生在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之外的尿路上皮组织恶性肿瘤。UUTU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类型, 占尿路恶性肿瘤的5-10%。然而,在某些高风险人群中,如工 业污染区居民,特别是长期沿海生活、重金属污染区和含砷水区人群,UUTUC的发病率较高。

肾癌、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的定义及描述

肾癌、尿路上皮癌(肾盂、输尿管、膀胱癌)淋巴结转移 一、肾癌 1、AJCC关于肾癌区域淋巴结定义: 肾门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侧)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未特指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2、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近年来随着早期肾癌的检出率提高,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逐渐减低,文献报道约4~5%,本院报道资料为1.6%。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原发肿瘤T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肾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主要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或有肉瘤样分化的肾癌。 3、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标准:肾癌淋巴结转移无单独的影像学标准,与其他身体部位肿瘤常规淋巴结转移标准一致,即短径≥1cm。肾癌的转移淋巴结(尤其是透明细胞肾癌)可表现出与原发肿瘤类似的影像学特征,如明显强化,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等。 4、肾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率并不高,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常为炎性肿大。 二、肾盂和输尿管癌 1、AJCC关于区域淋巴结定义: 肾盂癌的区域淋巴结: 肾蒂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未特指 输尿管癌的区域淋巴结: 肾蒂淋巴结 髂血管(髂总、髂内、髂外)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输尿管周围淋巴结 盆腔淋巴结,未特指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2cm,N2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5cm,或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均≤5cm,N3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5cm 注:单侧或双侧不影响淋巴结分级 三、膀胱癌 1、AJCC关于膀胱癌区域淋巴结定义: 2010版TNM分期中将区域淋巴结分为两站。第一站包括髂外、髂内动脉旁、闭孔淋巴结及骶前淋巴结,第二站包括髂总淋巴结。主动脉分叉以上的淋巴结为远处淋巴结。将N1定义为第一站淋巴引流区单个淋巴结转移,N2为第一站淋巴引流区多个淋巴结转移,N3为第二站淋巴结转移。 N X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膀胱癌诊疗规范

膀胱癌诊疗规范 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之一。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均有重要作用。外在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 一、膀胱癌的诊断 膀胱癌诊断及病理分级、分期的基本原则如下。 1)需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超声、泌尿系 CT/MRI 检查或 CTU/MRU 检查、胸部 X 线/或胸部 CT 检查。 2)怀疑膀胱癌的患者应行膀胱镜检查;对可能需要行根治性 膀胱切除术或需要化疗的患者,建议同时病理活检;部分患者行诊断性TURBT 明确病理结果及病理分期。 3)怀疑原位癌、尿脱落细胞阳性而无明确肿瘤、无黏膜异常者应考虑随机活检,可选择荧光膀胱镜或NBI 膀胱镜检查。4)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骨痛或碱性磷酸酶升高怀疑有骨转移者,建议骨扫描检查。5)尿膀胱肿瘤标志物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对可疑尿路上皮肿瘤诊断;中、高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转移有辅助作用。 6)推荐采用膀胱癌 2017 TNM 分期系统(AJCC)进行病理学分期

荐采用2004年及2016版的分级标准(表3)。7)尿路上皮癌分子分型根据 CK5/6、CD44、CK20 和P53 表达情况分为基底样型(Basal)、管腔样型(Luminal)和野生型P53 样型,与预后相关,基底样型预后最差,野生型 P53 样型预后最好。 表 1 2017 年 AJCC 膀胱癌 TNM 分期

表 2 WHO 2016 版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分类和浸润性膀

表 3 WHO 1973 年及 2004 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WHO 1973 年分级WHO 2004 年分级 乳头状瘤乳头状瘤 Grade 1:高分化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Grade 2:中分化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Grade 3:低分化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二、膀胱癌的治疗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NMIBC):标准治疗手段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根据复发危险决定膀胱内灌注治疗方案。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流程(图3)。

NGS助力临床诊疗——尿路上皮癌篇

NGS助力临床诊疗——尿路上皮癌篇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原尿经过肾脏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后经过肾盂的收缩进入输尿管,再经过输尿管的蠕动进入膀胱,暂时贮存,最终经尿道排出。 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和尿道的黏膜统称尿路上皮。尿路上皮癌的病因未明,吸烟、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泌尿系结石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为主要诱因,各器官的肿瘤发病率有明显差异,膀胱肿瘤发病率最高。 男性尿路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膀胱尿路上皮癌初诊约70%为非肌层浸润型,整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约为72.9%,但术后复发率高。上尿路上皮癌与膀胱癌不同的是上尿路上皮癌约60%是浸润性肿瘤,预后不佳。 膀胱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但是主要发病年龄在中年以后,并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膀胱癌发病率位列全球所

有恶性肿瘤第11位,其在男性中发病率为9.0/10万例,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在女性中发病率为 2.2/10万例,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十位之后。膀胱癌发病存在地区性、种族性及性别的差异,我国膀胱癌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膀胱癌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 倍,但对分期相同的膀胱癌,女性的预后比男性差。 膀胱尿路上皮癌诊疗路径 (点击放大) FDA/NMPA批准免疫药物

指南级指标PD-L1检测指导选择免疫药物 NCCN指南建议不适合顺铂治疗的患者一线治疗使用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时需要进行PD-L1表达检测;NMPA批准PD-L1高表达的患者二线治疗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吉因加PD-L1 IHC双平台检测,满足尿路上皮癌患者不同需求。 新兴疗效独立预测指标 据TCGA研究报道,膀胱癌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在所有癌种中占据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黑色素瘤。肿瘤突变负荷越高,肿瘤细胞的免疫源性越强,越容易被T细胞识别,免疫杀伤机制越好。膀胱癌高TMB适用于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吉因加1021panel检测TMB可清晰划分出膀胱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潜力疗效独立预测指标 研究显示,在接受PD-1 / PD-L1抑制剂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存在DDR基因突变的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吉因加1021panel覆盖更广的DDR基因范围,全面检测提示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尿路上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行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1.临床表现:间歇无痛性肉眼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血凝块;腰部疼痛,多为钝痛,如有血凝块等造成梗阻可出现绞痛;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及骨痛等转移症状;有约15%患者无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尿细胞学检查。 (2):尿路造影、泌尿系CT、MRI、输尿管镜检查。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及是否孤立肾等选择保守手术、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2.术后行膀胱腔内化疗。 (三)标准住院时间为10-14天。 (四)术前准备及评估时间3-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 (2)心电图、胸部X线片,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检查:尿细胞学检查、腹部彩超或CT检查、逆行肾盂造影、肾输尿管镜活体组织检查等。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3天。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3.书中植入性器材:导尿管、输尿管部分切除术需植入双J管。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补充血容量。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七)术后住院恢复7-9天。 1.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复查的。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药物,病理结果回报后的膀胱灌注治疗。 (八)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裂开等; 2.术后3-5天拔除导尿管后排尿通畅。 3.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特殊处理 1.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的术前检查,可能延长手术前及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腹腔镜手术手术费用高,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应用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 2.手术切除一般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大小、浸润范围、分期分级、对此肾功能,患者自身意愿等。 3. 病理确诊为尿路上皮癌的可行膀胱灌注化疗。 4.术后随访:包括症状、膀胱镜及影像学检查。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亚型和分化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亚型和分化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是最常见的膀胱癌类型,可能以单纯或典型形式发生,或存在变异或亚型组织学和/或不同形态学的证据,如鳞状、腺体或滋养细胞分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某些亚型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结果,因此需要正确识别和记录它们的存在。某些亚型和不同特征与新出现的分子膀胱癌亚型相关,这也可能影响患者的管理决策。因此,病理学家在提供临床相关信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主要来自苏木精和伊红载玻片,这些信息将指导泌尿科医生和肿瘤科医生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计划。 关键词: 膀胱癌,尿路上皮癌分化,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癌分子分型,尿路上皮癌亚型 去: 介绍 膀胱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九大最常见的成人实体器官恶性肿瘤,在北美排名第五( 1 , 2 )。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男性主导的疾病,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比例大约为 4:1。诊断通常发生在 70 岁或 80 岁,但也可能更早发生,包括在儿科人群中。膀胱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未另行指定的尿路上皮癌(NOS),它概括了膀胱、尿道和上尿路的常见尿路上皮内层。这代表了全球约80–90% 的膀胱癌( 3).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显示出形态学和分子异质性以及患者预后的变异性。它可以以纯形式或经典形式存在,或者可能具有亚型组织学或发散分化的成分(表 1)。 表格1 组织学亚型(变体)列表和具有指定分子亚型的不同分化。Table 1List of histologic subtypes (variants) and divergent differentiation with assigned molecular subtypes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9月20日,2020 CSCO学术年会上发布了首个《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在发布仪式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医生和崔传亮医生就《指南》中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以下是崔传亮医生报告的《指南》中最受关注的内科治疗部分的重要内容。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对于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标准膀胱癌根治术后多出现远地转移,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根治性膀 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免疫治疗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选择:内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ADC药物的出现,丰富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手段,改变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策略。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首先推荐化疗,对于铂类不耐受的患者推荐一线免疫治疗;在二线

治疗上,除了免疫治疗,还推荐靶向治疗等其他选择。对于肾功能处于边界范围或轻度异常情况下的患者,顺铂可以考虑分次给药进行。帕博利珠单抗以及阿替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症,其仅适用于PD-L1表达的患者,或不能任何铂类化疗的患者。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二线治疗,PD-L1单抗的有效率都为20%左右,所以一线治疗和二线治 疗都共同面临着患者筛选的问题。疾病特征是重要的选择因素,多项临床研究已经发现:ECOG评分好、仅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获益可能性大。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替雷利珠单抗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患者。 目前,厄达替尼仅适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晚期 尿路上皮癌,但在国内尚未获得批准上市。同样的,Enfortumab Vedotin也未在国内批准上市。 替雷利珠单抗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尿路上皮癌患者。然而,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

2022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全文)

2022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全文) 术后辅助治疗推荐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内科治疗从术后辅助治疗开始。依据诸多PD-1术后辅助治疗的试验证据,2021年指南将PD-1治疗纳入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中。2022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仍保留了PD-1术后辅助治疗和吉西他滨+铂类术后辅助治疗的推荐。 CheckMate-274研究数据证实,PD-1术后辅助治疗ypT2-ypT4期、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接受术前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可降低全人群约30%的复发转移风险;降低PD-L1阳性的患者47%的复发转移风险。因此,接受过吉西他滨+铂类术前新辅助治疗或术后不适合铂类方案化疗的患者,可以选择PD-1治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该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常见的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从PD-1治疗中获益有限。 2021年公布的POUT研究数据证实,辅助化疗仍是UTUC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研究选择pT2-pT4期、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疾病生存期和无远处转移生存期。患者的5年无疾病生存率(HR=0.54,95%Cl 0.36-0.79,p=0.002)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HR=0.55,95%Cl 0.37-0.82,p=0.003)均为63%,显

著优于安慰剂组;但OS结果无统计学差异(HR=0.77,95%Cl 0.50-1.17,p=0.21)。可以改善患者的PFS,但患者OS无显著获益,这也是目前尿路上皮癌中绝大多数辅助治疗方案面临的问题。 因此,指南将PD-1治疗与化疗均作为尿路上皮癌的辅助治疗方案推荐。 图1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推荐 进展期患者的治疗推荐 2021年ASCO大会上提到,目前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仍推荐含铂方案的化疗。疾病进展后的二线治疗,推荐以PD-1为主的治疗或PD-1维持治疗。疾病再次进展后,指南推荐使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类药物或FGFR靶向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一文概览:2021版CSCO泌尿肿瘤指南更新要点解读csco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肿瘤膀胱癌

一文概览:2021版CSCO泌尿肿瘤指南更新要点解读csco尿 路上皮癌前列腺癌肿瘤膀胱癌 2021年4月23日-24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首都北京顺利召开。作为国内肿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典之一,全国大咖群聚一堂,共同见证多部指南更新。在23日下午的泌尿系统肿瘤专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分别解读了2021 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和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2021 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01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与标准膀胱癌根治术相似的10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 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基于CheckMate-27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021年CSCO尿路上皮癌计划增加PD-1单抗的术后辅助治疗作为Ⅲ级推荐。 02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 表一线治疗 目前,化疗仍是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基础。基于IMvigor210研究和KEYNOTE-052研究,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不耐受铂类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在KEYNOTE-052研究中,PD-L1阳性患者的获益更明显。

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证,仅适用于PD-L1表达或不能耐受铂类化疗的患者。 在新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一线治疗中,对于不适合顺铂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III级推荐仍保留了阿替利珠单抗(2A类证据)和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 03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表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前移。基于JAVELIN Bladder 100研究和HCRN GU14-182研究结果,对于一线化疗4~6周期后获得疾病稳定或客观有效的患者,II级推荐为阿维鲁单抗(1A 类证据);I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阿维鲁单抗尚未在国内上市,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适应证。 04 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 表二线治疗 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厄达替尼尚未在国内批准上市,仅适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在国内尚未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 因美国FDA撤回了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二线治疗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今年CSCO指南也去除了III级推荐。 基于BGB-A317-204、POLARIS-03研究结果,新版CSCO指南继续推荐替雷利珠单抗(2A类证据)(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特瑞普利单抗(2A类证据)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II级推荐)。此外,这两种药物可及性相对较好,均已在国内获批尿路上皮癌适应证,且替雷利珠单抗已进入医保。 05 晚期尿路上皮癌三线治疗

尿路上皮癌:病理学诊断概述

尿路上皮癌:病理学诊断概述 Acad Pathol . 2020 Sep 30;7:2374289520958172. doi: 10.1177/2374289520958172. eCollection Jan-Dec 2020. Educational Case: Urothelial Carcinoma: An Overview of Pathologic Diagnosis Jonathan Willner 1, Ammar Matloob 1, Anges Colanta 1, Samer N Khader 1 Affiliations expand PMID: 33088909 PMCID: PMC7545510 DOI: 10.1177/2374289520958172 Free PMC article 教育案例:尿路上皮癌:病理学诊断概述 主要目标 目的 UTB1.3: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监测。描述尿路上皮癌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及尿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优点和局限性。 能力2:器官系统病理学;主题UTB:膀胱;学习目标1:膀胱肿瘤。次要目标 目的 UTB1.1:尿路上皮癌。比较和对比尿路上皮癌的不同前体病变的结构、细胞学特征、分子遗传变化和侵袭/进展倾向。 能力2:器官系统病理学;主题UTB:膀胱;学习目标1:膀胱肿瘤。 目的 UTB1.2:尿路上皮癌的危险因素分析将尿路上皮癌的危险因素与致癌的一般原理联系起来。 能力2:器官系统病理学;主题UTB:膀胱;学习目标1:膀胱肿瘤。

目标CYP1.2:诊断确定性的分类。比较和对比适用于细胞学诊断中一般分类的诊断确定性程度。 能力3:诊断医学和治疗病理学;主题CYP:细胞病理学;学习目标1:细胞学诊断。 患者介绍 一名 71 岁男性因排尿困难和尿急到泌尿科门诊就诊。他的症状开始于 2 周前,他每 2 至 3 小时排尿一次,比基线每 5 至 6 小时增加一次。他否认有任何其他症状,包括血尿和胁腹痛。病人有冠状动脉疾病病史,既往未做过手术。患者在 5 年前戒烟,有 25 包年吸烟史,并否认有额外的酒精和药物使用。患者没有个人或家族癌症史。患者无发热,体格检查加直肠检查在正常范围内。 转到(G): 诊断结果,第 1 部分 初次就诊时,2份尿液分析标本显示微血尿,细菌和炎性细胞阴性。尿液细胞学检查显示非典型尿路上皮细胞。 转到(G): 问题/讨论要点 1 讨论血尿的鉴别诊断和初步工作诊断 肉眼血尿是指尿液中可见血液,而显微镜下血尿定义为尿液样本中每个高功率场有3 个或更多红细胞。血尿可起源于尿路的任何地方,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和尿道。病因包括肾小球疾病、肿瘤过程、结石、外伤以及尿道炎、前列腺炎和肾盂肾炎等感染。其他不太常见的病因包括尿道-动脉瘘、出血性膀胱炎和尿道狭窄。区分这些病因的关键因素包括泌尿系统症状、疼痛的存在和位置、发热、近期创伤、既往梗阻以及放疗或家族史。单侧胁腹痛高度提示结石,但也可能出现在恶性肿瘤中。提示感染的发现包括发热、排尿困难以及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细菌。2该患者出现小血尿、排尿困难和无胁腹痛提

【尿路上皮癌】通过尿液看健康,找到尿液中的致癌因素!

【尿路上皮癌】通过尿液看健康,找到尿液中的致癌因素! 膀胱癌 王先生在1991年时,被查出肾结石,当时通过药物治疗,顺利将结石排出体外。2009年,王先生第一次发现尿里有血,当时并没有在意,以为是结石复发,划破了输尿管。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2012年3月再次出现血尿,并且血尿持续不断,到医院检查后被医生确诊为“多发性膀胱癌”,最终膀胱被全部切除。王先生的膀胱癌和最初患上的肾结石有关系吗? 郭应禄 这期节目请来的专家是郭应禄院士,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国产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开创了结石治疗新时代。 他是我国腔内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带领泌尿外科进入微创时代,他师从于我国泌尿外科之父吴阶平,成为吴阶平老师的第一位博士生。郭老从医执教60年,桃李满天下,实施了中国各行各业中史无前例的人才战略,让中国泌尿外科医生站在了世界最顶尖专家身边学习。 郭老告诉我们,前面提到的王先生患上膀胱癌的原因不能说一定和他先前得过的泌尿系结石有关,但结石确实是引起泌尿系统肿瘤的重要原因。 郭老曾经有过一位病人,因为遭受肾结石多年的刺激从而导致尿路上皮发生癌变,最终失去宝贵的生命。由此可见,尿路上皮癌是一

种致死率极高的癌症。 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是发生在覆盖泌尿道的上皮的癌症,所有被覆的上皮组织都会长时间接触尿液,就极有可能受尿液当中致癌因素的影响形成癌症。 在中老年人当中,尿路上皮癌发病率很高。尿路上皮癌包括肾盂癌,输尿管癌和膀胱癌,这些发生在尿路上皮的癌症,恶性程度往往较高,大多数是致死性癌症。 欧美国家的肾盂癌男女比例为3:1,在中国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专家们研究发生,肾盂癌的发病率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尿路上皮癌危险因素 尿液是人体的排泄物,正常情况下排出来的尿液是透明、淡黄色的,非常干净。但是一旦尿液中出现了一些不属于它的物质就会引发疾病甚至癌变。 专家表示,引发尿路上皮癌的原因,主要是尿液中的成分发生了改变。那么是哪些物质会引发尿液的改变呢?

免疫组化染色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染色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徐伟莉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90例,根据患者肿瘤类型不同,分为A1、A2、A3三组各30例,A1组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患者,A2组为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A3组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组患者的CK20、P63、P53、CK7、Ki67蛋白质标记物,观察各组蛋白标记物表达的差异.结果:A1组中CK7的阳性表达率为100%,CK20为阴性表达,P63的阳性表达率为90%,P53的阳性表达率为 23.33%,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4~10%;A2组中CK7的阳性表达率为100%,CK20的阳性表达率13.33%,P63的阳性表达率为100%,P53的阳性表达率为 36.67%,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9~15%;A3组中CK7的阳性表达率为100%,CK20的阳性表达率为36.67%,P63的阳性表达率为100%,P53的阳性表达率为 76.67%,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20%;A1、A2、A3三组中CK7、P63的表达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A2、A3两组中CK20、P53、Ki67的表达与 A1组中CK20、P53、Ki67的表达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7与P53能够作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较好的蛋白标记物,Ki67与CK20联合检测能够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良恶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蛋白质标记物,可以辅助诊断以及鉴别诊断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17(030)006 【总页数】3页(P1367-1369)

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分析

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分析 位志峰;徐晓峰;周文泉;张征宇;程文;葛京平;高建平 【摘要】目的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少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文中通过探讨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方法,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7例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CT尿路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尿脱落细胞学、膀胱镜、输尿管镜等检查.结果 B超发现肾盂占位11例,阳性率为73.3%;输尿管占位3例,阳性率为25%.CTU检查发现肾盂占位14例,阳性率为93.3%;输尿管占位10例,阳性率为83.3%.IVU发现肾盂充盈缺损10例,阳性率为66.7%;输尿管充盈缺损或狭窄6例,阳性率为50.0%.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6例,阳性率为22.2%.膀胱镜检查发现患侧输尿管口喷血8例,阳性率为29.6%,膀胱肿瘤2例.输尿管镜成功检查并发现病变24例,阳性率为88.9%.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结论 CTU、输尿管镜是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重要的检查手段.上尿路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因无典型的乳头状改变,输尿管镜下易于误诊,应提高对其认识.%Objective Invasive upper urinary tract transitional-cell carcinoma ( IUUTTCC ) is a rare disease and difficult to be diagnozed.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for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of IUUTTCC. Methods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27 cases of IUUTTCC, all examined by ultrason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 ( CTU ), intravenous urography ( IVU ), urinary cytology, cystoscopy and ureteroscopy.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renal pelvic carcinoma and ureteral carcino-ma were 73. 3 and 25% by ultrasonography, 93. 3 and 83. 3% by CTU, and 66.7 and 50. 0% by IVU. The positive rates of urinary cytology, cystoscopy and

不同程度镜下血尿对尿路上皮肿瘤细胞学和FISH检测结果的影响

不同程度镜下血尿对尿路上皮肿瘤细胞学和FISH检测结 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在2365个患者中,1822(77.0%)无尿路上皮肿瘤而543(23.0%) 患尿路上皮肿瘤。在543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中,476例(87.6%)为膀 胱癌,68例(12.5%)为上尿路肿瘤。在543例癌症中,405例(74.6%) 为非侵入性(pTa或pT1);109例是肌层浸润性肿瘤。原位癌29例 (5.3%)。2076例患者有血尿。其中,551例(26.5%)为I度,177例(8.53%)II度,411例(19.8%)III度更多的特征概括在表1中。尿路 上皮癌在0、I、II、III度血尿的发生率为16.9%、19.7%、23.4%和 30.34%。在非肌层侵润性尿路肿瘤中,血尿分别占33.2%、29.2%、12.7% 和24.9%,而在肌层侵润性肿瘤中,分别占7.8%、28.5%、6.5%和57.2%。在低分级肿瘤中,血尿分别占32.5%、31.4%、10.1%和26%。在高分级肿 瘤中,分别占14.5%、27.2%、12.7%和45.6%。所有尿标本中,90.5%来自 于膀胱尿,9.5%来自于上尿路。34.9%以非侵入性方式取得,65.1%通过设 备取尿(如尿管或尿道膀胱镜)。整个细胞学和FISH的敏感性为78.7%、69.8%。除外设备取尿和尿路感染(白细胞≥100/ul同时红细胞数量﹥1 或者白细胞至少100/ul同时出现亚硝酸盐),NMP的敏感性为36.1%。整 个细胞学和FISH的特异性为82.8%、80.1%。除外设备取尿和尿路感染,NMP的特异性为75.2%。 3讨论 膀胱镜/输尿管镜检虽然是尿路上皮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 检查的侵入性,常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临床医生和患者迫切地

中国尿路上皮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2021年10期

中国尿路上皮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 2021年10期 【摘要】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在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ER-2高表达与尿路上皮癌预后差有关。尽管尿路上皮癌患者不能从单抗类及小分子抗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但抗HER-2抗体-偶联(ADC)类药物在HER-2过表达尿路上皮癌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因此,筛选出抗HER-2-ADC类药物治疗潜在获益人群成为诊疗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尚无针对尿路上皮癌HER-2表达状态的标准化检测流程和判读标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尿路上皮癌中HER-2表达、基因扩增和突变检测的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最终达成中国尿路上皮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尿路上皮癌HER-2检测标准和提高判读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应用。 【主题词】尿路上皮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专家共识 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90%的尿路上皮癌发生于膀胱,5%~10%发生于肾盂及输尿管。有研究显示,我国患者中,来自于肾盂及输尿管的尿路上皮癌比例高达20%~30%,比西方国家更常见。2015年中国男性确诊膀胱癌约6.2万例。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含铂化疗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对于标准一线治疗后进展的患者,进一步治疗的方法有限,迫使临床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在乳腺癌、胃癌及尿路上皮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HER-2蛋白过表达的比例为18.1%~36%,HER-2基因扩增的比例达10%~23%。研究显示,HER-2过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对于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尿路上皮

FISH技术在鉴别上尿路尿道上皮癌与良性疾病引起血尿中的作用

FISH技术在鉴别上尿路尿道上皮癌与良性疾病引起血尿中的 作用 王建东;吴晋蓉;程文;王璇;时姗姗;周晓军 【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作为非创性分子检查方法,用于鉴别上尿路尿道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T-UC)和良性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尿.方法运用一组荧光标记的DNA探针检测34例UUT-UC患者和33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血尿脱落细胞中3、7、9、17号染色体异常,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例UUT-UC 患者血尿中25例(73.5%)检测出染色体异常,而良性疾病患者血尿脱落细胞检测出2例发生染色体异常(6.1%)(P<0.001).结论 FISH检测脱落细胞3、7、9、17染色体异常,可以作为一种非创性方法用于鉴别UUT-UC和良性疾病引起的血 尿.%Purpos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a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assay as a non-invasively molecular test to distinguish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upper urinary tract ( UUT-UC ) from benign lesions presenting with hematuria. Methods The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of chromosomes 3,7, 17, and 9 ( pi 6 ) in hematuria specimens from 34 patients with UUT-UC and 33 patients with benign disorder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a set of fluorescently labeled DNA probes. The abnormalities of chromosome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between UUT-UC and benign disorders. Results The abnormalities of chromosomes were detected in 25 out of 34 ( 73. 5% ) patients with UUT UC and in 2 out of 33 ( 6. 1 % ) patients with benign disorders ( P < 0. 001 ). Conclusions FISH assay of chromosomes 3, 7, 9,

2021 ASCO GU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研究进展(全文)

2021 ASCO GU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研究进展(全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约占尿路上皮癌(UC)的5%-10%,但60%的UTUC初诊时即为侵袭性,相较而言,来源于下尿路的膀胱尿路上皮癌(UBC)的初诊时侵袭性疾病比例只有15-25% 1;因此UTUC比下尿路尿路上皮癌(LTUC)带来了更大的临床危害。而且,流行病学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人群UTUC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 2 ,近年中国晚期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发现来源于UTUC的病例接近一半。因此,国内对于UTUC的诊治更为关注。以下就将来自今年ASCO-GU大会的UTUC 研究进展做出梳理并呈现给读者: 一、UTUC围手术期研究进展 1.术后辅助治疗何去何从 POUT研究更新数据是唯一一个进入到今年ASCO-GU大会Poster Highlight session并进行讨论的UTUC研究。2018年首次报道的POUT 研究掀起了UTUC术后辅助化疗的新篇章。当时研究将56个中心261例pT2-4N0-3M0分期的UTUC术后患者随机分配至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辅助化疗方案包括:GP方案(要求eGFR>50ml/min)或GC方案(eGFR:30-49ml/min)术后辅助化疗4周期。 结果显示,与观察组相比,辅助化疗组显著改善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无转移生存(MFS)时间,当时的总生存(OS)数据尚不成熟,但

HR为0.55,有利于辅助化疗组。POUT研究是当时UTUC唯一的III 期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强,研究结果基本确定了UTUC术后辅助化疗的地位。 研究设计 但随后对于POUT研究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包括:1、认为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NU)后肾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从而把新辅助化疗(此时的肾功能储备良好)推到UTUC治疗前沿;2、POUT研究的亚组人群获益不一致(N+或切缘+患者未明确获益);3、既往研究(EORTC 30994)3显示术后辅助化疗相比于延迟(至复发时)化疗并未显著改善OS。 伴随着质疑声,今年的ASCO-GU报道了POUT研究经过中位随访49.2个月的更新数据,其中两组DFS比较的HR值为0.51(95%CI:0.35-0.76;p = 0.0006),MFS比较的HR值为0.52(95%CI:0.36-0.77;p = 0.0007)。辅助化疗组与观察组的3年OS率分别为79%(95%CI:71%-86%)和67%(95%CI:58%-75%),而5年OS率分别为65%(95%CI:54%-74%)和57%(95%CI:46%-66%)。辅助化疗组死

2021ASCOGU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研究进展(全文)

2021 ASCO GU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研究进展(全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约占尿路上皮癌(UC )的5%-10%,但60% 的UTUC初诊时即为侵袭性,相较而言,来源于下尿路的膀胱尿路上皮癌(UBC )的初诊时侵袭性疾病比例只有1 5-25% 1 ;因此UTUC比下尿路尿路上皮癌(LTUC)带来了更大的临床危害。而且,流行病学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人群UTUC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2 ,近年中国晚期尿路上皮癌临床硏究发现来源于UTUC的病例接近一半。因此,国内对于UTUC的诊治更为关注。以下就将来自今年ASCO-GU大会的UTUC 硏究进展做出梳理并呈现给读者: 一、UTUC a手术期研究进展 1.术后辅助治疗何去何从 POUT硏究更新数据是唯——个进入到今年ASCO-GU大会Poster Highlight session并进行讨论的UTUC硏究。2018年首次报道的POUT 硏究掀起了UTUC术后辅助化疗的新篇章。当时硏究将56个中心261 例pT2-4N0-3M0分期的UTUC术后患者随机分配至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辅助化疗方案包括:GP方案(要求eGFR>50ml/min )或GC方案(eGFR : 30-49ml/min )术后辅助化疗4周期。 结果显示,与观察组相比,辅助化疗组显著改善无病生存时间(DFS )和 无转移生存(MFS )时间,当时的总生存(OS )数据尚不成熟,但

HR 为0.55 ,有利于辅助化疗组。POUT 研究是当时UTUC 唯一的III 期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强,研究结果基本确定了 UTUC 术后 辅助化疗的地位。 The POUT Trial Trial design and analyses Updated outcomes of POUT: A phase III randomized trial of 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 versus surveillance in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ncer (UTUC). 但随后对于POUT 硏究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包括:1、认为根治性肾 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NU )后肾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术后化疗方案的 选择,从而把新辅助化疗(此时的肾功能储备良好)推到UTUC 治疗前 沿;2、POUT 硏究的亚组人群获益不一致(N +或切缘+患者未明确获 益);3、既往硏究 (EORTC 30994戶显示术后辅助化疗相比于延迟(至 复发时)化疗并未显著 改善os 。 伴随着质疑声,今年的ASCO-GU 报道了 POUT 硏究经过中位随访49.2 个月的更新数据,冥中两组DFS 比较的HR 值为0.51 ( 95%CI : 0.35-0.76 ;p = 0.0006 ) ,MFS 比较的 HR 值为 0.52( 95%CI :0.36-0.77 ; p = 0.0007 )。辅助化疗组与观察组的3年OS 率分别为79% ( 95%CI : 71%-86% )和 67% ( 95%CI : 58%-75% ),而 5 年 OS 率分别为 65% (95%CI : 54%-74% )和 57% ( 95%CI : 46%-66% )。辅助化疗组死 亡风险较观察组降低了 30%,但统计学上无差异(HR = 0.70 z 95%CI : IQ D TI MI Institut* ot I V* l \ Circwr Rew®rc^ CAMCM |k I JJUMCH N Rrlirary anal^sit KXJT ckawd to »«efL4*Twil MMty mas Powtes. Wchafd 8<>an. Anthony Black". ProbifCha^rabofli. Satoda John WogsUifl.Anno Tolcntmo. Luktt Webster, Rebtfcoi Lews. Emma HWI 研究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