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

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

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祸不单行,中航油的各大债权人像是事先约好了一般,同时上门逼债。在多方势力“内外夹攻”之下,中航油集团被迫在期货市场上高位斩仓,使得巨大的虚拟账面浮亏变为实实在在的资金亏损。最终,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实际亏损5.5亿美元,而公司实际净资产仅有1.45亿美元,已然资不抵债,在这次“豪赌”中完败出局。公司总裁陈久霖急于求成,焦躁冒进,亲手毁掉了他穷尽半生心血建立起的企业,至今仍悔恨不已。

事件发生之后,一连串疑问也随之出现:中航油所从事的期权交易活动,究竟是一种怎

样的金融投资活动?事件过程中,中航油进行的“挪盘”活动,又是什么意思?这次国有企业资产巨额损失事件的背后,究竟原因何在?对此,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与资料,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各位一同分享。

二、期货期权相关知识简介

1、什么是期货交易

要弄清中航油亏损事件的真相,有必要对中航油在事件中进行的一系列期权交易活动进行了解,而期权又来源于期货,是期货交易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期货交易是一种远期交易行为,买卖双方事先约定交易价格与交易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到了约定好的交割时间,就以事先约定好的价格、数量进行交易。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预防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从而控制交易风险。期货交易的对象是一些很容易确定其质量与成色、价格频繁波动、易于储藏和运输的特定物品,称为“标的物”。交割期货的时间可以是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之后。

为了进一步推广期货交易,美国将期货合约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这样,统一标准的期货交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在期货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了大量专门以经营、倒卖期货合约为业的投资者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投资者们在期货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已经不再主要是“标的物”了,而是一张张标准化、规范化的期货合约。投资期货合约,已经成为全球众多投资者的一种重要理财手段。

然而,期货市场最开始是为了进行实实在在的大宗商品远期交易而建立的。因此,期货交易与其他虚拟资本交易不同,拥有实物交易的一些特征。虽然目前期货市场上实物交易的份额已经非常小了,但这些特征仍旧保留了下来,最为典型的几个如下:

(1)期货合约:为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作为约束交易双方履行付款供货义务的契约而存在。一旦投资者购买或出售期货合约,买卖双方都必须受到合约的约束,在交割时间来临时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合约上的付款交割要求。

(2)执行价格:期货合约是远期交易契约,规定的是实实在在的商品交易。在合约中事先约定的“标的物”远期交易价格,就是该合约的执行价格。到期交割时无论当时“标的物”实际价格是多少,合约的购买方必须按照执行价格付款购买规定数量的“标的物”;同样,出售方也必须按照执行价格出售合约规定数量的“标的物”。如果卖方手中没有现货,则必须在期货交易市场上以现价购进“标的物”,再以执行价格卖给购买方。

(3)合约的交割:举个例子,持有一张在5月份交割,以20,000元/吨的执行价格购买10吨铜的期货合约,也就意味着该合约购买方如果选择交割,就必须按照合约规定,付款200,000元给卖给你这张合约的人,而这个人也必须在期货市场购买10吨符合合约要求的铜卖给你。如果5月份铜的实际市场价为30,000元/吨,那恭喜你,你只需要花费合约规定的200,000元就可以买到10吨铜;而出售合约的人必须以300,000元从期货市场上购买10吨铜再以200,000元卖给你。这样你就赚了100,000元。

(4)保证金:是指期货交易者按照规定标准交纳的资金,用于结算和保证履约。作为远期现货交易的买卖双方,必须先向交易所支付一定数目的保证金,从而确保可以按照合约进行供货或者是付款。但由于期货商品数量庞大(一般以吨为单位),因此保证金支付额度并不是全额的,一般只需要支付实际价格的5%就可以进行期货合约的买卖活动。即只用支付5元保证金就可以在交易所交易价值100元的期货合约。这种金融杠杆效应,一方面为广大资本并不充裕的投资者投资期货合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人们投资5,000元便可以购买总价值100,000元,单价为10,000元的期货合约10份;另一方面,也使得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成倍增大。同样是上面的例子,一旦该期货合约价格波动,比如下跌10%,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最终交割是全额结算,因此,总价值跌了10%的合约使得投资者损失了10,000元。而投资者起初只投入了5,000元,把本赔得精光还要欠5,000元。

(5)平仓:是指期货交易者买入或者卖出与其所持期货合约的品种、数量及交割月份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了结期货交易的行为。也就是说,持有合约的投资者在合约即将到期,要实际交割的时候,将合约卖出。这样,投资者就不用进行实物交割了,只需要支付相应的保证金即可。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趋势之下,投资期货合约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们的需要了。于是,在期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衍生性金融工具——期货交易选择权,也称期权,正式出现在期货投资市场上。

2、什么是期权交易

期权是期货的金融衍生品,与期货十分类似,也具有规范化合约、保证金、执行价格、金融杠杆等一系列期货交易的特点。但是,期权是一种交易选择权,比期货更为复杂。期权的特殊之处如下所示:

(1)期权的权利金

期权合约本身是有价格的,称为权利金。权利金是期权的买方为了获得期权而向期权卖

方支付的金额。权利金的影响因素包括时间长短、“标的物”本身属性、“标的物”价格波动情况等多个方面,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但由于本文只是粗略介绍期权交易的相关知识,因此将权利金的计算暂时就定义为“标的物”的期权合约执行价格与其在期货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之差。举例来讲:期货市场上标价15,000元/吨的铜,如果一份期权合约执行价格是14,000元/吨,那么该期权合约权利金就是1000元/吨。如果投资者A决定出售10吨这种执行价格为14,000元/吨的铜的期权合约给投资者B,那么,投资者B就需要按照金融杠杆比例支付给投资者A权利金1000*10*5%=500元。

(2)期权合约对买卖双方的约束

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不同,对于买卖双方有不同的要求:

对买方而言,要想购买一份期权合约,必须提前给卖方支付权利金。但是,在支付了权利金之后,买方对于拥有的期权合约,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如果按照期权合约执行交割对买方有利,那么买方可以选择按照合约进行交割,赚取交割差价;如果“标的物”实际价格走势与期权买方的预期相反,买方可以选择拒绝执行合约,让合约作废。这样,买方不必强行交割,只会损失权利金。

B、对卖方而言,只要出售期权合约,就可以赚取权利金作为收益。然而,在获得这项稳定的“收入”的同时,期权卖方必须同时向期权交易所提供保证金,保证能够履行期权合约。不仅如此,在期权合约到期时,如果买方提出要履行合约进行实物交割,那么卖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按照合约进行交割。

由此可见,对于期权的买家来说,他们必须提前支付权利金,但风险是有限的,最多只会将权利金全部赔进去。而对于卖家来说,他们一来就可以收获权利金,但是风险是无限大的,一旦实际价格与他们的预期相反,买方又提出要执行合约进行交割,卖方就会遭受巨大损失。不仅如此,卖方的收益是有限的,上面已经提到,一旦实际价格对买方不利,买方就会选择让合约作废,这样卖方最多只能获得权利金。实际上,针对期权交易这种买卖双方利益、义务不对等的特点,人们往往把购买期权的行为视为利用期权进行套期保值,而将出售期权这种高风险但可以迅速收获权利金作为回报的行为视为期权投机行为。

(3)期权的分类

期权有多头看涨期权;多头看跌期权;空头看涨期权以及空头看跌期权四种。这四种不同的期权类型,其含义如下所示:

多头看涨期权

“多头”指投资者买入一

份期权合约;“看涨”指这份

期权合约规定该投资者在某

一交割时间,按照合约规定的

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的标

的物。那么对于该投资者而

言,其收益方式如图所示:

(注:该图X轴为“标的物”

实际市场价格;Y轴为投资者

收益情况,绿色实线表示投资者利润)1○1

由图可知,多头看涨期权的投资者在购买多头期权合约的同时,就已经向该合约的出售者支付了权利金。那么,对于该投资者而言,只有当期货市场上的“标的物”价格上涨(坐标点向X轴右侧移动),并且在图中所示的收支相抵点右侧,才能收回权利金的成本,如果实际价格继续上攻,那么投资者可以选择执行交割已获得更大利益;反之,如果实际价格下跌(坐标向X轴左侧移动),买方可以选择作废合约,只损失权利金。

多头看跌期权

“多头”指投资者买入一份期权合约;“看跌”则意味着合约规定该投资者在交割时间按照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投资者购买

了一份期权合约,预先支付

了权利金。但是到了交割时

间,可以有权利向合约的出

售方按照执行价格出售一

定数量的标的物。那么,对

于投资者而言,只有标的物

实际价格下跌(坐标点向X

轴左侧移动),并且在收支相抵点左侧,投资者才能“高价”出售标的物并从中获利。如果实际价格不跌反涨,投资者也可以选择废除合约,仅仅损失权利金。

1○1: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C 、空头看涨期权 “空头”指投资者卖出一份期权合约,获得权利金,并且向交易所交纳保证金;“看涨”指合约规定拥有此合约的投资者在规定的交割时间以执行价格购买标的物。那么对于卖出此合约的投资者而言,他就有义务在规定的交割时间按照执行价格卖出标的物给合约拥有者。那么,对于这个期权合约卖方而言,他的 收益方式如下示:

如图,X 轴表示“标的物”的实际价格,

Y 轴表示投资者收益,与前面两个图一样。

对于卖出期权合约的投资者而言,他可以收

获一笔权利金,随着实际价格的下跌(向 X 轴左侧移动),投资者获利可以增大,但是

最高上限为权利金收益,因为如果实际价格

再下跌,合约的购买方可以废除该合约。 然而,如果实际价格一旦上涨(向X 轴右

侧移动),那么该期权合约的卖方就会遭受损失。不仅如此,如果价格继续上涨,一直右移,那么合约的购买方可以选择执行交割,那么合约的出售方的损失从图中可知,是无限大的。

D 、空头看跌期权

“空头”指投资者卖出一份期权合约,获得权利金并缴纳保证金;“看跌”指拥有合约的人在交割时间按照执行价格卖出标的物。那么,对于出售该合约的投资者而言,他实际上就可以在交割时间按照执行价格购买标的物。出售空头看跌合约的投资者既可以收获权利金,又可以按照执行价格买入标的物,看上去好像是个一箭双雕的事情,因为前面讲到:期权合约的购买方可

以选择执行或者不

执行合约;而卖方

必须执行合约并交

纳保证金。然而,

请注意,该投资者

是“出售”一份“到

期出售标的物”的

收益 实际价格 0

+

— 下跌 上涨 执行价格 下跌 上涨

实际价格

期权合约。因此,在逻辑上依然是该投资者为合约的出售方,因此,该投资者必须缴纳保证金,而且如果合约购买方需要,必须强制执行“买入标的物”的操作;而购买方可以按照合约卖出标的物也可以选择作废合约。那么,该类出售看跌期权合约的投资者收益图示如下:同样,X轴是实际价格,右移为上涨;左移为下跌。由图可知,对于出售期权的投资者而言,实际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最大为权利金收入;一旦价格下跌,投资者必须履行合约强制买进标的物,损失也是无限大的。

相关的基础知识已经介绍完了。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整个中航油事件中,总裁陈久霖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到底哪些地方出现了失误,以至于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三、中航油亏损事件分析

(1)投机取巧、焦躁冒进。

2003年,由于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全球气氛再度紧张,加上美元严重贬值,以及我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势头使得原油市场需求迅速扩大等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大幅上涨。随着原油价格不断推高,国内用油企业运营利润普遍降低。中航油作为国内航油市场主要供应商,经营业绩也受到严重影响。据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回忆说:“那个时候公司经营形势不好,很难通过进口贸易赚钱。不能光吃老本,更不能对不起中航油作为中国‘走出去企业一面旗帜’的荣誉。”于是,陈久霖选择通过期货市场上的衍生品投机活动来改变公司经营状况。而这个冒险的决定不仅改变了公司的经营,更彻底地改变了陈久霖自己,以及整个中航油集团的命运。

其实,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衍生品交易现象十分常见。但是,进行期货市场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们,一般是利用衍生品交易来规避、对冲现货交易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其基本模式是:当价格上涨时公司通过购买看涨期权合约,通过在期权合约上的盈利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采购成本增大的风险;而当价格下跌时原油供应商通过购买看跌期权合约规避库存贬值的风险。然而,中航油一开始就想通过卖出期权合约的这种收益有限而风险无穷的方式来改善公司经营业绩,还想通过这种风险投机活动“大捞一票”。期货衍生品交易,对冲风险应当是第一目的,这是铁律。若把大赚其钱当作期权交易的首要目标,决策者必然患得患失、焦躁冒进。陈久霖想搞好企业、为国争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急于求成,一味投机取巧,心态一开始就没有摆正,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后来一系列的决策失误由此开始了。

(2)贪图利益、忽视风险

2003年3月,国家批准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进行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本来,国

家批准中航油开展期货期权交易是为了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结果陈久霖却误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在他的大力主催下,中航油衍生品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在2003年3月底开始从事投机性期权交易。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中航油第一次大规模参与石油期权投机活动,获得了200万美金的净利润。尝到了甜头之后,陈久霖逐渐把整个公司业务重心都向衍生品交易倾斜,开始全力从事投机性期权交易活动。这无疑完全违背了国家的初衷,更将公司以及国有资产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上。然而,初战告捷的陈久霖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还意犹未尽地准备加大投机交易额度,完全没有意识到眼前利益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更完全没有料想到,一只巨大的黑色猛兽,已然悄悄地逼近了中航油集团。。。。。。

(3)引狼入室,踏进圈套

中航油之所以在期权投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大一个因素是由于企业第一次在期权投机市场上“斩获”的那200万美金。然而,随着相关资料的不断披露,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中航油投机期权的“第一桶金”究竟是怎么来的。

2003年3月24日,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陈久霖看到了这个机会,在石油期权市场上做多石油;同时,作为欧美最大石油投机交易所第一大股东——高盛集团,却在这个时候选择做空石油期权。结果伊拉克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飞涨,中航油也因此大赚一笔,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那200万美金。然而,令陈久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高盛为什么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会做空石油,而且赔了钱。这个在美国金融界称王称霸数十年的金融大鳄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陈久霖心中犯了嘀咕。于是,陈久霖开始认真研究起国际石油价格的历史数据,他发现,过去21年来,即使在第二次波斯湾战争的时期,全球油价也没有超过50美元一桶。原来高盛在石油上做空的大方向是对的,中航油第一次投机赚了大钱原来只是偶然巧合。果然,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全球油价开始跳水,最低跌至25美元一桶附近。看到这里,陈久霖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人家高盛果然是高,早就预见到石油价格会下跌。自己做多能挣钱纯粹是运气好跑得快,在刀尖上舔到糖吃了。”于是,2003年底,中航油投机策略改变,开始亦步亦趋地“模仿”老前辈高盛集团的做空策略,并且雇用了两位国外资深操盘手,委托他们全权处理期权投机事项。两个老江湖出手不凡,短短几天时间就将中航油做空的仓位拉高到了200万桶原油。

一下子做空200万桶原油,而且其中一部分合约即将到期交割,该怎么处理,未来又该怎么操作,陈久霖自己心里没底。于是,陈久霖希望找一个相关方面的专业“导师”,给中

航油在期权操作方面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然而,在确定“导师”的人选上,陈久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中航油找的咨询公司,名字叫做J.Aron,在中国叫“杰润公司”,是高盛下属的商品交易部门,并且一直是高盛旗下最赚钱的部门。在全球衍生品交易市场上,杰润也是很有分量的大腕级公司。陈久霖认为:杰润公司丰富的交易经验,能够为初涉期权投资市场的中航油提出一些建议。不仅如此,陈久霖还希望杰润指导他如何利用石油期权投机套现。然而,他却没有想明白:杰润公司是高盛集团的分支企业,要让它给中航油提供期权投资的建议,还要让它指导中航油如何在期权市场上获利。要知道,金融市场是“零和”的市场,有人赚钱必然有人亏钱。陈久霖此举是想让杰润帮着中航油从自己的老东家——高盛集团的口袋里挣钱,怎么可能!这种与虎谋皮的错误心理,使得中航油引狼入室,最终酿成大祸。

(4)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眼见中航油已经上钩,高盛集团开始行动。首先,高盛集团偷偷减少石油做空的仓位,并指示其遍布全球的各下属公司大规模做多石油。在完成先期部署之后,高盛手下一帮子“黑嘴”们开始在欧美各大媒体上大放厥词,极力唱多石油。从2004年起,国际油价就一直不断震荡上行。这下陈久霖傻眼了:2004年3月28日,中航油集团期权投机账目上出现了540万美元的浮亏。这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斩仓,迅速离场。因为中航油集团是国有企业,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并不是风险投资公司,完全没有必要拿国家的财产去冒险。然而,前面已经提到,中航油在期权市场上的投资出发点就是套现获利,动机本身就是错的。在投机取巧的思想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的引导下,陈久霖失去了理性与冷静,没有采用这个正确的做法,而是选择了“挪盘”操作:支付更多的保证金,并且再次支付大量权利金,自己将自己做空的期权进行回购,并且在期货交易市场上出售更多的做空期权合约,想要翻本。然而,“挪盘”行为是极其危险的高风险行为,通过“挪盘”操作,中航油持有了更多的做空期权合约,支付了更多的保证金。这就好比是赌输了之后便再多押一倍的筹码,准备把输的钱赢回来一样。这种行为,无疑是饮鸩止渴,使得原本还有法挽救的局面彻底失控。不仅如此,陈久霖此时还傻乎乎的认为,高盛集团也跟他一样在做空,而他认为高盛是不可能亏钱的。“石油价格上涨一定只是一个短期的波动罢了,损失很快能够拿得回来。”对此,陈久霖仍旧深信不疑。

然而,陈久霖不知道的是,高盛集团早就已经开始做多原油期权;他更不知道的是,高盛一开始做空并且赔了钱,原本就是一个圈套。高盛早就想要利用石油价格长期处于低位的

状态,突然做多拉高,从中牟取暴利,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找到“接刀子”的肥羊罢了。中航油初生牛犊不知深浅,一下子就掉进了高盛精心制作的圈套。果然,全球油价一路高歌猛进,中航油的账面浮亏,陡然增大至3000万美元。这下陈久霖急了: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净资产仅有1.5亿美元,账面浮亏已经达到非常危险的水平。他又找来杰润公司,希望能够给他出出主意,度过眼前的难关。

前面已经提到,杰润公司是高盛集团的下属部门,可以说是高盛的“儿子”。中航油最初持有200万桶原油做空期权的时候,就是杰润公司为其设计的资产运作方案;中航油2004年4月第一次在期权交易上进行“挪盘”操作,也是杰润公司帮着打点料理的;这次,中航油再次亏损,又要杰润公司出马“救人”。可以说,这时,对于杰润公司以及幕后的高盛集团而言,中航油已经再无任何秘密。

2004年10月,陈久霖已经完全懵了,在杰润公司一系列“专业”指导之下,中航油拥有的石油期权交易总量居然达到5,200万桶。而企业每年实物贸易量才进口1,500万桶,企业在投机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超过企业三年的进口总和,中航油已经岌岌可危。而国际油价在高盛的全力“运作”之下,于2004年10月坚挺地站上了50美元一桶的大关,打破了21

年来的最高纪录,也彻底打碎了中航油的希望。这时的陈久霖已经完全疯狂了,他已然无路可退,只有不断地继续“挪盘”,继续出售新的、更大的看空期权合约,才能依靠回收的权利金应付交易所的保证金要求,勉强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而实际上,为了支付巨额的保证金,陈久霖已经不得不将原准备用于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的1.2亿美元贷款以及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全部打入期权交易保证金账户,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次大量借贷,而这一系列“病急乱投医”的自杀式行为,又是杰润公司的建议。这时的中航油已经山穷水尽,得到相关情报之后的高盛集团,终于开始露出它的真面目。

(5)国际大鳄,残忍绞杀

走投无路的陈久霖秘密返回国内,向中航油总部求援。集团考虑再三,决定施以援手,一系列紧急救援方案随之启动。然而,已经太迟了。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点的高盛集团没有给中航油任何喘息的时间与机会,它纠集旗下与中航油有资金来往的仆从公司,对中航油集团发动了总攻:

首先,高盛让其长期“合作伙伴”,自己间接持有大量股份的日本三井财团打先锋,命令其所属的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无法按时偿付该公司的巨额贷款为由,正式向中航油集团发出违约函。然而,中航油集团由于刚刚调动大量资金救援新加坡分

部,流动资金几乎耗尽,面对咄咄逼人的三井能源公司,集团一时间实在筹措不出资金。于是,三井公司乘机以公开起诉相威胁,逼迫中航油将持有的部分石油期权合约在55.43美元的历史高位上强行斩仓。这样,中航油的账面浮亏一下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资金亏损,共计1.32亿美元。然而,对手并未满足,很快,2004年11月8日,中航油再度被逼斩仓,又亏损1亿美元。

此外,2004年9月,陈久霖第二次“挪盘”期间,为了填补交易所保证金的巨大窟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杰润公司的“指导”下,又向日本三井财团旗下的三井住友银行借款1,483万美元,并且把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出口公司的一笔价值1,326万美元的燃油交易所得抵押给三井住友银行的户头。为配合高盛行动,三井住友银行在三井能源公司向中航油集团发难之后不久,也加入了高盛集团的“联合部队”中,不仅强行抵收了中航油用于抵押的燃油交易款项,更加紧催逼中航油集团偿还剩余债务,导致中航油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不得不又多次在期货市场上强行斩仓。在国际金融大鳄的残忍绞杀之下,中航油集团倒下了。。。。。。

最终,中航油集团实际亏损总计5.5亿美元,国有资产损失惨重;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苦心经营十余年,一直视为“境外贸易尖兵”的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彻底破产;我国试图通过中航油集团,发展属于我国的大型国际化航油贸易集团的美好愿望也被无情地毁灭了。当尘埃落定、硝烟散去之后,留给我们的,只有一片凄凉,与无尽的遗憾。

四、中航油亏损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震惊中外的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已经得到处理,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然而,在事件过程中,我国企业家面对国际金融大鳄时表现出的幼稚无知、麻痹大意以及从事金融投资活动时暴露出的贪功冒进、焦躁自负等弱点都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通过近几年来的认真反思,国家部委与国内相关专家痛定思痛,找出了一系列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笔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搜集整理,归纳如下:

1、一味逐利、本末倒置

中航油集团在当时是我国最大的航空用油进口贸易公司。老老实实做好航空用油料的进出口贸易业务,才是中航油集团的本职工作。作为航空燃料的中间商,中航油就算要在期货市场有所操作,其主旨也应当是通过相关衍生品锁定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风险。而只有在相应的衍生品中(期货、期权或者掉期合约)进行购买期货合约的操作,才能锁定现货价

格上涨后的风险,使公司的经营成本得到控制。而且,国家对此也早有明确规定与指示。可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此次事件中却完全忘记了国家对自己的定位,将自己作为投机者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卖出期权合约的投机活动,而且投入金额巨大。不仅如此,公司在投机活动出现损失之后没有吸取教训,及时止损,反而爆发了赌徒心理,投入更多资金,参与风险更高的投机活动。结果是越赌越输、越输越赌。最终,公司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蜕变成一个红了眼的赌棍,置国家、人民的公共财产安全于不顾。这是彻彻底底的本末倒置行为,是完全错误的。

2、监督缺位、权责失衡

其实,在事件发生之前,同大多数中国海外上市公司一样,中航油集团是有相应的公司监督结构的,各种监督机关基本没有缺失,也有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风险防范机制。集团甚至还聘请了世界上最大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但是,在这场由陈久霖主导的“疯狂豪赌”中,公司相关的监督结构和机制却统统都失效了。究其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缺位,领导人员,尤其是高级领导人员权利与责任分配不对称等问题,是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长官”意识,并没有因其到海外上市和经营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集团的“老总”们个人主义色彩仍然相当浓重,而对他们的制衡机制与相关规章制度却很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现象极其严重。尽管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事前曾经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试图对新加坡分公司总裁陈久霖实施分权与监督,但都被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以种种理由隔离于公司核心业务之外或转派到下属公司。以至于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竟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不仅如此,看似完善的公司监管体系也形同虚设,对于多笔数额巨大的资金进出完全没有进行任何监管与控制,并且没有及时向总公司汇报。相关部门的监督人员、财务人员甚至一同参与其中,伪造财务数据,欺上瞒下。最终,作为公司“一把手”的陈久霖,仅凭一己之力就完全掌控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公司各种关键性重大决策上独断专行,最终将公司带入了深渊。

3、缺乏知识、盲从轻信

中航油集团之所以会蒙受如此巨大损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引狼入室,将公司机密完全泄露给竞争对手。不仅如此,中航油还犯了偏听轻信的错误,仅凭杰润公司一家之言就草率决策,最终落入对手精心设下的圈套之中。而这揭示出以下问题:(1)国内相关金融体系并不完备,缺乏能够胜任大规模国际化投资的相关人才,使得

我国企业在处理金融投资活动时找不到能够很好胜任业务的国内操作人员,以至于长期严重依赖国外的操作与管理人员。不仅如此,在很多重大、机密的企业投资决策活动中,由于缺乏经济安全与保密意识,往往有意无意地造成重要商业机密外泄,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2)不少对外贸易企业,甚至不少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员对于国际金融投资,尤其是金融衍生品投资的市场风险,以及如何正确、稳妥地进行大规模金融投资操作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要么盲目乐观、麻痹大意;要么惟利是图、贪功冒进;还有的过于谨慎、错失良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在从事投资活动时往往出现各种失误,给企业,甚至是国家财产造成损失。

(3)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投资,尤其是国际金融衍生品项目投资方面经历尚浅,对于长期浸淫其中的国际金融大鳄的危险性与攻击性估计不足,没有对其进行防范。在实际投资操作中,有的企业缺乏独立决策意识,邯郸学步,机械地仿效他人;有的企业贪图蝇头小利,掉进对方精心设下的圈套之中;还有的企业不能识破合同中各式各样的文字陷阱,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

四、总结

中航油集团2004年发生的巨额国有资产亏损事件,使我们了解到我国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活动,尤其是在从事风险较高的金融衍生品投资活动中,与之配套的资金进出监督机制、金融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之处。而且,国际金融大鳄们对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投资的企业也一直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突袭”。但是,我们不必过分紧张,更不可因噎废食。国际金融投资,尤其是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对于国有资产而言,无论是保值增值,控制价格风险,还是套现获利,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中航油事件,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我们要更加积极、深入地学习并完善金融投资的有关知识与技巧,规范国内金融投资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另一方面,在实际进行金融投资时,我们要更加谨慎,更加稳健。对于那些在金融市场中游弋的国际金融大鳄们,我们更要加倍留意,时刻提防。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吸取教训,及时亡羊补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时刻保持警惕,我国企业一定能够在国际金融投资市场中发展得更大、更好。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

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过来了。

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到:

“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

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任何风都抹不去的。”

朋友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也会因为这些摩擦产生误会,以至于成为陌路。

友情的深浅,不仅在于朋友对你的才能钦佩到什么程度,更在于他对你的弱点容忍到什么程度。

学会将伤害丢在风里,将感动铭记心底,才可以让我们的友谊历久弥新!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时的舒解剂;

是我们压力时的流泻口,是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 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 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其次,他们没 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 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投机巨亏导致 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 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 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 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 次发生。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 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 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 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最后,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 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 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 —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 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 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 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 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 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 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祸不单行,中航油的各大债权人像是事先约好了一般,同时上门逼债。在多方势力“内外夹攻”之下,中航油集团被迫在期货市场上高位斩仓,使得巨大的虚拟账面浮亏变为实实在在的资金亏损。最终,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实际亏损5.5亿美元,而公司实际净资产仅有1.45亿美元,已然资不抵债,在这次“豪赌”中完败出局。公司总裁陈久霖急于求成,焦躁冒进,亲手毁掉了他穷尽半生心血建立起的企业,至今仍悔恨不已。 事件发生之后,一连串疑问也随之出现:中航油所从事的期权交易活动,究竟是一种怎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 (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 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 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 损。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 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 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 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 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 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 (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 重大信息。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中航油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中航油事件经过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亿美元。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由于错估了石油价格趋势,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风险事故案例分析 ——关艳艳201011033019 余文丁201011033003 中航油事件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国际金融大事件,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发生巨额亏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内外部风险防范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要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下面本文将以公司和人物简介,中航油事件经过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三方面,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 一、公司和人物简介 (一)公司简介 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主要供应喷射燃科给民航以及国际石油买卖。当中全权拥有中国民航工业,能够提供喷射燃科。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新加坡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即立足石油行业建立核心专长,在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头羊”;以实业投资为龙头夯实盈利基础,步入低风险、高回报、永续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陈久霖个人简介 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也以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2004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即本次的“中航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导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 二、事件经过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国际金融课程设计论文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院系:石油工程学院 班级:石工1010 指导老师:李继翠 吴亚龙(20104040120)

目录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1) 1绪论 (1) 2 中航油事件原因分析 (2) 2.1 违规操作 (2) 2.2 风险意识缺乏 (2) 2.3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3) 2.3.1 部门领导 (3) 2.3.2 风险管理委员会 (3) 2.3.3 内部审计 (3) 2.4 代理矛盾和激励制度 (4) 3 中航油事件启示 (4) 3.1量力而为 (4) 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5) 3.3投机有度 (5) 3.4 加强内审,促进内控 (5) 3.4.1 提高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 (6) 3.4.2 改进内审方法 (6) 3.4.3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6) 3.4.4 加强内审作用,发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6) 3.5 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7) 3.5.1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披露 (7) 3.5.2 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7) 3.5.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7) 3.5.4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7) 3.6 大力发展中国期货市场 (8) 4 总结 (8) 参考文献 (8)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航油事件,然后分析了巨额亏损的原因,反映了我国企业缺乏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能力,强调监督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加强内审和促进内控的方法。 关键字:中航油金融衍生品风险内部控制 1绪论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但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一方面,从中航油自身来看,由于陈久霖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执行价:38美元,期权价格:3美元/桶,当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与期权费之和,即S>38+3=41时,该合约即发生亏损,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而中航油恰恰发生了误判,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阶段卖出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随之中航油选择的是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所以才招致了巨额亏损。 另一方面,从交易市场来看,中航油参与的是新加坡的纸货市场,其属于场外交易市场(OTC),最终不需要进行现货交割,而是进行现金交割,主要是纸面交易。该市场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交易所的清算系统中没有记录,交易所也无法监管。一般而言,场外交易的风险比场内交易大,存在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主要的还是存在流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 2.1、内部控制不完善 2.2、缺乏监管和审计 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3.1、加强内部控制 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

【精品】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 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4.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对现代企业各级代理人的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级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较为有效的机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高度的独立性,同时应对总经理起到制衡作用。而我国不少企业(包括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只是对总经理负责,独立性较差,它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无法约束总经理的行为。因而,应在董事会内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只对董事会负责,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必须到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负责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命。然而,谁来管理和督促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如果原有的约束没有了,新的约束又未跟上,企业管理中就会出现许多漏洞,继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航油事件”就是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的典型,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2022年国际金融投机巨亏大案回放

国际金融投机巨亏大案回放 在现代金融史上,类似中航油投机而致严重亏损旳事件并不鲜见。不过,对于刚起步旳中国海外挂牌上市企业来说,本次重创所致恶劣影响绝不亚于过去任何一起国际著名旳金融投机事件。 历史可为镜,鉴往以知来。过去十年中,全球发生旳金融投机事件就是这样一面“历史之镜”。 上周,在新加坡挂牌上市旳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企业刊登申明,称该企业由于操作风险较高旳原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不妥,导致企业亏损约5.5亿美元,这个数额基本与企业旳市值相称。中航油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召开债权大会,以重组债务。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市场对于中资股旳信心,也打击了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旳势头。 中航油在上周二旳申明中指出,由于石油价格到达了历史新高旳每桶55美元,企业必须面对大量需要缴纳保证金旳未平仓和约,然而,企业已经没有足够资金来缴纳巨额保证金,不得不承认在石油衍生工具交易中蒙受了巨大损失。 中航油母企业与拥有2%中航油股份旳淡马锡控股正在商讨中航油重组计划,两企业也许会注资1亿美元,挽救中航油,并在企业重组后成为重要股东。拥有中航油60%股份旳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是中航油旳母企业,此前有消息称,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已经售出了中航油旳15%股份,换取平仓资金。

中航油企业本次金融投机行为带来旳关联影响深远。该企业占据了中国飞机燃料市场旳三分之一,在行业内部一直处在垄断地位。受巨额亏损影响,中航油有关投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石油20%股权,以及收购英国富地石油在中国华南航空油料企业股权旳计划,都已经暂缓或者搁置。 同步,中航油事件旳影响不是局部旳。据有关专家分析,中航油事件将严重打击未来一种阶段内国际市场对于中资股旳信心,中资股信用危机也许由此产生。此外,这一事件将对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导致不良影响,海外机构对中国内地企业挂牌多持观望态度。 实际上,类似旳金融衍生工具不妥操作事件早已经有之,中航油事件并不是其中损失最大影响最大旳一起。不过,对于刚起步旳中国海外挂牌上市企业来说,这个打击旳力度不亚于过去任何一起国际著名旳金融投机事件。 历史可为镜,鉴往以知来。过去十年中,全球发生旳金融投机事件就是这样一面“历史之镜”。当这些事件导致旳巨额损失和引起旳全球范围经济波动呈目前面前时,有识之士最为关怀旳是,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借鉴处理措施。试图通过金融投机一夜暴富旳部分中资企业也当敲响警钟,防止中航油事件再次发生。 回放一: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杠杆效应——— 从个人失误到银行倒闭 从里森个人旳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旳倒闭,伴伴随金融衍生

中航油事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启示

中航油事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启示 作者:臧培华 来源:《决策探索·收藏天下(中旬刊)》 2018年第5期 2004年11月的中国航油(新加坡)事件震惊了中国能源、金融界和监管层。作为石油衍 生品交易的金融部门,中航油以其5亿5000万美元的交易损失引发了国内外各界激烈讨论。发生如此大规模损失的原因是什么?是从事衍生品交易的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内部没有风险控制和 相应的管理机制?监管机构有效履行了他们的职责吗?如此大规模的损失,中航油是如何决策的?产生如此巨大的损失,是突发事件吗?如果不是突发事件,为什么中航油管理层在交易亏 损增加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止损?这些疑问和思考,在从本质上追问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 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的八个要素角度剖析了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源与过程,对如何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国有海外资 产的有效监管及风险控制给出了初步的建议。 一、内控制度关注企业风险比关注企业细节控制更为重要 几乎所有的跨国集团公司,包括中国航空油料公司,都有一套庞大的管理系统。这些庞大 的系统涵盖着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大到企业对外投资,小到员工差旅费用标准和报销过程, 包罗万象,事无巨细。集团总部、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认为,这套系统的落实就是内部控制和 风险管哩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巨大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如果企业把资源和 精力平均地放在所有的过程控制上,它往往导致一叶蔽目,忽视企业经营中可能发生的系统性 风险,让企业失去前进的方向。本文作者认为,为了平衡和优化管理效率,集团公司、公司董 事会和管理层在设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时,应将重点放在防范重大风险产生的环节上, 而不是试图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事无巨细的控制,IS0 2015关于风险管理的描述,也试图把 风险管理提高到新的高度。中航油事件的事后披露结果看,中航油的问题的确不在细节控制, 而在经营风险的预警、管理和处置。 二、风险边界分析是科学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控制活动的前提 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通过时空跨度分散市场中的部分风险而获取超额回报,但同时潜藏着 极大风险杠杆的金融交易品种。管理层要充分理解团队风险文化氛围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敏感 性和专业性对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风险管理和投资操作依据。管理者既要对系统的统计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统计区间之外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 风险的概率和其影响烈度和范围。评价风险应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降f财既率、责任承担相盈亏分享。管理者选择的风险管理措施应使风险主体的容限和容量相适应,制定并 实施政策与程序,以确保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所选择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有效落实实施。 三、有效信息和数据是沟通和风险监控的基础 企业作为经营性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各个层级和利益相关方都需要通过信息和数据来 管理风险,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是有效沟通。中航油事件发生后,管理层及董事会、集团公司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充分的沟通,导致不可挽回的 损失。按照国际现行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的财务会计规则,金融衍生品交易因为其交易特性,其潜在的盈亏无法在当期财务报表中显性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结构性的信息不透明。结构性 信息不透明使中航油公司在期权交易上的巨大亏损没有及时被市场利益相关者及时发现,这让 了解真相的管理层产生了用时空腾挪来弥补损失的操作思路。事后调查披露的信息证实,中航 油期权交易的决定是按照公司流程参考专业公司和专家意见集体做出的,不是坊间曾经传说的 陈九霖出于个人主观利益考虑而采取的行为。面对着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作为核心灵魂人物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一、事件还原 1•背景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997年以来,中国航油(新加坡)营业额平均每年增长6. 83倍,2001年的现货营业额已达到10. 51亿新加坡元。有此背景,中国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12月6 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售股票1. 44亿股,每股发售价0. 56新元;共筹资8064万新加坡元,成为新加坡交易所当年上市公司中筹资量最大的公司。而且,上市当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新加坡新上市公司营业额排名中居笫一。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 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 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公司也曾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 2.经过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原油期货买卖,第一次交易为在航油市在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首战告捷。 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他们并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

【中航油事件启示】_“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中航油事件启示】_“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演讲人:天津财经大学贺卓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发展,给市场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屡屡失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衍生工具同其他工具一样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如何面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因此,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找出导致事件结果的原因,从而为其他正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提供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一、中航油事件的回顾与分析 中航油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成立于l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1997年的万美元迅速扩展至2021年时的超过1亿美元,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中航油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2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21年l1月30日夜,中航油爆出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后,国内外一片哗然.公司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石油看涨期权,希望能“以小博大”,建立其海外石油帝国.他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公司被迫重组. 2021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2021年年报盈利5427万美元,快速攀升的业绩很可能与期权权利金收入有关,至2021年年底,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量为200万桶.但是由于期货市场期货价格变动存在很大的风险,2021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到2021年3月,公司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亏损额必须有中航油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公司账户资金调动无疑会暴露违规参与期权交易,中航油选择了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一一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被迫进行部分斩仓。至11月8日,公司继续斩仓4,亏损增加到2.32亿美元。11月25日,由于不断遭到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等国际投行的逼仓,中航油(新加坡)的实际亏损已经高达3.81亿美元,相对于其1.45亿美元的净资产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境地5。 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申请停牌。次日,公司终止了所有期权交易,正式向市场公告了已亏3.94亿美元、潜亏1.6亿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中航油事件终于浮出水面。 2.当事各方的行动及表态事发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立即指示普华永道作为特别调查会计师,调查公司亏损的真相,并向交易所提呈调查报告。 中航油(新加坡)也成立了以公司董事为领导的特别行动小组,负责公司的重组和调查工作。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则迅速向媒体表态:中航油集团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中航油(新加坡)承担有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 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4.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对现代企业各级代理人的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级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较为有效的机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高度的独立性,同时应对总经理起到制衡作用。而我国不少企业(包括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只是对总经理负责,独立性较差,它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无法约束总经理的行为。因而,应在董事会内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只对董事会负责,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必须到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负责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命。然而,谁来管理和督促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如果原有的约束没有了,新的约束又未跟上,企业管理中就会出现许多漏洞,继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航油事件”就是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的典型,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